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反轉”現(xiàn)象研究

2018-02-09 16:12姜喜詠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文化性政治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姜喜詠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反轉;政治性;文化性

摘要: 十月革命以前,先進的中國人不分階級、民族和地域,熱情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傳播主體多元。這一階段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性質主要是文化傳播,此后轉為政治傳播。以李大釗為代表的無產階級知識分子是真正自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開啟。“反轉”現(xiàn)象是認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的重要證據。“反轉”現(xiàn)象表明,政治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屬性和生命線,是主導。文化性居于從屬和派生的地位,二者健康的非平衡發(fā)展是合理的常態(tài),實現(xiàn)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是理想的目標;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認同只具有相對獨立性,它歸根到底決定于政治認同。

中圖分類號: A81/D6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2435(2017)04040507

Key words: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reversal; political nature; cultural nature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Marxisms “reversal” in the early spread in china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Before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he advanced Chinese people spread Marxism enthusiastically, regardless of class, nationality and region. They spread multisubject. The nature of Marxism is mainly about culture in this period in China. Then it transferred to the political dissemination. The proletarian intellectuals represented by Li Dazhao are the only true subject people who consciously spread the Marxism. After that,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was able to truly open. The “reversal” phenomenon is an important evidence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From this phenomenon, we can see that the political nature is the fundamental attribute and lifeline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The political nature is dominant, and the cultural nature living in subordinate and derived position. The healthy no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s a reasonable state. To achie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two is the ideal goal.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m in China only has relative independence, and the cultural identity finally is determined by political identity.

一、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進程中的“反轉”現(xiàn)象

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早期傳播進程中,有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俄國十月革命以前,一大批先進的中國人,不分階級、民族和地域,都熱烈擁抱馬克思主義,爭相翻譯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暗谝慌榻B馬克思主義的中國人,既有維新派,又有革命派,還有無政府主義者。這就構成中國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上的一道獨特的風景”;[1]168當時的雜志報道了這一盛況:“一年以來,社會主義底思潮在中國可以算得風起云涌了,報章雜志底上面,東也是研究馬克思主義,西也是討論鮑爾希維主義,這里是闡明社會主義底理論,那里是敘述勞動運動的歷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會主義在今日中國,仿佛雄雞一唱天下曉的情景”;詳見潘公展《近代社會主義及其批評》,《東方雜志》第18卷第4號,1912年2月25日。

梁啟超、孫中山、朱執(zhí)信、戴季陶、胡漢民、林云陔、宋教仁、廖仲愷、沈仲九、劉師培、江亢虎、李石曾等熱情真誠地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了無功利和偏見的比較純粹的學術批評,表現(xiàn)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極大尊敬和熱忱;而“在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以后,宣傳和介紹社會主義的隊伍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2]前言24傳播主體迅速分化,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熱鬧景象結束了,繼續(xù)推進傳播的歷史任務最終落在了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知識分子肩上。

十月革命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分水嶺。這是因為,“中國的真正出路在哪里,直到十月革命爆發(fā)之前,始終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大問題”,“十月革命傳播了列寧關于帝國主義時代無產階級革命和殖民地附屬國人民革命的理論,為中國人民指出了斗爭的方向”。[3]14至此,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性鮮明地突現(xiàn)出來,中國革命道路逐漸明朗化,歷史主體的階級意識和身份也越來越清晰化,他們看待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態(tài)度開始迅速分化。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視之為“最完美的天賜品”,[4]567繼續(xù)和擴大傳播馬克思主義;反之,資產階級、各種落后勢力的態(tài)度迅速“逆轉”,最為典型的表現(xiàn)為當時的政府原來“舉行的文官考試”也出“‘共產主義的題目”,現(xiàn)在卻是“用鼓吹‘共產主義的罪名”禁止了“很多的印刷物”。[5]91“從1899年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在中文刊物《萬國公報》上出現(xiàn),到1919年李大釗成為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就經過了整整20年的時間,其間的許多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進中國人都沒有成為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其中的一些人后來還成為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反對者”。[1]36本文將此概括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進程中的“反轉”現(xiàn)象(簡稱“反轉”)。endprint

