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箏樂是我國特有的民族音樂形式,具有悠久的歷史,而以宋代箏樂發(fā)展最為突出,形成了眾多了箏樂流派。本文從多元文化的研究視角,探討了河南箏派、江浙箏派、山東箏派、客家箏派等各流派的發(fā)展演變,并以個案進行對比研究,從而更加深入系統(tǒng)的呈現出各流派之間的區(qū)別,以及多元的宋代箏樂對宋代音樂藝術的影響。
關鍵詞:箏樂流派 多元文化 比較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0-0027-02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信息交流日益便捷,文化交融的速度加快。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從而呈現出了文化多元化發(fā)展的態(tài)勢。宋代是我國歷史上具有鮮明特征的朝代,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點。宋代箏樂便是宋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箏樂的發(fā)展從宮廷樂逐漸轉向了民間,在民間開始了更為廣泛的傳播,也得到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可以說,我國箏樂的發(fā)展在宋代達到了鼎盛,在后期的不斷發(fā)展過程中,受到地域、風俗以及民間音樂的影響,逐漸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流派。
一、箏樂流派概述
(一)河南箏派
河南箏派是我國另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箏樂派別,河南在我國古代成為中原地區(qū),河南箏樂又被稱為“中州古調”,是在北宋時期,秦箏流傳至當地與民間的音樂形式結合而成,在明代中期,發(fā)展了由箏及琵琶等樂器彈奏的“弦索”,在明末及清代,一些民間小調與“弦索”融合,形成了“河南大調曲子”,這也是河南箏曲的主要來源。
(二)浙江箏派
浙江箏又被稱為武林箏,唐宋以后,浙派古箏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在宋朝,就有關于吳越(浙江境內)制作箏以朝貢的記載,說明在宋朝時期,浙江已經具有高超的箏樂器制作技藝。在南宋滅亡后,箏樂隨著不少的宮廷樂工、箏妓被帶到民間,開始了更為廣泛的傳播,箏樂與民間音樂逐漸融合,至明清時代,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浙派箏樂。
(三)山東箏派
山東自古具有彈箏的風俗,至今不衰。在古籍《戰(zhàn)國策》中就有“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箏”的記載。傳統(tǒng)的山東箏派主要在魯西南的菏澤以及魯西的聊城地區(qū)。菏澤地區(qū)更是被稱為“箏琴之鄉(xiāng)”。山東箏派也是在全國流傳最為廣泛,影響頗大的流派。
(四)客家箏派
客家箏流行于廣東地區(qū),隨著中原地區(qū)的多次南遷,“中州古調”與“漢皋舊譜”的引入,與當地的音樂,風俗習慣逐漸的融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箏樂風格。客家箏曲大約形成于公元四世紀,既具有莊嚴肅穆的中州古調的韻味,又具有非常濃厚的地方色彩。
二、多元視角下的箏樂流派比較
我國的古箏派別以地域來分,分為南派和北派。各地因為不同的風土人情,對箏的運用也大不一樣,從而形成的箏曲也就具有了不同的藝術風格。
(一)河南箏的特色
箏樂的演奏技巧在不同的流派中各有不同,因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樂風格。在箏曲中常見的演奏技法有左右手之分,左手作韻,右手彈奏。
河南箏曲中的滑音主要采用速滑,省略音與音之間的過度,多為“sol”“do”,起到裝飾性的效果,體現出河南箏的高亢潑辣的風格。以《漢江韻》為例,在曲開頭就使用了大量的上滑音,下滑音也同樣沒有過度,體現了一種自由奔放的音樂效果。
河南箏曲中的密顫是其主要特點之一,要求韻律既快又重,例如《漢江韻》中可以窺見一斑。密顫技巧的使用大多在“xi”和“fa”的位置,彈奏時注意松弛有度,既要保證韻律細密緊湊,又不可因肌肉緊張形成抖動,這樣的彈奏方式使得曲調波蕩起伏。
(二)浙江箏的特色
浙江武林箏的在箏樂發(fā)展史中,獨樹一幟,整體風格清麗,婉轉。受到“江南絲竹”“杭灘”等的藝術風格影響,雅致中又不失嚴謹,有著民間音樂的質樸,又包含宮廷樂的典雅。
浙江箏曲使用滑音并不常見韻律緩慢,柔和,體現出浙江箏曲的婉約含蓄美,例如《云慶》。
曲中的顫音比較柔和,大多僅僅使用微顫,且較為均勻,起到裝飾性的作用,例如《高山流水》中,利用顫音突出了曲調的悠揚。
