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藝
[內容提要] 本文通過分析、比較中西方舞蹈美學觀念,我們看到了文化背景上中國與西方有很大的差別,也看到了東西方的學者或者舞者對舞蹈美學研究的視角和切入點有一定的區(qū)別。中西方的美學家們對于舞蹈美學的差異體現(xiàn)在著眼點的不同和超越度的不同。同時在傳統(tǒng)舞蹈的審美范疇上,東西方也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本文試圖通過中西方舞蹈的比較的探討,嘗試為中國古典舞學科的建設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思路。
眾所周知,華夏民族現(xiàn)已是世界矚目的民族,有著嘆為觀止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就先從孔夫子的“儒”文化開始,“儒家”文化可以說是我們華夏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中流砥柱,其原因主要為兩點:一,孔夫子是中國最早的教育大家,他的諸多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然在全世界的講臺上延續(xù)著。二,是而后的孟子,“亞圣”在孔子之后的教育思想中,又有了繼承和發(fā)展,他奉承的“仁、義、禮、智”等對人性的剖析,都成為華夏兒女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儒家秉承著“中庸”之道,深深沁入了華夏兒女們的精神之中,這也形成了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特有的性情“中庸、仁義”。老子從宇宙的萬千變幻,講到大國的治理之本,從思想的辯證之法,講到無為自然與養(yǎng)生之道。老子是中國圣賢的本尊,也是世界靈魂研究的先導之師。他的思想和理論涉及方方面面,其今世存有的《道德經》是核心精華,體現(xiàn)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老子至“道”是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范疇,也用以詮釋世界的本體、本原、原理或規(guī)律的。老子的道家哲學深深影響著整個中國乃至世界。我們華夏民族的精神支柱除了這兩大哲思之外,還有一個重點要說的是,我們大多數(shù)百姓所信仰的宗教——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千余年前由古印度傳入我國,逐漸的成為了中國人民主要信奉的宗教。佛教之所以能夠成為我們民族的宗教信仰,其主要的原因很肯能是,佛學當中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符合我們華夏民族百姓的心理需求,例如:隨順世法、緣起輪、否定宿命論等等,生存在戰(zhàn)亂動蕩和無科學的古時,佛教就是大多數(shù)人的精神食糧。佛教的傳入不僅寄托著華夏兒女的神思,還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新的文體、新的意境、新的命意遣詞??酌先宓酪埠茫饘W宗教也罷,它們都是支撐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抵住,這也是華夏兒女藝術的本真。
