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學語境中的《威克利夫圣經(jīng)》300年學術(shù)史研究與反思

2018-02-11 09:05王任傅
關(guān)鍵詞:克利夫拉德圣經(jīng)

王任傅

(黃山學院外國語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公元596年羅馬教皇格雷戈里(Gregory)派遣奧古斯丁(Augustine)向英吉利人宣講圣經(jīng),從那時起英國便逐漸地成為基督教社會[1](P61)。然而直到14世紀上半葉,英國教會和神職人員所使用的圣經(jīng)版本一直是羅馬教廷所規(guī)定的權(quán)威拉丁文譯本(the Vulgate),而用英語所書寫的圣經(jīng)僅見于個別章節(jié)的翻譯。由于大部分英國普通民眾對拉丁語所知甚少,因此圣經(jīng)長期掌握在少數(shù)教會人員的手里,他們也由此掌控了基督教的全部話語權(quán)。事實上,語言成為羅馬教會控制世界的工具[2](P18)。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約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及其門徒于14世紀末第一次將基督教的圣經(jīng)完整地翻譯成了英語。他們的譯本被稱為《羅拉德圣經(jīng)》(the Lollard Bible)或 《威克利夫圣經(jīng)》①《威克利夫圣經(jīng)》包括早期(the Earlier Version)和后期(the Later Version)兩個譯本。人們通常所指的是它的后期譯本,這也是本文主要的研究對象。(the Wycliffite Bible)。這次翻譯成為英國宗教史與英語語言文學發(fā)展史上影響深遠的大事[3](P17)。 直到16世紀晚期,仍然有人在閱讀《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前后兩個譯本[4](P193)。

作為英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英譯本圣經(jīng),《威克利夫圣經(jīng)》不僅將整本圣經(jīng)用日常語言呈現(xiàn)給英國人,它實際上也確立了英語本身的地位,并將英國人的思想和英國文學納入了圣經(jīng)的軌道[5](P144)。胡適曾評論說,威克利夫?qū)⒒浇痰摹杜f約》(the Old Testament) 和 《新約》(the New Testament)譯成了英國的“中部土話”,該譯本連同喬叟(Geoffrey Chaucer)的詩歌“把這‘中部土話’變成英國的標準國語”。后來隨著莎士比亞和無數(shù)文學大家都用國語創(chuàng)造文學,這一部分的中部土話“幾乎竟成了全地球的世界語了! ”[6](P45)的確,《威克利夫圣經(jīng)》后期譯本盡量采用當時流行的英語方言,文字淺顯流暢、通俗易懂,“為英國民族語言的統(tǒng)一做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7](P65)。 不 僅 如此,該譯本在語言表達和散文風格上也達到了一定的文學高度,其成就堪與喬叟的詩歌相媲美[8](P27)。 可以說,《威克利夫圣經(jīng)》與詩人喬叟的作品共同開啟了英語文學的新紀元[9]。

然而,盡管《威克利夫圣經(jīng)》在英語語言和英國文學發(fā)展史上占據(jù)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對該譯本文學史價值的梳理與研究還很不充分。在已有的研究中,早期學者大多是將《威克利夫圣經(jīng)》作為威克利夫神學思想及宗教改革理念的一項成果而加以論及。進入20世紀以后,學術(shù)界對威克利夫及其圣經(jīng)給予了更多的重視,甚至出現(xiàn)了專門針對《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研究,但僅就該譯本文學史意義展開探討的專著仍暫付闕如。

一、20世紀之前的 《威克利夫圣經(jīng)》研究

早在16世紀,英國歷史學家約翰·??怂梗↗ohn Foxe) 在其著作 《殉道史》(Foxe’s Book of Martyrs,1563)①這部作品本名《豐功與偉績》(Actes and Monuments),但通常被人們稱為《殉道史》,最初于1559年用拉丁語寫成。中就談到了威克利夫?qū)κソ?jīng)的翻譯。福克斯指出:“在他為改革英國教會所做的所有努力當中,威克利夫最為看重的就是把圣經(jīng)翻譯成英國人民的共同語言,并使之為大眾所普遍使用。 ”[10](P323)不過,嚴格說來,專門針對威克利夫及其圣經(jīng)展開的學術(shù)研究最早出現(xiàn)在18世紀初。1719 年,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出版了專著《可敬而博學的約翰·威克利夫生平及受難史》(The History of the Life&Sufferings of the Reverend&Learned John Wiclif)。書中,劉易斯充分肯定了圣經(jīng)翻譯在威克利夫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價值。在他看來,威克利夫?qū)μ熘鹘虝白畲蟮奶魬?zhàn)就是他與別人一道將圣經(jīng)翻譯成了英語”[11](P83)。

