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鹽題曲考論

2018-01-23 22:04張建華
音樂研究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龜茲突厥音樂

文◎張建華

《隋書·音樂下》之“龜茲”條曰:“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庇滞怼笆枥铡睏l曰:“歌曲有《亢利死讓樂》,舞曲有《遠(yuǎn)服》,解曲有《鹽曲》。”①(唐)魏征等《隋書》卷15,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379、380頁。此為今所見“鹽”用于曲名的最早記錄。林謙三《龜茲部之樂器樂曲》亦曰:“唐樂曲多附有‘鹽’字者,此《疏勒鹽》為其先驅(qū)。”②〔日〕林謙三,郭沫若譯《龜茲部之樂器樂曲》,見《隋唐燕樂調(diào)研究》附論三,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版,第147頁。舞曲《疏勒鹽》中,“疏勒”為西域古國名,治所在今新疆喀什噶爾,其名或謂源于藏語shu-lik或su-lig之音譯,或謂源于粟特語sugdak之音譯。③岑仲勉《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4—345頁。由以上史料可知,鹽題曲除可用作“舞曲”外,又可用作“解曲”。那么,“鹽”作為曲題名的音樂含義是什么?鹽題曲的起源與流變情形是怎樣的?鹽題曲又有哪些曲目?其特點和應(yīng)用情況又是怎樣的?它同西域的其他音樂東傳之后,對中國的音樂文化及音樂文學(xué)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

一、“鹽”的音樂含義

關(guān)于“鹽”作為曲題名的音樂含義,古今主要有四種說法:

其一,把“鹽”看作類似“吟、行、曲、引”的曲題之名。該說最早見諸宋洪邁《容齋隨筆》之《容齋續(xù)筆》卷7,今已有學(xué)者撰文述及,此不贅言。④韓寧、徐文武《〈昔昔鹽〉考》,載《樂府學(xué)》第14輯,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16年版,第126頁。

其二,把“鹽”解釋為“艷”?!捌G”本為漢代大曲音樂術(shù)語,楊蔭瀏認(rèn)為最完備的大曲要分成三部分,其中前段即為“艷”,一般在主體曲前,有時也在中間,其音樂婉轉(zhuǎn)抒情,舞姿優(yōu)美艷麗。⑤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五章,見《楊蔭瀏全集》第2卷,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頁。明方以智認(rèn)為“鹽”之于曲,屬于曲前之“艷曲”部分。⑥(明)方以智《通雅》卷29:“鹽,即曲之‘艷’也?!前?,《禮》曰 ‘鹽諸利’,與‘艷’同。謂如吟、行、曲、引之類,正是曲前之艷,但歌此曲,不定為曲前、曲中,直如《九宮譜》之所謂慢詞也?!币娢臏Y閣《四庫全書》第857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572頁。清毛先舒《詩辯坻》“六朝”條亦有同說。⑦(清)毛先舒《詩辯坻》卷2:“樂府題有《昔昔鹽》及他名鹽者甚多,‘鹽’疑當(dāng)讀作‘艷’。《郊特牲》:‘流示之禽,而鹽諸利?!}’亦讀艷。蓋古歌多稱艷者,曹孟德樂府‘云行雨步’一章為艷,蓋是歌名耳?!币姽B虞輯《清詩話續(xù)編》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6頁。方氏、毛氏釋“鹽”為“艷”,其理由有二:一是有成例在先,二人均舉《禮記·郊特牲》“鹽諸利”為證;二是同音通假,鹽、艷音同義通?!抖Y記正義》卷35《郊特牲》載“而流示之禽,而鹽諸利”一句,漢鄭玄注:“鹽,讀為艷。行田示之以禽,使歆艷之,觀其用命不也。”⑧(漢)鄭玄箋,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卷3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59頁。鄭玄釋“鹽”為“歆艷”,此“鹽”雖讀為“艷”,而無“艷曲”之義,所以它與音樂并無關(guān)系。方氏、毛氏以“鹽”音通“艷”,又以“艷”有“艷曲”之義,故釋“鹽”為“艷曲”。此說既與鄭注不合,又拗折崎嶇,難以令人信服。另外,從上文可知,鹽題曲不僅用于“舞曲”,而且還用于“解曲”。舞曲,多有艷曲;而所謂解曲,則與艷曲又有所別。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指出“解”有六大特點:快速、急遍;強(qiáng)烈、奔放、熱鬧,可能為武曲;附加在每段樂曲主體的末尾;同一曲調(diào)配合多節(jié)歌辭,每反復(fù)歌唱或演奏器樂曲一次,其后即用“解”一次;有時在一個完整的樂曲之后,僅用“解”一次;有些獨立快速的曲調(diào),特別適宜用作別的樂曲之“解”,此曲被稱作“解曲”。⑨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五章,第109—110頁??梢?,“解曲”多用于主體曲每段樂曲的末尾,或整首樂曲之末尾,作為樂曲階段性的收束或全曲的收束,它們多是快速急遍的曲子。而“艷曲”主要用于主體曲之前,有引曲之義;也有偶用于曲中者,但只作為間奏曲或變奏曲使用,曲體短小,且曲調(diào)較為緩和,是婉轉(zhuǎn)的抒情曲。這是“解曲”與“艷曲”在特點上和應(yīng)用上的不同。據(jù)此,僅將“鹽”釋為“艷曲”是不符合鹽題曲之實際應(yīng)用情景的。冒廣生《疚齋詞論》卷上“論艷趨亂”條曰:“吾謂‘艷’即今‘引’字也?!G’又作‘鹽’。……‘鹽’又簡寫作‘炎’,……‘炎’又作‘燄’,宋人所謂‘燄段’,實同一字”。⑩冒廣生《疚齋詞論》卷上,見葛渭君輯《詞話叢編補(bǔ)編》第5冊,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3336—3337頁。冒氏所言,當(dāng)是綜合舊說而成,但他釋“鹽”為“艷”,或可商榷。

