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薇 薛劍飛
【摘 要】目的 探討人性化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對燒傷患者應激反應及并發(fā)癥影響。方法 選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燒傷患者40例為對照組,并選擇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人性化護理模式的燒傷患者40例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應激反應及并發(fā)癥。結果 觀察組應激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燒傷患者在手術室護理中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可改善患者應激水平,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人性化護理模式;應激反應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1
手術室是醫(yī)院為患者提供手術及搶救的場所,屬重要科室之一,可幫助患者恢復健康[1]。由于手術的特殊性,加上患者對于醫(yī)療服務的要求不斷提高,易使患者生理及心理承受巨大壓力,導致患者產(chǎn)生焦躁、不安、恐懼等負性情緒,影響預后[2]。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對改善患者應激水平,提高手術治療效果,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至關重要[2]。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人性化護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中對燒傷患者應激反應及并發(fā)癥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常規(guī)護理模式的燒傷患者40例為對照組,并選擇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人性化護理模式的燒傷患者40例為觀察組。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5-69歲,平均(43.58±3.52)歲;輕度燒傷6例、中度燒傷27例、重度燒傷7例。對照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24-68歲,平均(43.91±3.27)歲;輕度燒傷7例、中度燒傷28例、重度燒傷5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性別構成比、平均年齡、燒傷狀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模式,叮囑患者做好術前相關腸道準備,并進行常規(guī)檢查。觀察組采取人性化護理干預,具體包括:①術前訪視,詳細了解患者疾病信息,加強患者病房訪視工作,通過積極主動的溝通掌握患者情緒變化,對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患者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②向患者簡單講解手術流程及注意事項,并帶領患者熟悉手術室環(huán)境及介紹手術相關設施,消除患者陌生及害怕心理,增加患者對手術信心。③術前30min調節(jié)手術室溫度及濕度,檢查物品是否準備無誤,擺放有序;播放舒緩背景音樂,耐心陪伴患者,觀察患者心理狀態(tài),給予適當?shù)陌参俊"苄g中護理,護理人員應穿著整齊,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術中減少走動量,可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幫助其消除緊張心理,減少應激反應;術后擦拭傷口周圍血跡,并為患者穿好衣物,加強保暖,待患者清醒后送至病房。⑤術后回訪,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傷口感染等并發(fā)癥,叮囑其按時翻身,避免出現(xiàn)血液循環(huán)障礙及壓瘡發(fā)生。⑥根據(jù)患者恢復情況鼓勵患者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保持樂觀心態(tài),利于機體恢復。
1.3 評價指標 (1)手術結束時,比較兩組患者應激反應,記錄兩組燒傷患者收縮壓及舒張壓,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3]標準分界值50分為正常,和抑郁自評量表(SDS)[3]標準分界值53分為正常,對兩組患者焦慮及抑郁狀況進行評估,分值越高表情患者焦慮、抑郁越嚴重。(2)觀察兩組術后出血、切口感染、壓瘡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應激反應 觀察組收縮壓、舒張壓指標分別為(118.89±5.81)mmHg、(87.50±3.88)mmHg,均低于對照組(128.52±3.49)mmHg、(93.51±4.30)mmHg,觀察組焦慮及抑郁評分分別為(31.58±3.60)分、(35.25±4.27)分低于對照組焦慮及抑郁評分(37.50±3.21)分、(43.62±5.55)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8.986、6.563、7.763、7.560,P均=0.000)。
2.2 并發(fā)癥 觀察組切口感染及壓瘡各發(fā)生1例,總發(fā)生率5.00%(2/40),對照組術后出血、切口感染、壓瘡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各發(fā)生2例、3例、2例、1例,總發(fā)生20.00%(8/40),組間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14,P=0.042)。
3 討論
手術室可為燒傷患者切除疾病病灶,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是醫(yī)院重要組成,其護理質量高低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3]。人性化護理模式干預提供全方位、系統(tǒng)服務,以患者為中心,創(chuàng)造良好的手術室條件,加強醫(yī)護人員的護理水平,與傳統(tǒng)護理模式比較,人性化護理工作范圍更廣,護理方法更先進、護理內容更多,使患者的生理、精神、心理均得到滿足,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保持樂觀心態(tài),使手術順利地進行,利于恢復健康[4]。
手術室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在理解患者、關懷燒傷患者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滿足患者需求,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利于手術的成功及術后康復。手術室進行人性化護理干預可讓護理人員對工作有充足的熱情,提高護理人員的自我價值,給予患者全面的護理服務[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應激水平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表明手術患者在手術室護理中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可改善患者應激水平,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對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通過加強術前燒傷患者訪視工作,使患者獲得被尊重感、安全感及滿足感,增強了患者手術治療的信心,讓燒傷患者得到護理人員親人般的照顧與關懷;術中關愛及術后隨訪利于及時了解患者的各種心理,及時進行針對性疏導,消除不良情緒,利于術后恢復[6]。
綜上所述,燒傷患者在手術室護理中采取人性化護理模式,可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其應激水平,促進患者轉歸。
參考文獻
張雅娟,張洪莉,張素萍,等.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6,19(06):909-911.
高明芳,趙劍俠,梅娜,等.人性化護理、個性化服務在手術室護理中的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學倫理學,2017,30(08):1030-1033.
羅賢慧.循證管理對醫(yī)院手術室感染控制和護理工作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14(16):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