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婷婷
摘 要:學生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進行。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參與機會、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等三個方面一步一步提高學生的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學生 主體 學習 主人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12-0138-01
現(xiàn)代教育學普遍認為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堅持貫徹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早在幾十年前,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早已提出了相關看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觀念主要體現(xiàn)在生活教育理論中。在了解了先生的教育理論之后,我對他的“教學做合一”的方法有了極大的興趣?!敖虒W做合一”強調的是“做”,要求教師以學生的實際運用來改變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轉變?yōu)橹鲃拥貙W習,也與現(xiàn)在的教育理念相吻合。那么,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教師,尤其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具體該怎么做呢?
1 重視插圖,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現(xiàn)在很多教師為了能在課堂上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往往會花費很多時間組織一些課堂活動,或者觀看視頻,或者進行表演等。課堂的氛圍十分熱烈,學生的興趣也很濃厚,但有時候效果卻不是很好。在思考過后,我得出了如下結論:一是學生并沒有理解老師組織這一活動的意圖,往往是“看個熱鬧”;二是這些活動給一些學生提供了一些“渾水摸魚”的機會,并沒有真正融入其中。針對這個現(xiàn)象,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上,有時候可以簡化一些方法,從教材入手。
一本語文教材,通常由文字和圖片構成,文字為主,而圖片為輔。教師的教主要以文字切入,幫學生從文字中獲取相關的知識。那么,圖片呢?編者既然把圖片放入了教材中,那圖片就不可能是無用的。而且,文字畢竟是畢竟抽象的事物,學生長期面對文字,也容易產生厭煩的情緒。但圖片是形象直觀的,比較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那么,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中加以利用呢?首先,教師在備課階段就可以將插圖納入視野,運用插圖創(chuàng)設情境、突破難點、理解主旨、把握形象、培養(yǎng)情趣。這樣,課堂也會更具活力。在準備漢語拼音《z c s》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書本上四只小刺猬學拼音的圖片創(chuàng)設學生學習的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當成小刺猬在學拼音。這樣,學生的學習也會更有趣味一些,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激發(fā)。其次,教師可以利用插圖導入、設問、練習等,進行師生之間的互動,逐漸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比如,《青蛙寫詩》一課中,教師在導入的環(huán)節(jié)出示課本中的插圖,提問學生“認識這個小動物嗎?”在學生認出動物之后,再讓學生觀察一下圖片上青蛙的神態(tài),學生發(fā)現(xiàn)這只青蛙抬著頭,似乎在發(fā)表什么感想,這樣也更好地引出了“寫詩”的主題。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補畫插圖,把平實的文字、抽象的推理化作具體的形象,更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深化對課文的理解。《夕陽真美》一課中,提到太陽“把身邊的云染成了黃色、紅色、紫
色……”,這里書本上的插圖是不完整的。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試著涂一涂云的顏色,并涂一涂省略號中沒說到的顏色,這種方式加強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調動了學生的興趣。
利用插圖不失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了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
2 聯(lián)系生活,增加學生參與機會
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接觸的事物比較少,對社會的認識也比較淺。教師提問如果與學生生活距離過大,他們往往不能領會老師意思,教學會產生極大困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該緊扣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第一,教師在導入的環(huán)節(jié)多加入一些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感受。第二,教師在講解時聯(lián)系生活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意思。第三,教師舉例時將學生帶入情境中,讓他們能感同身受,體會解決事情的方法。
在教學《一個接一個》時,教師提問:“老師小時候常胡思亂想,希望天天吃零食,天天玩不寫作業(yè)。你們會這樣嗎?”小朋友年齡小,坐不住,難免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個問題較符合學生實際心理,教師的提問一下拉近了師生距離,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在口語交際《聽故事 講故事》中,要求學生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知道講故事的時候,聲音要大一些,讓別人聽清楚。學生雖然明白,但在實際的過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執(zhí)行這一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在講《老鼠嫁女》的故事時,故意說得小聲,大家聽不清。然后,老師再大聲。通過不同的音量感受大聲講故事這個要求,并在之后的學生講故事環(huán)節(jié)再對此加深印象。這樣,學生有了實際的體會,則對題目中的要求也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對于老師來說,能緊扣學生的實際生活,創(chuàng)設一個距離生活十分相近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這除了能極大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加樂意配合老師的課堂教學之外,也從另一個方面增加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盡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一部分。
3 啟發(fā)思考,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研究表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的最好時期,是兒童時期。小學語文則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有力平臺。陶行知認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創(chuàng)造的能力”,目前最關鍵的是需要教師善于提問,啟發(fā)學生的思維。
《狼和小羊》一文最后并沒明確說明狼最后有沒有吃小羊。教師可對此善加利用。讓學生分成兩大陣營,一方認為狼最后吃了羊,另一方認為狼沒有吃羊。分別說說之后發(fā)生的事情。在“狼吃羊”陣營中,有的認為小羊一動都不敢動就被吃掉了;有的認為小羊跑得太慢一下就被抓住了;還有的甚至說又沖出了一頭狼,小羊跑都來不及……而“狼沒有吃羊”的陣營則更熱鬧了!有的認為小羊一溜煙跑掉了,狼追不上;有的說小羊跑到了獵人的陷阱邊,把狼騙到了陷阱里;還有的說小羊跑到了老虎地盤,老虎跟狼打了起來。小羊趁機跑掉了……這時老師任學生自由發(fā)散思維,說出各自看法。學生在交流中,想法也逐漸成熟,思維也越發(fā)清晰。
總之,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的任何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要建立在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樹立起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讓學生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