自古以來中國的美學和古典哲思就把藝術的內容看做是生命精神的體現(xiàn),中國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本身都充盈著生命的精神和意識。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其源在于中國人對生命的注重,對生命哲學的尊重?!吨芤住罚骸疤斓刂蟮略簧?。”《周易》把天地自然生息的發(fā)展過程,看做是世間萬物最大的功德。孔子的思想學說之重“仁”,也包含了“人生”的意義。在中國百姓心中,有種樂天的精神叫做“和”,我們以和為美,以和為貴,把“和”看做是萬物生息的基礎和保障,受這種思想影響的中國創(chuàng)造,其美、丑的界定就在于“和”的體現(xiàn)和生命意識。我們中國人為了在藝術中更好體現(xiàn)生命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藝術手段——虛實結合。中國藝術中虛實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亦是對生命詮釋,也是對時空命體的統(tǒng)籌,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與時空的關系,在波瀾起伏的歷史長河中有限的生命,無限的精神。中國的藝術如此的重視生命精神,是因為中國看重的是靈魂和身體的統(tǒng)一性。中國的這種生命精神和哲學直接影響了中國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批評,是偏向藝術作品的情感趣意的。完全區(qū)別西方的對客觀現(xiàn)實的摹仿和反應的,和理性與感性完全對立的西方相比,中國的藝術在形似和神似同求的前提下,更多時候仍然看中的是寫意傳情。中國藝術中的哲思和生命精神不僅是中國藝術所追求的理想,也是中國藝術的價值所屬。
西方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主流是“主客兩分、辯證統(tǒng)一”,這種主客兩分辯證的思維模式,是西方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從主客混沌到主客二元,再到系統(tǒng)的科學研究,西方國家的主客二元思想,經歷了從經驗主義和理想主義、崇高美學和生活美學、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對立時期。再到人文科學的發(fā)展,科學主義和存在主義的推崇。到最后對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的主導和馬克思對二元的思想解決。西方的主客二元含義歸結有三:一,主客二元的關系是相生相克、相互匯通、統(tǒng)一和諧的存在。二,明確區(qū)分主體和客體,宇宙是宇宙,自然是自然,主客分明。三,通過主客的探討給予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談及“二元論”這個詞,我們可以追溯到兩位典型的代表人物,一位是著名的柏拉圖,他曾說“理性世界與感性世界是二元對立的”。 另一位則是笛卡爾,他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種不同的實體存在,一個與另一個是不存在派生關系的,兩者之間是有本質的區(qū)別的。意思是人們不能僅限于感性世界的認知,還要對自我、世界、宇宙進行研究。他們的這一主、客二元說對西方的人文和科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西方若是沒有主客二元就沒有西方國家的精神文明,沒有主客二元就沒后來的康德和馬克思。他們與中國的整體觀相比,更側重通過理性認知與判斷推理去辨別本質事物。
從藝術的表層方面看,無論是從審美還是創(chuàng)造方面,其屬性都是感性的。不同于生活中的勞作,藝術是人精神的實踐活動,是感性的需要,和理性無關。西方人則告訴我們這是錯誤的、片面的。西方人的哲思和傳統(tǒng)的精神里,曾幾何時是偏向理性的,稱“人是理性的動物”。西方藝術的理性和感性之爭,曾過分的看中感性到壓抑感性推崇理性,歸結最后,席勒《美育書簡》的一番話“人只有理性和感性和諧一致,才算具有了完整的人性,才能創(chuàng)造美和藝術。因此,完整的人性乃是美和藝術的根源?!边@說明了西方的藝術發(fā)展至今,不再是過分的強調某一方面,而是理性和感性共存,理性和感性融合統(tǒng)一了。