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頻
(蘇州衛(wèi)生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信用消費,主要是指消費者向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借款,用于購買商品和服務的一種消費方式。當今社會信用借貸消費已成為很重要的一種消費方式,大到購房買車,小到購置日用品,這種消費方式已被大多數人接受,消費人群越來越廣,大學生亦是其中之一。高職生信用消費亦是指高職院校學生向金融機構(包括銀行)借款進行的消費方式。課題組通過設計調查問卷,調查了806名江蘇在校高職學生的消費水平及信用消費情況,本研究結合調查數據及社會出現(xiàn)的已有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并探索解決問題對策。
課題組調查問卷數據表明,高職生信用消費意識已有但不成熟,信用消費有一定比例但未成主流消費方式,有少數學生需要特別關注,具體數據已另文闡述。高職生信用消費有以下特性。
信用消費渠道便捷、選擇性多。“互聯(lián)網+”普惠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機構和互聯(lián)網企業(yè)依法合規(guī)開展網絡借貸,這為信用消費打開更廣闊渠道。從網貸之家研究院關于全國P2P網貸平臺數據來看,從2013年開始,網貸進入了爆發(fā)式增長期,高校網絡借貸市場應運而生,可選擇性非常多。2016年面向大學生的互聯(lián)網消費信貸規(guī)模突破800億元。目前,大學生網絡貸款消費渠道主要是P2P網貸平臺、小額貸款公司、民間借貸等,大學生較容易通過這些渠道進行借貸消費,有的甚至只要自己的學籍基本信息即可,審核手續(xù)幾乎為零。
借貸的便捷也恰恰反映了風控系統(tǒng)不完善,市場龐雜風險難辨。首先,P2P作為互聯(lián)網新興產物,具有不穩(wěn)定性特征,事實上P2P網貸平臺魚龍混雜,較難識別風險;小額貸款公司相較于P2P平臺準入門檻較高,不僅對于注冊資本有要求,在利率方面也有上下限要求,還需經過省級政府主管部門審批,受到的監(jiān)管比較嚴格,相對安全,較為大家熟知的有京東旗下的小額度貸款平臺京東白條等;民間借貸一直存在于社會中,包括偽資質的貸款公司和一些“掛羊頭、賣狗肉”的電子商務公司,常是偽裝下的放高利貸機構,這些機構疏于被監(jiān)管最易出現(xiàn)問題。
調查數據表明,29.9%的學生曾經或正在使用信用消費,22.08%的學生計劃使用借貸消費,可見高職學生信用消費理念已形成,并且正在實踐中。雖然大部分學生都是有計劃的進行消費,但是鑒于高校學生價值觀、消費觀、金融觀都不成熟,需要教育和引導。特別是高職學生,與本科學生相比,總體來說在自律性、獨立性、有恒力和好勝心方面欠稍遜,這會導致學生抵抗外在誘惑的能力、事非曲直的判斷力等差些。在信用消費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不理性消費,或被誘導過度性借貸,需要對高職生借貸者保護和教育引導。作為未來信用消費的主力軍,對于大學生信用消費的正確引導,更有利于整體經濟市場良性運轉。
信用消費是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大學生用借貸方式消費,既能滿足自身需求,又能促進經濟發(fā)展。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極端案例,引發(fā)深思。
2016年,“校園貸”因“大學生跳樓自殺”“裸貸”進入公眾視野,至央視調查校園貸亂象再起波瀾,成為年度重大教育輿情熱點事件之一,“校園貸”也是2017年“兩會”討論焦點之一,引發(fā)全社會關注和深思?!靶@貸”實質上為信用消費,主要出現(xiàn)的問題歸納為三種:一是大學生超還款能力貸款,無法還款,有些還會“拆東墻補西墻”在不同的借貸平臺上反復借款,導致生活、心理受影響,甚至走向極端;二是某些校園貸設置高利貸陷阱,費率不透明,暗箱操作,而逾期貸款的恐嚇、暴力、發(fā)“裸貸”資料等方式催收,侵犯學生權益,對學生的人身安全和高校的校園秩序造成重大危害;三是一些大學生受他人“蠱惑”,用自己信息幫他人在借貸平臺上貸款后,自己拿“中介費”,最后只拿了少量“中介費”,卻從來沒有拿到借款但仍需要為此還款。
現(xiàn)實中大學生信用消費負能量個案數量實為不少,非正常的“校園貸”導致大學生陷入債務危機中,或影響其學業(yè),或影響其人格發(fā)展,甚至嚴重的會使其走向極端,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產生問題有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客觀上監(jiān)管不嚴、社會風氣不好,一是網絡信貸平臺的準入機制不完善,有些不良公司伺機而動,打著網貸招牌,實質為高利貸借貸;二是正規(guī)網貸平臺的風控體系不完善,無法較為準確地估測大學生還款能力,借款數超過還款能力;三是拜金主義不斷滋生,不良社會風氣較易對未成熟的大學生產生負面影響,一味追求物質享受,存在非理性消費需求;四是大學生剛脫離父母在外生活后,缺少了父母的監(jiān)管,特別是高職學生自制力相對會更差一些,易受誘惑。
