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茶道之“精行儉德”與禪宗精神

2018-01-30 19:59:42
陜西開放大學學報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陸羽禪宗禪師

(陜西廣播電視大學 旅游與酒店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一、陸羽的“精行儉德”

關(guān)于茶道精神,茶圣陸羽只有四個字:“精行儉德”。

陸羽在《茶經(jīng)·一之源》中寫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标懹鹫J為茶性屬于中醫(yī)所說的寒性,我們可以理解為收斂性,“儉”是形容茶人品性儉樸,相對于“奢”也屬于內(nèi)斂性的品格,與茶性本質(zhì)上一致,陸羽認為只有具備如此品行的人才最適宜飲茶。精行,包含著一種屏息凝神、一絲不茍、近乎苛刻的虔敬精神,“儉德”則包含的是由奢入儉、去繁就簡、返歸于儉樸的生命追求。徐渭也認為,茶人的人品得要與茶品相匹配才行,他在《煎茶七類》一文中提到:“煎茶雖凝清小雅,然要須其與茶品相得”。所謂“凝清”,應(yīng)與茶性、人品的“儉”、“收斂性”相關(guān)。然而茶之所以“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茶經(jīng)》并無詳述,略識其意,概有如下原因:1、茶滋味略苦而清淡,本性含蓄內(nèi)斂。2、繁華奢靡腥膻之味讓人昏沉迷亂,與茶所帶來的清明之境不容。3、茶葉雖珍貴,然于荒蠻山野中得,本性即具自然的樸性。4、相對飲酒,飲茶是生活儉樸的表征,因此古人常以茶示儉。

陸羽一生保持著淳樸天真的本色,淡泊名利,不重財富,鄙夷權(quán)貴,他所喜歡的是自然山水:“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黃金罍”、“白玉杯”所代表的金銀財富,“朝入省”、“暮登臺”所代表的地位顯赫,都不是陸羽所追逐的目標,他的興趣在于自然山川和“居閑趣寂”。他的《四標詩》中說道:“夫日月云霞為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推能歸美為德標,居閑趣寂為道標”,陸羽所謂天標、地標、德標、德標,并非客觀之“標”,而是陸羽所認為的心靈所趨的至高之境地,這種精神狀態(tài)的實質(zhì),一方面是心靈溶入大自然的日月云霞和山川草木,而達致“天人合一”之境;另一方面是內(nèi)在世界的安閑寧靜,也即是“居閑趣寂”。“趣寂”是佛教僧侶修養(yǎng)的核心目標之一,居閑趣寂是陸羽淡于名利榮華的心靈表征,是其茶道“精行儉德”的具體體現(xiàn)。