繼劉易斯之后,一個世紀的時間里該領域沒有出現(xiàn)其他重要的研究成果。直到1828年羅伯特·沃恩(Robert Vaughan)出版了《約翰·威克利夫的生平與主張》(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John de Wycliffe),并于 1853 年以《威克利夫?qū)U摗罚↗ohn de Wycliffe:a Monograph)之名對研究內(nèi)容進行了充實和完善。在《威克利夫?qū)U摗分?,沃恩以獨立的章?jié)討論了“威克利夫與英語圣經(jīng)”。沃恩提出,威克利夫晚年一直思考的就是基督教與圣經(jīng)的關(guān)系。威克利夫看到,從人民的手中拿走圣經(jīng)就是拿走了光明,因此他立志為英國人提供完整的以母語書寫的圣經(jīng)。沃恩認為,盡管無法準確判斷威克利夫本人在經(jīng)書翻譯中所具體承擔的工作,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參與了圣經(jīng)翻譯,并且這項工作的完成必須主要歸功于他的熱心、支持與指導”。[12](P324-333)羅伯特·沃恩的作品長期被視為威克利夫研究領域詳實而可靠的學術(shù)成果,成為后人學術(shù)研究的重要參考。

19世紀關(guān)于威克利夫及其圣經(jīng)翻譯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還有查爾斯·韋伯·勒·巴(Charles Webb Le Bas)的《威克利夫傳》(The Life of Wiclif,1832)、瑪格麗特·考克斯(Margaret Coxe)的《約翰·威克利夫傳》(The Life of John Wycliffe,1840)、蒙塔古·巴羅斯(Montagu Burrows)的《威克利 夫 的 歷 史 地 位 》 (Wiclif’s Place in History,1882)、艾米麗·霍特(Emily Sarah Holt)的《約翰·威克利夫:第一位改革家及其貢獻》(John de Wycliffe,the First of the Reformers,and What He Did for England,1884)、 亞瑟·彭寧頓(Arthur Robert Pennington)的《約翰·威克利夫:生平、時代及 學 說 》(John Wiclif:His Life,Times,and Teaching,1884), 以 及 劉 易 斯·薩 振 (Lewis Sergeant)的《約翰·威克利夫:最后的經(jīng)院學者與第一位英國改革家》(John Wyclif:Last of the Schoolmen and First of the English Reformers,1893)等。考察這些成果可以明顯地發(fā)現(xiàn),早期《威克利夫圣經(jīng)》研究主要被涵蓋在關(guān)于威克利夫的傳記類作品之中。這些作品延續(xù)了羅伯特·沃恩的成果,強調(diào)的是威克利夫作為神學家和宗教改革家的身份,重視的是威克利夫圣經(jīng)譯本的宗教意義。其中,巴羅斯與彭寧頓等部分學者在各自的作品中簡單提及了該譯本在英語語言文學層面的價值,對后世研究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巴羅斯稱,對于英語語言、英語圣經(jīng)以及英國的宗教改革來說,“威克利夫的貢獻超過了任何一位可以叫得出名字的人。 ”[13](P6)他還承襲歷史學家約翰·格林(John R.Green)的說法,把威克利夫稱為 “公認的英語散文之父”[13](P7)。 艾米麗·霍特注意到了《威克利夫圣經(jīng)》后期譯本的語言特點。她說:“威克利夫?qū)⑹ソ?jīng)翻譯成了他那個時代清晰、有力的英語,像孩子般的簡單質(zhì)樸,又時而有動人之美。 ”[14](P96)亞瑟·彭寧頓更為明確地意識到《威克利夫圣經(jīng)》對于英語語言的發(fā)展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他指出,“當我們談論人民大眾懷著熱切的心情閱讀神圣書卷,認真思索那些帶給天使們無限驚奇與喜悅的真理之時,我們決不能忽略《威克利夫圣經(jīng)》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即它在英語語言形成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15](P171);“若說喬叟致力于在上層社會穩(wěn)定英語語言,那么威克利夫則通過將英語和所有同胞永恒的希望聯(lián)系在一起,為英語語言的確立發(fā)揮了更為長久的作用。 ”[15](P173)可以說,盡管以上學者在各自的研究中主要強調(diào)的是《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宗教意義,沒有詳細而具體地論證該譯本如何影響了英語語言文學的發(fā)展,但他們的認識無疑開拓了學界對于《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研究視野,從而使后來的研究者對該譯本的文學史價值給予了更多的關(guān)注。

