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立法文本的語言及翻譯特征
——基于可比語料庫的研究

2018-01-16 05:00:28孫鈺岫AleksandraMatulewska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17年6期
關鍵詞:英譯本語體語料庫

孫鈺岫,Aleksandra Matulewska

(1.中國政法大學 法律翻譯研究中心,北京 100058;2.密茨凱維奇大學 語言學院,波茲南 波茲南 61-874)

一、 引 言

19世紀70年代語料庫的迅速發(fā)展推動了80年代基于語料庫的法律語言研究[1]。與傳統(tǒng)的研究主題和范式相比,新時代賦予法律話語與法律翻譯新的研究意義與挑戰(zhàn),其中包括法律語言作為專門用途語言(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簡稱LSP)在跨邊界或跨國法律活動中的運用[2],以及大數(shù)據(jù)或數(shù)據(jù)密集型實證研究(Big Data or Data-intensive Empirical Researches)導向的新型語料文本研究。

事實上,諸多學者曾以語料庫語言學為方法研究翻譯過程和翻譯結(jié)果[3],即這些研究根據(jù)預設的研究目的設計語料庫,用以抓取特定的語言特征[4],或為法律語體或體裁的話語分析[5-6]和翻譯研究[7]提供方法?;诖朔N學科背景,本文借助可比語料庫對比分析中文立法英譯本翻譯特征與美國原創(chuàng)立法文本語言特征之間的異同,從法律角度探討其深層原因。

二、 法律話語與語言特征差異

20世紀80年代以來,語言學界和翻譯學界開始注重不同語體或體裁的語言特征,即語體變異和語言特征差異,并由此開始了對語言特征差異的系統(tǒng)性研究的重視。與此同時,語料庫語言學為大規(guī)模提取語言和翻譯特征[8]——“詞匯語法模式”(Lexico-grammatical Patterns)——提供了可能性。然而,通用語料庫抓取的通用語言特征并不能準確反映語體變異中的語言現(xiàn)象,從而“忽略”了特定語體中的具體詞匯語法模式[9],極易對代表性語言特征產(chǎn)生誤讀和誤解[10]。

有關法律語言中詞匯語法模式的研究亦是如此,鮮有研究從語言特征差異研究法律語言變異。早在20世紀90年代,Tiersma曾指出“已有證據(jù)表明法律語言中存在大量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11]139之后,眾多研究均基于法律文本異質(zhì)性[12-13](Heterogeneous)展開語體分類,其原因在于“地理位置、正式程度、口語vs書面語等相關因素”[11]139存在差異。事實上,法律話語研究應基于“各自語境下的法律話語”[14](Legal Discourse in its Own Context)對其進行定義和描述,以研究不同法律語域之間的語言差異,從而將其中典型的語言特征視為考察指標并加以研究。立法文本作為法律語言的附屬語言(Sublanguage),具有其“自身的詞匯語法特征”[15],是強制性法律規(guī)范文本,具有極強的目的性和說服性。

實際上,本文通過語料庫對翻譯語言特征進行描述,與最初翻譯研究的目的——“對譯者的語言經(jīng)驗進行描述”[17]——從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事實上,描述型的語料庫翻譯研究側(cè)重于探究譯本中詞匯語法特征的異同[18]33,而詞匯語法特征的變異研究正是語料庫語言學研究語域變異的重點[19]。加之,法律語言作為特殊語體及LSP,較通用語言具有特殊的語體差異性。本文認為采用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探究LSP的譯本翻譯特征及原創(chuàng)譯語的語言特征,尤其是法律文本的語言變異方面具有較強的適用性。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過多維度分析法抓取法律語言特征和翻譯特征。多維度分析法(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簡稱為MDA或MD)最初用以研究不同口語和書面語語域之間的語言模式差異[20-21],其核心算法是將詞匯語法特征(Lexico-grammatical Features)視為語言變量,對其共現(xiàn)程度進行因子分析以降維至少數(shù)幾個語言變異參數(shù),稱為“維度”(Dimensions)。也就是說,每個語言維度均源于對大規(guī)模自然語料的構(gòu)建及分析,由詞匯語法特征的共現(xiàn)程度(Co-occurrence)進行定義并與其特定的語言交流功能(Particular Communicative Functions)相聯(lián)系,以便對所選文本的語言及翻譯特征進行整體研究。

