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欣欣
《新華字典》第一版是中國現(xiàn)代最著名的一部小型漢語語文辭書,1953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它是在著名教育家、文學家,時任出版總署副署長葉圣陶先生的領導下,由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后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魏建功教授主編,新華辭書社編纂。
《新華字典》第一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用白話注釋和舉例的字典,至今已再版十一版,它是迄今最有影響、最權威的一部小型漢語字典,堪稱小型漢語語文辭書的典范。它不僅對現(xiàn)代漢語語文工具書編纂有重要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它對中國文化教育事業(yè)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對普及中華民族文化知識、推廣普通話、促進漢語規(guī)范化,都作出了重要貢獻。21世紀以來,《新華字典》在開啟民智、文化傳承上繼續(xù)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新華字典》第一版雖然享譽國內(nèi)外,但是相關史料卻不豐富,人們對其編寫情況等往往感到很神秘。這大概是由以下兩個原因形成的:一是編寫者乃至出版方都很低調(diào),沒有專門宣傳。二是在當年,人們只把《新華字典》第一版當作一部普通的權威工具書看待,沒有意識到它在文化、教育乃至辭書編纂領域的重要意義,所以,對其相關史料很少做搜集、整理工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jié)合筆者搜集的相關資料,以及對相關參與者的直接請教,就《新華字典》第一版(1953年版)的編纂情況及其時代背景等略作探討。
《新華字典》第一版是在1950年8月新華辭書社成立之時即著手編寫的,1953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又稱1953年版)?!缎氯A字典》第一版作為一本新型的小字典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出版,不是偶然的。這部編纂者心目中的新型小字典,其編寫設想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jīng)確定了。
著名語言學家周祖謨教授在《“伍記”與〈新華字典〉》一文中對此有具體的回憶。周祖謨先生說,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大家重新在北京相聚,“深深感到八年人事倥傯,忽忽而過,而今可以在文化教育事業(yè)方面多做些確實有意義的事了?!庇幸淮危航üο壬热苏劦搅酥行W教育,兼及字典的問題,“深切感覺字典對開發(fā)知識、提高文化具有極大的重要性,需要編一本新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字典”,改變以往只注重文字、不重視語言與文字關系的編纂理念?!拔覀冋J為這是一項有益于教育普及的工作,必須要當作一項事業(yè)來努力進行。”①
著名語言學家金克木教授在《關于“伍記”》一文中說:“我們當時想不到所擬字典的前途,但有一個信念:中國的未來系于兒童和文盲,危險在于無知。語言文字是普及教育的工具。字典是語言文字的工具。我們不會別的,只能咬文嚼字。談論字典等于談論中國的前途?!雹?/p>
《新華字典》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擬議編纂的。出于以上考慮,于是才有了魏建功、金克木、吳曉鈴、周祖謨、張克強(張建木)等五位學者在20世紀40年代末共同討論新型漢語工具書編纂體例的往事。由此,翻開了中國辭書學史上新的一頁。
毫無疑問,最初參與小字典討論的五位學者,都是深受“五四”時期平民教育運動的影響的。但是,提議編纂這部小字典、同時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則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魏建功先生。
開展平民教育的方式有很多。作為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的魏建功先生之所以對編纂字典有如此大的興趣和決心,是與他的經(jīng)歷分不開的。
魏至先生在《魏天行(建功)先生年表》一文中記載:在1928年,魏建功先生即參加了錢玄同、黎錦熙等籌辦的“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該會前身為辛亥革命后成立之‘讀音統(tǒng)一會’,以‘統(tǒng)一語言、提倡言文一致、改革文字’為目標。先生經(jīng)錢玄同動員參加該會工作,被推為常委,分擔編審工作,編輯《國語旬刊》,兼‘大辭典編纂處’資料員?!雹?/p>