除以上研究成果之外,19世紀在 《威克利夫圣經(jīng)》學術(shù)領域一件不能忽視的大事是,弗歇爾(Josiah Forshall)與馬 登(Frederic Madden)經(jīng)過22年的辛苦工作,于1850年合作出版了前后兩個譯本平行對照的威克利夫圣經(jīng)譯本,并首次賦予了該譯本“《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名字。事實上,從弗歇爾與馬登開始,威克利夫及其追隨者的圣經(jīng)譯本才第一次擁有了明確的稱呼——《威克利夫圣經(jīng)》。不僅如此,兩人的嘔血之作為人們深入研究《威克利夫圣經(jīng)》文本及其語言和風格特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據(jù)。在正文的前面,弗歇爾與馬登還詳細列出了170份現(xiàn)存《威克利夫圣經(jīng)》手稿的信息,并收錄了譯本的“總序言”,這對后世的《威克利夫圣經(jīng)》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因此,弗歇爾與馬登合作出版的《威克利夫圣經(jīng)》堪稱此領域的一座里程碑。

二、20世紀以來的 《威克利夫圣經(jīng)》學術(shù)研究

進入20世紀以后,威克利夫及其圣經(jīng)翻譯受到了學術(shù)界更多的關(guān)注,因而也把對《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研究推向了深入。新時期,盡管學者們對《威克利夫圣經(jīng)》文學史價值的認識有所不同,但一個普遍的現(xiàn)象是,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注意到了該譯本同英語語言文學之間的關(guān)系。對于這種關(guān)系,雖有個別學者持論謹慎,學界的主流意見則表現(xiàn)出一種肯定的態(tài)度。

謹慎的態(tài)度甚至否定的聲音主要來自于 《劍橋英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1908)的相關(guān)作者和英國文學史家艾弗·埃文斯(Ifor Evans)。 惠特尼(J.P.Whitney)在《劍橋英國文學史》中認為,關(guān)于威克利夫圣經(jīng)譯本的文學史研究還遠遠不夠,需要從文本和語言學等方面做出進一步的評判之后,才能得出更為確實的結(jié)論[16](P60)?;萏啬岬囊庖娖鋵嵤窍喈斨锌系模吘乖诋敃r乃至今天,學術(shù)界對于《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文學史價值還沒有做出系統(tǒng)而深入的研究,流行的說法中多有推測的成分。相比于惠特尼的謹慎,《英國文學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1940)的作者艾弗·埃文斯則明確提出,“約翰·威克利夫在十四世紀時已經(jīng)努力去譯出一個英語文本,但他的譯文是根據(jù)公認文本即拉丁文本,而他的英語也是刻板而生硬的。他在英國散文發(fā)展上的影響一直是被過分夸大了。 ”[17](P342-343)雖然埃文斯對《威克利夫圣經(jīng)》在英國文學史上的作用持有消極態(tài)度,但對于今天的研究者來說,他的看法仍有一定的價值:一方面他提醒了該領域的學者在研究中應保持冷靜的頭腦,努力做到實事求是;另一方面這也再次暴露出了該領域研究的不足,已有的研究成果尚不能令人信服地展示出《威克利夫圣經(jīng)》之于英國文學發(fā)展史的意義。

