姚雅蓉
摘 要:在兒童生長的過程中,童話對兒童的心靈成長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能夠開拓兒童的視野,增強語言能力,使兒童具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因此在兒童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童話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如今童話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誤區(qū)。本文將從此入手,分析利弊,以便讓童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兒童教育;童話教學
隨著社會發(fā)展,兒童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而童話在兒童的學習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童話讓兒童插上幻想的翅膀任意翱翔,但是我們?nèi)绾握_使用童話,讓童話在兒童成長中發(fā)揮最大作用,又如何去解決現(xiàn)在童話教學中的錯誤點,仍是我們要重視討論的問題。
一、 童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錯誤
1. 教師忽略
教師或多或少都認為童話屬于娛樂項目而忽略了其重要性,在課堂上也不回去好好分析引導孩子們的正確想法,可能就會造成孩子們對童話故事的錯誤理解,影響孩子們的成長?;蛘卟糠掷蠋熤粫谡n堂上進行片段分析,孩子們根本不會從中獲得樂趣,更無從說起讓孩子們豐富想象世界,更好地了解社會。另外,教師只看重童話所占的分值,甚至如果童話分值偏低就不去分析,都體現(xiàn)了教師對于童話教學的忽視,使童話在教學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比如在童話故事《亡羊補牢》中,本身童話寓意是出了問題之后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xù)受到損失,而如果老師不去加以指引,小學生很容易理解成在造成巨大的損失之前可以去偷懶,而不是去防患于未然,如此理解便和我們所期許的童話教學大相徑庭。
2. 改編或應用教材不當
現(xiàn)如今的教材中多用改編童話,而改編者會將自己的部分想法寫進童話中,或許就改變了童話作者本身的寓意,破壞了童話中結(jié)構(gòu)的美感,將童話的主題向思想道德教育牽引過多,從而使孩子們很難能理解到童話中的美好,進而忽略其在教學中的作用。
二、 應當如何正確使用童話教學
1. 多用孩子們感興趣的方法
比如教師可以讓孩子們分組去將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老師可以在有錯誤的地方稍加引導,以便告訴孩子們正確的寓意,也可以加深孩子們的記憶,使孩子們更加深入的理解童話寓意,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加強孩子們的表現(xiàn)力。老師在孩子們表達過程中也應該多多對孩子表示肯定和鼓勵,特別是在班級中內(nèi)向的孩子。
2. 品味童話語言,提升表達能力
童話的表達方式及表達手法極為豐富,童話通過一些簡潔優(yōu)美而又充滿節(jié)奏感的語言,塑造出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主人公。通過童話教學,品味童話的語言魅力,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學生盡情地發(fā)揮想象力,再將其表達出來,進而培養(yǎng)學生們的造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不僅讓學生提升了學習積極性,又使他們從中獲得豐富的語言積累,同時也使教學更加有效地進行。
3. 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主動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自主能力亟待提升,教師更加應當擔任起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的責任。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童話,鼓勵學生自主寫作,提倡多練、多寫,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世界描繪出來,解放孩子的天性,讓他們在童話世界得到屬于自己的天地。童話對于學生的吸引力很大,能使學生充滿興趣。童話往往充滿著奇幻色彩,在童話故事里,動物們可以說話,人們可以與動物成為好朋友,還可以溝通交流。學生通過學習童話,能對生活中的事物充滿想象力,表達能力也會有所提升。
4. 以表演的形式教學
童話教學的授課要想使課堂生動、活躍起來,讓同學進行童話表演不失為一種極為有效的教學方式,學生普遍會有一種表演欲,童話的表演會讓大家都參與進來,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投入其中,模仿童話的語言。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表達能力,表演能力,溝通能力,背誦能力,語言積累都會有所提升。同時,學生投入表演當中,還會深切地體會到所扮演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理解童話的內(nèi)在含義。但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又要注意不能讓童話的表演過于形式化,可以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表演。
三、 結(jié)語
總而言之,童話可以給孩子們營造一個美好而又單純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孩子們可以充分去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汲取童話所帶來的各種益處,只要老師能避免輕視童話所帶來的作用,編者也不過多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童話故事中,童話就能在教育工作中發(fā)揮更大的能力。另外,教師也應該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孩子們的主動性,活躍課堂,加深孩子們對童話的理解。
參考文獻:
[1]陳寶清.新課標下小學語文童話教學實踐談[J].考試周刊,2014,(12):53-54.
[2]周慧仙.以生本為視角,完善小學語文童話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50):419-419.
[3]陳瑞華.編制美好童話世界,小學語文童話教學路徑[J].新課程·小學,2016,(2):17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