其三,從方言學(xué)的角度,釋“鹽”為“好”。明皇甫汸《解頤新語·考證》曰:“按隋曲有《疏勒鹽》,唐曲有《突厥鹽》《阿鵲鹽》,關(guān)中人謂‘好’為‘鹽’。施肩吾詩‘癲狂楚客歌成雪,媚軟吳娘笑是鹽’?!段粑酐}》亦此意也?!?(明)皇甫汸《解頤新語》卷3,見周維德集?!度髟娫挕返?冊,齊魯書社2005年版,第1392頁。明蔣一葵《堯山堂外紀(jì)》卷29所記亦同。清初毛先舒曾對此說提出懷疑,其《詩辨坻》“六朝”條曰:“樂府題有《昔昔鹽》及他名鹽者甚多……《解頤新語》解‘鹽’為‘好’,似未然?!?(清)毛先舒《詩辯坻》卷2,第36頁。清馬位《秋窗隨筆》第十七條也提出質(zhì)疑:“隋曲有《疏勒鹽》,唐曲有《突厥鹽》《阿鵲鹽》?;蛟疲宏P(guān)中人謂‘好’為‘鹽’,故施肩吾詩云‘癲狂楚客歌成雪,媚軟吳娘笑是鹽’,當(dāng)時語也。今《杖鼓譜》中尚有鹽杖聲。余秦人也,今關(guān)中語無以‘好’為‘鹽’者,‘鹽’殆唐方言耳,豈今人與千百年前異音耶?”?(清)馬位《秋窗隨筆》,見丁福保輯《清詩話》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859—860頁。毛氏、馬氏所疑頗有道理。今檢核隋唐宋三代韻書,皆不見讀“鹽”為“好”者。如《刊謬補(bǔ)缺切韻》曰:“鹽,余廉?!?(唐)王仁煦《刊謬補(bǔ)缺切韻》卷2,見《續(xù)修四庫全書》第249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49頁。又如《廣韻·下平聲韻》第二十四部“鹽”字條曰:“鹽,余廉切?!?(宋)陳彭年等《廣韻》卷2,《四部叢刊初編》本,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版,第128頁。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附錄一”載,“好”唐代藏音讀“ha’u”,《切韻》音讀“xau(曉,皓)”,今蘭州方言讀“xo”,平?jīng)?、西安、三水、文水、興縣方言皆讀“xau”。?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商務(wù)印書館2012年版,第255頁。羅書雖無考證“鹽”在唐時西北的方音,但據(jù)書中所考“廉”“筵”“厭”“”四字讀音可知,其聲母和韻母在西北方音中的讀音古今未有大變。因而可證,唐代“鹽”與關(guān)中“好”之方音并不相同。另外,皇甫氏、蔣氏釋“鹽”為“好”,既言此是關(guān)中語,又證之以施肩吾詩,如此則施詩可作“癲狂楚客歌成雪,媚軟吳娘笑是好”。然而,“歌成雪”與“笑是好”并不屬對,于詩意亦不通。由此可知,釋“鹽”為“好”一說,亦不足取。

其四,鹽之名曲,得之于一個傳說:教坊中人,去集市購鹽,在包鹽的紙角發(fā)現(xiàn)一個曲譜,遂名此曲為《鹽角兒》。這一解釋把“鹽”坐實為食用之鹽。宋王灼《碧雞漫志》卷5“鹽角兒”條:“《鹽角兒》,《嘉祐雜志》云:‘梅圣俞說,始教坊家人市鹽,于紙角得一曲譜,翻之,遂以名?!?(宋)王灼撰,岳珍校正《碧雞漫志校正》(修訂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5年版,第102頁。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上曰:“曲名有《烏鹽角》。江鄰幾《雜志》云:‘始教坊家人市鹽,得一曲譜于子角中。翻之,遂以名焉?!魇劣小稙踅躯}》行。元人月泉吟社詩云:‘山歌聒耳《烏角鹽》,村酒柔情玉練椎。’”?(明)俞弁《逸老堂詩話》卷上,見(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xù)編》下冊,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303頁。上引兩條材料中的《嘉祐雜志》和“江鄰幾《雜志》”實為同一書,亦稱《江鄰幾雜志》或《釀泉筆錄》,作者江休復(fù)(1005—1060),字鄰幾,河南陳留人。今查核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嘉祐雜志》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宋元筆記小說大觀》所收《江鄰幾雜志》,并無是條,則或為佚文。上引《碧雞漫志》又載“梅圣俞說”云云,然則檢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亦無是說,不知王灼所引自何。梅堯臣與江休復(fù)素善,梅集中也多有二人唱和之作,此故事或為梅氏口述亦未可知。然而此故事終究無法查實,根據(jù)明顯不足。又且《江鄰幾雜志》不過是一部小說叢語,其間史實與妄說真?zhèn)五铍s,很難據(jù)為考證之資?!端膸烊珪偰俊肪?97《碧雞漫志》提要辨之已詳:“《鹽角兒》既據(jù)《嘉祐雜志》謂出于梅堯臣,則未可附于古曲。且‘鹽’乃曲名,隋《薛道衡集》有《昔昔鹽》,唐張鷟《朝野僉載》有《突厥鹽》,可以互證。乃云市鹽得于紙角上,已為附會。且紙角幾許,乃能容一曲譜,亦不近事理。是則泛濫及之,不免千慮之一失矣?!?(清)紀(jì)昀等《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826頁。清張德瀛《詞徵》“昔昔鹽”條亦曰:“詞有《鹽角兒》托始于此?!恰^是詞屬角調(diào)也。梅圣俞‘紙角裹鹽’說,穿鑿附會,殆不可據(jù)?!?(清)張德瀛《詞徵》卷1,見唐圭璋輯《詞話叢編》第5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091頁。則“鹽”用于曲名,得之于此傳說終是不可憑信。

關(guān)于“鹽”的含義,任中敏《唐聲詩》將之概括為八種:

“鹽”字之解釋更龐雜。在一般曲名中,有三種意義:(一)為“鹽”之本義,如《一捻鹽》《一斗鹽》等,引申為“有味”之說。(二)起于疏勒樂,亦作“炎”,顯系外語譯音,乃曲之別稱。(三)指曲將終之部分,為之“族鹽”。諸家雜解如下:(四)“鹽”即“艷”,并與“胤”“引”相通,而與“艷段”一貫,其說近于附會。(五)“鹽”宜讀如“歌行”之“行”,說亦不根。(六)疑“南”“任”“艷”“鹽”四字彼此均有關(guān),全憑放音為據(jù),亦難信。(七)“鹽”與“摻”“散”同為曲之別名,未慮“摻”“散”各有意義,“鹽”則譯音,難于并論。(八)關(guān)中人謂好為“鹽”,亦有反此說者;局部方言,與曲無干。近人更設(shè)“昔昔易”一名,無所取義。亦有誤“鹽”為“監(jiān)”者,謂意味不明,當(dāng)是音譯。?任中敏《唐聲詩》下編第三,見《任中敏文集》第6卷,鳳凰出版社2015年版,第625頁。