實際上,雖然迄今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還沒有在文學語境中對《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重要價值做出系統(tǒng)而全面的研究,但長期以來眾多的學者還是根據(jù)有限的資料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使人們對該譯本文學史價值的認識越趨成熟。美國歷史教授喬治·英尼斯(George S.Innis,1907)在他的著作《改革晨星——威克利夫》(Wycliffe:The Morning Star)中像巴羅斯一樣,認為 “所有英國的杰出人物中,威克利夫?qū)τ⒄Z語言、英語圣經(jīng)以及宗教改革的貢獻超過其他任何一個人”[18](P201)。 他同時提出,威克利夫的圣經(jīng)譯本“似乎被用作了《欽定本圣經(jīng)》(our Authorized Version) 的基礎,(后者)使用了許多相同的詞匯和表達”[18](P201)。 顯然, 英尼斯不僅強調(diào)了《威克利夫圣經(jīng)》對于英語語言發(fā)展的重要意義,他還模糊地注意到了該譯本對于英國后來圣經(jīng)翻譯的影響。次年,卡里克 (J.C.Carrick)出版的《威克利夫與羅拉德派》(Wycliffe and the Lollards,1908)一書更為清楚地強調(diào)了《威克利夫圣經(jīng)》對于英語語言和圣經(jīng)英譯的重要作用。他說,雖然譯本不是出自希伯來和希臘語原文,但其翻譯相當準確,“它不僅將圣經(jīng)交到了普通民眾的手里,還穩(wěn)定了英語語言,賦予了它前所未有的堅實與連貫性”;因此,《威克利夫圣經(jīng)》“成了純凈和正確的英語書寫與言談的標準”[19](P143)??疾焓ソ?jīng)英譯的整個歷史,卡里克認為,“《威克利夫圣經(jīng)》是所有譯本之母。盡管它本身只是對拉丁文圣經(jīng)譯本(Vulgate versions)的樸實翻譯,它有偏差、有缺陷,甚至有矛盾之處,但卻構(gòu)成了那本偉大圣書(指《欽定本圣經(jīng)》)的基礎,這本書塑造、確定并指引了英語語言和文字。 ”[19](P157)這樣,借由《欽定本圣經(jīng)》的巨大影響力,卡里克實際上賦予了《威克利夫圣經(jīng)》更為深遠的文學史意義。

20世紀初,文學評論界也開始有人高度評價威克利夫與《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歷史地位。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教授喬治·克拉普 (George Philip Krapp)在其專著 《英語文學散文的崛起》(The Rise of English Literary Prose,1915)中稱,如果英語散文必須要有一個“父親”,那么沒有誰比威克利夫更值得擁有這一稱號。威克利夫本人雖算不上散文風格的大師,但他是第一位清楚地意識到散文表達一般原則的英國人。[20]通過威克利夫及其追隨者的作品,“英語散文逐漸用來表達英國人的思想,且其效果和深度遠勝從前。”[20](P1-2)在克拉普看來,威克利夫等人不僅提升了英語散文的文學地位,他們對于英語散文風格的確立也影響深遠。他認為,作為一部文學藝術(shù)作品,雖不能說《威克利夫圣經(jīng)》為英語風格樹立了一種新的更高標準,但這部作品卻是出于高尚的構(gòu)想,旨在追求那個時代所能達到的最高學術(shù)標準和最莊重的英語表達。[20](P229-230)克拉普還提出,要在大眾思想與情感的潛流中來探究《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影響,而非通過任何直接的文學繼承者。這種思想與情感是該譯本以行動所建立起來的,并在漫長的時間里不斷得到秘密滋養(yǎng)。以這種方式確立的風格傳統(tǒng),對于后代政治與宗教界公眾領袖的思想以及英語文學藝術(shù)形式都發(fā)揮了強有力的影響。[20](P32)

1920年劍橋大學研究員、歷史學家瑪格麗特·迪恩斯利(Margaret Deanesly)出版《羅拉德圣經(jīng)與其他中世紀圣經(jīng)譯本》(The Lollard Bible and Other Medieval Biblical Versions),這是第一部專門探討《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學術(shù)專著。迪恩斯利首先從中世紀歐洲整體背景下考察了當時俗語圣經(jīng)的閱讀與翻譯,然后詳細介紹了英國在威克利夫之前對圣經(jīng)的翻譯、研究和閱讀情況。她確認《威克利夫圣經(jīng)》是第一部英語圣經(jīng)全譯本,并指出,威克利夫派的圣經(jīng)翻譯,其根本新意在于他們旨在向更為低下卻更為廣大的社會階層提供母語圣經(jīng),這也是威克利夫 “神恩統(tǒng)治論”(dominion by grace)神學思想的必然結(jié)果[21](P227-228)。迪恩斯利還詳細討論了兩個譯本大致的翻譯時間和譯者身份,以及《威克利夫圣經(jīng)》誕生后的傳播、查禁與閱讀情況。迪恩斯利以《威克利夫圣經(jīng)》為中心的學術(shù)研究在相當寬泛的視野下豐富了人們對于該譯本的認知,她的許多結(jié)論為后世學者所采信。遺憾的是,迪恩斯利的研究對于《威克利夫圣經(jīng)》在英語語言文學發(fā)展方面的價值基本沒有涉及。但到了1951年,在她為倫敦大學所做的學術(shù)報告中,作為威克利夫翻譯圣經(jīng)的重要意義之一,迪恩斯利指出,“盡管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計劃并不成熟,但他確實將對母語圣經(jīng)的喜愛深深地植入了人們的內(nèi)心,且(這種喜愛)是由于母語的緣故 。 ”[22](P23)這一論斷再次提醒人們《威克利夫圣經(jīng)》與英語語言之間的實質(zhì)性關(guān)聯(lián)。