作為事件,學界對“反轉”原因的梳理是清晰的,也是有共識的,而對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和理論價值的認識卻不夠。“事件是既定情境的斷裂,它意味著新的事物的產生,并由此而開啟了存在之真理?!盵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發(fā)生過很多重大歷史事件,多數(shù)進入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視野。“反轉”不僅僅是一種密集短促的歷史現(xiàn)象,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嚴格地說,學界多將“反轉”作為歷史現(xiàn)象來看待,而較少注意到它也具有歷史事件的性質。實際上,只要看到“反轉”現(xiàn)象鮮明而公開的政治色彩,尤其是其造成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某種斷裂或者說是新開啟,無論從傳播學、歷史學,還是政治學角度看,它都形成和具備了“事件”的基本特征,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傳播事件或政治事件。

總之,無論是分析作為重大歷史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還是探尋作為重要歷史事件的意義和啟示,反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的“反轉”現(xiàn)象,對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都是很有必要的。

二、 “反轉”現(xiàn)象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文化屬性

“反轉”現(xiàn)象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重大歷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傳播進程,是早期先進的中國人階級意識覺醒的表現(xiàn)。在這一重大事件中,他們紛紛自覺地進行階級識別和站隊,各自尋找本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胺崔D”前,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在歷史發(fā)展上的差距,打出“‘牖新知的旗號”,[2]前言5虛心學習西方先進文化,開闊文化視野,本著彌補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性發(fā)展不足的真誠目的和愿望,以拿來主義和強烈的開放性包容性的文化態(tài)度,對待源于西方的幾乎一切的相對于中國而言的所謂先進文化。因此,從文化的意義上說,和其它西學的引進一樣,“馬克思學說的最初傳入中國,具有啟蒙意義?!盵7]19“反轉”后,他們中間一部分人也還在講社會主義,然而這時的“他們只是口頭講,心里未必贊成,也只是胡亂的講,卻未必十分懂,恐怕這般不久便會連口頭贊成都要取消。”[8]19在今天看來,早期先進的知識分子對待西方近代文化有一些盲目性,缺乏分析和批判的眼光,在當時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大落后于西方的歷史語境下,急切引進西方文化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毛澤東所言,“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也看?!盵9]1469至少在十月革命以前,他們對待馬克思主義也是如此的心態(tài),馬克思主義作為眾多西方先進文化中的一種,無法拒絕,必須引進,與政治的關系不是最要緊的。雖然,“辛亥革命前,中國不少刊物已介紹馬克思和社會主義運動,而且不難看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是把馬克思學說當作一種最新學說進行介紹的”,但“他們并沒有理解馬克思學說的實質,沒有接受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10]6直至“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并沒有傳播開,沒有形成思想運動”。[10]7可見,從巴黎公社革命的消息傳到中國至十月革命以前,經半個世紀的時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所傳播,主要是作為西方先進文化的一部分與中國發(fā)生聯(lián)系的,與政治的聯(lián)系或者沒有,或者無關緊要。

所以,“反轉”現(xiàn)象有助于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具體階段及其性質?!胺崔D”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局面和傳播主體的反轉,而且也是傳播性質的反轉,它標志著一個舊的傳播階段的結束,一個新的傳播階段的醞釀和開啟。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后經歷了文化傳播、政治傳播、學術傳播等不斷深入的過程?!岸韲赂锩郧?,中國人只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整治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弊病的激進學說之一,認為不適用于中國?!盵10]前言1此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主要是文化的傳播,屬于西學東漸的范疇,具體地說是林林總總的社會主義思潮的一種,與其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如稱之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更符合歷史事實,因為此時的中國只有“社會主義”的流行語,“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觀念)或者沒有傳入,或者沒有被接受和形成。嚴格地說,一方面,十月革命以前并不存在相對獨立的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這是馬克思主義在當時的中國面臨的真實的歷史語境;另一方面,單純的作為西學文化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一種淺層次的傳播,因為當時的中國人并沒有真正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真諦。

綜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這一歷史階段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前史,文化性是主導的和突出的,政治性或者還沒有被涉及或者沒有被自覺地注意到,政治性發(fā)展的這種缺乏或不足,使得這種不平衡發(fā)展的積極意義是十分明顯的,即沒有了政治因素的干擾,先進的中國人出于比較純粹的文化熱情,不分階級不管政治的傳播馬克思主義,傳播主體多元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礎。據1905年5月20日比利時《人民報》轉述《前進報》報道孫中山訪問布魯塞爾社會黨國際局的文章《中國的社會主義》一文批露,“中國的社會主義報刊有五十四種”,可見社會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盛況。參見比利時《人民報》:《中國的社會主義》,姜義華編:《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初期傳播》,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44345頁。同年日本《直言》周刊也報道了這一事件,也特地提及“中國目前國內已有社會黨報刊五十四種”,參見日本《直言》周刊:《社會主義在中國》,姜義華編:《社會主義學說在中國的初期傳播》,復旦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347頁。

