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
【摘要】“功能對等”原則是尤金·阿爾伯特·奈達提出的翻譯理論,對中西方翻譯界產生巨大影響。他的理論對英漢互譯有總要指導意義。本文主要從詞匯的翻譯,雙關語,諺語的翻譯,三個方面來探討對等原則在英漢互譯中的運用。
【關鍵詞】功能對等 英漢互譯
20世紀80年代,影響較大的西方翻譯理論,是奈達的“功能對等論”。功能對等是指翻譯時不應只追求字面逐字對應,而要達到語言之間的功能對等。譯文的讀者群與信息的關系和源語言接受者與信息的關系,兩者必須一樣。奈達在1964年首次提出這一理論,分為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肮δ軐Φ摹庇兴捻椈驹瓌t:(1)有意義;(2)準確傳達原文的風格和內涵;(3)表達方式自然流暢;(4)兩種語言信息接收者產生相似反應。因而,翻譯不僅要達到對文本信息的了解,還要對源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等有足夠了解,才能做到完整傳達原文的思想,目的。
一、功能對等論具體應用
從字面來看,對等理論追求的是功能上的對等,而非形式對等,奈達的理論解決了意譯和直譯的爭論,不再拘泥于二者,而把重點放在結果上。主張內容信息高于形式,可見在對譯文的把握上,形式可少許加以改變。因此,作為譯者,我們應該結合實際,既表達原文內涵,又不喪失譯文的美感。
1.詞語,短句的翻譯。
①詞性。在我們固有思維中,詞語的核心是詞性,決定了翻譯屬性。外語學習者的通病是在翻譯時,很難改變對詞性的認識,使譯文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在奈達看來,他把詞重新歸類:object(實體),具體的人或物;abstract(抽象概
念),指對具體事件實物的客觀描述;event(事件);relations(關系)。舉個例子,look有名詞和動詞兩種詞性,那么在翻譯時就要根據詞性決定句子譯法,但是在奈達的分類中,loo是一事件,因此翻譯成名詞和動詞區(qū)別都是不大的。舉個例子:
(1)What film will be on this Sunday.
這周末放映什么電影。
②詞匯欠缺。很多漢語詞匯在英文中沒有對應表達,比如:獅子是百獸之王,譯為:The lion is the king of animals. 漢語用準確數字表達其實是一種泛指,代指數量多。這句話中并沒有譯出“百獸”,但是并不影響原文含義,只要把深層含義表達出來就可以了??偟膩碚f,譯者在翻譯時不能只注重詞性忽略了語言的自然流暢,不能刻板的受限于源語言。
2.雙關語的翻譯。雙關語是指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利用詞的多意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含義。英漢兩種雙關語的表達方式可能不同,有時很難辨別出是否采用修辭,就不能譯出原文的美感,表達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在翻譯時,這就要靠譯者理解解答了。
①直譯。這種方法可以保留源語言的雙關修辭,且能讓讀者明白其內涵。
例如:伯父說,“你想,四周黑漆漆的,還不容易碰壁么?” “哦,怪不得你把鼻子碰扁了?!痹谧娜硕脊笮ζ饋?。
譯句:“Just imagine. It was so dark all around, how could I avoid getting snubbed?”“Oh, No wonder you now have a snub nose.”(武選民,2003)
在這個選句中,“碰壁”暗指受了打擊,所以在譯文中用了”getting snubbed”表達遭到拒絕,把原文中雙關的意義表達出來。
②意譯。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很難找到準確的對應,這時候就要注重意而舍棄形了,但是也不是說完全不在意,否則就不能體現(xiàn)原文的雙關含義了。讓我們看一些例句。
例如:再紡織,挺多忙一陣子,過了幾天,還不是外甥打燈籠照舅。
譯句:And if were now going to have a check spinning, itll only mean well be busier ever for a spell and then after a few days things will be back to what they ere before.(孫珊,王慶新,2007)
在這個選句中,包含一句諺語,“照舅”和“照舊”完全是連個不同的含義,直譯無法表達原文深層的含義,因此這種情況下,要選用意譯來表達原文的引申義。
在翻譯雙關語時,直譯和意譯是是我們常用的兩種方法,但還要注意雙關分譯,變通譯法,這些都需要根據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無論漢語還是英語,都會使用雙關語,因此,譯者應最大限度的達到雙關修辭的功能等值。
3.諺語的翻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歷史背景不同,對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里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就形成了很具有獨特意義的諺語。它們承載著兩國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想要翻譯好諺語,就要不斷拓展自己,要準確把握奈達的對等論,使譯文接收者對譯文和源語言接收者與信息之間的關系是相等的。
例句:When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直譯是“貓不在家,老鼠當家”。但是其實漢語中有與此對應的表達“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雖然第一種譯法確實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但在漢語中可以找到更準確的表達,使讀者能領會真正的含義。
至此 我們對奈達的“功能對等論”有了進一步了解。對等論對中西方翻譯界有著巨大影響,但是不可否認,雖然對等理論對英漢互譯有著指導作用,但是也并非盡善盡美。首先,這種理論使譯者改變原文信息,縮減了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強行對等反而會造成文化意象扭曲。其次,對等原則適用范圍也有局限性,在文學翻譯中實現(xiàn)功能對等非常困難。但是不可否認,這一理論的貢獻巨大,是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對我們而言,不能只看到優(yōu)點,也不能全然否定,而是應該吸取精髓,摒棄不足。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爭取成為一名合格的譯者。
參考文獻:
[1]劉楠.淺談英漢翻譯中的“功能對等”原則[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4):121-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