鑒此,為系統(tǒng)性地研究中文立法英譯本和英文原創(chuàng)立法文本之間的語言差異,本文所使用的語料庫為單語可比語料庫(Monolingual Comparable Corpora)——通過對譯本和譯入語文本的單語對比,著重研究譯本的語言特征以及語言特征所體現(xiàn)的譯者風格[22-23],同時關注譯語和原創(chuàng)語言之間的“系統(tǒng)性異同”[24]。較之平行語料庫,可比語料庫因其無需作雙語對齊處理使之可操作性更強,也易于構(gòu)建與檢索。本文所用語料為一組可比語料庫(表1),其中包含中文立法英譯本*中文立法文本及其英譯本語料庫,本文僅采用其中英譯本的部分。語料均來源于萬律中國法律法規(guī)雙語數(shù)據(jù)庫(www.westlawchina.com),其中英譯本均已由英語母語者的法律專家進行校正,保證了平行語料庫語言的準確度和可行性。(簡稱“英譯庫”)及美國立法文本*美國立法文本。語料為《美國法典(總匯)》(United States Statutes at Large),更多細節(jié)詳見http:// uscode.house.gov/browse.xhtml(網(wǎng)站訪問截止日期為:2017年1月)。(簡稱“原文庫”)。

表1 中文立法英譯本與美國立法文本的文本數(shù)量及字數(shù)分布情況

四、 結(jié)果與分析

(一) 研究結(jié)果

本研究在Biber選取的78個語言特征[20]21中進行篩選,*詞匯語法特征選取原則:(1)在法律文本中有理論與實證研究意義的;(2)三個語料子庫中均有相當頻率出現(xiàn)的;(3)與其他特征呈現(xiàn)相關性的。最終選取54個*54個詞匯語法特征包括:A.名詞和代詞——第一人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代詞IT,指示代詞,全部名詞,名詞化,有靈名詞,過程名詞,認知名詞,其他抽象名詞,具體名詞,技術(shù)名詞;B.動詞:表可能、許可和能力的情態(tài)動詞,預測情態(tài)動詞,動詞BE,動詞HAVE,動態(tài)動詞,通信動詞,心理動詞,體動詞,勸說動詞,(高頻)短語動詞;C.動詞短語:過去時,現(xiàn)在時,進行時,無施事被動語態(tài),不定式;D.形容詞:全部定語形容詞,全部表語形容詞,話題(表語)形容詞;E.副詞:一般副詞,時間副詞,確定性副詞,增強語,強調(diào)語;F.同位語從句和附屬字句:副詞性連詞,短語并列連詞,從屬連詞;G.帶引導態(tài)度的從句:由非敘事(通信)動詞引導的that從句,由敘事(確定)動詞引導的that從句,由可能性動詞引導的that從句,由態(tài)度形容詞引導的that從句,由態(tài)度名詞引導的that從句,由態(tài)度形容詞引導的to從句;H.名詞性修飾語:that關系從句,修飾主語的wh關系從句,修飾賓語的wh關系從句,前置修飾名詞;I.詞匯特征:學術(shù)詞匯,詞長;J.其他:全部介詞,wh從句,if從句。詞匯語法特征,通過SPSS Ver.23進行因子分析并利用Promax斜交旋轉(zhuǎn),得到五個“內(nèi)在可分析維度”[25](Interpretable Underlying Dimensions),其中各維度解釋及均值詳見表2。

表2 中文立法英譯本與美國立法文本的維度解釋及均值*首先將每個語言特征的出現(xiàn)頻次標準化(平均值為0和標準偏差為1),標準化公式為:;再將各維度內(nèi)各語言特征的標準化分值相加,得到各維度總分值。