西方的藝術自古希臘時代,就及其看重藝術的“再現(xiàn)”,這點我們從西方國家的雕塑和繪畫作品中都不難看出。就如前面所說,西方看重藝術的理性和感性的融通,也就是看重藝術的“逼真”再現(xiàn)。西方人重視人性的知、情、意,西方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在心里的模仿再現(xiàn)后,在通過外部的創(chuàng)作實踐來逼真還原的。藝術的摹仿觀點是柏拉圖思想的重點。柏拉圖曾表述 “音樂和舞蹈等事情就是對好人與壞人性格的摹仿”。主張藝術部分上是來自摹仿,但也要表現(xiàn)自己的性格。這也說明西方藝術的追求不僅限于逼真、細致的再現(xiàn),其藝術的摹仿造詣“真真假假”。
1.情感的傳遞
中國的舞蹈藝術講究情感的傳遞和人心的熏陶,舞動是發(fā)自內心的、可以激勵和振奮人心的形式美。中國的舞蹈常常以形象生動、行云流水、內有乾坤做以嘉獎。這些對于中國的舞蹈的贊賞,都要歸功中國舞蹈的文化底蘊深厚,它承載著中國千年的民族精神,中國古代的舞蹈曾經歷過“雅化”的過程,“雅化”也可看作是“教化”,這個“雅化”的作用在于忠恕之道、禮儀之節(jié)、情理合度、文質得宜,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取向。
2.意境的追求
“意境”是主體意向性活動的產物。談到中國舞蹈的意境,前提是中國人自古開始對審美感知的意境追求——有意味的追求。中國舞蹈意境的體現(xiàn)在于“氣、勢”的運用。中國古典舞的“形神勁律”便是其一, “行”為外勢之定,“神”為內氣之放,“勁”為內氣節(jié)奏變化,“律”為外勢節(jié)奏變化。“意境”換而言之“想象”倒也是可以的, “想象”一是具體形象的展現(xiàn)。像是漢族秧歌中的舞蹈形象多是雞、龍、熊等,傣族舞蹈形象代表孔雀,蒙族舞蹈的大雁、駿馬,它們是以藝術的舞蹈手段表現(xiàn)自然的物象。二是抽象的比照,中國古典舞尤為見長,“云、圓”就是中國古典舞貫穿始終的審美意境和審美追求。
3.氣韻的彰顯
無論是中國民族民間舞,還是古典舞又或者是中國的現(xiàn)代舞,都有 “氣韻”的所在,現(xiàn)代舞的氣在內,身在下。古典舞的氣在中,身在圓。中國民間舞各民族之間的氣韻又各有不同。這種韻律我們可以說它是身體呼吸的節(jié)奏。中國舞蹈氣韻的彰顯,旨在于中國認為“氣韻”是生命的根本,吐納新生。在中國的生命精神中陰、陽二氣是必須的調和品。在初秋時期說“六氣”,所指的就是陰陽明晦風雨,陰陽二氣是命的根本?!秶Z·周語下》伶州鳩認為六律屬陽,實為動,六呂屬陰,實為靜。律呂互間,動靜相宜,才有了音樂舞蹈的節(jié)奏和律動。都說中國的古典舞韻味十足,實質在于中國古典舞在氣韻的彰顯上,例如:中國古典舞的動式“十欲”,層層的對比和反襯,一上一下,一左一右。正是一陰一陽的表現(xiàn),不僅突出了動作的矛盾,加強了表演時的視覺效果。還展現(xiàn)了中國古典舞獨特的審美韻律,凸顯出了中國藝術中對虛實寫意手法追求。
1.理性的呈現(xiàn)
比較中國的重意境和內斂的舞蹈,西方就偏向于舞蹈姿態(tài)理性的呈現(xiàn)。西方的舞蹈從動作的形成出發(fā),實在的摹仿和演變,主要以技術技巧和形式為主。西方的舞蹈表現(xiàn)多有固定的姿勢,并且這種姿勢是舞蹈所表現(xiàn)的目的。例如:芭蕾的故事劇情和表情動作,都附著在固定動作姿態(tài)上。主要的動作形式和技術技巧的意義,是由舞蹈的不同需求,有舞者及編導所賦予的。西方人認為宇宙的運動是不停地直線前行的。但是宇宙為有限,有其應有的秩序和規(guī)則。這一觀念影響到舞蹈,舞蹈的動作就是有一個基點一直向前發(fā)展,有秩序的變化出很多的動作。這些動作從低向高遞進,一層層地升疊,亦是一個動作存在的不同程度。西方的芭蕾和現(xiàn)代舞蹈,一個由平面到空中,另一個由平面到地面。人的舞動如何的復雜,總而言之是直線運動和圓運動之分。
2.高貴的崇尚