在20世紀,對羅拉德派(威克利夫教派的別稱)及其圣經(jīng)的重要研究還有英國歷史學家瑪格麗特·阿斯頓(Margaret Aston)的《羅拉德派與改革者》(Lollards and Reformers:Images and Literacy in Late Medieval Religion,1984),它涵蓋了作者自20世紀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在這一領域的許多重要學術(shù)成果。正如作品的副標題所示,阿斯頓特別關(guān)注了羅拉德運動與英國民眾識字水平的關(guān)系。她提出,15世紀人們的識字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而作為識字的途徑?jīng)Q不能忽略的一個方面是宗教啟示[23](P193);換言之,宗教目的激發(fā)了人們學習語言的熱情。在這個過程中,羅拉德運動無疑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正是作為一種白話識字運動羅拉德派集聚了動力,也正是作為一種白話識字運動該派受到了懷疑和迫害。 ”[23](P207)羅拉德派對于人們識字水平的貢獻尤其體現(xiàn)在他們對圣經(jīng)的推崇并將其翻譯成了通俗易懂的英語。在阿斯頓看來,羅拉德派“成功地建立起了一個研習圣經(jīng)與學習俗語的堅實傳統(tǒng),雖經(jīng)多種阻遏卻持續(xù)不斷”[23](P198)。 自從羅拉德圣經(jīng)譯本流傳于世,一群又一群熱誠的讀者、聽眾和學習者聚到一起參加圣經(jīng)集會構(gòu)成了羅拉德派的一大特征[23](P199)。他們對于英語圣經(jīng)譯本的熱情貫穿整個15世紀,直至幫助開啟了英國的宗教改革。

牛津大學教授、文學史家安妮·哈德森(Anne Hudson)發(fā)表于1988年的《早產(chǎn)的宗教改革:威克利夫文本與羅拉德歷史》(The Premature Reformation:Wycliffite Texts and Lollard History)堪稱20世紀羅拉德運動和《威克利夫圣經(jīng)》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綜合前人研究對整個羅拉德歷史進行了百科全書式的探討與展示,特別是哈德森結(jié)合具體的作家作品專門探討了羅拉德運動對于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她發(fā)現(xiàn),喬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 中,那位窮牧師實際上體現(xiàn)了諸多威克利夫關(guān)于神職人員的理想形象,而且一些羅拉德派的語言也反復出現(xiàn)在該作品之中。哈德森同樣發(fā)現(xiàn),“喬叟的情況在這個時代頗具典型意義。 ”[24](P394)當時的重要作家朗格倫 (William Langland)、 高爾(John Gower)和特里維薩(John Trevisa)等人的創(chuàng)作都與羅拉德運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哈德森的研究不僅為人們?nèi)媪私馔死蚺傻臍v史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與借鑒,對于學界深入挖掘《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文學史價值也有深刻的啟發(fā)意義。

迄今,將羅拉德思想作為一種文學觀念進行深入探討的重要成果來自于美國學者安德魯·科爾(Andrew Cole)。他于2008年出版《喬叟時代的文學與異端》(Literature and Heresy in the Age of Chaucer),無論是就羅拉德運動的歷史還是關(guān)于威克利夫派的文學史地位都提出了新的見解??茽栔赋觯S多證據(jù)告訴人們,教會和俗界幾次主要的反對威克利夫派的倡議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在某些情況下還事與愿違地使這場異端成為人們強烈而持久的興趣[25]。 在這種認識前提下,科爾對威克利夫派的文學影響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看來,中世紀晚期是英國文學和宗教史上最有趣、最激烈的時期之一,羅拉德運動構(gòu)成了這段時期英國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25](P188)。 喬叟、朗格倫以及瑪麗·肯普(Margery Kempe)、托馬斯·霍克利夫(Thomas Hoccleve)等人不僅沒有因為懼怕制度審查或派別偏見而規(guī)避威克利夫教派,他們反而把威克利夫思想當作了嶄新的知識資源。與其說羅拉德運動是事件的“語境”或者“背景”,不如說它本身就是文化轉(zhuǎn)變過程中的一部分。他們突然帶來的思想觀念、藝術(shù)形式和修辭方法,幫助不同的中世紀作者重新思考過去和現(xiàn)在、傳統(tǒng)和慣例、美學與政治,以及從根本上思考寫作的意義。[25](P186)因此,在某種程度上,“14 世紀晚期之后,英國文學根本上是由約翰·威克利夫異端所塑造的?!保?5]可以看出,安德魯·科爾賦予了威克利夫及其教派非常重要的文學史地位。他甚至提出,威克利夫派以其自身的成就和影響,成為“塑造英國文學史的核心力量之一”[25]。