二、陸羽與佛教

陸羽“精行儉德”的茶道追求和“居閑趣寂”的人生追求,和陸羽終身好佛是有很大關(guān)系的。

陸羽生活于佛教處于鼎盛狀態(tài)的唐代(約733—804年),他的一生同佛教有著不解之緣,可以說他是“初生入佛門,臨終隨僧去”。他出生于唐開元二十一年初秋,出生即被棄于西塔寺(龍蓋寺)邊,被主持僧智積禪師晨起練功時發(fā)現(xiàn)陸羽,帶回精心照料,而撫養(yǎng)長大。陸羽大約在貞元末年去世后,安葬于“本師智積之塔”旁邊,終年約七十二歲,可以說自始至終是出于佛門、歸于佛門。陸羽雖不愿終生住寺為僧,一度離開龍蓋寺和他的恩師智積禪師,但他的一生與佛門中人保持著密切的往來。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包括他童年時代所居住的龍蓋寺在內(nèi),陸羽在其訪茶品泉的生涯中,曾經(jīng)前往朝拜過的深山古剎就有三四十座。尤其是陸羽在浙江結(jié)識了皎然、靈徹等高僧后,一起共研佛法,共論禪機,吟詩品茗,將茶道、禪意相結(jié)合,把飲茶提高到宗教、哲學、美學的高度。大約公元760年,陸羽在盛產(chǎn)名茶的湖州苕溪結(jié)廬隱居下來。他的隱居生活也與佛教密切相關(guān),《全唐文·陸文學自傳》中載:他“閉關(guān)對書,不雜非類。名僧高士,談宴永日,常扁舟往來山寺……獨行野中,誦佛經(jīng),吟古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夷徘徊,自曙達暮?!倍恫杞?jīng)》正是作于他隱居湖州苕溪的這一段時間。《茶經(jīng)》的出世大大地推動了茶文化的傳播,《茶經(jīng)》所提倡的“精行儉德”,也奠定了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雖然《茶經(jīng)》沒有直接提到佛教,但里面卻有直接受佛教影響的痕跡。在吳覺農(nóng)先生的《茶經(jīng)評述》中指出,《茶經(jīng)·四之器》中所介紹的煮茶器具—漉水囊其實就是佛家的用具,因為在佛經(jīng)中就有其物的說明。另外在《茶經(jīng)》中提到“精行儉德”這一段,還用到一個詞:“醍醐甘露”,說:“茶之為物……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薄磅事丁边@一說法也是典型的佛教用語,佛教經(jīng)常用這個詞語來表示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身心清涼。

三、禪宗與“精行儉德”

陸羽所受到的佛教影響,主要是佛教禪宗。

(一)陸羽與禪宗

陸羽所處的時代,正是佛教禪宗流行的時代。禪宗起源于北魏時期的菩提達摩,他在北方傳授禪法,以《楞伽經(jīng)》(劉宋譯四卷本)為印證,立楞伽師一派。唐初,有道信禪師(580—651)被視為達摩嫡傳,而傳說曾得道信的印可的法融禪師(594—667)立牛頭禪,道信直傳的弟子弘忍(601—674)立東山法門,弘忍傳神秀(606—706)、智詵(611—702)、慧能(638—713)等;慧能提倡頓悟法門,推重《金剛經(jīng)》,立為佛教禪宗南宗,而神秀倡漸修,信奉《楞伽》,立為北宗,成為南北兩宗的對立。慧能門下南岳懷讓(677—744)、青原行思(?—740)、神會(668—780),南岳下傳馬祖道一(709—788),再傳百丈懷海(720—814)、南泉普愿(748—835)。百丈傳溈山靈祐(771—853)、黃檗希運(?—855),南泉傳趙州從諗(778—897),大師輩出,興盛一時。

陸羽所交游的佛教僧侶及其所深研的佛理,不可詳考,僅以其交往最為密切的智積禪師和僧皎然為例,二者均為禪門中人。收留陸羽的龍蓋寺又叫西塔寺,建于東漢時期,因在竟陵西湖中的龍蓋山上,所以初名龍蓋寺,西塔寺的成名,始于晉代高僧支遁。禪院是佛教寺院的一種,到唐代已成為當時著名的大禪院,門徒眾多,“禪院”實際上就是禪宗派別的禪師們所建,僅供禪師們參禪悟道修行的場所;禪師則是對修習禪宗德行突出者的稱呼,比如唐中宗神秀和尚以大通禪師之號。收留陸羽的智積禪師顯然是禪門中人,他向陸羽所傳授的佛法,當然也是宗于禪宗的。 另一位與陸羽交游甚篤的高僧皎然,也是禪門中人,皎然大師生活于盛、中唐年間,約749年在杭州靈隱寺戒壇受具足戒成為比丘。而《靈隱寺志·開山卷》稱:“慧理連建五剎,靈鷲、靈山,靈峰等或廢或更,而靈隱獨存,歷代以來,永為禪窟。”靈隱寺就是禪宗寺院。到了宋寧宗嘉定年間,靈隱寺的地位更高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從皎然大師的師承來看,他是靈隱守直門下,守直為普寂大師門下,而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講《起信》宗論三十余遍,《南山律鈔》四十遍,平等一雨,大小雙機,在我圓音,未嘗異也”,守直從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又講《起信論》三十余遍,合乎北宗“五方便”之意,他的禪律并重也與普寂的宗風一致,皎然師從守直,因此也自承為北宗一派。皎然在《二宗禪師贊》中稱頌老安和普寂,其云“瞳瞳大照,有跡可睹。不異六宗,無慚七祖”,以普寂為七祖,這顯然是禪宗北宗的觀點。