任先生總結(jié)諸說頗為全面,他對前三說持肯定態(tài)度,對后五說持批判態(tài)度。他認(rèn)為《教坊記》所載《一捻鹽》《一斗鹽》中之“鹽”均為食用調(diào)料之義,蓋以“一捻”和“一斗”為數(shù)量詞故。但《大日本史》卷347所傳唐曲有《壹德鹽》(疑為《一斗鹽》之音轉(zhuǎn)),卷348所傳唐曲有《三臺鹽》,《通雅》卷29又有《一臺鹽》,這些曲名中的數(shù)量詞是否具有獨特意義,值得注意。我們以《三臺鹽》為例,可略窺這種命名方式的某些特點。晚唐李匡乂《資暇錄》之“三臺”條曰:“今之牖酒,三十拍促曲名《三臺》何?或曰,昔鄴中有三臺,石季倫常為游宴之地,樂工倦怠,造此以促飲也。一說,蔡邕自治書御史累遷尚書,三日之內(nèi),周歷三臺,樂府以邕曉音律,制此曲以動邕心,抑希其厚遺,亦近之?!?(唐)李匡乂《資暇錄》,見(明)吳永輯《續(xù)百川學(xué)海》甲集,中國書店2015年版,第132頁。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曰:“樂部中有促拍催酒,謂之‘三臺’。唐士云:‘蔡邕自侍書御史累遷尚書,不數(shù)日間,遍歷三臺。樂工以邕洞曉音律,故制曲以悅之?!?(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2,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461頁。則“三臺”本有其獨特意義,它與“鹽”并非數(shù)量詞與名詞的簡單組合關(guān)系,其實際意義乃是“某某曲”。由此可以推斷,“一斗鹽”或“一捻鹽”中之“鹽”亦非食鹽之“鹽”,而是曲之別稱。故此,任先生之前三說,實可歸并為一說,即“外語譯音,乃曲之別稱”。結(jié)合任先生所論,再回頭縱觀前文所陳古人之四種說法,可知,唯有第一種說法可通。然而釋“鹽”為“曲”,究有何等根據(jù),先賢時俊皆未言及。若能就其因由略作補(bǔ)證,則此說或可成立,今試證如下。

《尚書·說命下》曰:“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睗h孔安國傳:“鹽,咸;梅,醋。……鹽,余廉切?!?(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dá)疏《尚書正義》卷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頁?!墩f文解字》“鹽部”曰:“鹽,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從鹵,監(jiān)聲。古者夙沙初作煮海鹽?!?(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十二篇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86頁。從這些較早的文獻(xiàn)看,“鹽”主要是指食用之調(diào)料。因此,可以推斷,中土“鹽”用于音樂的含義,必為后起之詞。今所見“鹽”用于曲名的較早文獻(xiàn),又多見于西陲民族史料,故知“鹽”用于曲名,必為外來語之譯音,如上引《隋書》所載《疏勒鹽》。又如《舊唐書·五行志》曰:“時里歌有《突厥鹽》,及則天遣尚書閻知微送武延秀,立知微為可汗,挾之入寇?!?(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37,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376頁?!缎绿茣の逍兄尽吩唬骸坝掷锔栌小锻回墅}》?!?(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25,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919頁?!笆枥铡薄巴回省钡?,皆是西域古國名,因此探討“鹽”的音樂含義必從這些西域古國語言入手。這一觀點明王世貞《藝苑卮言》也早已指出:“《昔昔鹽》《阿鵲鹽》《阿濫堆》《突厥鹽》《疏勒鹽》《阿那朋》之類,調(diào)名之所由起也。其名不類中國者,歌曲變態(tài),起自羌胡耳?!?(明)王世貞《藝苑卮言》附錄一,見唐圭璋輯《詞話叢編》第1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86頁。

已有部分學(xué)者朝著這個方向做過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葉棟《敦煌壁畫中的五弦琵琶及其唐樂》在論述龜茲樂時,特意指出樂曲《昔昔鹽》的“鹽”為古龜茲語之音,其意為“曲子”。?葉棟《敦煌壁畫中的五弦琵琶及其唐樂》,見《唐樂古譜譯讀·論文篇》,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頁。又如關(guān)也維《〈五弦琴譜〉研究》謂:“按《惜惜鹽》曲名系龜茲語(原稱西吐火羅語),‘惜惜’原語為Saisse(拉丁轉(zhuǎn)寫)(形),意為世俗的或世俗生活的;‘鹽’之原語為yakne,或書寫為ykne(名),意為曲調(diào),因此,該曲名應(yīng)譯為‘世俗的歌調(diào)’,即民間歌曲或歌舞曲。”?關(guān)也維《〈五弦琴譜〉研究》,《音樂研究》1992年第2期。另,關(guān)也維《讀書偶譯——古代西域音樂名詞辨析》也指出:“莫賀鹽”乃Maka-Yakne之音譯。Maka之讀音實為Makha,意為“大的、多的”;Yakne之讀音則為Yan,具有“曲調(diào)、歌曲”之意,兩者相連則解為“大曲”。焉耆語(東部吐火羅語)稱曲調(diào)為Kam,與Maka相連為Maka-kam,亦是“大曲”之意,故唐詩“莫賀鹽聲平回”中的“莫賀鹽聲”應(yīng)解為“大曲的聲音”或“大曲的歌聲”。?關(guān)也維《讀書偶譯——古代西域音樂名詞辨析》,《音樂研究》1996年第4期。這里關(guān)先生解釋“Yakne”和“Kam”均作“曲調(diào)”;又將“Yakne”讀作“Yan”,則“k”和“e”兩字母的發(fā)音直接省去,殊覺不妥,無怪有學(xué)者提出不同意見。如荻原裕敏《略論龜茲石窟現(xiàn)存古代期龜茲語題記》一文指出,克孜爾石窟第 213 窟正壁題記“KZ-213-ZS-Z-04”中所載吐火羅語“kene”有“旋律、音調(diào)”的意思,“……kene”表示“在……旋律”,意譯為“調(diào)寄……”。?荻原裕敏《略論龜茲石窟現(xiàn)存古代期龜茲語題記》,載《敦煌吐魯番研究》第13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377頁。既然龜茲語“kene”表示曲調(diào)的意思,這就說明龜茲語“yakne”并不一定表示曲調(diào)之意。另外,慶昭蓉先生更加明確地指出,龜茲語“yakne”意為“方式、手段、習(xí)慣”,而不是“曲調(diào)”的意思。?楊軍《〈昔昔鹽〉考》,《音樂研究》2016年第3期。這就徹底否定了“鹽”作為“曲子”“歌曲”“曲調(diào)”等意義來自于龜茲語“yakne”音譯的說法。

另有學(xué)者根據(jù)鹽題曲中“鹽”多位于詞尾,類似粟特語詞尾后綴yana-或y ā na-,且據(jù)“延”的漢語古音讀“ian”,故認(rèn)為鹽題曲之詞尾“鹽”即是粟特語詞尾后綴“延”。然而,粟特語詞尾后綴“延”常用于男性人名,并無音樂的含義。如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上編“唐代九姓胡”,即根據(jù)《吐魯番出土文書》和敦煌《差科簿》等文獻(xiàn),列舉以“延”作為詞尾后綴的粟特語人名11個:曹阿攬延、曹破延、何破延、曹炎延、史烏破延、安莫延、康烏破延、康陀延、曹伏帝延、史了延和安了延。?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上,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40頁。德國學(xué)者亨寧《粟特語叢考》也指出,“延”的含義為“禮物”,兼具“榮典、庇佑”之義。?W.B.Henning. Sogdica.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940. p.40.因此,鹽題曲之“鹽”也絕非粟特語的音譯。