從元文本的角度來看,立法語言作為LSP,與通用語體所用語言之間存在差異。為此,本文選取三種主流語體數(shù)據(jù),即一般小說、學術(shù)文章和公文,以實現(xiàn)三種通用語體(文學、學術(shù)文本及政府文件)的參照。研究發(fā)現(xiàn),兩種立法文本與通用文本之間的維度值存在較大的差異。

圖1 兩種文本與三個通用文本的維度分值趨勢圖

其次,研究通過對兩種文本維度分值進行T檢驗,發(fā)現(xiàn)兩種文本間差異明顯(p<.001)。同時,與因子得分均值(M=0)相比,兩種英文文本的維度分值均存在失衡現(xiàn)象(圖1),維度1的極負情況尤為明顯,維度3的正值較為突出;且維度2(M=1.18/-4.17)和維度4(M=3.86/-0.45)的權(quán)重絕對值差距較大,表明其維度間失衡現(xiàn)象尤為明顯。

(二) 結(jié)果分析

中文立法英譯本與美國立法文本因其均屬立法語體范疇,各維度總體方向趨近但差異不均,并與其他通用語體之間存在差異——反映出立法文本在語言特征及其功能方面具有其整體獨特性。然而,本文在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各維度并非相互獨立,各維度之間因其共現(xiàn)的語言特征而存在聯(lián)系。但受篇幅所限,本文僅選取五個維度中的典型語言特征,從三個視角闡釋維度之間的聯(lián)系與兩種文本之間的異同。

1. 維度2與維度5*Biber[20]152曾依據(jù)不同的研究目的將維度5解釋為“抽象vs.非抽象信息”或“非個性化vs個性化風格”。本文根據(jù)法律專門特征將維度名稱調(diào)整為“抽象性描述vs.個性化風格”?!鯏⑹滦耘c弱個性化。根據(jù)數(shù)據(jù)(表3)可以看出,兩種文本維度5的分值(M=0.2/1.13)在均值(M=0)上下;也就是說,立法文本在抽象性描述與個性化風格方面差異性較弱。同時,維度2中的原文庫(M=-4.17)為相對負高值,與公文的維度分值(M=-4.3)傾向相近,而英譯庫的維度分值(M=1.18)為弱正值;體現(xiàn)出中國與美國立法文本的話語敘事性較弱。

表3 維度2與維度5中典型共現(xiàn)語言特征

維度2與維度5中的典型共現(xiàn)語言特征,其中動詞BE、無施事被動語態(tài)和過去時最為突出。譯者在英譯過程中將修飾或限定作用的動詞短語譯為被動語態(tài)(例1),并不能將之與傳統(tǒng)的無施事被動語態(tài)或表達動作被動的意義一概而論。

例1Article190Ifthepartysalvedhasneithermadethepaymentnorprovidedsatisfactorysecurityfortheshipandotherpropertysalved...Withrespecttotheshiporthepropertysalvedthatcannotbekeptorcannotbeproperlykept,orthestoragechargetobeincurredmayexceeditsvalue,thesalvermayapplyforanearlierforcedsalebyauction.(英譯庫_0933)(“第一百九十條 對于獲救滿九十日的船舶和其他財產(chǎn),如果被救助方不支付救助款項也不提供滿意的擔?!?;對于無法保管、不易保管或者保管費用可能超過其價值的獲救的船舶和其他財產(chǎn),可以申請?zhí)崆芭馁u?!?

中文立法英譯本中存在大量的被動語態(tài)并不能當然證明其抽象性或非個性化的特質(zhì),因為譯者需以“受眾”[26]為目的,以完成傳播信息過程中對敘事完整性的“補償”,使英譯文與中文原文在語義上達成一致。修飾或限定作用的動詞短語因其語義豐富,而無法直接翻譯成形容詞或副詞。譯者將原文表達方式解構(gòu)后重組并譯為被動語態(tài),最終翻譯過程中“潛在的或發(fā)生的損失進行的修復或彌補”[27],以使原文與譯文達到語義上的一致。

