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雪蘭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是引導學生開展高效化語文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基于學生本位,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基于學習過程,課堂提問要有靈活性;把握難易程度,課堂提問要有引領(lǐng)性。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三性
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時,很多教師會沒通過思考便隨意地向?qū)W生提問,導致提出的問題目的不明確,難度過大或過低,這樣的問題不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要努力改變這種情況,在設(shè)計課堂提問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使問題難度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
一、基于學生本位,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才是主體,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對于課堂問題的設(shè)計,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不能僅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設(shè)計問題,要思考學生需要學到什么,學生的興趣是什么,通過課堂提問學生可以實現(xiàn)什么樣的目標等。只有這樣,才可以使課堂提問的質(zhì)量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學《孫中山破陋習》這一課時,因為課文描寫了孫中山先生改掉陋習的事件,對他勇于和封建惡勢力做斗爭的偉大精神進行了贊揚。我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從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疑問。有的學生說道:“孫中山先生破除陋習的原因是什么呢?”還有的學生說道:“什么是纏足?。坷p足的原因是什么呢?”還有的學生說道:“纏足為何是一個陋習,為何使中國婦女受到了傷害?孫中山先生的心靈為何被該事刺痛?”在學生表述完自己的問題之后,我說:“大家有疑問的事情正是老師也想了解的,接下來我們就一塊通過閱讀和分析文章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吧!”為了讓學生對課文內(nèi)涵有一個深刻的了解,我讓他們將對纏足前、中、后進行描述的句子找出來,對這些句子進行品讀,同時通過在屏幕上展示圖片來讓學生看到纏足后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明白孫中山先生為何要破除陋習。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幫助下,讓學生深入的理解了課文的本質(zhì)。
在上面的案例里面,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入的理解文本,讓他們的認識不再僅僅停留于表面,引導學生進行了質(zhì)疑。之后,在歸納總結(jié)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對課文有價值的問題進行品讀和挖掘,加深他們對課文的印象。
二、基于學習過程,課堂提問要有靈活性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包括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在教學時,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而出現(xiàn)思維受阻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靈活地進行提問,設(shè)計的問題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使問題起到最大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愛之鏈》這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在閱讀完課文后,通過提問來加強他們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大家知不知道喬依是什么樣的人呢?”有的學生說道:“他是一個窮人,因為他身上的衣服很破爛?!边€有的學生說道:“他是一個好人”,還有的學生沉默不作聲。為了讓問題的難度有所降低,我改變了問題:“大家想一下,喬依是如何來幫助老婦人進行修車的呢?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喬依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嗎?在將車修好之后,老婦人想要給喬依一些錢財來報答他,他沒有接受,這又說明了喬依是什么樣的一個人?”這樣,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變化,讓學生對喬依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得到了提升。
在上面的教學案例里面,當學生出現(xiàn)思維受阻的情況時,教師靈活的調(diào)整了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使提出的問題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他們深刻的認識了所學知識。
三、把握難易程度,課堂提問要有引領(lǐng)性
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時,因為學生的水平是有差異的,所以他們的接受能力也是有區(qū)別的,基于此,教師在設(shè)計問題時就要避免問題過難或過易的現(xiàn)象。如果問題過易,就不能很好地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fā);如果問題過難,就會讓學生產(chǎn)生畏懼心理,讓他們的思維不能得到發(fā)揮,從而使提問失去意義。所以,教師要根據(jù)實際需要來設(shè)計出難度適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激活。
例如,在教學《最大的麥穗》這一課時,由于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蘇格拉底讓他的弟子們到田地里去選出最大的麥穗的故事,通過講述告誡人們要及時抓住身邊的機會。因此,在學生剛完成初次閱讀之后,如果直接提問:“這篇課文說明了什么道理呢?”就會讓學生感到問題太難,讓他們無從下手。所以,在實際教學時,我提問:“大家結(jié)合一下上下文,想一下蘇格拉底的弟子們兩手空空的原因是什么呢?當時他們是什么樣的心情呢?在麥田中存不存在最大的麥穗呢?如何才能保證自己所摘的麥穗最大呢?蘇格拉底說了什么,他的弟子們從中學到了什么?”通過分解問題讓難度有所降低,使問出的問題難度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激發(fā),從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lǐng)下更加深刻的理解課文。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基于課文對問題進行了分解,避免了問題過難過易的情況。如此提問適合學生的學習需要,讓學生基于此輕松的學習到相關(guān)知識,使閱讀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究。通過提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不斷發(fā)展和提高,使他們學到的知識得到內(nèi)化。所以,教師在設(shè)計問題時要基于實際,如此才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薛婷婷.特級教師閱讀教學課堂提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張新宇.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李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