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采用了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但都收效甚微。當前我們在探討詩歌教學策略時,大都僅停留在單方面,或注重教師的教,或注重學生的學,忽略了詩歌教學的雙向性。開展古詩詞教學應(yīng)變單程為雙程,讓師生齊思協(xié)作。
關(guān)鍵詞:古詩教學;師生共享;課堂雙向性
在古詩詞教學中,絕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教師耗盡心力對古詩詞進行講解,并且自認已經(jīng)全部講解到位,但是教學效果卻不理想,學生要么神游于課堂之外,要么迷迷糊糊地聽講。毫無疑問,這樣的教學效率是低下的,必須尋求全新的教學策略。筆者以為,讓教師與學生同欲、共享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下面,筆者就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和適時反思,談?wù)勅绾无D(zhuǎn)變古詩教學策略。
一、變單欲為同欲,讓師生同向行走
從前文述及的教師教學困惑來看,這里面包含著嚴重的教、學脫節(jié)現(xiàn)象,教師所教不為學生樂于接受。
這就猶如父母給孩子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大餐,但是孩子卻不領(lǐng)情,以致這頓大餐被嚴重漠視和浪費了。對于這種現(xiàn)象,父母在制作大餐之前先征求孩子的意見,看其喜歡吃什么樣的菜肴。如果這樣操作,孩子一定會喜歡的。這里尤其要說的是聰明的父母會在孩子喜好的基礎(chǔ)之上添加一些菜肴,在孩子享用大餐的時候告訴他們這些菜的營養(yǎng)價值,可以助推其健康成長。
為人師者應(yīng)將自身覺得有價值的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也產(chǎn)生同感。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shù)囊龑?。教師要想方設(shè)法將自己教的欲求變成學生學的欲求。為此,教師要做好啟發(fā)學生求知之欲的工作。在初中教科書中,不少單元之后有一個“誦讀欣賞”欄目,語文教師可以就此做一些文章。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或課余組織學生誦讀詩歌,但這需要有活動組織策略。這個策略的主體內(nèi)容是先讓學生自由誦讀,繼而播放名家的經(jīng)典誦讀,再讓學生嘗試模仿,接著評選最佳誦讀者。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會感受優(yōu)劣誦讀的不同,也會自覺接受經(jīng)典誦讀的感召。對于教師而言,引導學生喜歡詩歌的基層目標已經(jīng)實現(xiàn)。此時教師可以再組織一次詩歌誦讀知識與技能培訓,這樣的教學將會受到學生的歡迎。有了學生的歡迎與積極參與,教師教的欲求就會變成學生學的欲求,師生自然就會共同行走在詩詞學習的大道上。
二、變自享為共享,讓師生共臻巔峰
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往往自得于自己“精心”設(shè)計的教學。其實,這里述及的“精心”實則為教師的“順心”。很明顯,此處“順”的是切合教師自身需求的教學設(shè)計和實施,是最終為教師自得其樂的享受。這自然就會存有風險,因為教師所想的未必就是學生所想的,教師所教的未必就是學生能夠接受的。這樣,就可能會出現(xiàn)教學領(lǐng)域的“強迫癥”和“厭食癥”。
為此,教師必須作出教學理念和實踐的調(diào)整。首先,需要在理念上將教師的自享轉(zhuǎn)變?yōu)閹熒墓蚕?。教學是一項十分特殊的活動,不以教者的收獲和快樂為終極考評指標,也不單純以學生的收益為目標,而應(yīng)追求師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共同獲得和享受。而且嚴格意義上,教師的獲得應(yīng)該引領(lǐng)學生不斷的獲得,能助推學生養(yǎng)成和具備持續(xù)獲得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上,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開展基于古詩詞的價值探求與獲得。例如,學習《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中的兩首古詩詞,要從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體會其在中秋之夜與身邊友人歡聚之時不獨樂,而思念遠方友人杜郎中的情感心態(tài);在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體會其在經(jīng)受宦海沉浮之后,由“出世”到“入世”,由“隱退”向“仕進”的曠達追求。實際上,教師與學生在這兩首詩詞之中都會得到心靈上的收獲。學生會加深中秋團圓的意識,感受濃厚的親情、友情;教師會更加坦然地面對人生的聚與散,得與失。從這個層面講,師生都得到了提升,共享了詩詞鑒賞的成果。當然,在學習這兩首詩詞時,教者可以進行拓展,讓學生自主搜尋以中秋為素材的古代詩詞,并且組織一個主題鮮明的中秋詩詞賞鑒會。在此過程中,教師主動參與,并在學生充分表達的基礎(chǔ)上,適時展露自己的體會。這個環(huán)節(jié)十分重要,因為教師在傾聽之中可以了解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可以生發(fā)與學生類似的情感與價值體驗。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的參與可以起到一個適度引領(lǐng)的作用。而古詩詞教學也就在學生的自得展示和教師的超前引領(lǐng)之中,使得師生共臻巔峰,漸次體驗由古代文豪傳輸?shù)男螒B(tài)各異、內(nèi)涵豐富的情感與價值。
三、變單程為雙程,讓師生齊思協(xié)作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更多滿足于既定教學方案或設(shè)計的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結(jié)束了,整個教學也就“圓滿”了。以致于不少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評價方面津津樂道于教學設(shè)計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實際上,這種單向性的教學活動存有很多漏洞。在教學過程中,總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瑕疵”。對此,僅靠單程的教學活動難以達成既定的目標。因而,有必要將單向的教學活動添加一個返程動作,促進師生共同反思課堂教學的得與失。
例如,在講完《木蘭詩》之后,有兩個學生問了我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打仗是男人的事情,為何木蘭要去打仗?”第二個問題:“凱旋之后,為什么木蘭不接受封賞,好好過幸福的生活?”第一個問題的合理解釋是由于殘酷的戰(zhàn)爭,男丁越來越少,木蘭孝順,繼而自愿頂替參軍。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木蘭作為一個弱女子不在乎榮華富貴,只愿意與親人團聚,反映了普通百姓對和平的祈愿。對于這些問題,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涉及,只是自顧自地按照既設(shè)的方案完成教學任務(wù)。但是,當學生的這些問題提出之后,筆者堅定了一個信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在教學反饋中,加強自己的教學反思,繼而不斷改進教學設(shè)計。為了教學的高效,教學活動中必須加強師生的齊思教學,密切教學行為前后的協(xié)作。
古詩教學的確是一個難點,但是只要教師竭盡心力,引導學生與自己有共同的欲念,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古詩教學全程中,不斷發(fā)掘與共享古詩所蘊含的多元價值,難事也會變成易事。
參考文獻:
[1]陳黎萍. 基于“展評學習法”的初中詩歌教學策略[J]. 江蘇教育研究,2013,(31).
[2]于效勝. 探尋詩歌教學適切性的策略[J]. 語文知識,2017,(3).
[3]康愛紅. 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課堂預(yù)設(shè)策略初探——以《錢塘湖春行》為例[J]. 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13,(12).
作者簡介:徐崇明(1970—),男,江蘇省漣水縣安東學校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詩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