筆者依循鹽題曲起自胡羌的思路,對古疏勒地區(qū)吐火羅語和粟特語時代的其他語種,如突厥語進(jìn)行了一番考察,認(rèn)為“鹽”表示曲調(diào)、歌曲之義,乃源于突厥語“y?r”的音譯。《突厥語大詞典》之“彌薩勒名詞之編”,釋“y?r”為“歌,歌曲,曲調(diào)”。?校仲彝譯,《突厥語大詞典》第3卷,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突厥語大詞典》是一部以阿拉伯語解釋突厥語的詞典,成書于11世紀(jì)70年代,是由喀喇汗王朝的語言學(xué)家據(jù)其在中亞突厥各部落實地調(diào)查所獲第一手材料撰寫而成的詞典,也是目前保存突厥語的最主要文獻(xiàn),具有較大可信度?!皔?r”音同“鹽”,可證“鹽”作為“歌,歌曲,曲調(diào)”之義,不是來自古龜茲語或粟特語的音譯,而是源自突厥語“y?r”的音譯。

二、鹽題曲的起源與流傳

鹽之名曲,既源自突厥語的音譯,上引新舊《唐書》也載有《突厥鹽》之曲目,可知鹽題曲的起源或與突厥必有密切之關(guān)系。另,上引《隋書》之“龜茲”“疏勒”二條,也指出二地曾有作為“舞曲”的《疏勒鹽》及作為“解曲”的《鹽曲》(疑“鹽曲”是對鹽題曲之統(tǒng)稱,本無需加書名號),這說明鹽題曲與此二地亦有密切關(guān)系。我們按照這個思路,對以上三地的歷史和音樂做一番考察。

首先是突厥。一般來講,史學(xué)家是以公元552年伊利可汗稱汗,作為突厥建國之始。突厥建國不久,迅速崛起為亞洲腹地霸主。其后,突厥發(fā)生內(nèi)戰(zhàn),遂分為東西二部。其中東突厥于開皇十九年(599)被隋朝冊立為啟民可汗,至貞觀四年(630),頡利可汗為唐所滅,東突厥遂亡。西突厥始于泥利可汗于隋開皇二十三年(603)建國,終于顯慶四年(659)珍珠葉護(hù)可汗降唐。其后東突厥殘余勢力阿史那咄祿于永淳元年(682)又建立東突厥汗國,史稱突厥第二汗國。至天寶四年(745)白眉可汗為唐軍圍殲,突厥第二汗國滅亡,前后享國又六十余年。從此,突厥汗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突厥汗國自公元552年建國,至公元745年覆沒,斷斷續(xù)續(xù)長達(dá)約二百年。在此期間,其勢力范圍幾經(jīng)更張,龜茲國、疏勒國皆曾為其附屬。

其次是龜茲。史學(xué)家據(jù)《史記》《漢書》所載漢時匈奴單于冒頓致孝文帝書,認(rèn)為至遲在公元前176年龜茲古國已經(jīng)存在。其后龜茲歷經(jīng)漢唐,或獨立或附屬他國,在戰(zhàn)爭的夾縫中艱難生存。公元860年,回鶻西遷吞并龜茲,并在高昌建立回鶻汗國,在歷史上前后延續(xù)一千余年的龜茲古國遂亡。龜茲國在漢唐間,南北疆域基本未變,南臨沙漠,北抵天山。東西疆域則時有更動,西漢中葉以前,東與輪臺古國相鄰,西與姑墨古國搭界。西漢中葉以降,龜茲向外擴(kuò)張,西達(dá)蔥嶺,東至開都河。龜茲國都延城,即今庫車皮朗古城,期間曾因戰(zhàn)爭遷往新都羊達(dá)克沁百余年。

再次是疏勒。疏勒亦為漢唐古國,在龜茲古國以西,治所在今新疆喀什。它處于貫通天山南北和銜接?xùn)|西古道的關(guān)鍵位置,也是絲路南道的地標(biāo)之城。需要明辨的是,在東漢有兩個疏勒:一為疏勒國,曾由班超及其副將徐干鎮(zhèn)守,舊址在今新疆西南邊陲。一為疏勒城(非疏勒國治所),曾由耿恭鎮(zhèn)守,舊址在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城以北十公里處的石城子。我們通常所說的疏勒則是指疏勒國,它正在操突厥語部落范圍之內(nèi),也正是喀喇汗王朝語言學(xué)家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的故鄉(xiāng)。疏勒國在班超鎮(zhèn)守以前,曾受龜茲國的把控,甚至疏勒王亦曾由龜茲人擔(dān)任,可知它曾為龜茲屬國。那么,疏勒樂被龜茲選用和吸收亦當(dāng)在情理之中。

以上,我們對突厥、龜茲、疏勒三古國的歷史分別做了簡要梳理??芍?,在中古史上,這三國中以突厥最為強(qiáng)大,龜茲和疏勒皆曾為其附庸,即便當(dāng)時中原北方陸續(xù)出現(xiàn)的西魏、東魏、北周、北齊也受其牽制。北周皇帝甚至不惜屈降尊身,請求突厥下嫁公主結(jié)為秦晉之好,以共同對付鄰敵北齊。但反觀突厥興起的歷史,則遠(yuǎn)不及龜茲、疏勒久遠(yuǎn),其文化發(fā)展程度也遠(yuǎn)不及二者成熟。因此,在突厥勢力范圍之內(nèi),龜茲、疏勒等的音樂不斷被突厥宮廷選用和吸收則是勢在必然。另從文獻(xiàn)見存的鹽題曲以《疏勒鹽》為最早,以及從以“鹽”名曲源自突厥語的音譯等種種跡象看,我們可以十分肯定地指出,鹽題曲的起源就在疏勒國。張德瀛《詞徵》卷1亦曰:“樂府有《昔昔鹽》,傳自戎部,蓋疏勒樂曲也,屬羽調(diào)曲?!?(清)張德瀛《詞徵》,第4091頁。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音樂》曰:“本章所欲論者,在證述唐之胡樂多因于隋,隋之胡樂又多傳自北齊,而北齊胡樂之盛矣由承襲北魏洛陽之胡化所致?!?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五,三聯(lián)書店2015年版,第128頁,又見第136頁。陳先生文中就北魏以后胡樂之流傳有詳考。又,王小盾《唐代詩樂二問》指出:“西域音樂傳入中土,主要通過四條途徑:第一是通過軍事和外交,即作為戰(zhàn)利品或進(jìn)貢物輸入;第二是通過佛教,即作為佛教唄贊或佛教節(jié)慶歌舞輸入;第三是通過商業(yè)貿(mào)易,即隨從‘西域商賈’輸入;第四是通過少數(shù)民族遷徙,即在少數(shù)民族建立中原國家時輸入?!?王小盾《唐代詩樂二問》,載《起源與傳承——中國古代文學(xué)與文化論集》,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頁。疏勒、龜茲、突厥音樂之傳入中原,亦不外此四途,而以軍事和外交為最重要之途徑。