(二)禪宗與“儉”德

禪宗的特征,實在修行“自心”為禪修的樞紐,提倡徑直指向人心,發(fā)明本心,發(fā)見真性,以體認心靈的原本狀態(tài),頓悟成就佛果。北宗神秀的禪法,據(jù)其弟子普寂可歸結(jié)為“凝心入定,住心看凈,起心外照,攝心內(nèi)照”。南宗慧能提倡單刀直入,他的修行法門以“無念為宗、無想為體、無住為本”,“無念”是“心不染境”,在念念之中排除一切雜念妄想、排除“塵勞邪見”。貪嗔癡心重的人,世間的種種都容易讓人起心動念,名聞利養(yǎng),財色名食睡,利哀、毀譽、稱譏、苦樂,禍福、生死等等?!盁o相”是“于相而離相”,或者說“外離一切相”,不以相為實實在在的相,從而對“相”作種種善惡是非的區(qū)分,從而執(zhí)著于“相”?!盁o住為本”,是就心與相的關(guān)系而言,心不住(執(zhí)著、停留)于相,就是“無住”。無論北宗還是南宗,其修行目的都是要達至不染塵埃的空明之境。

五欲六塵是禪宗修行的最大障礙。因此禪宗的修行,特重于對欲念的節(jié)制,因而對禪宗僧人來說“儉”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德行。玄覺所撰《禪宗永嘉集》中說:“受于四事。身著衣服。如裹癰瘡??诓妥涛?。如病服藥。節(jié)身儉口。不生奢泰。聞?wù)f少欲。深樂修行。” 《永嘉集》為禪宗早期名著,玄覺被稱為“一宿覺者”,相傳他往曹溪謁慧能只留住一宿便能徹底覺悟,《永嘉集》在禪宗中影響非常大?!皟€”是對欲望、對執(zhí)著的有效克制,也是自心空寂、自心安寧的外在表現(xiàn),寂在心,儉在形。

禪宗的“儉”德,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1、生活方式上疏食蔽衣,粗茶淡飯的“清貧主義”。2、語言上“言簡意賅”乃至“不立文字”,傳法必要說話時也只是只言片語,乃至以默示寂。3、審美上奉行簡素主義。4、思想上由儉而寂。由儉而將一切妄念掃除凈盡,在恬淡中體味寂定之境。

(三)禪宗之儉與茶性之“儉德”

禪宗僧人為何如此看重茶這種東西?大概由于茶有“清減身心”的作用,也即是茶性之“儉德”。禪師們?nèi)粘P扌幸U,要求靜坐、斂心,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不能瞌睡,也不能腹?jié)M身重、欲念紛雜,飲茶正可生津化食,還可以使人清心寡欲,也可以讓人保持清醒,所以茶這種“不發(fā)”之物最適合修行人,自然成為漢地禪師無可替代的飲品?!岸U茶一味”這一法語實由宋代禪師圓悟克勤所提出,所謂禪茶一味,乃是禪宗之禪與茶道精神的內(nèi)在相通,茶中參禪,禪中有茶,守禪之心與味茶之心的相同。圓悟克勤大師的禪茶一味,源自唐代趙州觀音寺的從諗禪師,據(jù)《指月錄》記載:“有僧到趙州,從諗念禪師。問‘新近曾到此間么?’曰:‘曾到’,師曰:‘吃茶去?!笤褐鲉栐唬骸疄槭裁丛揭苍怀圆枞ィ辉揭苍怀圆枞??’師召院主,主應(yīng)諾,師曰:‘吃茶去’?!睆娘U師可以說是以茶參禪的典型。