2. 維度2與維度4——弱敘事性與弱顯性說服性。兩種文本的維度4分值差距較大,其中美國立法文本趨近均值,但中文立法英譯本呈現(xiàn)出弱顯性說服性。結(jié)合圖1,中文立法英譯本較美國立法文本更具敘事性與顯性說服性。

表4 維度4中典型共現(xiàn)語言特征及例句

維度2與維度4存在典型共現(xiàn)語言特征(表4),即if從句和that關系從句,表明了立法者高度集中的邏輯流及敘事性論證。高頻使用that關系從句表示連續(xù)限定,或高頻使用if從句與wh從句表示不同情形規(guī)定,以完成邏輯構(gòu)建并表達了作者的態(tài)度或想法,表明其弱顯性說服性。

3. 維度1與維度3——高信息密度與明確度。維度1中的共現(xiàn)語言特征多呈負值,主要包括名詞、長詞、介詞以及定語形容詞,*維度1含有這些特征的文本多以在專門語境中傳達信息為目的,通過對詞匯語法的仔細挑選,達到整合信息的經(jīng)濟性以避免冗余。而“參與性”反映出與基本交流或感情因素以及瞬時話語輸出情境相關的正值詞。體現(xiàn)出信息的“整合與聚集”[21]24,反映著感情交互式內(nèi)容及與之相對的高信息密度和準確的信息內(nèi)容。同時,維度3涉及的語言特征包括wh關系從句和短語并列連詞等整合信息型詞匯語法模式(表5),從而將“高精度的內(nèi)指照應”與“依靠情境的外照應”分離開[20]142。與其他語體(包括交談和一般小說)更具情境照應的情況相比,維度3呈正分值的文本其信息具有極強的明確性,且具有較為顯著的文本內(nèi)在照應特性。

表5 維度3中典型共現(xiàn)語言特征

綜合維度1與維度3的數(shù)據(jù),兩種文本的分值傾向總體趨同——維度1分值為明顯負高值;而維度3分值為明顯正高值,甚至高于公文的維度分值(M=7.43)。這表明兩種文本均具有極高的信息密度,且信息結(jié)構(gòu)明確,可從某種角度呈現(xiàn)出立法者的態(tài)度具有去語境化風格。

五、 討 論

立法文本具有極強的明確性和復雜性,展現(xiàn)出較強的法律整體特征。不同于有關立法文本的“定式認知”[16]36(Stereotypical Perception),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種立法文本的語言雖具有整體獨特性,但存在文本間的差異性——法律信息的明確性和法律敘事的說服性。而這兩點恰好能從法律本質(zhì)層面加以解釋。

王希曾從憲法的角度對法律本質(zhì)進行討論,認為從“權(quán)力”和“權(quán)利”的角度來看,近現(xiàn)代不同的國家體制之間的關鍵區(qū)別并不在于他們各自宣示的哲學理念是如何的不同,而在于它們?nèi)绾巍敖缍ê捅U稀眹覚?quán)力的公有性與正義性以及公民權(quán)利的普遍性和實效性[28]。本研究發(fā)現(xiàn),立法語言信息的明確性強調(diào)法律的“界定”作用,凸顯國家權(quán)力;立法語言敘事的說服性側(cè)重法律的“保障”作用,用以論證公民的集體精神并保障公民權(quán)利。實際上,法律作為“界定和保障”的承載者,對法律信息本身的明確性和法律敘事的說服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一) 法律信息的明確性——法律的界定作用

從法律界定的角度來講,法律的目的之一在于保護人的利益[29],而人遇到的現(xiàn)象極其復雜多樣;這需要法律條款在描述法律主體在施行法律行為時給予對情境與條件的充分描述和界定。綜合維度1和維度3的數(shù)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兩種文本均具有高信息密度與高明確度的語言特征,表明立法語言信息的高密度與邏輯的明確性。實際上,立法語言不僅要能準確體現(xiàn)法律精神和立法意圖,而且要能保證各條文之間或規(guī)定之間具有嚴謹?shù)倪壿嬯P系[30]。所以,立法文件的句式通常由四個基本要素構(gòu)成[31],包括情境描述、法律主體、法律行為以及條件。