其一,通過軍事。西漢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但并未與龜茲、疏勒發(fā)生直接關(guān)系。中原與此二國發(fā)生直接關(guān)系,則始于東漢。就軍事層面講,東漢與之共有三組較大的兵戎相接。第一組以班超為首,第二組以班超之子班勇為首,第三組以張晏為首。以上三組較大戰(zhàn)爭,雖未言及樂事,但卻保障了西域與中原的聯(lián)系,胡商、佛徒、使臣往來不絕,一定程度上促進(jìn)了西域諸地與中原文化的交流?!端鍟ひ魳废隆吩?:“《疏勒》、《安國》、《高麗》,并起自后魏平馮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漸繁會其聲,以列于太樂。”?同注①,第380頁?!巴ㄎ饔颉币徽Z提示,此三國之部分音樂即是通過商隊、佛徒、使臣往來或人口遷徙傳至中原。

魏晉南北朝期間,西域諸國或附庸中原,或高標(biāo)獨立,或順從北方勁敵(柔然、突厥),但仍與中原間有使節(jié)往來。南北朝時,中原對西域較大的一次用兵是呂光討伐龜茲。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呂光奉皇帝苻堅之命西征,大破龜茲城,盡擄其文物聲伎,龜茲樂遂東傳至中原?!段簳喂鈧鳌吩唬骸埃▍危┕庖择劧в囝^,致外國珍寶及奇伎、異戲、殊禽、怪獸千有余品,駿馬萬余匹而還。”?(北齊)魏收《魏書》卷95,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085頁。這是有史明載的第一次因戰(zhàn)爭而產(chǎn)生的西域音樂大規(guī)模東進(jìn)運(yùn)動。在中國古代,保存音樂的重要途徑不是保存樂譜和樂器,而是糾集樂工,故音樂的遷徙則是以大規(guī)模的樂工轉(zhuǎn)移為標(biāo)志。呂光擄掠龜茲樂工聲伎至涼州,其中一部分與當(dāng)?shù)孛褡宕肢E的音樂相結(jié)合,形成西涼樂,又稱秦漢伎或國伎。《隋書·音樂下》曰:“《西涼》者,起苻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據(jù)有涼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為《秦漢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同注①,第378頁。另一部分為后秦所獲,驅(qū)往長安宮廷。北魏平定后秦,又將這部分龜茲樂先后攜往平城和洛陽。北魏又分裂為東、西魏,東魏的龜茲樂后為北齊襲用,東魏和北齊皆都于鄴城,此地龜茲樂吸收北方民族樂舞成分,發(fā)展為齊朝龜茲;西魏的龜茲樂后為北周襲用,西魏和北周皆都于長安,此地龜茲樂與當(dāng)?shù)仄渌鷺泛椭性f聲交互影響,發(fā)展為土龜茲。至隋初,龜茲樂分化為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三部。《隋書·音樂下》曰:“《龜茲》者,起自呂光滅龜茲,因得其聲。呂氏亡,其樂分散,后魏平中原,復(fù)獲之。其聲后多變易。至隋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同注①,第378頁。齊朝龜茲、土龜茲已論如上,下文論西國龜茲,它主要是通過外交途徑傳至中原。

其二,通過外交。就外交層面講,除使臣往來外,和親是最重要的一種手段。不僅西域諸國與中原有和親,即西域諸國之間亦有和親。突厥為加強(qiáng)對龜茲、疏勒的控制,曾與此二國和親。如《資治通鑒·唐紀(jì)十六》之“高宗顯慶三年”條曰:“初,龜茲王布失畢妻阿史那氏與其相那利私通,布失畢不能禁,由是君臣猜阻,各有黨與,互來告難?!?(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鑒》卷200,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6423頁。阿史那氏為突厥姓氏,龜茲王不能禁其與國相私通,也未敢處決阿史那氏,顯系顧忌宗主國突厥的威嚴(yán)。又《舊唐書·西戎傳》之“疏勒”條曰:“疏勒國,即漢時舊地也?!懹^中,突厥以女妻王?!?(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198,第5305頁??芍?,突厥亦曾下嫁公主給疏勒王。和親雖然出于政治原因,然而它卻間接地促進(jìn)了文化的交流。

西域龜茲樂和疏勒樂即主要是通過和親傳入中原的。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皇帝宇文邕親自出城迎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氏,《周書》卷5《武帝紀(jì)》、卷9《皇后傳》、卷30《于翼傳》均有記載。隨從阿史那氏嫁往北周的媵從還有龜茲、疏勒等國樂伎,其中就有龜茲國著名胡琵琶演奏家蘇祗婆。《舊唐書·音樂二》曰:“周武帝聘虜女為后,西域諸國來媵,于是龜茲、疏勒、安國、康國之樂,大聚長安。”?(后晉)劉昫等《舊唐書》卷29,第1069頁。周隋音樂家鄭譯正是受到蘇祗婆的啟發(fā),才創(chuàng)為燕樂八十四調(diào)?!端鍟ひ魳分小芬嵶g語:“考尋樂府鐘石律呂,皆有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之名。七聲之內(nèi),三聲乖應(yīng),每恒求訪,終莫能通。先是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因而問之,答云:‘父在西域,稱為知音。代相傳習(xí),調(diào)有七種。’以其七調(diào),勘校七聲,冥若合符?!?(唐)魏征等《隋書》卷14,第354頁。所以,燕樂調(diào)的最初形成當(dāng)在周隋之際。阿史那氏所帶來的龜茲樂和疏勒樂,均是突厥附屬國龜茲、疏勒選供的純正西域音樂,這與漢朝下嫁公主給匈奴和親時,隨嫁所攜皆為漢廷純正中原音樂是一個道理。因此,這次從西域傳來的龜茲樂可稱為西國龜茲。

疏勒曾為龜茲附屬,疏勒、龜茲又為突厥附屬,兩國音樂常被精選進(jìn)供給突厥可汗牙帳。所以,以上三國音樂中皆不同程度地含有疏勒樂。至此,鹽題曲的流傳路徑可歸納為如下三條:一是由于戰(zhàn)爭原因,樂伎被當(dāng)作戰(zhàn)利品擄往中原;二是由于外交原因,樂伎隨和親隊伍遷入中原;三是少部分西域樂伎隨商隊、佛徒、使臣遷居中原。前兩條為主要途徑,后一條為輔助途徑。