實際上,從諗禪師吃茶去的公案,也許更多地是說明“平常心是道”這一禪宗理論,吃茶與“穿衣吃飯”、“砍柴擔水”等日常其他普通事件對禪宗修行的意義是近似的。“禪茶一味”的說法,則把禪味和茶味——其實是茶性與禪理——的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點明了,“儉”是二者內(nèi)在聯(lián)系中的核心要素。這一點在《茶經(jīng)》中沒有明言,但在字里行間以及陸羽的人生經(jīng)歷中不斷地透漏出來,也在后世許多茶人的茶事中不斷地得到踐行和深化。日本茶道中的簡素主義和“侘寂”精神,一方面與日本的民族性相關(guān),另一方面也是對中國茶道“精行簡德”精神的傳承。

四、茶道的“精行儉德”對現(xiàn)代生活的意義

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問題在于,為生存和名利之途過于操勞奔忙,在應(yīng)對紛繁事物時過于緊張乃至焦慮?!皟€”對現(xiàn)代人的意義在于,有效克制過于炙熱的欲望,把生活保持在理性和智慧的范圍之內(nèi),與本然的生命真意、人之初心更為貼近。茶道的真意正是在一個“儉”字,這是對茶性的順守和對禪宗智慧的吸收,也是茶道大師們從大自然的樸素真實中得到的啟迪。我們可以想見:疲憊焦渴的旅人在一方茶桌旁暫停駐足,把一切生活瑣事、功名利祿、操心煩心的事全部放下;不需要任何排場,甚至無需賓主,一罐,一壺,一杯,斟茶,飲茶,安靜的聆聽茶水的輕響,如此儉樸和素淡,便足以慰藉我們在忙碌焦慮中惶惶不安的心。不過,如此簡淡的茶道背后,蘊藏著深刻的奧義,而虛懷遼闊又極有情味的人生, 確可從品茶的簡淡之境中悟出。

茶之儉與淡,是在喧囂世界中,另外開辟出的茶道世界,這一世界與世俗相隔——閑寂之中自可成就真正有意味的人生。忙碌敷衍的人生,從來無暇探索生命的真實價值。茶道由儉而靜,山水、茶室、茶具、茶湯這一切茶道的要素,營造出空靈虛靜的整體氛圍,沒有凡欲塵想的牽絆,沒有俗客的侵擾,單是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這些平凡而簡單的行為,便可讓茶人在簡淡和閑寂中體悟生命真味。

[參考文獻]

[1]陳彬藩.中國茶文化經(jīng)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2]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林治.中國茶道[M].西安:世界圖出出版公司,2009.

[4]李丹.茶文化[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5]劉昭瑞.中國古代飲茶藝術(shù)[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6]賴功歐.茶哲睿智--中國茶文化與儒釋道[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7]關(guān)劍平.茶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歡
陸羽禪宗禪師
禪宗軟件
英語文摘(2021年10期)2021-11-22 08:02:26
“茶圣”陸羽:煮茶走天涯
論舊禪宗與王維的詩歌創(chuàng)作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如何走自己的一生
讀者(2017年10期)2017-04-26 18:31:06
一個苦者對禪師說
陸羽棄佛從文
《愚公移山》和醫(yī)學“禪宗”
陸羽棄佛從文
青蘋果(2016年12期)2016-04-11 05:13:06
張九齡與禪宗
彰化县| 商洛市| 莱州市| 福贡县| 泗洪县| 康保县| 汾西县| 盖州市| 屯门区| 松桃| 兰考县| 麻阳| 漳浦县| 迭部县| 沙湾县| 徐州市| 加查县| 永靖县| 平南县| 酉阳| 阿拉善左旗| 龙门县| 方城县| 长岛县| 永嘉县| 招远市| 射阳县| 乳山市| 麟游县| 张掖市| 安康市| 双峰县| 平湖市| 柏乡县| 虞城县| 林甸县| 曲麻莱县| 昌图县| 鄂托克前旗| 保山市| 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