其中,情境描述與條件的構(gòu)成涉及“限制因素”[13]23(Qualification)以及“條件”[32]。同時,長句在其句法邊界之內(nèi)含有大量的“限制因素插入語”[20]176(Qualification Insertions),即使該條款內(nèi)含大量的信息要素。

表6 維度1中典型共現(xiàn)語言特征及例句

綜合維度1和維度3的典型共現(xiàn)特征,這些限制因素和條件的連接詞通常為短語并列連詞、介詞和wh從句(表6),以示文本內(nèi)在照應和信息整合的特性,主要包括“under…”“with…”“inaccordancewith”“intheabsenceof”“besubjectto”和“takingintoconsideration”等。例句中斜體加粗的部分為法律條款中限制因素及條件,如例3明確規(guī)定了董事會可于何種情形下考慮何種因素后以何種目的進行資本積累,展現(xiàn)出明確性是法律文本表述的重要特征。

中國屬于大陸法系,其基本特點在于以國家制定法為主,法律發(fā)現(xiàn)優(yōu)先在制定法中展開。與美國立法相比,法律信息的明確性[12]172[33]在中國立法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加之,從國家和社會穩(wěn)定的角度來看,明確性作為法律信息穩(wěn)定性的前提,使國家制定法中提供的明確法律信息符合人們對法治的穩(wěn)定預期,其法律淵源具有明顯的穩(wěn)定性——通過語言確定下來的法律使得制定法成為普遍遵行的行為規(guī)范,以最終實現(xiàn)法律的公平與正義。

(二) 法律敘事的說服性——法律的保障作用

結(jié)合維度2和維度4的數(shù)據(jù),中文立法英譯本與美國立法文本均屬于弱敘事性及弱顯性說服話語,且其共現(xiàn)的典型語言特征(表7)推動了法律敘事論證過程的推理性和說服性。從法律保障的角度來看,中美兩國的法律制度決定了法律文本敘事的說服性及其相應的法律語言特征。本文選取的美國立法語料為《美國法典(總匯)》,屬美國聯(lián)邦立法的官方文本,僅包含少量判例。就立法語言本質(zhì)來看,這點與中文立法相似,側(cè)重于立法的機構(gòu)活動與通用規(guī)范[34],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法律保障和規(guī)約性法律法規(guī)。從兩國立法文本功能及其語言特征角度來看,中美立法文本屬于非敘事性話語文本。

實際上,中文立法英譯本較美國立法文本更具敘事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英譯本中的補充連詞和從句標記是對中文立法文本中的敘事完整性進行了補償。英文中的連詞與從句標記被認為是作者隱形連貫認知的標志或隱形政治認知[35]的敘事模式。這種“隱形連貫”要求譯者對認知完整性有清晰的把握,從而彌補翻譯過程中的“認知空缺”[36]。

表7 維度4中典型共現(xiàn)語言特征及例句

例4中有關“l(fā)egislativebill”的審議流程,立法者通過多條法律條款并列的形式將其邏輯流展現(xiàn)出來,其中譯者將多條法律條款翻譯為that從句,可視為對法律話語這一完整的敘事模式的推進和發(fā)展,盡管在這個過程中使用了不同的正負值語言特征使敘事模式更加完整;例5中對“theflag”的具體放置方位進行遞進式描述,以說明建筑物內(nèi)具體入口方位的具體放置規(guī)定。

敘述和論證與說服有著很強的聯(lián)系,尤其在法律中敘述的存在往往服務于論證或說服,而非敘述本身[37]。加之,評估性that結(jié)構(gòu),即that從句可為評價和評估提供充分且微妙的手段以推動說服的展開[38],并非為法律文本對態(tài)度或評價的回避[16]194。美國立法文本因其維度4分值(M=-.45)約為均值,被稱為“平衡性的說服傾向”[20]163(Balanced Persuasion Tendency)——這種說服性傾向加強了立法功能及其對應的易于接受和說服性功能。