三、鹽題曲的特點及影響

據(jù)任中敏《唐聲詩》下編第三之考證,今所見鹽題曲至少有三十一曲之多,其曲目如次:《疏勒鹽》《昔昔鹽》《一捻鹽》《一斗鹽》《鰞嶺鹽》《要殺鹽》《大秋秋鹽》《突厥鹽》《神鵲鹽》(由《野鵲鹽》改名而成,見《唐會要》卷33)《神雀鹽》《阿鵲鹽》《白蛤鹽》(由《火羅鸧鴿鹽》改名而成,見《唐會要》卷33)《舞鶴鹽》《大序鹽》《刮骨鹽》《小天疏勒鹽》《甘州鹽》《三臺鹽》《安樂鹽》《壹德鹽》(疑為《一斗鹽》之音轉(zhuǎn))《合歡鹽》《黃帝鹽》《皇帝鹽》《白鴿鹽》《滿座鹽》《歸國鹽》《一臺鹽》《竹枝鹽》《烏角鹽》《鹽角兒》《莫賀鹽》。?任中敏《唐聲詩》下編第三,第628—630頁。另外,《教坊記·大曲名》所載《突厥三臺》,疑是由《突厥鹽》和《三臺鹽》連曲而成,或分別割取二曲若干遍重新組合而成的鹽題曲。從這些殘存的曲題可知,以“鹽”名曲已經(jīng)是隋唐間一種不可忽視的方式。這也說明,“鹽”題曲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相當(dāng)流行,或者說它對隋唐時期的音樂文化及市民生活已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一)鹽題曲的特點

據(jù)《唐會要·樂類·諸樂》所載,在唐天寶十三年(754)的一次“改諸樂”活動中,《火羅鸧鴿鹽》被改為《白蛤鹽》,《野鵲鹽》被改為《神鵲鹽》。把“鸧鴿”改為“白蛤”,“野鵲”改為“神鵲”,但“鹽”未加改動,這說明在唐人的意識中“鹽”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曲體特點,它代表著一類歌曲獨有的特性,不宜妄加改動。那么,鹽題曲到底有哪些曲體特點呢?

其一,從鹽題曲的樂器組合形式看。龜茲樂、疏勒樂所用樂器有兩大類,一為管弦樂器,一為擊鼓樂器?!端鍟ひ魳废隆分褒斊潯睏l所載十五種樂器中,七種為管弦樂器,六種為擊鼓樂器;“疏勒”條所載十種樂器中,六種為管弦樂器,四種為擊鼓樂器。管弦樂器以胡琵琶為代表,擊鼓樂器以羯鼓為代表,尤以羯鼓最能代表龜茲、疏勒音樂特色。唐南卓《羯鼓錄·序》謂羯鼓奏樂的特點:“擊用兩杖,其聲焦殺鳴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戰(zhàn)杖連碎之聲;又宜高樓晚景,明月清風(fēng),破空透遠(yuǎn),特異眾樂?!?(唐)南卓《羯鼓錄》,《叢書集成初編》本,商務(wù)印書館1936年版,第3頁。羯鼓的特點是聲音宏大清脆,音韻鏗鏘跌宕,??捎米鳘氉嗲?,而中原之鼓類多用于伴奏,鮮有用于獨奏者,故知羯鼓在西域音樂中有特別之地位。胡琵琶所奏樂曲新靡絕麗、極于哀思,羯鼓所奏樂曲鏗鏘鏜、洪心駭耳,與中原固有之鐘鼓樂和琴瑟樂不同,因此,既令人耳目一新,為時俗所喜愛,同時也常引起朝廷舊勢力的批評?!锻ǖ洹范吩唬骸白孕湟押?,始愛胡聲,洎于遷都。屈茨琵琶,五弦,箜篌,胡竹直,胡鼓,銅鈸,打沙羅,胡舞,鏗鏘鏜,洪心駭耳,撫箏新靡絕麗,歌音全似吟哭,聽之者無不凄愴。……論樂豈須鐘鼓,但問風(fēng)化淺深,雖此胡聲,足敗華俗?!保ㄌ疲┒庞印锻ǖ洹肪?42,王文錦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16頁。點校本原作“屈茨,琵琶”,今改如所引。鹽題曲作為龜茲樂、疏勒樂的一類,其所用樂器也不外如此?!洞笕毡臼贰肪?47所載“古樂”有《安樂鹽》《壹德鹽》,卷348所載“新樂”有《三臺鹽》《合歡鹽》。其卷347又曰:“古樂用一鼓,新樂用羯鼓?!薄踩铡车麓ü鈬罹帯洞笕毡臼贰肪?47,明治三十九年至四十年(1909—1910)刊本,見《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5輯之“史部”第15冊,西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61頁。宋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一》曰:“唐之杖鼓,本謂之‘兩杖鼓’,兩頭皆用杖?!绻徘そ陨⑼?,頃年王師南征,得《黃帝炎》一曲于交趾,乃杖鼓曲也。……今杖鼓譜中有炎杖曲。”(宋)沈括撰,胡道靜校正《新校正夢溪筆談》卷5,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第59頁?!饵S帝炎》即為《黃帝鹽》,“炎杖曲”即是“鹽杖曲”。宋尤袤《全唐詩話》“施肩吾”條曰:“隋曲有《疏勒鹽》,唐曲有《突厥鹽》《阿鵲鹽》?!裾裙淖V中尚有鹽杖聲?!保ㄋ危┯荣蟆度圃娫挕肪?,見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134頁??芍?,無論古樂或新樂,鹽題曲都以鼓(尤其是羯鼓,唐稱兩杖鼓、宋稱杖鼓)為最主要的伴奏樂器。

其二,從鹽題曲的宮調(diào)看?!遏晒匿洝吩唬骸棒晒某鐾庖?,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其音主太簇一均,龜茲部、高昌部、疏勒部、天竺部皆用之,次在都曇鼓、答臘鼓之下,雞婁鼓之上?!保ㄌ疲┠献俊遏晒匿洝?,第3頁。所謂“主太簇一均”,即羯鼓曲主要使用太簇一均七調(diào):太簇宮調(diào)、太簇商調(diào)、太簇角調(diào)、太簇徵調(diào)、太簇羽調(diào)、太簇變宮調(diào)、太簇變徵調(diào)?!端膸烊珪偰俊肪?13《羯鼓錄》提要曰:“附錄羯鼓諸宮曲名,凡太簇宮二十三調(diào),太簇商五十調(diào),太簇角十四調(diào),徵羽闕焉。惟用太簇者以羯鼓為主,太簇一均故也。又有諸佛曲十調(diào),食曲三十二調(diào),調(diào)名亦多用梵語,以本龜茲、高昌、疏勒、天竺四部所用故也?!蓖?,第971頁。“徵羽闕焉”,并非羯鼓曲不用徵調(diào)、羽調(diào),乃是失載之意。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辨誤》之“《黃帝炎》曲‘炎’當(dāng)作‘鹽’”條引唐杜佑《道理要訣》曰:“天寶十三載七月,改諸樂名?!赜饡r號般涉調(diào),《大序鹽》。中呂商時號雙調(diào),《神雀鹽》。”(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05頁?!稑犯娂そo》之“昔昔鹽”小序引《樂苑》曰:“《昔昔鹽》,羽調(diào)曲,唐亦為舞曲?!保ㄋ危┕弧稑犯娂肪?9,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109頁。以上兩則材料指出,《大序鹽》《昔昔鹽》均為羽調(diào)曲。另《大日本史》卷348所載“平調(diào)二十九曲”中,有《三臺鹽》《合歡鹽》二曲?!捌秸{(diào)”即唐燕樂“正平調(diào)”,俗樂名為“中呂羽”,雅樂名為“林鐘羽”,亦為羽調(diào)曲。日本所傳唐代《五弦琵琶譜》中錄有《惜惜鹽》一曲,莊永平參合林謙三的定弦方案,將之定為G雅羽平調(diào),與史料所載《昔昔鹽》為羽調(diào)曲相合。莊永平《琵琶·古譜·戲曲音樂研究——莊永平音樂文集》二章,上海音樂學(xué)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頁。鹽題曲除用太簇一均,尚用中呂、林鐘二均中的若干調(diào)。上文已及,《神雀鹽》屬中呂商調(diào),《三臺鹽》《合歡鹽》屬林鐘羽調(diào);又《唐會要》卷33所載由《急火鳳》改名的《舞鶴鹽》,屬林鐘宮調(diào)。

