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國
摘?要:針對現(xiàn)實中對快節(jié)奏大容量的高效課堂的膜拜,本文以生本教育理念為理論依據(jù),結(jié)合語文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首次提出“語文慢效課堂”這一概念并論證其存在的合理性,進而以閱讀教學為例指出語文慢效課堂的概略范式,使人認識到它實際上是潛在的“高效課堂”,折射出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藝術的認知與理解,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充滿人性關懷的教育智慧。
關鍵詞:慢效課堂;語文教學;生本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23-011-1
慢效課堂的提出主要是針對高效課堂而言。高效課堂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打造高效課堂的各種研討活動與文章鋪天蓋地。筆者所處的學校也追逐浪潮,高效課堂示范課、講座、課題申報等活動不一而足。不可否認,這些活動確實更新了部分教師教學觀念,提高了一定的課堂教學效率,但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語文課堂功利性太強,容量太大,節(jié)奏太快,以快速求高效,給教師與學生帶來時間與效率的雙重壓迫感,確少語文課堂行走的優(yōu)雅與從容。
語文慢效課堂其實也是遵循了語文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語文本身就是一門慢的藝術?!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應該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真實寫照。語文知識包羅萬象,閃現(xiàn)在各種載體中;語言運用能力千變?nèi)f化,存在于各種情境中;語文素養(yǎng)溫潤豐厚,涵養(yǎng)于長期的積淀中。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重視積累與感悟,提倡多讀多寫,多聽多說,通過長期的不間斷的熏陶、浸染,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高效課堂提倡一課多得。積小得為大得,殊途同歸。否則揠苗助長,大違教育的本意。
語文的慢效課堂需要掌握必要的方法,不求速快效高,只求細嚼慢咽,學有所得。僅以閱讀課堂為例,要引導學生細品文本,品味言語之中的別樣味道,切不可文本不讀或粗讀,就急沖沖地帶領學生沖向理解重點與難點的高地,完成高效課堂的預期。但這樣的預期往往是很難實現(xiàn)的,即使實現(xiàn)了,也是磕磕巴巴,是教師眼中的高效,而非學生心中的高效。只有高效之名,而無高效之實。因為文本是語文閱讀課的根本。
曾見過文言文閱讀課上,教師連釋詞譯句的環(huán)節(jié)也免談了,直奔主題而去;某名師在展示公開課《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時,在不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只在釋詞譯句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稍作停留,就帶領學生們開始探討莊子與惠子的人物形象。其過程之艱辛可想而知。
曾見過現(xiàn)代文閱讀課上,教師根本沒有預設閱讀文本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課堂上沒有時間細讀現(xiàn)代文,更談不上細品詞句。我在教學《最后一課》時,盡管文本不短,但15分鐘的課內(nèi)閱讀時間我還是給足了。一堂課,我就主要引導學生結(jié)合小說內(nèi)容品析課題中的“最后”一詞。由于不少學生有過課前閱讀,再加上課堂上真金足赤的新鮮閱讀,學生的回答讓人見識到慢語文課堂之“效”了。在老師引導下,學生慢慢品味出小弗郎士對最后一課與老師的不舍,對以前不認真學習經(jīng)常逃課的后悔,對再也不能學習法語的遺憾,對這最后一課的珍惜,以及對普魯士人剝奪他學習法語的憎恨。還有學生從韓麥爾先生角度品味出他再也不能教法語的傷心,對自己以前沒有好好教學生的自責,還有希望充分利用這最后一課來傳授所有法語知識的急迫。這一節(jié)課主要就品讀了“最后”一詞,慢則慢矣,但它讓學生掌握了精讀的方法,品讀并理解了小說主要人物的情感,效果可謂大矣!
曾見過詩詞閱讀課上,教師沒有讓學生反復誦讀詩詞,只是誦讀一、二遍即可。要知道古詩詞講究煉字,語言十分凝練,你不讓學生反復誦讀,注重煉字,那么學生就很難獲得語言體驗,難以欣賞凝固的畫面,也更難體味詩中豐富深遠的意境與情懷了。在教學《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詞中,我特意放慢閱讀的腳步,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反復煉字,讓他們發(fā)現(xiàn)了蘇軾豪放背后的傷感。蘇軾通過《江城子﹒密州出獵》傳達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之意,并抒發(fā)報國殺敵、建功立業(yè)之志。全詞洋溢著豪邁之氣。這其實只是表面之意,學生誦讀二至三遍大致皆能體會感悟到。但我通過引導學生煉字細品,慢慢轉(zhuǎn)入深度思考:詞中還有沒有他未說出來的隱藏的情緒?因為當時蘇軾年紀其實不大,才38歲,人生正當年,他為何自稱“老夫”?多次誦讀后我指導學生品味以下幾個詞:聊——姑且、暫且之意,表明這英雄少年只能暫時做一回,有點無奈和落寞;鬢如霜——用霜為喻,有凄涼之意;何日——由于身陷北宋當時的新舊黨爭之中,長期不受重用,讓蘇軾感到自己仿佛已經(jīng)老了,因而產(chǎn)生使臣再不來我就真的老了的無奈之感。由此學生不難咀嚼出詞中作者別樣的滋味:既有時不我待、功業(yè)未就的遲暮之感,也有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淡淡的悲哀。而這一切均是在慢閱讀、慢品味中逐漸獲得的。
作文教學其實也是如此。面對寫作品質(zhì)較差的薄弱學生,我們不必追求學生作文水平的快速提升,那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應力足長遠,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作文的水平慢進。我們講求作文課一課一得,哪怕是一小得。這就要求作文指導課上教師要將學生習作的能力提升轉(zhuǎn)化為無數(shù)個小能力點,比如某一種修辭手法的使用,某一種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某一種表達方式的采用,或某一種結(jié)構方式的架構,通過寫作實踐,盡可能將此能力點固化,并進而內(nèi)化為學生習作水平的緩慢提升,助推學生寫作水平從小康走向康莊大道。《勸學》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這其實就是對慢效語文課堂的最好注解。
可見,“慢效”不是“無效”,也不是“低效”,它實際上是潛在的“高效”。它既是一種課堂速度,更是一種課堂態(tài)度,它折射出我們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藝術的認知與理解,更是一種以生為本的充滿人性關懷的教育智慧。
讓我們呼喚語文“慢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