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玲
【摘要】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反復螺旋上升的過程。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直接講解,往往忽視了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借助預習單,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借助討論,培養(yǎng)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借助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 預習單 討論 思維導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0A-0103-02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由于過分注重知識講解,未能及時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自我鍛煉的平臺,從而剝奪了孩子們成長和提高素養(yǎng)的機會。在新形勢下,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如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更好地接收知識,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呢?下面,筆者擬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探討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途徑。
一、借助預習單,培養(yǎng)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筆者認為,略讀文本和非連續(xù)性文本是培養(yǎng)學生這一能力的最好素材,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設計預習單,讓學生在預習單的牽引下思考、預習,迅速抓住問題實質,以及突破文本重點,實現(xiàn)與文本、作者,乃至編者進行深度對話。具體來說,設計預習單可以通過問題或者表格提示等方式,組織學生自行提取、討論相關文本信息,然后與參考答案進行比較、分析、內化,繼而把文本信息轉化為個人語文素養(yǎng)。
比如,語文S版第七冊《新型玻璃》這篇科普文章是介紹幾種新型玻璃特點與用途,語言通俗,內容簡單,學生多讀幾遍便能理解。其教學難點是如何指導學生從中提取相關科學信息,并學會用準確的語言進行表達。對此,筆者通過預習單(如下表),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嘗試填寫。
從學生練習來看,錯誤不多,但是表達不夠嚴謹。比如,針對特點,很多學生直接在課文中摘錄句子,而沒有對信息做進一步處理。這樣的預習單不僅讓學生有了更大的思考空間,而且還能據(jù)此探出學生的思考軌跡,即他們能提取信息,但是還不善于通過抓關鍵信息來進行信息處理。這說明學生的思維還處于懵懂狀態(tài),需要教師進一步點撥引導。比如,針對“夾絲玻璃”中“特點”一格,有學生直接“復制”文本,即“它非常堅硬,受到猛擊后仍安然無恙;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斷絲連地粘在一起,不會傷人”,而不會將其概括為“堅硬,碎片粘連不傷人”;還有針對“吸音玻璃”中“用途”一格,有學生選用課文詞語“臨街的窗子”進行填寫,而不是處理為“臨街建筑物”。
對于科普類文本而言,概括性強、具有科學名稱的信息往往是其重點信息。但要真正找到、找準這類信息,還需要教師設計好預習單,讓學生能在預習單的指引下反復進行比較、分析,以便從大量的信息中迅速做出判斷,繼而找準問題源頭,對癥下藥,最終提升學生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借助討論,培養(yǎng)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目標中明確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笨梢?,對于中年級學生來說,概括歸納這一基本能力是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在傳統(tǒng)教學中,雖然也有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但只有少數(shù)學生得到有效訓練,大多數(shù)學生往往淪為“聽眾”,無法形成深刻影響。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需要教師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或讓學生邊朗讀邊自主批注,并引導他們進行辯論思考,在反復打磨中提高他們的概括歸納能力。
比如,語文S版第七冊《虎門銷煙》這一課中,針對“銷煙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鹽倒入池內,又把每包煙土切成四塊,扔進水里……”這一小節(jié)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邊自由朗讀邊嘗試借助批注的形式概括銷煙過程。有學生將其概括為三步:第一步為“把一袋袋海鹽倒入池內”,第二步為“每包煙土切成四塊,扔進水里”,第三步為“把一擔擔生石灰倒進池子里”;有學生抓住先后順序,結合“先……接著……再……”詞語進行概括;也有學生直接“拋開”課文,另起爐灶,采用詞語“撒海鹽、拋鴉片、倒石灰”進行概括。
三種答案,三種思路,從內容來看,都沒有錯,但是對照概括歸納要求來看,第三種詞語概括更為準確精練,也符合課堂教學的新要求。通過教師放手讓學生討論,學生就能從討論中明白概括主要體現(xiàn)在刪繁就簡,而歸納則體現(xiàn)在語義濃縮。在不斷嘗試、討論中,學生不僅知曉銷煙程序,而且還掌握了在思考中抓關鍵詞語這一具體操作方法。
為了鞏固學法,教師在總結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嘗試概括課文內容。有學生通過課題“虎門銷煙”進行延伸概括,有學生圍繞課文內容進行概括。在概括歸納中,學生經(jīng)過討論和思考,概括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強化。假如教師在教學中直接告訴學生答案,不組織學生參與討論,學生也許能掌握文本內容,了解概括方法,但不可能做到完全內化運用,甚至在以后學習過程中,還會遇到類似問題。只有放手讓學生討論、有針對性地辨?zhèn)未嬲?,學生才有可能在討論中提高概括歸納能力。
三、借助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與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毕啾鹊诙W段教學目標,第三學段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退居“幕后”,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習得知識。同時,通過思維導圖,教師也能更好地滲透方法指導,以便讓學生能夠真正學會自學。
思維導圖具有發(fā)散思維的作用,能夠把文本中各種層級關系用圖表示出來,并且還能使關鍵詞語與圖像,乃至顏色等方面建立記憶鏈接,從而有效開發(fā)大腦潛能。對于學生來說,思維導圖能高度概括文本內容,比較直接具體,能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對于教師來說,思維導圖能有效反饋學生思考過程,使教師能準確把握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掌握程度,并對此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為學生學會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
以語文S版第九冊《武松打虎》這一課為例,本文節(jié)選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故事情節(jié)曲折,語言生動,人物性格鮮明,容易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和激發(fā)閱讀興趣。經(jīng)過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中完成的思維導圖如下:
兩幅思維導圖,都是學生自己反復推敲、思考完成的,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他們自主學習的過程。研讀兩幅導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已經(jīng)基本上讀懂了課文內容,如導圖一不僅內容詳盡,而且還通過對比,點出了武松從一個“凡人”到“神人”變化的過程;導圖二則在高度概括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還點出了學生的讀書心得,即“好漢不怕虎,怕虎非好漢”。然而,這兩幅導圖都有一點缺憾,就是在層次上有差異,這也說明了學生在思考上是不全面的,因此,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進行反思,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自學能力。
筆者認為,如果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如上做法,就能更容易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推促學生主動思考、樂于思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提取、處理信息,概括歸納與自主學習等方面的能力,最終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