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識字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對于學校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通過實踐證明,識字教學的質(zhì)量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甚至對于其以后的全面發(fā)展和學習有著關鍵性作用?;诖?,結(jié)合自身工作經(jīng)驗,對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識字教學進行研究,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以字養(yǎng)文;以文促字;核心素養(yǎng)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識字教學研究不斷發(fā)展,以提升語文教學質(zhì)量。識字教學的內(nèi)容對于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文化審美價值,而其教學過程則具有全面的育人價值。當前,我國識字教學主要從漢字的字義、字音以及字形等進行分析,在不同層面討論漢字的特點,尋找內(nèi)在的原則規(guī)律。
一、核心素養(yǎng)下識字教學的重要性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其教學的效率和質(zhì)量直接影響著學生以后的語文科目學習,并且,小學生的識字量與語文成績具有關聯(lián)性,是反映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依據(jù)。識字教學的應用,能有效地使學生熱愛語言文字,加深對漢字的理解,提升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對漢字的全方位認知,改善兒童的視覺與聽覺神經(jīng)語言在成長過程中的靈活性,對于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核心素養(yǎng)下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材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小學教材版本種類繁多,如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等,在教材編寫過程中,編寫人員對字種、字序研究不夠深入,例如,蘇教版的某課為對“跑、飛、走、游”等動作的認識,其字序未按照先簡后繁的順序排列,未考慮學生自身的實際接受能力,從而限制了當前識字教學方法的整合應用[1]。
(二)教學理念存在的問題
我國教育理論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研究理論較少,部分理論只是穿插在文學著作的隨筆中,沒有系統(tǒng)完善的識字教學理論,例如,在清代王筠的《教童子法中》,只是簡單地介紹了兒童識字方法,如“先取象形、指事之純體教之”,即教會學生簡單利用實際物體,對字進行認知。
(三)教師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利用教師自身對漢字的理解和認知,對學生進行知識教學,但當前我國部分小學教師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對漢字認識不全面,例如,對多音字發(fā)音不準,復雜的漢字筆順不正確等,這些教師缺乏系統(tǒng)專業(yè)的語言文字知識,同時對漢字教學的重視程度不足,偏重于課文教學,教學方法單一,導致教學效率不高。
三、提升核心素養(yǎng)下識字教學的相應措施
(一)教材編寫時加強對字種、字序的研究
在教材編寫時,字種的選擇主要是以提取出高頻率漢字為主,其主要來源包括三種,即從兒童讀物中篩選、從兒童口語常用詞中篩選以及從成人讀物中篩選,要求字種貼近學生生活,從而降低兒童的學習難度,例如,口、耳、手、足等。并且,在實際編寫過程中,應規(guī)定明確的當代兒童語文用字表,為小學語文課本編寫提供參考依據(jù)。除了對字種進行研究外,還應對字序進行考慮,結(jié)合實際的教學情況,編寫合適的字序規(guī)律。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教材中,第一課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第三課為“你、我、它、他、她”,在選文編排上具有明顯的排布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學習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提升學習效率。
(二)打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
由于我國教育研究發(fā)展起步較晚,基礎理論薄弱,因此,要加大對識字教學理論的研究,以科學理論為教學基礎,堅持科學識字教育,打破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不斷地改革創(chuàng)新當前教育理念和學習方法,構(gòu)建和諧、科學、有序的識字教學體系,同時充分利用當前現(xiàn)有的信息技術(shù),提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以此來輔助識字教學科學化發(fā)展。例如,在山西某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在教授《小蝌蚪找媽媽》時,通過現(xiàn)有的多媒體技術(shù),將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利用動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利用多媒體有趣和色彩鮮明的特點,加強小學生的課堂記憶,幫助其進行知識理解,提升課堂教學效率[2]。
(三)提升教師自身專業(yè)水平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自身對漢字的認知,重視對漢字基礎知識的掌握,如生僻漢字的字音、字義以及筆順等,同時了解漢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以內(nèi)涵為載體,加強學生對漢字的理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對部分具有特點的漢字進行字形分析,研究其各部分含義,如,“鼎”“水”“日”“月”等象形字,讓學生間接了解字的形成演化,提升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同時,教師還應注意拼音在文字中的作用,遵循漢字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完善自身的語言文字知識體系,以達到識字教學的目的。例如,教師在講解“螞蟻搬家”時,著重講解“搬”字的偏旁,說明搬東西需要用到手,從而引出“打、提、撿”等需要用手來完成的動作,通過對字形的分析,進行識字教學。
綜上所述,在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學習特點,加強對識字教學理論的研究,構(gòu)建科學的教學體系,提升小學識字教學的時效性。對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教師不斷創(chuàng)新,以學生為主體,促進識字教學改革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紅娟.以文促字教學的現(xiàn)狀及改進策略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
[2]李澤蕊.以字養(yǎng)文在核心素養(yǎng)下的識字教學行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俞蕾(1987—),女,浙江省諸暨市,學歷:大學本科,職稱:小學一級(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對于低段學生的識字教學。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