除以上這些代表性研究成果之外,20世紀以來,在《威克利夫圣經(jīng)》研究領域較為重要的學術(shù)成果還有布魯斯(F.F.Bruce)的《約翰·威克利夫與英語圣經(jīng)》(John Wycliffe and the English Bible,1984)、艾德文·羅伯遜(Edwin Robertson)的《約翰·威克利夫:宗教改革的晨星》(John Wycliffe:Morning Star of the Reformation,1984)、安東尼·肯尼(Anthony Kenny)編著的《威克利夫與他的時代》(Wyclif in His Times,1986)、 菲奧娜·薩默賽特(Fiona Somerset)等人編著的《羅拉德派及其在中世紀晚期英格蘭的影響》(Lollards and Their Influence in Late Medieval England,2003)、 伊恩·利維(Ian Christopher Levy)編著的《約翰·威克利夫指南》(A Companion to John Wyclif,2006),以及瑪麗·多芙(Mary Dove)的《第一部英語圣經(jīng)》(The First English Bible:The Text and Context of the Wycliffite Versions)等。這些研究都從不同的側(cè)面豐富了人們對該領域的認知,為后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國學者對威克利夫與《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研究起步較晚,但這一領域也受到了各界的重視。已有的學術(shù)成果主要出自宗教歷史以及翻譯學的研究,成果形式多為期刊論文和碩、博士學位論文。如張緒山 《論威克利夫宗教改革思想對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1989)、毛麗婭《試論英國羅拉德派及其與威克利夫?qū)W說的關(guān)系》(1995)、李自更《論威克里夫的宗教改革思想》(2002)以及霍紅霞《威克利夫的宗教改革思想及其影響》(2006)和王宗華的《威克利夫〈圣經(jīng)〉翻譯研究》(2014)等。除此之外,一些翻譯理論著作和文學史也介紹了威克利夫圣經(jīng)翻譯的意義,如譚載喜的《西方翻譯簡史》(1991)、謝天振等的《中西翻譯簡史》(2009)和李賦寧、何其莘的《英國中古時期文學史》(2006)等。

國內(nèi)從語言文學角度對《威克利夫圣經(jīng)》展開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三篇期刊論文,分別是龍彧《英語語言變遷中的威克里夫——以〈圣經(jīng)〉英譯風波為例》,王任傅的《〈威克里夫圣經(jīng)〉譯者考辨及其文學史意義》以及陳桂花、王任傅《英語文學視野下的〈威克利夫圣經(jīng)〉》。龍彧提出,威克利夫英譯圣經(jīng)的主張從三個方面對英語語言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影響,即“提高了英語語言的地位”,“豐富了英語語言并促進了英語標準語的形成”,以及“對后世英譯圣經(jīng)的譯風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26]。王任傅與陳桂花認為《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文學史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1、該譯本的文風通俗易懂、明晰質(zhì)樸,堪稱中古英語的經(jīng)典;2、《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譯文風格為后世的圣經(jīng)翻譯樹立了典范,并由此深刻影響了英國文學的發(fā)展趨勢;3、該譯本的廣泛傳播推動了圣經(jīng)知識在民間的普及,從而豐富了英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與素材[27]。三篇文章都明確地討論了《威克利夫圣經(jīng)》對英語語言文學發(fā)展所發(fā)揮的重大作用,但限于篇幅,作者對《威克利夫圣經(jīng)》文學史價值的探討還不夠系統(tǒng)與深入。