普遍認為,美國的文字力量屬于國家力量,因其授權(quán)自憲法而承載了法律全部的權(quán)利[39];也就是說,基于西方法律體系的常識,由文字形式確立的國家力量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就是法律[40]。美國法律的源頭源于美國聯(lián)邦憲法,其核心問題是如何建立一個既有足夠權(quán)威來保護和發(fā)展各州的共同利益,但又不損害各州主權(quán)和人民權(quán)利的全國性政府[28]77。美國的法律基于“集體精神”和“公共利益”[41],并將法律的闡釋、尊重與忠誠視為“法律社團”[42-43](Legal Community)的一部分。加之,法律社團作為“民主國家的體現(xiàn)和榜樣”[44],應試圖以法律和正義反抗由身體暴力及其附屬操控的暴虐統(tǒng)治;也就是說,“法律社團”的本質(zhì)是倫理與說服,而非控制與暴虐。

六、 結(jié) 論

本文依托語料庫的方法,通過自建的中文立法文本英譯本和美國立法文本組成的可比語料庫,從五個維度對中文立法英譯本的翻譯特征和美國立法文本的語言特征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1)立法語體與其他通用語體之間存在差異,反映出立法文本在語言特征及其功能方面具有其整體獨特性;(2)兩種文本各維度總體方向趨近但差異不均,均具有極高的信息密度,且信息結(jié)構(gòu)明確;話語敘事性較弱,且具有弱顯性說服性;(3)各維度之間因其共現(xiàn)的語言特征而存在聯(lián)系——從事實上證明兩種立法文本的語言雖具有整體獨特性,但其整體功能存在文本間的差異性。

本文從弱敘事性與弱個性化、弱敘事性與弱顯性說服性以及高信息密度與明確度三個視角闡釋維度之間的聯(lián)系與兩種文本之間的異同,力圖從法律角度對其深層原因進行探討。通過對信息明確度和敘事說服性的討論,本文從法律話語角度認為,立法語言作為法律界定和法律保障的承載者,對法律信息本身的明確性和法律敘事的說服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因此,本研究對有關國家權(quán)力以及公民權(quán)利的語言界定和保障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并對法律翻譯實踐起到借鑒與指導意義,為今后的法律話語的語體變異研究奠定基礎。

[1]XU J,CROFT W.Corpus-based stemming using co-occurrence of word variants[J].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 (TOIS),1998,16(1):61-81.

[2]CHENG L,SIN K K.The ashgate handbook of legal translation[M].Oxford:Routledge,2014:13-27.

[4]LI S.A corpus-based study of vague language in legislative texts:Strategic use of vague terms[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17,45:98-109.

[5]CHENG L.Discourse and judicial thinking:A corpus-based study of court judgments in Hong Kong,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D].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0.

[6]CHENG L.Attribution and judicial control in Chinese court judgments:a corpus-based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 the law,2012,19(1):27-49.

[8]KENNY D.Lexis and creativity in translation:A corpus based approach[M].London:Routledge,2014:2-31.

[9]BIBER D.Register as a predictor of linguistic variation[J].Corpus linguis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2012,8(1):9-37.

[10]EGBERT J.Publication type and discipline variation in published academic writing:investigating statistical interaction in corpus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15,20(1):1-29.

[11]TIERSMA P.Legal langua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12]GIBBONS J.Language and the law[M].London:Routledge,2014:47-173.

[13]BHATIA V.Analys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London:Routledge,2014:26-27.

[14]CHENG L,SIN K K,ZHENG Y L.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urt judgments[J].Critical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across disciplines,2008,2(1):49-58.

[15]GIBBONS J.Forensic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in the justice system[M].Oxford:Wiley-Blackwell,2003:262-265.

[17]HOLMES J.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J].Translated,1972,2:67-80.

[18]TOURY G.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revised edi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2012:33-47.

[19]ZANETTIN F.Translation-driven corpora:corpus resources for descriptive and 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M].New York:Routledge,2014:7-39.

[20]BIBER D.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1988.

