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實驗小學 宮曉東
語言表達主要分為口語表達、書面表達。在語文工具性中,聽、說、讀、寫、思就囊括了這兩種表達。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教學及習作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進行提升學生能力的時候,總會向語文課堂要效率。在提升學生語言表達力時,我們很多是基于課堂教學,基于文本,努力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成效。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的確有所提升。
但在筆者看來,我們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范圍可以再廣闊些,不能局限于課堂,局限于校內(nèi)?!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著重于實踐,著重于體驗,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基于自己的迫切需求來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力。
我校的全經(jīng)驗課程,是基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完整的生活世界而設置的。其中的主題活動都是學生、家長、學校共同選出來的,其目的是使學生不僅學習知識,更能運用知識,達到知行合一,利用已有經(jīng)驗為實踐服務,從而使學生的生活世界豐滿起來。四年級的全經(jīng)驗課程是“我的地盤我做主”,是學生主動向學校提出,利用學校后山那塊“梯田”,進行種植活動。學生在整個主題活動中,通過不斷地實踐提升能力。
整個后山種植活動分為幾個階段:分地—翻地—播種—管理—收獲。這里,我們選取幾個片段來闡述教師利用真實情境,引導學生不斷訓練自己語言表達的過程。
分地時,學生需要丈量出后山的各地塊面積,以便合理分配給各班。學生通過親自丈量得出每個地塊的數(shù)據(jù),每個班的3位代表根據(jù)數(shù)據(jù),小組討論自己的分配方案。有的小組畫出示意圖,并在示意圖旁寫上分配方案。有的小組準備了幾種分配方案,各有各的理由。在匯報交流時,有的學生說道:“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地塊大小不一樣,如果只是簡單地分配,很有可能會不公平。我們覺得,是不是可以把面積大的分割一下,然后再分配,這樣會更公平些。”接著,教師就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入手,完善分配方案,最后把整個后山分為5塊地。
方案出來后,各班又討論各自該選取哪個地塊,理由是什么。每個班的學生都積極闡述自己的理由。他們最后從光照、灌溉、土壤、管理等方面考慮,羅列了一系列理由。在這個梳理理由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訓練由部分到整體,由被動到主動,達到了較好的訓練效果。
最后的分地討論會,每個班的代表積極闡述自己班級所要選擇地塊的理由,大家說話條理清楚,各不相讓??墒怯?個班就分地問題達不成一致意見。這時,教師及時啟發(fā)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發(fā)現(xiàn)各地塊的特點,最終完美解決了分地問題。這樣,教師在真實的情境中,就真實的問題,對學生進行了真實的語言表達訓練。
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一般是在課堂教學中提升,而有時在活動中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時,也是為了訓練而訓練。我們這個主題活動在進行之前,就提出了要進行種植活動經(jīng)濟效益的統(tǒng)計。學生在收獲階段,他們就要思考什么時候收獲,收獲后怎么賣,在哪賣等問題。面對這些真實的問題,學生迫切需要解決。他們把自己遇到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然后請教教師、家長等,最后商量好收獲的時間,銷售的地點,銷售的方式等。
在最終種植的蔬菜收獲時,學生利用放學后的時間,跟家長一起采摘果實,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學生自由安排收獲的蔬菜,有的學生是帶回家燒成美味佳肴,有的學生是去菜場賣,形式多樣,學生樂在其中。特別是有的小組,利用放學時間,在學校旁邊做起了生意,把剛采摘的洋花蘿卜一把標價1元,不斷地叫賣,很快就把這些洋花蘿卜賣掉了,最后得到了幾十元錢作為下一輪種植的資金。
雖然在這樣的真實情境中,學生并沒有像習作那樣寫長篇大論,也沒有像閱讀訓練那樣埋頭理解,但是他們通過大量的實踐,不斷地遇到問題,解決問題。他們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其實就是在鍛煉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自發(fā)主動的行為,效果顯著。當在第二輪收獲的時候,學生們不再羞于表達,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口才,努力實現(xiàn)自身價值。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以語言的儲存為重點,強調(diào)精華之處,值得我們繼承。但它忽視了語言的實踐運用訓練,由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大語言實踐運用是十分必要的。語言的實踐運用應在回歸傳統(tǒng)的基礎上超越傳統(tǒng),我們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nèi)容、形式與渠道,引入新鮮活水,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訓練簡單而又實效。
語言作為一種工具,其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的黃金時期,因此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尤為重要。學生只有在自己能開口說并能駕馭所學的語言知識時,才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不遺余力地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成了教師的首要任務。
我們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在這個平臺下,學生在請教他人問題時,在銷售“成果”時,可以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而在分地時,在制作種植預算表、收益統(tǒng)計表時,可以訓練自己的書面表達。這對學生最終形成語言表達力有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由于整個活動體驗是真實存在的,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是實際生成的,這和語文課堂教學情境是有區(qū)別的。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啟動者,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還是學生本身。這就使學生的“生成”是一種積極需求,而不是被動接受,表達力的形成效果優(yōu)于課堂環(huán)境。
最后學生在制作表格、方案及推銷蔬菜等過程中,能真正形成語文能力,內(nèi)化為學生自己的素養(yǎng),受用終生。在這種體驗活動中形成的能力,又能很好反饋到語文課堂中,在進行閱讀教學及習作教學時,一方面為有效教學提供素材,因為這些活動是學生親身經(jīng)歷的,不會空洞、脫離學生實際,學生在學習時會有很深的代入感;另一方面通過活動運用語文能力,活化了能力,契合了現(xiàn)代教育教學中所提倡的不斷在生活中運用語文。學生所掌握的語文能力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鞏固,反過來又使能力固化在學生身上。這種固化狀態(tài),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更加有實效。
總的來說,根據(jù)學生自身需求設計的真實生活體驗活動,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生活體驗中,注重運用語言表達,最終內(nèi)化,形成能力。整個流程行進后,又會反過來對課堂教學形成促進與補充。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高效的課堂教學,同樣更離不開運用平臺。現(xiàn)階段,每個學校都在創(chuàng)設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這其實就是對運用語文能力的真實環(huán)境有了迫切需求,說明教育者對學生在實踐過程形成能力的重視程度有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