其三,從鹽題曲的功用看。上文已及,鹽題曲主要用于舞曲和解曲。舞曲或僅為伴舞曲,或為歌舞曲。伴舞曲為純粹器樂曲,歌舞曲則是聲樂與舞蹈相結(jié)合。解曲多為快速、急遍、熱烈、奔放之曲,也符合鹽題曲以羯鼓為主要伴奏樂器,“其聲焦殺鳴烈,尤宜促曲急破”的特點。據(jù)《隋書》卷15,《疏勒鹽》即為舞曲;據(jù)《樂府詩集》卷79及《能改齋漫錄》卷5,《昔昔鹽》亦為舞曲。解曲多為急曲子,《新唐書·五行二》曰:“武后時,民飲酒謳歌,曲終而不盡者,謂之‘族鹽’?!薄缎绿茣肪?5,第921頁。“族鹽”即是“促鹽”,其意謂以鹽題曲促之,是用急曲子作解曲以收束全曲。《羯鼓錄》載“夫《耶婆色雞》,當(dāng)用《屈柘急遍》解之”,就是用急曲子《屈柘急遍》作《耶婆色雞》的解曲以收束全曲,其用意概同“促鹽”?!洞笕毡臼贰ざY樂十四》載“越調(diào)二十五曲”之“太平樂”條曰:“新樂,中曲,其道行為《朝小子》,急為《合歡鹽》,破即《太平樂》,二帖各二十拍?!蓖?1,第676頁。則急曲《合歡鹽》亦為解曲?!短茣肪?3所載由《急火鳳》改名的《舞鶴鹽》,也有可能就是一首解曲。舞曲和解曲常應(yīng)用于大曲,而鹽題曲傳入中原之后,摘取其中最具特色之一遍作為小曲或中曲亦為平常事。如《大日本史》卷347載“沙陀調(diào)十五曲”之“安樂鹽”條曰:“古樂,小曲,四帖各十二拍。法會用之,世俗奏案摩者,先為此聲,無舞?!庇滞怼耙嫉蔓}”條曰:“古樂,小曲,四帖各十四拍,常樂會奏之,無舞?!蓖瑫抖Y樂志十五》所載“平調(diào)二十九曲”之“三臺鹽”條曰:“新樂,中曲,序帖各八拍。……破三帖,后絕為二帖,急三帖,并各十六拍。”又同卷“合歡鹽”條曰:“新樂,中曲,三十六拍?!蓖?1,第668、672—673頁。由此可知,唐代鹽題曲可能不僅有古樂、新樂之別,且有大中小曲之別?!洞笕毡臼贰肪?47曰:“凡西土樂,出乎秦漢六朝以上者,謂之古樂,唐初所作,謂之新樂?!佬胁⒂眯隆⒐艠?。凡樂曲有疾徐輕重之別,故分為大中小,而大曲外,有準(zhǔn)大曲,中曲中有大曲,小曲中有中曲?!蓖?1。鹽題曲除可用于宴饗、朝會、道行、法會,還可用于民間祀神?!赌芨凝S漫錄·辨誤》之“《黃帝炎》曲‘炎’當(dāng)作‘鹽’”條引張蕓叟《南遷錄》云,張氏于元豐年間(1078—1085)至衡山拜謁岳祠,有樂工六十四人隸祠下,每歲立夏之日致祠。潭州通判與縣官備三獻(xiàn),奏曲侑神,所奏三曲:“初曰《蘇合香》,次曰《黃帝鹽》,終曰《四朵子》,三曲皆開元中所降也?!蓖?6五,第106頁。宋姜夔《霓裳中序第一》小序亦曰:“丙午歲,留長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黃帝鹽》、《蘇合香》。”(宋)姜夔《霓裳中序第一》小序,見陳書良箋注《姜白石詞箋注》卷1,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0頁。可見,《黃帝鹽》在唐代多用于祀神,直到宋代這一風(fēng)俗仍在衡陽、長沙等地延續(xù)。

由上可知,鹽題曲以羯鼓為最主要的伴奏樂器,且可羯鼓獨奏;其音響效果鏗鏘鏜、洪心駭耳;其調(diào)性以太簇一均為主,兼及中呂、林鐘二均部分樂調(diào);既可用為舞曲、解曲,也可單曲摘用;既可用為大曲,也可用為小曲、中曲;既可用于宴饗、朝會、道行,也可用于法會、祀神。鹽題曲的這些特點,使其在隋唐宋音樂文化史和音樂文學(xué)史上均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二)鹽題曲的影響

其一,對隋唐宋音樂文化的影響。鹽題曲作為西域傳來之曲,主要雜廁于龜茲樂和疏勒樂中。隋唐宮廷音樂機(jī)構(gòu)所表演的樂舞,主要為隋代七部樂或九部樂、唐代十部伎或坐立部伎,龜茲樂、疏勒樂皆列于隋唐燕樂,這從《隋書·音樂下》所載隋七部伎和九部伎、《通典·樂六》所載唐樂十部伎和坐立部伎可知?!督谭挥洝で匪d《一捻鹽》及《教坊記·大曲名》所載《一斗鹽》即為鹽題曲(另一首《突厥三臺》疑是由《突厥鹽》和《三臺鹽》連曲而成,或分別割取二曲若干遍重新組合而成),這說明鹽題曲曾被宮廷音樂機(jī)構(gòu)所使用。龜茲樂、疏勒樂是西域諸國音樂的代表,中原音樂在樂器組合、調(diào)性特點、音樂風(fēng)格上都深受其影響,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周隋之際燕樂八十四調(diào)的創(chuàng)立。