從西方的審美和教育的角度看,舞蹈藝術在西方的地位舉足輕重,并且與其他的藝術門類緊密相連,西方的舞蹈至始至終都是多元化的。相比較中國古代地位低微的“優(yōu)伶”和“樂舞妓”來說,西方的舞蹈藝術職業(yè)者就體面很多了。這主要是因為西方舞蹈的權貴推崇和貴族專享,尤其是路易十四和彼得大帝,貴族們不僅是觀眾也是演員,從貴族的的宴席轉至有等級劇場。最能代表西方的舞蹈——芭蕾舞,它的美的藝術素養(yǎng)和氣質全仰仗著貴族的熏養(yǎng)。在西方城邦的大小節(jié)慶活動中,芭蕾舞就是權貴們炫耀財富和名利的利器,像是西方早先的“席間芭蕾”就是由西方貴族當中的男男女女們參與的芭蕾舞蹈。從芭蕾的審美取向上看“開繃直立”是其本,而其中滲透出的挺拔佇立、優(yōu)雅高貴、富麗豪華,反應出了西方人的生命追求。
3.再現(xiàn)的追求
在世界和藝術的關系上,西方藝術史中“摹仿”一詞,整整雄霸了兩千年之久。作為最古老的藝術觀念,古希臘學者德謨克利特率先提出“藝術模仿自然”,像是柏拉圖提出了模仿的二元關系“原本-摹本”,他認為藝術是鏡子般的照應出自然的外表。既“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亞里士多德則在《詩學》中用“詩的藝術本身”印證了“摹仿說”,文藝復興后,伴隨著西方藝術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西方藝術的“再現(xiàn)說”得以進一步的拓展,有甚的成為主流美學。相比簡單的“鏡子說”,此時更強調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和能動反映,典型的大敘事,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反映論”。西方藝術界的“再現(xiàn)”觀念的最大貢獻在于,揭示了藝術摹仿的“現(xiàn)象-本質”的關系,并要求作家透過通過藝術處理的現(xiàn)實社會,來揭穿和展示出隱藏在其身后的本質問題?!霸佻F(xiàn)”對于西方的現(xiàn)實主義看來就是“藝術的真實”,是“對真理的直接關照,或者是形象中的思維”。此時的再現(xiàn)是思維運動的深度再造。在西方人看來藝術的真實就是,藝術和現(xiàn)實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藝術的社會責任就是透視世界深度的價值現(xiàn)實和社會意義的。
1.中國舞蹈的審美動態(tài)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講究“中庸”、“和諧”,反映中國的舞蹈當中所呈現(xiàn)的就是“曲徑通幽”。 “曲線”是連續(xù)而自然的,是中國舞蹈特定的審美語言,是中國舞蹈千年來演變的精髓。中國的“曲線”審美特點在中國古典舞中尤為突出的是——“擰、傾、圓、曲”,中國古典舞的所有運動的路線和程式歸結為一個字那就是“圓”,“圓”是中國古典舞所講究的舞蹈規(guī)范和質感,它塑造了中國舞蹈文化的行云流水和無盡的循環(huán)之美。中國人的性情自古以來就有內斂、謙遜、穩(wěn)重的一面,中國的舞蹈質感也映襯著內收、低空、含羞的表演。中國的舞蹈者動式講究的 “氣”,以氣帶動平穩(wěn)、勻稱的動作即要爆發(fā)、也要伶俐。每一動作的出發(fā)都能看到是由內而發(fā)的。民族民間舞中的藏族步伐走勢重拍在下,步伐沉穩(wěn)有力。東北秧歌“艮、翹、浪”的民族特點把握,一定是要從內出發(fā)對其理解才能表演的。
2.西方舞蹈的審美動態(tài)
西方的舞蹈動態(tài)可以簡單的分為三點來闡述。第一、西方的人文世態(tài)觀是開放和接納的,一切事物的表現(xiàn)是以追求和征服為取向。以西方的芭蕾為鑒,多是以軀干為軸心放射運動的,動作美的要求無限外放和延伸,高空的離心跳躍,造型的解脫空間,無不凸顯貴族的高貴氣質,和追求高尚的心境。第二、西方的芭蕾舞一直被人所稱贊,其中就是它科學的人體線條運動,這得益于西方人對自然科學的較早發(fā)現(xiàn)和運用。西方芭蕾舞蹈的運動和造型旨在直線,基礎的體態(tài)站姿、腳位和舞姿都是為幾何圖形。芭蕾的審美特點“開、繃、直、立”就是西方追求直線美最好的詮釋。第三、較中國舞蹈的“示意”,西方舞蹈就崇尚“示形”。在西方傳統(tǒng)的理性、再現(xiàn)的思想中,其藝術的表象更是如此。西方人善于事物的逼真再現(xiàn),并且以真實的揭示和摹仿為審美的標準。
