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穎娣
我有幸能隨弋陽學習團隊到山東泰安參加“第三屆全國小學語文主題學習課堂教學競賽鄉(xiāng)鎮(zhèn)組決賽(展示活動)”,兩天的觀摩學習讓筆者真正地走進、了解了“語文主題學習”的理念與實踐模式。綜觀14位來自全國各地優(yōu)秀教師們的授課類型大都是精讀引領課,采取的都是“1+1”的教學模式,學文與學法相融合,以例悟法、略讀課和拓展課作為練習,依法自學。如廣東的張麗老師執(zhí)教的《走進奇異的植物園》一課中,教師通過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完成相應的表格,在學生完成表格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觀察每換一景時作者的用詞,適時為學生講解“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讓學生對“移步換景”的寫作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而后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自主完成叢書篇目的閱讀,填寫表格,進而讓學生在學習到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小練筆。
通過對14堂課的對比與整合,筆者發(fā)現(xiàn)所謂的“1+1”不是簡單的一篇課文帶著一篇叢書文章,而是兩篇文章中必須有一個或多個共同點,可以是同一個人文主題也可以是有著相同的語用點。雖然模式相同但是教法萬千,隨著學段、內容、教者對教材處理角度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教學內容,也展現(xiàn)出教師獨特的教學風采。
這些優(yōu)秀教師在課堂上運籌帷幄、游刃有余,但不難感知其背后所付出的汗水與辛勞。雖說“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目的是讓老師簡簡單單教,讓學生輕輕松松學,但“簡單”“輕松”的背后一定是老師們的精心準備與精心設計。
一、教學目標去繁從簡
作為年輕的教師,教學經驗不足,總喜歡按照教參把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在一節(jié)或兩節(jié)課之內灌給學生,看似面面俱到,實則一堂課結束后有時連教師本人都不知道到底教給了學生什么,重點不突出,難點未突破。40分鐘的時間都在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因此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吃力,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通過了解“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的目標,從而去除多而雜的教學目標做到“一課一得”,讓學生由“學過”向“學會”轉變,把教師精講細解的時間省下來帶著學生課內大量閱讀。這種教學模式不可謂是不令人心動的。
那么教齡短、資歷淺的教師想要準確抓住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該怎么做呢?首先教師要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只有對每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熟記于心,才能較好地把握課標對課時的教學要求,制定出恰當?shù)膶W習目標;其次是在學期初或者學期開始之前就要熟讀所教年級段的課本,了解本冊教材的編寫意圖及主要內容,也可從單元導讀中、文中泡泡語和課后習題中獲取重要信息。只有對整本課文了然于心才能完成課堂整合,讓課堂實現(xiàn)“一課一得”,節(jié)省的時間用以實現(xiàn)讓閱讀課內化、海量化,才能真正向40分鐘要質和量;除了研讀課標、熟悉教材外,筆者認為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即不能忽略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占有主體地位,而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而服務的,所以,課前教師的所有準備和設計都應該是在學生的學習基礎上進行的,只有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及個性特點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是有經驗的教師會通過預設、交流等方式來確定適合的教學目標,沒有經驗的教師則應該掌握學生之前已經學過的知識,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或者通過與學生之前的教師進行溝通等,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
二、重學輕教
傳統(tǒng)的課堂40分鐘總能聽到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高談闊論,學生只需端坐靜聽,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再進行思考、解答。而新課標強調教學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科學的教學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會獨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這便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tǒng)教法,做到“重學輕教”,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舉個簡單的例子:三年級的《陶罐與鐵罐》這篇課文,如果是以傳統(tǒng)教法,多數(shù)教師可能會從“這篇課文寫了什么人?”“發(fā)生了什么事?”“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來教,一堂課結束,學生可能除了要掌握的生字、詞語外就知道了要向陶罐子學習,不能像鐵罐子一樣傲慢無禮、輕蔑他人。而換作“語文主題學習”的課堂,教學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教師可能會以文中描寫人物神態(tài)的詞語貫穿全文,學生不僅學會了正確對待人和事的方法,還學會了神態(tài)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有的教師也可能會抓住人物的神態(tài)、語氣,讓學生使用各種方法朗讀,以讀代講,以讀促講。也有的教師可能會從“童話”這一體裁入手,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童話的特點,學寫童話。也許還有更多的可能,筆者就不一一舉例。通過舉例和對比筆者想要表達的是 “重學輕教”的思想,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注重體會情感也就是更注重語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語文的工具性,課堂上的重難點全都由教師一手包辦,學生更多的是聽與記,而筆者后面所舉的例子講的是在新理念下的教學注重的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甚至更傾向于工具性,利用教材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實現(xiàn)“教課文”到“拿課文教”的思想轉變。
三、加大課內閱讀量
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一冊語文課本總共只有30多篇課文,如果一學期只學習一本書那么學生的閱讀量遠遠不達標,大多數(shù)教師的做法是給學生布置課外閱讀的任務。當然愛好閱讀的孩子一定能夠完成甚至超標完成,但不愛閱讀的孩子在沒有人監(jiān)管的情況下自主閱讀真的能夠做到嗎?恐怕結果并不樂觀,并且在提倡“減負”的大環(huán)境下,為學生布置課外閱讀的任務無疑是又增加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而且閱讀效果也難以保證。所以“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把課外閱讀放在課內進行,不僅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而且教師還能隨時了解學生閱讀情況和效果,是非??扇〉?。
“遇見優(yōu)秀,終將美好”,感恩在山東泰安遇到的這些優(yōu)秀的教育先行者。教師常常被學生當作榜樣,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師對學生的影響耳濡目染,語文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影響尤為重要。既然要求學生大量閱讀,那么作為教師更應該以身作則。有人說:“一個熱愛讀書的老師,教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一個不喜歡讀書的教師,教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就是要通過整合教學節(jié)省時間,授之以漁,然后利用節(jié)省出來的課內時間,領著一群喜歡讀書的孩子,師生一起在書的海洋里盡情遨游?!钡拇_!只有一個喜歡讀書的教師才能帶領一群喜歡讀書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一切轉變先從教師自身開始。
(作者單位: 江西省弋陽縣港口小學)
責任編輯 王 慧
E-mail:7296282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