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為例,探討教師如何挖掘文化內(nèi)涵,培養(yǎng)學生文化品鑒意識,關注中西文化比較和開發(fā)校本文化資源,幫助學生拓展文化視野,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從而形成較好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教材;文化意識;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91-0030-03
【作者簡介】顧琴,江蘇省泰興市第一高級中學(江蘇泰興,225400)教師,泰州市學科帶頭人,泰州市名教師。
一、問題的提出
英語學習過程是增進國際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習大量的英語語篇,在學習這些語篇的過程中,學生要接觸大量的英語國家社會現(xiàn)象和文化背景。(程曉堂,趙思奇,2016)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按單元話題進行編排,絕大多數(shù)閱讀語篇涉及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多個方面。例如,模塊三第二單元(簡稱M3U2,體例下同)English and its History介紹了英語語言從古代英語到中世紀英語再到現(xiàn)代英語的發(fā)展演變過程;M8U1 Appreciating Literature 有助于學生了解英國著名作家Charles Dickens以及他的作品,如《遠大前程》《霧都孤兒》等;M10U2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USA講述的是美國社會中的人口遷移現(xiàn)象及其原因;等等。這些語篇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加深其對國內(nèi)外文化的理解。
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關注的是教材語篇中的詞匯用法和語法現(xiàn)象,而對語篇中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視若不見或一帶而過。教師的這種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嚴重制約著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了當前中學生文化意識淡薄、跨文化交際能力嚴重不足的現(xiàn)狀。(趙鈺蓮,2015)
二、基于教材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實踐
1.深度解讀,挖掘文化內(nèi)涵。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姓氏的起源,如Taylor、Smith、Cooper、Carpenter等,與家族祖先所從事的職業(yè)有關;一些單詞來自希臘神話,如music、museum、amuse、amusement等,與希臘神話中掌管藝術的繆斯女神(Muse)相關;一些詞匯和諺語來自圣經(jīng)故事,如see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祥之兆)、kill the fatted calf(熱情款待)、the apple of somebodys eye(掌上明珠)等;還有一些詞匯則與英國發(fā)展的歷史相關,如reply、beef、button、pork等來自古代法語,這與英國曾經(jīng)被諾曼人統(tǒng)治長達250年的歷史相關;等等。教師在講授這些詞匯的過程中可以適當補充與之相關的背景知識,那么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就不是一個個枯燥乏味的單詞,而是活生生的、承載了文化的意義結(jié)合體,學生對詞匯的學習也就會變得興致盎然,學習效果自然也會大大提升。
文本中的語言文字,不僅僅是交際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還是文化本身。從現(xiàn)實發(fā)展來看,隨著社會的進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之間以及它們和文學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將會加快、增大。(莊志琳等,2013)因此,教師應從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的角度來解讀教材文本,打造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課堂,從而讓學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現(xiàn)象,了解世界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知識,形成跨文化意識,并內(nèi)化為一種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以M9U2的閱讀文本The Acropolis now為例,該文本從古希臘文明對世界發(fā)展的影響談起,介紹了古希臘文明的象征——雅典衛(wèi)城的“前世今生”。該文本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引領學生認識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從而探究其保護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徑。
2.相機引領,培養(yǎng)品鑒意識。
高中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欣賞和體味地道優(yōu)美的英語語言魅力,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感受西方文明之美,這就包括對英語語言的欣賞。(錢劍英等,2015)因此,在教材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通過各種閱讀技能查找信息、理解大意,還要指導學生鑒賞語言修辭,品味、評鑒語言之美。(貴麗萍等,2013)例如,M8U1的Project部分介紹了英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彭斯和他的詩歌,并在文末附了他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A Red Red Rose。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朗誦、解讀和品鑒,充分領略英文詩歌文字之靈動、韻律之優(yōu)美。羅伯特·彭斯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教師可以借此向?qū)W生推介更多的浪漫主義詩人,如濟慈、華茲華斯等以及他們的作品,幫助學生了解浪漫主義詩歌的特征,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向往自由、渴求真善美的情懷。
除了對語言的品鑒,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對文本的行文手法、結(jié)構特征、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等進行品鑒,使學生將自己置身于作者寫作時的環(huán)境,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體悟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和觀點立場。以M11U3 Project中的閱讀文本My Father,My Hero為例,該文語言質(zhì)樸簡單,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品鑒活動,讓學生深切感受作者字里行間對父親的愛與崇拜,體悟簡簡單單的文字帶來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文中多次出現(xiàn)了讓步或轉(zhuǎn)折關系的句式——“We do not have a big car, and there are no old expensive vases or paintings in our house. Rather, what I value about my father is the care and love he shows for me and my family.” “My father might work hard, but he is always there for us.” “While my father is old now with gray hair and wrinkles, he still has a lot of dignity.” 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賞析體現(xiàn)轉(zhuǎn)折或讓步關系的詞匯 “rather”“but”“while”的使用,體會這些詞折射出的作者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父親的強烈情感。通過品鑒,學生不僅可以展開對文本的深度閱讀,培養(yǎng)評判性思維能力,還能提高他們對作品的欣賞能力。endprint