文章的前篇所說,中西方國家的地域人文和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那么必定雙方的藝術審美觀點是各執(zhí)一方的。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自古就是含蓄內斂的,舞蹈藝術追求寫意的意境之美。中國舞蹈中大多帶有虛實、圓曲的表現(xiàn)手法。其核心的精神理念就是一個“和”字,國人主張自然與人同體本源,這來自中國祖輩對“天”與“神明”的崇拜,符合中國精神的“天人合一”。相比以上論述的中國舞蹈審美觀念,西方的則要大相徑庭了。西方舞蹈藝術側重于模仿再現(xiàn)的能力,并且尤其看重技術的彰顯。表現(xiàn)的手法直接而又外露,借助人體表現(xiàn)人性和價值。這主要歸結,西方人對理性和征服世界觀念的扎根。將理性和自然結二為一,所以西方人才要通過藝術來表達客觀的理性世界,將美的形式托付于主體塑造上,其藝術的表達顯與外在。
1.作品題材分析
首先我們從舞蹈的創(chuàng)作題材來看,中國的舞蹈創(chuàng)作善于表達自然題材、歷史性題材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和中國的歷史一脈相承,中國的舞蹈作品執(zhí)意要傳達的是中國的人文特點。中國的舞蹈者通過自然地擬化一切有生命體征之物,在舞臺上傳情達意,表達對世界的真善美。如《扇舞丹青》、《踏歌》、民間舞《孔雀東南飛》、《在那遙遠的地方》等等。西方的舞蹈題材注重點在于宗教神話的演繹和細微精致的再現(xiàn)。在西方的諸多舞劇中表達現(xiàn)實生活的市井、戰(zhàn)爭和勞作的居多,另外西方的藝術家擅長對物和景的真實具象,看重真實和細微的表達,例如《管不住的女兒》、《天鵝湖》、《生命之舞》等。
2.鑒賞標準分析
在中國藝術的品鑒當中意境是其中的范疇,是中國藝術特有的審美特點。中國的舞蹈作品的意境,講究虛實交融,情意相生。中國舞蹈中的虛實和情景,傳承自中國古代生命的精神,天地萬物虛實統(tǒng)一,虛和實是舞蹈作品意境產生基礎,情和景是舞蹈作品意境的特征。以主觀情和客觀景來抒情達意,相互交織融合多層次的表達舞蹈作品,給予鑒賞者飽滿的舞臺畫面。以虛帶實充分的調動觀者審美視線,給觀者帶來“意猶未盡”的藝術體驗。例如:近些年的代表作《扇舞丹青》,通過手中的扇,實意是表達行云流水的中國書法。在作品中的動作灑脫、靈動、剛柔并濟,通過運用古典舞的“形神勁律”,傳遞出了中國舞蹈的美的追求。我們不難看出西方的舞蹈作品,重在形式和再現(xiàn)摹仿,西方的舞蹈鑒賞及注重移情和形式說,這是西方特有的審美標準。美國舞蹈家蘇珊蘭格曾表示,舞蹈是多個圖示結構和張力結構。西方人認為藝術是感性形式的符號呈現(xiàn),舞蹈者透過身體構成的符號形式,是生命和藝術形式同構的結果。與此同時,在鑒賞西方的舞蹈時,能夠“反客為主”置身于其中,與其共鳴,感受到舞蹈藝術作品所帶來審美快意,實為一部好作品。如經久不衰的芭蕾舞名劇《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其經典正是在于,每每表演劇情和人物的命運,都能夠帶動一群人置身其中、感同身受。
憑借世界各國歷史傳統(tǒng)、自然條件和地域風格的迥異,因此造就了世界體系大不同的景象。每一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藝術氛圍和風格特色。舞蹈的動作和姿態(tài)是舞蹈的藝術語言,每種舞蹈的語言都代表著一個地域的文化符號,經過千百年地表和時間的錘歷,舞蹈藝術已經凝聚了超本身的價值,已經具有了其社會性、歷史性和文化性,中國舞蹈和西方舞蹈美學比較分析,是以中西方國家的地域和人文情懷來比較和分析,了解中西方舞蹈的風格、審美、作品風格特點,推進中西舞蹈審美比較的理論表述。借助比較的過程,發(fā)展中國的舞蹈藝術。希望此番研究,能夠為中國舞蹈比較研究課題再添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