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現(xiàn)代教學過程中一個最為重要的目標就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不斷感受到這部分以教材內容為核心的審美內容和形式以外,還可以根據(jù)學生審美的規(guī)律,從淺到深的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yǎng)。
關鍵詞:審美能力;課堂教學;培養(yǎng)
對于小學的語文教材而言,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藝術形象,和引人入勝的美妙意境,也有很多生動優(yōu)美的詞語和句子。對于語文教師來說,需要讓學生在教學活動當中體會和感受到教材內容的美感,同時,還要符合學生的審美規(guī)律,由表面到內涵,由淺顯到深奧的引導學生體會教材中的美感,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美,有效的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進而為小學語文課堂注入新的活力,也為小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努力發(fā)掘教材當中的美
小學語文教材當中的課文大部分都是名家名作,其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包含了大量的藝術形象,引用了很多優(yōu)美的句子,具備強烈感的抒情色彩以及高尚純潔的審美理想。所有這些都是對審美教育的很好的方式方法,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可以有效發(fā)掘學生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健康發(fā)展和成長。
小學語文當中好的詩句和文章非常多,其中描寫美妙佳境的文字都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很好教材。比如李白的《朝發(fā)白帝城》,充分體現(xiàn)了詩的美好意境,渲染了明麗燦爛的環(huán)境,展現(xiàn)了詩人歡快急切、喜出望外的心情。
課文作品中的這些意境美,是情與景、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的統(tǒng)一,值得學生細細體味、用心探索。
二、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
師生之間的情感交融、思想共鳴等都離不開活躍的課堂氣氛作為輔助,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善于創(chuàng)造美的氛圍和意境,以此來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進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同時,教師要與學生坦誠相待,通過優(yōu)美生動、充滿感染力的談話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通過猜謎語、做游戲、欣賞動畫片等等方式引導學生,使得學生對課堂充滿了期待和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在推敲中引導學生欣賞語言美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詩歌的用字比較精煉,散文句式多種多樣,記敘文對話充滿個性,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欣賞和推敲,在提高學生語感的基礎上,使得學生體會到文章的美感。
1.對經典的詞語進行推敲。
一般而言,不管是作家還是詩人,都十分重視對詞語的使用,好的用詞可以豐富形象的表達文章的內涵。比如:課文《鳥的天堂》中作者寫道:“那么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痹谶@段文字當中,“堆”字用的就非常的傳神,它描寫了樹葉一片接著一片的場景,“明亮”一詞展現(xiàn)了樹葉的光澤和色彩,“顫動”一詞使得樹葉富有了生機和活力。對于這些詞語而言,如果教師不能正確的引導,就很難展現(xiàn)出文章的美感。
2.對優(yōu)美的句子進行賞析。
在小學語文教材當中散文占據(jù)著一定的比例,每個文章都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良好素材。生動的語言需要通過優(yōu)美的句子展現(xiàn)出來。有的句子對稱,展現(xiàn)的是工整美;有的句子參差,體現(xiàn)的是段落美。比如《桂林山水》寫一篇文章當中,作者用詞十分講究,并且句式也十分嚴謹,在對山和水描寫的兩段文字當中,合理的使用了工整的排比,朗朗上口的句子,將水的“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在對這種類型的句子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反復進行朗讀,對各個句子之間的結構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句子的美感,讓學生在欣賞文章的過程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進而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情感。
3.對富有個性的對話進行研究。
人物的刻畫可以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展現(xiàn)出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文章中的對話進行分析研究,讓同學們思考為什么這句話他(她)講合適,別人講不適合等等問題,進而充分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活動。比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中,老班長回憶指導員對他說過的話:“一路上,你是上級,是保姆,是勤務員,無論多么艱苦也要把他們帶出草地?!边@段話是上級對下級下達的命令,也是指導員對戰(zhàn)士的關心和愛護,這段對話言簡意賅,體現(xiàn)了指導員的果敢精明,又體現(xiàn)了老班長強烈的集體責任感,充分展現(xiàn)了長征過程中,紅軍官兵無私奉獻的精神。再比如說《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訴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這句話具有深刻的含義,同時,也比較風趣幽默,充分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所處的環(huán)境十分惡劣,也隱含了他蔑視反動勢力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所以,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4.品味重要的詞語。
一般來說,詩人和作家都非常重視詞語運用的準確性,其精妙之處就在于能夠生動形象的展現(xiàn)文章的內容。比如《林?!芬晃闹凶髡邔懙溃骸斑@里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這段話對大興安嶺的“形”進行了描寫。作者在“高的、矮的、長的、短的”中間加了個“點”字,說明了雖然高但是也是很有限的,雖低也有度,盡管它們的形態(tài)和不相同,但是,差別都不算太大。因此,給人一種很溫暖的感覺。而在“橫的、順的”中間加個“著”字,大大增加了動態(tài)感,并且,使得文章整體的結構更加整齊,讀的時候也更順口。對于這些詞語,如果教師沒有引導學生進行推敲和學習,就很難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美感。
結束語:
教學中美的東西比比皆是。我們要在教學中恰如其分地運用各種美育教學方式,打開語文教學“美”的閘門,讓語文教學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成為創(chuàng)造美的樂園。
參考文獻:
[1]胡媛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0):152.
[2]糜自壯,李貞軍.淺議如何培養(yǎng)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寫作興趣與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4,(23):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