(三)山東箏的特色
山東箏曲中的滑音按滑過程較快,且多為上滑音。例如《四段錦》,在“清風弄竹”中的滑音,按五聲音階平均下滑到指定音高,再上滑到原音高,這種變化呈現出三連音的效果,生動地體現了清風弄竹的畫面。
山東箏曲中的顫音主要是重顫,一般會采用彈顫同時進行,這種技巧可以使顫音更為突出。例如《四重錦》中的按顫音,這種顫音是在按音的基礎上加上了顫音,同時加強了音樂的不穩(wěn)定性,營造出了一種激昂的氣氛。
(四)客家箏的特色
客家箏在滑音方面,有其獨特之處??图夜~曲中除了極少數個別的“下滑音”,演奏的“上滑音”占絕大多數,使得整首曲子聽起來柔和,委婉。例如《出水蓮》中,運用的都是上滑音。
客家箏曲中的顫音一般采用平顫音和中顫音兩種,經常采用與按音相結合的技法,使得旋律更具特色,裝飾性極強,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例如《出水蓮》中顫音均勻,給人以古樸淡雅之感。
(五)不同箏樂派別形成的樂曲風格
宋代時期,不同流派的產生之初,是源于宮廷箏樂流向民間,在不同的地域中,受到不同方言、習俗以及審美等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不同風格的箏派。
河南箏,樂曲注重表現力,大多以敘事、贊揚以及情感抒發(fā)為主。整體的風格偏清新,又不失渾厚淳樸之風,這與當地的說唱以及戲曲音樂關聯甚密。
浙江箏曲主要以典雅文靜示人,隨著樂器型制的改變,音樂的表現力也更為廣泛,受當地民間音樂以及方言文化的硬性,浙江箏曲多以進階形式呈現,突出婉約含蓄之風。
山東箏與山東的琴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音樂的題材表現也很廣泛,既有粗放豪邁的特點,節(jié)奏簡潔明快,表現出山東人豁達爽朗的性格,又有傷感離別的憂思,曲調哀怨深沉,如泣如訴。
客家箏曲的主要特點是借助于多變的按滑音,在作韻以及延長余音方面有獨特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其裝飾性,更加突出了民間音樂的地方特色。
三、宋代古箏樂對宋代音樂的影響
宋初時期,朝廷從各地征集精通唐樂的前朝樂工,以及古箏等多種樂器,因此宋初時期的宮廷古箏音樂,基本上沿襲了唐朝的箏樂特點,宋代音樂的轉型,推動了民間音樂的進步發(fā)展,而市民音樂的繁盛,也正是宋朝古箏樂得以長足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北宋末年,各地古箏流派逐漸興起,促進了民間音樂的發(fā)展,宋朝的音樂逐漸從宮廷轉向世俗。而北宋覆滅,王室南遷,科學文化也開始大規(guī)模南移,隨著南方科技文化的興盛,音樂文化循著向世俗音樂的方向得以更加廣闊的發(fā)展,浙江古箏流派、客家古箏流派等越發(fā)興盛。南宋末年,各地箏樂流派發(fā)展興盛,箏樂從宮廷走向民間,并與民間音樂相互融合,在繼承前代箏樂傳統(tǒng)的基礎上,積極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許多新的古箏形制。并由于地域、文化等的影響形成了與前代不同的雅俗共賞的箏樂美學觀,是我國古典箏樂藝術發(fā)展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兩宋時期,經濟發(fā)達促進了各地箏樂流派的興盛,使得宋代城市世俗音樂得以發(fā)展,城鎮(zhèn)之中繁榮的勾欄、茶坊等演出場所藝人專業(yè)的演出,標著著我國歷史上市民音樂進入到一個空前的發(fā)展階段。社會音樂生活更加普及,音樂技藝水平得以進一步提升,各個箏樂流派的形成發(fā)展,更為日后音樂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玲玲.多元文化語境中宋代箏樂美學探析[J].藝術科技,2017,30(10):166-167.
[2]徐雅靜.箏樂流派之比較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2年.
[3]龍曉燕.山東箏派與浙江箏派的比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5年.
[4]姜伯瑾.潮州箏樂輕重三六與秦腔花音苦音的比較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5]王夏婕.潮州箏派、客家箏派、福建箏派比較研究之曲目現狀概述[J].學術評論,2006,(s1):218-219.
[6]李婷婷.從四首同名箏曲《高山流水》管窺浙江、河南、山東箏派的風格[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121-123.
[7]韓晶.傳統(tǒng)箏曲《高山流水》——浙江派與山東派演奏風格之比較[J].群文天地,2013,(0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