三、《威克利夫圣經(jīng)》研究現(xiàn)狀的反思

歷史表明,英語民族自誕生之初就被納入了基督教的軌道,因此長期以來英國社會形成了十分濃厚的宗教氛圍。圣經(jīng)所承載的基督教思想和文化內(nèi)容不僅深刻影響了英國的歷史、宗教和文化,對于英語語言文學的發(fā)展也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作為英語民族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英文圣經(jīng)譯本,《威克利夫圣經(jīng)》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然而通過對該譯本300年來學術(shù)史的細致梳理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外知識界對于《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研究視野,特別是文學語境中的探索,還存有明顯的缺憾。這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威克利夫圣經(jīng)》對英國后世圣經(jīng)翻譯的影響

雖然學術(shù)界對《威克利夫圣經(jīng)》在英語圣經(jīng)翻譯領域發(fā)揮了開啟山林的作用已達成基本共識,但對于該譯本如何具體影響了后世的圣經(jīng)英譯尚未做出細致的探究。正是由于缺少深入具體的考察與論證,當前學界就《威克利夫圣經(jīng)》對圣經(jīng)英譯的影響表達出了三種不同的意見。克拉普與瑪麗·多芙等人認為,《威克利夫圣經(jīng)》譯者的翻譯理念與翻譯原則對以廷代爾為代表的16世紀圣經(jīng)翻譯者的影響要多于譯本本身的貢獻[4](P192)。塞繆爾·麥庫姆(Samuel McComb)教授則努力探尋《威克利夫圣經(jīng)》后期譯本與廷代爾譯本在表達上的高度相似之處,并總結(jié)說,“凡在契合其目的之處,廷代爾都使用了威克利夫譯本的語言。”[28](P135-140)以美國語言學家喬治·馬什 (George P.Marsh)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則認為《威克利夫圣經(jīng)》在具體的表達方式和語言風格方面都對后世的圣經(jīng)翻譯產(chǎn)生了影響。馬什評論說,廷代爾的翻譯“不僅保留了《威克利夫圣經(jīng)》譯文總體的語法結(jié)構(gòu),也保留了譯本中大部分貼切的言語組合”。更為突出的是,廷代爾甚至在翻譯中“保留了《威克利夫圣經(jīng)》語言的句讀節(jié)奏”,而 “這種節(jié)奏又在1611年的《欽定本圣經(jīng)》中重現(xiàn)”。所以,馬什總結(jié)說,必須承認是威克利夫 “開創(chuàng)了那種500年來已構(gòu)成英語語言中神圣話語的措辭與表達方式”[29](P537)。 考察圣經(jīng)的英譯歷史并參照典型譯本,應該說,學術(shù)界的這三種意見都有其合理之處。然而,若不經(jīng)過深入的考證并做出細致具體的文本分析與對比,學界的這些觀點也主要視為推測,不能成為定論。

(二)《威克利夫圣經(jīng)》對英語語言發(fā)展的具體作用

中古英語是英語語言發(fā)生巨變,并為英語最終走向民族標準語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時期。特別是14世紀出現(xiàn)的一些重要人物、發(fā)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極大地促進了英語語言的普及和使用功能的提升。在英語語言迅速發(fā)展并逐步走向獨立的過程中,《威克利夫圣經(jīng)》無疑發(fā)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關(guān)于這一點也早已被國內(nèi)外學界普遍認可。例如,牛津大學的蒙塔古·巴羅斯教授稱,威克利夫?qū)τ⒄Z語言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超過任何一個人們能夠叫出名字的人[13](P6)。 李賦寧也認為,喬叟和威克利夫的作品對于 “英國民族標準語和文學語言的確立與傳播”意義重大[30](P5)。

然而,以上學術(shù)史的梳理同樣清晰地表明,在這些肯定的聲音乃至贊賞的態(tài)度背后,尚缺乏一種專門而系統(tǒng)的論證,即迄今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還沒有哪位學者的成果專門致力于《威克利夫圣經(jīng)》譯本在英語語言發(fā)展過程中具體作用的探討。因此,為使人們明白該譯本之于英語語言發(fā)展的重要貢獻,研究者還需要通過具體的史料并結(jié)合譯本內(nèi)容對如下問題做出進一步的論證與澄清:1、在怎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威克利夫及其追隨者的圣經(jīng)英譯大大提振了英國人對本民族語言的信心?2、《威克利夫圣經(jīng)》如何及在何種程度上推動了英語語言的使用和普及?3、如果說《威克利夫圣經(jīng)》豐富了英語語言的詞匯與表達,它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內(nèi)容?4、《威克利夫圣經(jīng)》提升了英語作為宗教語言的使用功能,這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等等。

