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 要: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chuàng)新。如何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1、為了解學生的需求而提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2、為促進學生的理解而提問,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3、為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而追問,培養(yǎng)逆向思維能力。
關鍵詞:提問藝術 了解需求 促進理解 呈現過程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無論是在教學開始,還是在教學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或是在教學活動結束時,提問都會經常遇到。對學生而言,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教師而言,它能起到檢查教學目標、改進教學組織方式的作用。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chuàng)新。教育心理學研究也揭示,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因此,教師提升課堂提問的藝術,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就從這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為了解學生的需求而提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了解學生的需求是教學有效性的先決條件。這要求教師要適時了解學生的需要,并根據他們的學習來制定、落實教學方法。筆者經常在課堂上采用這種提問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需求。
例如,在筆者教學《找因數》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找因數》。(板書課題:找因數)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1:怎樣找因數?
生2:找因數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3:為什么要找因數?
生4:找因數有什么用?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先來研究前二個問題,對于后兩個問題我們暫且把它存到問題銀行中,后面再來解決它。
在這節(jié)課中,筆者不僅通過提問了解了學生的需求,而且有效的利用了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學生學習目標明確,興趣濃厚,情緒高漲、積極主動,達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二、為促進學生的理解而提問,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
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教學藝術,它既是教師素養(yǎng)的體現,更是教師觀念的反映。教師課堂提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本節(jié)課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教師的提問一定要把握住課堂的核心,特別是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應該作為教師提問的重點。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平均數》一課時,就圍繞“平均數”的理解,進行了重點提問。
學生觀察淘氣每次所記數字個數的統(tǒng)計表。
師:用哪個數能代表淘氣的記憶水平?
生1:不好回答,因為每次記住的數字個數不一樣。
生2:5出現兩次,用5。
生3:用6。
(教師未做評價)
師:智慧老人和這位同學想的一樣,也用6來代表淘氣記憶數字個數的水平。這個“6”,在數學里,我們就把它叫做這組數據的平均數。這就是我們本節(jié)課重點研究的數學知識。(板書課題:平均數)
師:智慧老人和那位同學都認為是6,可剛才每次記住的數字個數都沒6,這個6是怎樣得來的呢?
學生借助學具或其他方法進行討論,隨后學生進行展示匯報。
師:剛才有同學借助學具,把多的補給少的,這樣就……
生1:使每組都不多不少,剛好。
生2:勻稱了。
生3:平均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描述對平均數的理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進行總結:6就是5,4,7,5,9 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它就能代表這組數數據的總體水平。)
師:同學們,那么現在你們覺得用誰最合適?誰就能代表淘氣每次記住數字個數的水平?
生:6。也就是平均數。
師:此時此刻,你不想對平均數說兩句嗎?
生1:你很公正。
生2:平均數你很公平。
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筆者沒有僅僅滿足于學生計算出平均數的結果,而是緊緊抓住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進行提問。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正是這些有效提問在課堂中的運用,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理解“平均數”這一概念的機會。
三、為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而追問,培養(yǎng)逆向思維能力
逆向思維是相對于常規(guī)思維的一種表達方式,它的基本特點是反過來思考問題。運用逆向思維去思考和處理問題,實際上就是以“出奇”去達到“制勝”。因此逆向思維的結果常常會令人大吃一驚,喜出望外,別有所得。
例如,筆者在執(zhí)教五年級《分餅》一課時,用追問的策略來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
師:唐僧要把5張餅平均分給他們師徒4人,每個人可以得到幾張餅?
生1:把每張餅都平均分為4份,每人就得每張餅的(1/4),就是5個(1/4),也就是(5/4)。
師:都認為是(5/4),老師怎么看到了(5/20)(教師隨即指向黑板上所展示的圖例)?
生1:咦,好像就是(5/20)。
生2:我認為,不是(5/20)。因為4個人平均分5張餅,那每人分到了1張多餅,而(5/20)說明每個人連一張餅都沒分到,那當然不正確。
學生思考幾秒后,全班雷鳴般的掌聲送給這位學生。
師:這樣的解釋你覺得怎樣?
生1:對呀,我怎么沒想到?
生2 :太妙了!
在上面的教學片段中,筆者并沒有滿足于學生的回答,而是繼續(xù)給出一種錯誤答案繼續(xù)追問,這樣就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逆向思維。
正如吳正憲老師曾經說過:“什么是一節(jié)好的數學課,好課要有思維的分量,有思考的深度,這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問題的巧妙設計?!钡聡鴶祵W家康托爾也指出:“在數學新的領域中,提出問題的藝術往往比解答問題的藝術更重要?!倍_到上述目標,教師則要讀懂教材,在備課中充分挖掘教材,要分析哪些知識用提問表達,教學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用哪些問題銜接,每個環(huán)節(jié)所設置問題的難度如何。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的反思自己教學行為和教學觀念,才能使自己的提問藝術不斷進步和完善,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