鹽題曲不僅在宮廷深受歡迎,同時也在民間廣為傳唱。唐張鷟《朝野僉載》曰:“龍朔以來,人唱歌名《突厥鹽》?!保ㄌ疲堹|《朝野僉載》卷1,《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6頁。這從唐代詩歌也可略窺一斑。唐代邊地舞曲歌辭《輪臺》:“燕子山里食散,《莫賀鹽》聲回平?!睓?quán)德輿《雜興五首》其四:“含羞斂態(tài)勸君住,更奏新聲《刮骨鹽》?!卑拙右住稇蚝唾Z常州》:“罨頭新令從偷去,《刮骨》清吟得占無?”李紳《登禹廟回降雪五言二十韻》:“麻引詩人興,鹽牽謝女才。細(xì)疑歌響盡,旅作舞腰回?!笔┘缥嵩姎埦洌骸邦嵖癯透璩裳馁噮悄镄κ躯}。”鹽題曲屢屢見諸唐代詩人筆端,這說明鹽題曲早已融入市民生活。

其二,對隋唐宋音樂文學(xué)的影響。隋唐宋音樂文學(xué)以唐聲詩、唐宋詞為主,而其依附的主要音樂為燕樂。鹽題曲作為隋唐宋燕樂中的一個曲類,對其音樂文學(xué)也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斑x辭配樂”是唐聲詩創(chuàng)作的主要模式,樂工歌伎選當(dāng)時名士五七言律絕或樂府歌行,配入現(xiàn)成樂曲,是為通例。鹽題曲作為西域傳入的樂曲,在唐代又廣受歡迎,樂工歌伎勢必會用來配辭歌唱。如隋薛道衡作《昔昔鹽》凡十韻,唐趙嘏又廣之為二十章,王維也作有一首,可見《昔昔鹽》在隋唐曾作為聲詩曲調(diào)廣為流行。由上引唐詩諸條可知,《突厥鹽》《莫賀鹽》《刮骨鹽》等諸曲在唐聲詩中也頗為流行。鹽題曲也有轉(zhuǎn)為詞調(diào)者,如《鹽角兒》,又名《鹽角兒令》?!侗屉u漫志》卷5曰:“《鹽角兒》……今雙調(diào)《鹽角兒令》是也。宋初歐陽永叔嘗制詞?!蓖?。歐陽修以此調(diào)作詞二首,錄其一首如下:“人生最苦,少年不得,鴛幃相守。西風(fēng)時節(jié),那堪話別,雙蛾頻皺。暗消魂,重回首。奈心兒里、彼此皆有。后時我、兩個相見,管取一雙清瘦。”詞上下兩闋,上闕六句二韻,句格為四四四,四四四;下闕七句三韻,句格為三三,四四,三四六。通首押仄聲韻,一韻到底。另晁補(bǔ)之亦曾用此調(diào)填詞一首。鹽題曲對詞調(diào)的影響較小,僅在宋初為歐陽修、晁補(bǔ)之偶一用之。這是因為,到宋代以后,歌唱鹽題曲的風(fēng)氣漸消,少為時俗尚好。宋代工打杖鼓者已經(jīng)很少,宋楊湜《古今詞話》之“劉濬”條曰:“樂部中惟杖鼓鮮有能工之者,京師官妓楊素娥最工,濬酷愛之。”(宋)楊湜《古今詞話》,見唐圭璋輯《詞話叢編》第1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9頁。杖鼓工打者的缺失,也是鹽題曲在宋代漸衰的重要原因。

鹽題曲在唐代曾風(fēng)行一時,宋代以后漸漸失傳,元明記載僅寥寥數(shù)筆。如《夢溪筆談·樂律一》曰:“古曲悉皆散亡,頃年王師南征,得《黃帝炎》一曲于交趾,乃杖鼓曲也?!彼谓儆荨妒聦嶎愒贰さ涠Y音樂》所記與沈氏說同?!赌芨凝S漫錄·辨誤》引張蕓叟《南遷錄》所載祀神三曲:“初曰《蘇合香》,次曰《黃帝鹽》,終曰《四朵子》,三曲皆開元中所降也。至今不廢,器服音調(diào)與今不同?!蓖ⅲ?06頁。張氏所見唐代遺曲與宋代音樂不同,乃說明宋代大部分鹽題曲已經(jīng)發(fā)生變異。金元好問《秋風(fēng)怨》:“才把丹青怨延壽,不知猶有《竹枝鹽》?!痹嗽氯魃缭姡骸吧礁桉稙觖}角》,村酒柔情玉練槌?!泵魍跏镭憽稄牡苷懊辣J衔迨栽姶x得古體四百二十字》:“歌翻《阿鵲鹽》,舞按回鶻隊?!泵鲗O承宗《聞笛》:“玉笛誰家弄,翻來《昔昔鹽》?!彼未}題曲已經(jīng)發(fā)生變異,金元明之鹽題曲,更與隋唐相去甚遠(yuǎn),只能將之視為鹽題曲之末造,已與隋唐鹽題曲大異其趣。

綜上所述,鹽題曲之“鹽”,源于突厥語“y?r”的音譯,為“歌,歌曲,曲調(diào)”之義,與洪邁所謂“吟、行、曲、引”意思相近。鹽題曲起源于疏勒,它主要通過軍事、外交兩個途徑傳入中原。鹽題曲在隋以前已經(jīng)傳入中原,直到《隋書·音樂志》才首次予以記載。唐代鹽題曲較為盛行,宋以后漸衰,元明偶有一些零星記載。鹽題曲以羯鼓為最主要的伴奏樂器,其音樂風(fēng)格鏗鏘鏜塔、洪心駭耳。鹽題曲以太簇一均為主,兼用中呂、林鐘二均。鹽題曲既可用作舞曲,又可用作解曲,它同時分大中小曲,可用于宴饗、朝會、道行、法會、祀神等場所。鹽題曲對隋唐宋音樂文化及音樂文學(xué)均有一定影響。

猜你喜歡
龜茲突厥音樂
龜茲樂舞
三部龜茲樂考辨
一箭雙雕
龜茲古樂
再論漢譯“突厥”名稱之起源
再論漢譯“突厥”名稱之起源
一代英主李世民為何向突厥稱臣納貢12年?
抒海本生及其在吐峪溝壁畫中的呈現(xiàn)
音樂
淺論突厥人的手工業(yè)
夹江县| 获嘉县| 镇坪县| 独山县| 齐齐哈尔市| 雷州市| 安阳市| 大兴区| 高州市| 嘉义市| 长乐市| 铜川市| 灵寿县| 翼城县| 辰溪县| 江油市| 广安市| 大方县| 治多县| 福贡县| 陕西省| 汕尾市| 五华县| 鄄城县| 建阳市| 庄河市| 芒康县| 武城县| 新兴县| 肥西县| 财经| 隆回县| 通许县| 东乡| 海阳市| 武威市| 无为县| 株洲县| 漯河市| 浮梁县| 将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