(三)《威克利夫圣經(jīng)》對英語文學的具體影響

文學史家一般把14世紀視為英國文學新紀元的開端。學界如此定義,往往看重的是詩人喬叟、高爾和朗格倫等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成就,認為主要是他們共同推動了英國民族文學的發(fā)展。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通常只有喬叟被視為英語文學的奠基人;威克利夫與《威克利夫圣經(jīng)》的文學史地位卻因為突出的宗教史意義而被忽略了?,F(xiàn)在隨著人們對《威克利夫圣經(jīng)》文學史價值的日益關(guān)注,該譯本在文學語境中的地位也逐漸得到正視?!叭缃?,語文學家開始承認威克利夫的散文是最早的中古英語經(jīng)典,喬叟與他并肩而立。 ”[8](P27)而且同威克利夫的其他英語作品相比,《威克利夫圣經(jīng)》在表達上“清晰明白、優(yōu)美有力,達到了罕有的高度”[8](P27)。 安德魯·科爾也說,“必須把喬叟和朗格倫等當時深受歡迎的作者們放在羅拉德語境下進行閱讀,我們才能對他們作品中所探討的話題獲得更為全面的理解”[25]。

盡管越來越多的學者充分肯定 《威克利夫圣經(jīng)》對英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但作為英語文學發(fā)展關(guān)鍵時期唯一一部完整的圣經(jīng)英語譯本,學界對于《威克利夫圣經(jīng)》文學史意義的探究尚處于起步的階段。無論是就該譯本與14世紀至16世紀初英國具體作家作品的直接聯(lián)系,還是就該譯本對英語文學發(fā)展更為深遠的影響,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遠未做出深入與系統(tǒng)的研究。例如,哈德森在她有限的篇幅中指出喬叟和高爾等詩人們與威克利夫派的密切聯(lián)系,但是,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羅拉德派的思想、翻譯理念及其語言風格影響了14世紀的英國文學創(chuàng)作?這種影響又呈現(xiàn)出了怎樣的共性和特點?關(guān)于這些問題,學界顯然并沒有做出系統(tǒng)的回答。透過中古英語神秘主義文學的文稿,人們發(fā)現(xiàn),圣經(jīng)在15世紀的神秘主義文學中“占據(jù)了中心地位”[31](P87)。 作為一種文本,它不僅要求人們來閱讀,還要求人們來生活和實踐[31](P94)。 在這樣的文學背景下,神秘主義文學中的圣經(jīng)與《威克利夫圣經(jīng)》有著多大意義上的聯(lián)系也有待人們做出深入的考察。不可否認的是,圣經(jīng)在英國文學發(fā)展史上一直都發(fā)揮了重大而無可替代的作用,英語語言文學通過圣經(jīng)的翻譯被深深地影響了十幾個世紀[32]。那么,置身于整個英國文學史的連續(xù)傳統(tǒng)之中,《威克利夫圣經(jīng)》到底扮演了怎樣的一種角色?英國文化傳統(tǒng)中這種宗教與文學的緊密關(guān)系,對于我們?nèi)嬲J識宗教的文化價值、發(fā)揮宗教因素在我國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又有著怎樣的現(xiàn)實啟發(fā)意義?這些無疑都是《威克利夫圣經(jīng)》文學研究領域內(nèi)具有重要學術(shù)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探究也必將為該領域的研究開辟出一片新的廣闊天地。

猜你喜歡
克利夫拉德圣經(jīng)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英國最臭名昭著的殺人狂死于新冠
一口袋的吻(上)
《圣經(jīng)》經(jīng)文中國化
意見領袖們的“不老圣經(jīng)”
《哈姆雷特》的《圣經(jīng)》敘事原型考證
Two Foreigners Appointed River Chiefs in Kecheng
母愛的反面
能量新丁
最嚴厲的懲罰
八宿县| 徐水县| 临泉县| 洪泽县| 威信县| 会昌县| 台州市| 宽城| 临沂市| 赞皇县| 江陵县| 新和县| 黄浦区| 大田县| 元阳县| 西乡县| 治多县| 新闻| 扎赉特旗| 通河县| 宜丰县| 鄂州市| 樟树市| 奉化市| 七台河市| 通河县| 华坪县| 广南县| 恩施市| 来安县| 永年县| 驻马店市| 富平县| 顺平县| 凭祥市| 佛学| 九台市| 崇州市| 安多县| 循化| 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