這是因為,“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選擇,不僅是一種經濟和政治發(fā)展道路的選擇,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講,它也是一種文化的選擇,這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與思想前提?!盵11]152然而,政治性沒有發(fā)展起來,也等于這一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的政治條件和階級基礎還不具備,其實質的傳播還沒有開始。只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具有鮮明而強烈的政治性,并成為階級斗爭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進入了正軌。

三、 “反轉”現(xiàn)象預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正開啟endprint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何時真正開始的?有兩種基本的看法,一是把傳入和傳播都納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范疇,二是認為三者分別是相對獨立的歷史階段,應該把它們嚴格區(qū)分開來。我發(fā)現(xiàn),后者與歷史實際更相符。“馬克思主義的早期介紹,與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有著根本的區(qū)別”,[7]50“反轉”現(xiàn)象可以為此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支持。

從巴黎公社革命的消息傳入中國,到十月革命勝利及其消息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時間有近半個世紀。雖然,“傳入”的所謂馬克思主義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是十分零碎的,也很不準確,但是,畢竟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名詞和重要觀點、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和肖像、無產階級革命的一些重大事件及影響,等等,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符號和標識還是進了中國。

然而,“傳入”還不等于“傳播”?!皞魅搿笨梢允谴畛宋鲗W東漸的順風車而來,卻并未引起中國人的注意,產生任何實際的影響,也可以新聞報道的非理論形式很快翻篇。“傳入”可以是一種無主體的自然進程,即使有主體的參與,也多半是沒有自覺意識的主體的消極作為,“傳入”只是一種客觀歷史的副產品。而“傳播”的發(fā)生則必然伴隨著主體的一定程度的接受,是一種有主體的自覺行為,主體性是“傳播”的重要特征?!皞鞑ァ敝饕窃谒枷胛幕I域進行的,還沒有進入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境界,這是是否進入“中國化”階段的根本標準。“傳播”為“中國化”打下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礎,從傳播到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一部分傳播的主體必然發(fā)生“反轉”和分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具有鮮明階級性的實踐,不同的階級在這個問題上是根本對立的。

“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并不是簡單的‘拿來過程”。[11]156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需要主體確立對理論的信仰,同時具備堅定的實踐意志和高度的行動自覺,這是遠高于“傳播”主體要求的主觀條件。換句話說,作為真正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主體是一元的,他們往往“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歷程十分曲折,態(tài)度是極為慎重、誠懇的。這種經過深思熟慮,比較鑒別而后確立的信仰,才具有永恒性?!盵12]20同時,中國化還要具備客觀的歷史和社會條件,即階級條件、政治基礎,而“傳入”和“傳播”在不具備這樣的客觀歷史條件下也可以發(fā)生??傊?,“傳入”、“傳播”與“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三個依次遞進的發(fā)展階段,也是三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彼此具有質的區(qū)別,不能等同,也不是一回事。

“反轉”現(xiàn)象正是文化性質的“傳播”階段在一定條件下的基本完成,即將進入“中國化”開始新的政治傳播的分界點?!霸谑赂锩臀逅倪\動以前,中國人雖然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片斷。但馬克思主義學說在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狹隘圈子中被歪曲著。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馬克思主義理論才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盵2]38因此,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界限,十月革命以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真正開始,此前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和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階段,可以視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和文化前史階段?!胺崔D”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狀態(tài)即將發(fā)生整體質變,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啟。

若必須以歷史學或傳播學的方法理念確定一個歷史過程開始的時間節(jié)點,則可以根源于十月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反轉”現(xiàn)象為根據,定在1917年底至1918年初,是有合理性和可以接受的。然而,這個時間實質上是個歷史過程孕育中的邏輯時間,即十月革命的發(fā)生,在(理論和歷史的)邏輯上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正開啟,十月革命這個時間節(jié)點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開啟最直接最切近的邏輯起點。從這個邏輯起點發(fā)展轉化為歷史的起點有一個矛盾的孕育發(fā)展的時間段,這就是十月革命至建黨前的近四年時間。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真正的起點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即1920年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到1921年7月黨的一大正式召開。