3. 中西比較,增強文化自信。
《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涉及中西方文化比較的文本或者能夠激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的文本。教師在這類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尋找中西方文化的銜接點,將文本內(nèi)容巧妙地與本國、本土文化相關聯(lián)。例如,進行M3U2 Language的兩篇閱讀文本English and its History 和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比較中、英文發(fā)展演變的過程讓學生深切感知中國文字背后的悠久歷史和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通過比較中、英文表形表意上的異同,感知其背后巨大的文化差異。同時,學生在比較中也認識到盡管在不同的國家使用,歷經(jīng)了不同的發(fā)展時期,但中、英文仍有著很多的相通之處,這對學生英語學習信心的樹立、學習方法的調(diào)整、語言意識的增強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教師在教學中應有必要創(chuàng)造適當?shù)那榫?,讓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較,這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對交際文化的敏感性,克服母語的干擾,用英語的思維來學習英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可以反觀我們自己的文化,在聯(lián)想與比較中感知和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既增強了文化自信,又實現(xiàn)了“用英語做事”的目的。以M6U1的閱讀文本Stand up for your Health 為例,文中介紹了深受人們喜愛的單口喜?。⊿tand-up)和著名的喜劇演員Billy Crystal。這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我國的相聲及著名的相聲演員,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后查閱有關相聲的資料,進行兩者的比較,從而在比較中加深對“相聲”這一曲藝形式的了解。
4.合理延伸,開發(fā)校本資源。
新的課程資源觀要求教師正確認識教材的作用,善于開發(fā)和整合課外的英語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文化補足,使學生在秉承本國文化理念的基礎上,更多認知、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道德標準、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李靜,2016)例如,在M1U1的閱讀文本School Life in the UK中,作者以一個中國學生的身份介紹了英國的學校體制,并從不同的角度對中英兩國的學校進行了比較,如班級規(guī)模、學習科目、評價方式、課外活動、師生關系等。為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豐富該話題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引入更多介紹英美學校的資源,包括閱讀素材、影像資料、網(wǎng)站鏈接等,使學生在了解國外教育體制的同時,了解其背后的文化,這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語言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jié)合學生的興趣和生活實際,進行與教材文本相關的校本資源拓展。例如,M10U4的閱讀文本Fight against Cybercrime介紹了網(wǎng)絡犯罪的種類和危害以及應對措施。教師可以在教材文本的基礎上補充更多關于網(wǎng)絡犯罪的案例,讓學生在案例閱讀中感知網(wǎng)絡犯罪的危害、增強防范意識、提高對身邊人和事的關注度,深化對教材文本內(nèi)涵的理解——面對全球化的網(wǎng)絡犯罪,國際的合作是最佳的解決途徑。
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可以彌補教材的某些不足,拓寬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從而達到“教授”文化的目的。該類校本資源的開發(fā)應遵循“兩個基于”——基于教材話題、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興趣,服務于“一個目的”——對學生進行文化補足,最終形成圍繞中心話題的有機整體。以《牛津高中英語》M8為例,該模塊四個單元的話題多與文學和藝術相關——U1涉及英國文學,U2涉及戲劇和音樂,U3涉及藝術作品,U4涉及世界各地的電影節(jié)。教師可以在模塊話題的基礎上開發(fā)出系列資源,如英語文學作品賞析、爵士樂的起源與發(fā)展、達·芬奇作品欣賞、世界名畫介紹、莎士比亞作品一覽等。除了閱讀類的資源,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欣賞一些經(jīng)典影片,如《傲慢與偏見》《羅密歐與朱麗葉》等。通過這樣的閱讀和欣賞,學生的文化積淀就會益發(fā)深厚,對語言的學習也會變得游刃有余。
三、結(jié)束語
2014年3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概念。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構成要素之一,“文化品格”不僅僅指了解一些文化現(xiàn)象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還包括評價語篇反映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文化現(xiàn)象,解釋語篇所反映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文化現(xiàn)象,比較和歸納語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與態(tài)度、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品格”的內(nèi)涵超越了以往所說的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程曉堂、趙思奇,2016)這就對英語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文化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總之,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應得到充分關注,教師有一雙“文化眼”是保證文化教學的關鍵。(武和平等,2015)從單詞到語法到語篇,文化無處不在,教師要做有心人,隨時發(fā)現(xiàn)中西方文化的銜接點,隨處搜集有文化價值的教學資源,將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滲透于日常教學的每一個過程中。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實質(zhì)內(nèi)涵[J]. 課程·教材·教法,2016(05).
[2]趙鈺蓮.文化意識培養(yǎng)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5(02).
[3]莊志琳,沈萃萃,唐明霞,等.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材料處理:解讀與使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4]錢劍英,徐鈺,楊新輝,等.英語閱讀教學中的信息加工:提取與整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5]貴麗萍,黃建英,周勇,等.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思維活動:評判性閱讀視角[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6]李靜.我國高中英語課程功能的定位研究[J]. 課程·教材·教法,2016(06).
[7]武和平,付安權,陳力,等.英語課程中的文化意識[J].英語學習,201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