主觀原因也不容忽視:一是網絡消費的便利、快捷特性給消費者更大的空間,網絡支付方式也成為主流,作為網絡界的原生態(tài)者,學生更善于從網絡去借貸和消費;二是高職生普遍信用意識不夠,高職院對學生金融知識和信用意識的教育不普及,相比發(fā)展迅猛的校園網絡借貸較滯后;三是高職生思想單純,分辨能力差,較難判斷事實,獨立性和自律性差,易受誘惑。
對高職院校學生開放信貸消費,本身不是件“壞”事,但是使用不當卻會使其變“壞”,我們應以出現(xiàn)的問題為契機,研究如何培養(yǎng)高職生理性信用消費理念。從宏觀層面要把控局面、加強監(jiān)管,從微觀層面要正確教育引導、加強管理。
從校園貸數量側面反映,排除那些愛慕虛榮為由的貸款,在深造、創(chuàng)業(yè)等領域高校學生的貸款需求是存在的,因此應該把握“宜疏不宜堵”的原則,滿足高校學生正確的借貸消費需求。2016年,銀監(jiān)會、教育部等六部委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2017年繼而頒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guī)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加大校園貸監(jiān)管整治力度,從源頭上治理亂象,防范和化解校園貸風險,鼓勵商業(yè)銀行和政策性銀行應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開發(fā)高校助學、培訓、消費、創(chuàng)業(yè)等金融產品,向大學生提供定制化、規(guī)范化的金融服務,根據大學生群體的風險特點,開發(fā)既能滿足大學生融資需求,又能有效控制風險的校園金融產品。國家文件體現(xiàn)了“可控、嚴管、補充”,體現(xiàn)了宜疏不宜堵的思路。但目前據電話咨詢過的商業(yè)銀行并未開展大學生借貸業(yè)務(除國家的助學貸款),或者有些業(yè)務條件限制多不易申請,希有更多的正規(guī)借貸機構開展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貸款,保證合理的貸款需求。
鼓勵正規(guī)平臺給學生貸款消費或創(chuàng)業(yè),都是憑“信”而借,而高校學生沒有穩(wěn)定的收入,“信”的背后只能是其學籍身份和父母背景。相對于借貸對象是成年人來說,借貸機構對在校學生放款風險系數更高。正規(guī)的借貸銀行和機構在收益的同時需要準確判斷風險系數,因此,只有不斷完善大學生貸款的風險控制體系,才能使借貸業(yè)務風險系數降低,使整個業(yè)務鏈良性開展下去。同時,借貸行業(yè)要有社會責任感,從借貸的源頭上保護好學生,加強行業(yè)自律,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提供的信息內容造假等問題,應該及時中斷其貸款,并可將信息在行業(yè)共享,保護借貸機構也起到保護學生的作用。
成年人在社會上進行借貸,借貸及還款信息會納入社會征信體系,對其再次貸款產生直接影響,對其還款行為有絕對的約束力。而高校學生的還款約束力并沒這么強。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建立健全18歲以上成年學生誠信檔案的指導意見,可將學生借貸信息列入高職學生信用檔案,并可融入社會大的誠信系統(tǒng),增強其還款的約束力和責任感。
高職院作為學生的管理單位,要切實履行起責任,把學生借貸消費、校園貸風險防范作為維護校園安全穩(wěn)定的重要事件來抓。建立學校黨委負總責,學生管理部門、保衛(wèi)部門、黨委宣傳部門等相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各二級學院(系)負直接責任,實施學生不良貸款的防控措施,輔導員、班主任為主要力量,把握學生輿情,評估高職學生理性消費的風險,預防學生借貸風險。各部門各崗位齊心協(xié)力,把握“亦梳且亦堵”原則,合力建立校園不良網貸監(jiān)控機制,制定防控學生借貸風險細則。同時應該建立應急機制,遇到風險時能第一時間把風險控制住。
切實加強高職生理性信用消費的教育引導,首先可將學生信用消費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體系中,強調“誠實、守信”教育,目前高校思政教材中有誠信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可結合此點形成更具針對性教育方案,并用案例式教育引起反思;其次結合思政教材中價值觀、金錢觀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再次開展高職生理性信用消費的專題講座,可通過介紹P2P平臺、投資理財等普及學生的金融知識,讓學生不盲目借貸;最后,需要家長配合,注意平時引導督促,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如果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與學校溝通。
總之,國家、行業(yè)、學校、家長各方面都要各負其責,加強信息共享,共同努力規(guī)范、引導高職院校學生理性信用消費,構建良好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