其實,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的學術追問和毛澤東什么時候開始學習接受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不同提法的同一問題。后者是自延安時期至新中國幾十年中眾多外國記者和政要采訪會見毛澤東時,普遍感興趣和直接詢問的一個問題,也是建國后毛澤東經常在黨內提及的問題,而毛澤東的回答是一貫的:“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馬列主義才傳播到中國,我們才學習。”[13]138其中,最為完整的可能是1962年7月15日毛澤東對巴基斯坦駐中國大使拉希迪的回應:“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大概是一九一八年。一九一七年發(fā)生十月革命,中間經過一九一八、一九一九、一九二〇年的思想準備階段,到了一九二一年成立中國共產黨。”[13]113這里的所謂“大概”,顯然不是毛澤東的記憶模糊,而是歷史的事實確實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間節(jié)點。

可見,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始,企圖尋找一個時間點或“首次”的方法有待商榷。當然,這不是否定從搞清楚歷史史實的角度看這樣做的必要性。因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進程,是歷史辯證法的展開和發(fā)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不是一個孤立的歷史事件,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始是一個歷史過程與歷史節(jié)點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的基礎在于前者,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單純的時間節(jié)點,只有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起點理解為一個或長或短的歷史過程或時間段,才是真正符合歷史的唯物主義和歷史的辯證法的,而把它理解為一個時間點的方法恰恰是機械主義或形而上學的。

四、 “反轉”現(xiàn)象表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政治性與文化性發(fā)展的不平衡常態(tài)

“反轉”不僅是政治立場政治觀點的反轉,是階級立場觀點方法的反轉,相應地,而且也是文化、理論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的反轉,其中,交織著政治性和文化性的復雜矛盾。

“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的社會的政治和經濟”,[14]663“至于新文化,則是在觀念形態(tài)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經濟的東西,是替新政治新經濟服務的?!盵14]695文化和政治在根本上是統(tǒng)一的,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也是根本上統(tǒng)一的。這是認識“反轉”現(xiàn)象蘊涵的政治與文化矛盾的基本方法論。endprint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主要是文化性質的傳播的主要根據在于其政治性還沒有真正發(fā)展起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沒有開啟。嚴格地說,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在文化上實際上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或者說形式上是無產階級的,實質上是資產階級文化的傳播,也就是說,并非一開始就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化的傳播。這是因為,早期上升時期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是將其當作資產階級先進文化予以傳播的。這并不奇怪。作為文化的先進性或層次位勢來說,馬克思主義高于一切資本主義文化,它向下兼容是不存在問題的。況且,一般說來,文化具有階級性和超階級性統(tǒng)一的特性,即文化的相對獨立性的一面?!拔幕袼?,是流動的,可以發(fā)生交匯?!盵15]40不同階級的文化的相互交流是一種社會歷史常態(tài)。因此,在文化形式上,馬克思主義被處于進步革命發(fā)展階段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利用是必然的。正如毛澤東所言,“五四運動本身也是有缺點的。那時的許多領導人物,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他們使用的方法,一般地還是資產階級的方法,即形式主義的方法?!盵16]831832這表明,一方面,由于本民族的資產階級文化發(fā)展遲緩和不成熟,馬克思主義被歷史賦予了承擔著資產階級文化啟蒙的歷史任務;另一方面,早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文化性質并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無產階級的,否則,就意味著中國資產階級的無產階級化,而這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不可能的。

“反轉”現(xiàn)象表明,政治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屬性,這是由黨領導的革命性實踐決定的,文化性是建立在政治性基礎上的,是次要的或派生的屬性。換句話說,實際上可能不存在具有單一文化屬性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不存在文化性居主導,政治性居從屬或派生地位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政治性與文化性的不平衡發(fā)展是合理的常態(tài)。適應和滿足政治的需要,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得以啟動的根本前提和基礎,政治性是其鮮明的旗幟。在政治性健康發(fā)展的前提基礎上,必然派生出其文化屬性并得到相適應的發(fā)展,形成二者的有政治主導的良性和諧發(fā)展局面。當政治性發(fā)展不正常不健康時,其必然派生出的文化性也不可能正常和健康,甚至進而阻礙本來正常和健康的文化基礎的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建國后“反右”斗爭的擴大化,以及十年的“文革”,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政治性與文化性非良性循環(huán)的歷史狀況。