[21]BIBER D,CONRAD S.Register,genre,and styl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20-31.

[22]BAKER M.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J].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1996,18:175-186.

[23]XIAO R,HU X.Corpus-based studies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M].Berlin:Springer,2015:157-167.

[24]許家金.基于可比語料庫的英語譯文詞義泛化研究[J].中國翻譯,2016(2):16-21.

[25]MCENERY T,XIAO R,TONO Y.Corpus-based language studies: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New York:Taylor & Francis,2006:264-285.

[26]尹明明.傳播學視域中的外宣翻譯研究——以《今日中國》(法文版)為例[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5(2):32-37.

[27]夏廷德.翻譯補償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68-69.

[28]王希.原則與妥協(xié):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2-77.

[29]梅傲.準據(jù)法選擇的新方法:基于人本視角的研究[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6(1):64-71.

[30]毛淑玲,何家弘.立法的語言和邏輯規(guī)范分析——以刑事訴訟法為語料[J].人民檢察,2009(23):14-17.

[31]COODE G.On legislative expression; or the language of the written Law[M].New York:William Benning and Company,2015:9-33.

[32]CRYSTAL D,DAVY D.Investigating english style[M].London:Longman,1969:193-217.

[33]TROSBORG A.Rhetorical strategies in legal language:discourse analysis of statutes and contracts[M].Princeton:Gunter Narr Verlag,1997:26-28.

[34]朱濤.民法典編纂中的立法語言規(guī)范化[J].中國法學,2017(1):230-248.

[35]JAMESON F.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13:78-91.

[36]楊志亭.文學翻譯中認知空缺的建構(gòu)性補償與再敘事評估[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5(5):98-103.

[37]VAN ROERMUND G C.Law,narrative and reality:an essay in intercepting politics[M].Dordrecht: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13:49-73.

[38]HEWINGS M,HEWINGS A.“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a comparative study of anticipatory ‘it’ in student and published writing[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2,21(4):367-383.

[39]BOWERS F.Linguistic aspects of legislative expression[M].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89:51-53.

[40]MELLINKOFF D.The language of the law[M].Oregon: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2004:4-9.

[41]王一安,陳許.個人主義價值觀中的“集體精神”傳統(tǒng):美國早期文化思潮探究及其啟示[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6(1):21-28.

[42]MATTILA H E S.Comparative legal linguistics:language of law,latin and modern lingua francas[M].London:Routledge,2016:40-43.

[43]COTTERRELL R.Law’s community:legal theory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20-21.

[44]ISENSEE J.Staat und verfassung[J].Tradition,2003(15):128-132.

猜你喜歡
英譯本語體語料庫
《孫子兵法》羅志野英譯本研究
英語世界(2023年12期)2023-12-28 03:36:38
《語料庫翻譯文體學》評介
功能對等理論下《醉翁亭記》英譯本的對比研究
把課文的優(yōu)美表達存進語料庫
語言表達與語體選擇
中國修辭(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4
語體語法:從“在”字句的語體特征說開去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淺析《紅樓夢》兩個全英譯本
基于JAVAEE的維吾爾中介語語料庫開發(fā)與實現(xiàn)
語言與翻譯(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5
語體轉(zhuǎn)化的量度與語體規(guī)范
中國修辭(2015年0期)2015-02-01 07:07:26
操控理論在文學翻譯教學中的應用——以《生死疲勞》英譯本為例
金阳县| 黑龙江省| 喜德县| 商丘市| 正蓝旗| 江安县| 巴林左旗| 元谋县| 东乡族自治县| 乌海市| 岳阳县| 且末县| 临猗县| 卢湾区| 葫芦岛市| 沂南县| 赤壁市| 东安县| 南汇区| 共和县| 江孜县| 安顺市| 东源县| 绵竹市| 天门市| 扬中市| 天镇县| 丰宁| 长乐市| 阿拉善右旗| 灵台县| 万山特区| 镇赉县| 栾川县| 湄潭县| 金平| 东乌珠穆沁旗| 上林县| 湖口县| 林甸县| 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