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政治性文化性的不平衡發(fā)展,可以發(fā)現(xiàn):十月革命以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主要是文化性質的傳播,它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文化基礎,文化性強政治性弱的不平衡發(fā)展促進了當時的文化發(fā)展;十月革命以后至建國前,其政治性發(fā)展居主導和強勢地位,文化性雖處相對弱勢,但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二者的不平衡發(fā)展是健康合理的;建國后約十年,二者的發(fā)展總體上是和諧健康的,“反右”斗爭擴大化至“文革”期間,不健康的、錯誤的政治,阻滯和破壞了文化性的發(fā)展。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二者的發(fā)展逐漸趨于和諧。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應全面推進二者的和諧發(fā)展,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健康適度的政治性發(fā)展是文化性發(fā)展繁榮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條件。

當前,在不斷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發(fā)展新階段,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如何實現(xiàn)何時能實現(xiàn)的問題備受關注。有人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短板在文化領域,其主要根據在于,長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政治性與文化性發(fā)展的不平衡,政治性處于強勢,發(fā)展得很好,有時甚至過頭了,制約甚至阻礙了文化的發(fā)展,造成了文化性發(fā)展長期滯后,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難題。

這樣的看法值得認真分析。文化的獨立性是相對的有限的,“文化必須依賴于政治、經濟的發(fā)展”,[15]72歸根結底,文化決定于政治和經濟的發(fā)展。因此,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政治性的主導地位是其內在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政治性是生命線,是不容否定的。建國后“反右”擴大化尤其是“文革”對文化的破壞,不簡單地是現(xiàn)象層面的政治性過度發(fā)展,根本上是違背歷史規(guī)律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壞政治催生的壞文化傷害和阻礙了優(yōu)秀文化的發(fā)展。沒有單一的政治性,政治性從來都會派生或伴隨相應的文化性。如此看來,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政治性與文化性的“良性健康和諧發(fā)展”問題,其中,“和諧”主要表現(xiàn)為在好政治主導下,為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條件,從而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繁榮,或者說,由于好政治的主導作用得到了正確合理地發(fā)揮,相應地,文化在政治的積極引導和影響下呈現(xiàn)出大發(fā)展大繁榮,也就是政治性與文化性的和諧發(fā)展。

五、 “反轉”現(xiàn)象表明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分裂和悖論

五四時期,各種西方文化理論思潮在中國呈現(xiàn)“百家爭鳴”的盛況,當時先進的中國人面臨著很多的誘惑和選擇,為何選擇如何選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的是否認同和認同的程度。而認同,還不等于接受和信仰。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同來說,文化和政治似乎是二難和悖論之選,這從“反轉”現(xiàn)象上可見一斑。

在十月革命鮮明而深刻的政治啟示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屬性迅速超越其文化屬性被當時先進的中國人所認識,其政治內涵和價值遠高于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此前,先進的中國人對其政治性認識嚴重不足,而對其文化性抱有極大好感。這就是早期國民黨人甚至地主階級中開明的知識分子也熱衷于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因。當然,深層的原因并不是主觀認識上的,而是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緩慢與不足,從而造成階級政治發(fā)展的不成熟,表現(xiàn)為中國資產階級理論和精神上的被動狀態(tài),也反映了整個中華民族在理論和精神上的被動境地。毛澤東曾總結道:“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盵9]1516這里的“中國人”并不是泛指,也不是中國的資產階級,而是特指中國的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

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由文化傳播迅猛發(fā)展到了政治傳播的新階段,在當時先進中國人的眼中,馬克思主義不再簡單地是西方社會主義思潮家族中的一種,而是根本異質于它們的能真正行得通能成功落地的科學社會主義,只是到了這個階段,馬克思主義才真正脫穎而出,以獨立的無產階級理論和文化身份開啟了自己的傳播歷程。出于階級利益的政治考慮,早期非無產階級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使命必然走向終結,也即資產階級誤認馬克思主義為資產階級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或部分人理論上似懂得而形式主義地利用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階段結束,他們的態(tài)度開始“反轉”,極力反對和阻撓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因此,此時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多元歷史主體必然轉變?yōu)橐辉?,即自然地由無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代表擔此重任。endprint

可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反轉”現(xiàn)象具有深刻的政治內涵和意義。一方面,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來說,政治認同高于文化認同,簡單地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去看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及隨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生,是很片面的。文化是政治的反映或表現(xiàn),文化與政治的分裂或悖論是一種外在的表象,是相對的,實際上二者的內在聯(lián)系才是絕對的,單純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認同問題是假命題,與政治認同相結合的文化認同問題才是真命題。

另一方面,“反轉”現(xiàn)象也蘊涵著另一種認同悖論,即政治上出于現(xiàn)實階級利益的考量不認同馬克思主義,而文化上卻還是認同的。這種情況類似于近代王國維所總結指出的“可愛不可信”“可信不可愛”的文化矛盾。馬克思主義追求科學真理和社會進步,是可愛的,先進有良知的中國人在文化上難以拒絕,而在現(xiàn)實的利益面前又必須根據自己的階級地位做出政治上的選擇。本來,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是中間性的剝削階級”,[13]172這意味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他們不僅政治上可能向左,而且文化上也是如此,甚至過之。因此,這種現(xiàn)象并不奇怪:“有些地主、資產階級出身的人,雖然在理論上也同情農民對土地的要求,但一看到農民斗爭地主,地主哭哭啼啼,內心就會同情地主,而把幾千年來地主壓迫農民的慘狀忘得一干二凈了?!盵17]215在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從來都不缺乏文化上的或顯或隱的認同?;蛘哒f,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認同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與政治認同的鮮明性公開性相比,文化認同在非無產階級的進步派那里有可能是深隱的。因此,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認同決定其文化認同在一般的意義上是對的,在具體情況下則需要具體分析。

顯然,文化認同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進程中產生和面臨的實際而重要的問題,早期先進中國人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的心路歷程和經驗教訓,既是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邏輯進路的起點,也是理解和構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的歷史參鑒。文化認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以貫之的問題。時至今日,狹義的馬克思主義還不能說徹底全面地屬于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因為它的西方文化身份還是存在的;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當中,相對而言,可能只有毛澤東思想比較全面徹底地成為了中國當代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認同問題不很突出,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文化屬性不能說很強,存在著增強其文化認同的現(xiàn)實問題。

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來說,文化認同越廣泛越好,它可以為建國前建立廣泛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礎,也是建國后實現(xiàn)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文化條件。然而,這種文化認同是以尊重政治立場觀點和目標上的差別為前提的。當然,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高度一致,總體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政治認同的程度決定其文化認同的程度,或者說,文化認同問題突出,恰恰說明政治認同也存在較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在社會生活領域或人民大眾中間,普遍存在著把馬克思主義直接等同于政治的現(xiàn)象,不把馬克思主義當作文化看待,而在學術研究領域,則普遍存在著不斷突出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性即學術性,回避或模糊其政治性,馬克思主義旗幟鮮明的政治性被越來越淡化。這兩種現(xiàn)象都是不正常的,也再次證明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聯(lián)系密切,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看,才可能看清問題的實質。

參考文獻:

[1]何萍,李維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探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林代昭,潘國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從影響的傳入到傳播(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3.

[3]丁守和,殷敘彝.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79.

[4]李漢俊.研究馬克思學說的必要及我們現(xiàn)在入手的方法[C]∥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選編(1917.11-1923.7)(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中國李大釗研究會.李大釗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嚴澤勝.巴迪歐論“存在”與“事件”[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24130.

[7]鐘家棟,王世根.20世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8]李達.社會革命底商榷[C]∥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中共一大代表早期文稿選編(1917.11-1923.7)(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9]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唐寶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一百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11]侯樹棟,辛國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魏曉東.契合與奇跡——中西文化碰撞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0.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第5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6]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葉劍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責任編輯:陸廣品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化性政治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略論“不道”罪之司法適用
文化自信:凸顯英語教學的時代特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產國際七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提出
再論翻譯主體的政治性
藝術與政治
文化遺產旅游發(fā)展研究以大足石刻為例
從《麗水金沙》看民族歌舞發(fā)展中商業(yè)性與文化性的博弈
黄大仙区| 义乌市| 虹口区| 綦江县| 宁远县| 虞城县| 长治县| 涿鹿县| 竹山县| 屯门区| 灵璧县| 楚雄市| 辽中县| 丹巴县| 新野县| 礼泉县| 开鲁县| 延寿县| 霍邱县| 青阳县| 双峰县| 岳阳市| 临颍县| 石城县| 丹寨县| 旬邑县| 邵阳市| 湛江市| 阜宁县| 香港 | 仁化县| 奉节县| 旌德县| 青海省| 茂名市| 昔阳县| 鸡泽县| 杭州市| 凌海市| 淅川县|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