1937年在《讀書周刊》發(fā)表論文《漢字局部改造問題——簡體字表、簡體字典和標準行書述評》。④1940年,“‘國語統(tǒng)一籌備會’改名‘國語推行委員會’,在重慶恢復工作,先生仍任常委?!薄案鶕?jù)會議決定,著手編纂國家韻書《中華新韻》(黎錦熙、盧前參訂)?!雹?/p>
1942年,國語推行委員會在西南女子師范學院設立“國語專修科”,魏先生出任主任。⑥
1946年在臺灣省組建“臺灣省語言推行委員會”,出任主任委員,為這一事業(yè)做了大量工作。⑦
1947年,魏建功先生開始考慮編輯一部適合廣大人民群眾使用的新型語文工具書。夫人王碧書回北平探親,給先生家書中主張先生早日回北大,信中說:‘你要編字典,回京后曉鈴(指吳曉鈴)等許多人都可以幫助你。’”⑧
此外,葉圣陶先生在其日記中記載,在1947年,魏建功先生在上海時,曾應開明書店章錫琛先生之邀,與葉圣陶、周振甫等人討論如何編纂出高質(zhì)量字典的問題,這對他后來決定編纂字典,應該也是有影響的。
可見,魏建功先生早期參與國家通用語言統(tǒng)一籌備會的學術經(jīng)歷,他對漢字與字典的興趣,他的工具書編撰實踐,以及他在臺灣省推行國家通用語言的工作經(jīng)歷,都使他深刻認識到一本科學、準確的工具書對于初學者學習漢語、漢字的重要意義。這應該是他1947年即決心身體力行編撰一部小字典的根本原因。
魏建功先生等五位學者最初討論字典編輯體例的時間,周祖謨先生在《“伍記”與〈新華字典〉》一文中語焉不詳。原文說:“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1946年之秋,許多先生先后返回北京,會面相聚的機會逐漸多起來了?!淮危谖航üο壬?,燕談之余,講到中小學教育的問題,并涉及到字典的問題”。⑨
1946年只是泛指當時的學者們紛紛返京的一個大概時間。至于魏建功先生和幾位同道“燕談”的時間,周祖謨先生沒有提起。有人認為,周祖謨先生說是在1946年,屬于“誤記”,這一意見其實是不準確的。
周祖謨先生上文略帶模糊的敘述,引起了一些誤會。有學者撰文,誤以為魏建功先生等5位學者討論字典的時間即在1946年。例如,《文匯報》有文章說:“1946年秋,北京大學中文系魏建功、周祖謨兩位語言學家談到字典的問題時,感到有必要編一本新型的字典。”《人民日報》有文章說:“1946年的一天,北京大學中文系的魏建功和周祖謨兩位語言學家在一起聊天,談及字典對開發(fā)知識、提高文化有著極大的重要性,有必要編一本新型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字典?!?/p>
就此,當時的親歷者金克木先生在《關于“伍記”》一文中做了糾正:《文匯報》有關文章提到的5位學者討論字典問題的“年代不對,應當是一九四八年。一九四六年秋后魏去臺灣推行‘國語’(普通話),我還在武漢大學哲學系,兩人都不在北京。一九四八年秋,魏由臺灣回來,我到了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這時才有機會出現(xiàn)那個‘伍記’字典‘腳行’。”⑩
關于討論字典的具體情況,金克木先生在《關于“伍記”》一文中有生動的描述:“人民解放軍已經(jīng)包圍北平(北京),我們在魏家的大廳屋中草擬新字典的構想。老式房屋內(nèi)光線不強,我們在朦朧中高談闊論,涉及英文中的約翰遜博士字典、牛津字典、韋伯斯特字典以及黎錦熙主持多年未能成書的《中國大辭典》等等。城外傳來的炮聲仿佛給我們打擊節(jié)拍?!?/p>
周祖謨先生上文說:“第一次相聚是星期五。一談就是一個上午?!蠹遗d趣很濃,就決定每星期五上午在魏先生家把具體問題一項一項的進行討論。五月間北京的天氣已經(jīng)熱起來了。我們四個人都能準時到達,從未間斷,這樣持續(xù)了兩個多月?!?/p>
魏建功先生在《編輯字典計劃》中說,1949年的4月17日和4月24日曾做過討論,討論者為“金克木、周祖謨、張克強、吳曉鈴、魏建功”。
魏至先生為發(fā)表《編輯字典計劃》給《語文現(xiàn)代化叢刊》的編者信中說:“周文說時間是1946年,顯然有誤。金克木先生撰文更正是在1948年冬。然而這篇‘計劃’卻明確記載是在1949年4月17日和24日兩天(我查了一下,這兩天都不是‘星期五’)。究竟怎么回事?我曾向金先生討教。金先生說,北京解放后確實討論過,當時北大已被‘接管’,開始發(fā)‘小米’(折實工資),父親說:‘現(xiàn)在咱們吃飽了,該來編字典了?!谑怯珠_始討論起來。但金先生說1948年圍城時確實也討論過。”
綜合上述幾篇文章,有以下幾個關鍵信息,有助于確認大致經(jīng)過:
第一,魏建功先生在《編輯字典計劃》中注明的寫作時間為1949年4月27日,兩次討論時間為同年的4月17日和4月24日。
第二,金克木先生在《關于“伍記”》一文中提及,最初討論時間是1948年,“人民解放軍已經(jīng)包圍北平”。
第三,魏至先生致《語文現(xiàn)代化叢刊》的編者信中敘述了金克木先生的回憶:北京解放后也曾討論過,特別是魏先生在北京大學被接管,教師們的生活穩(wěn)定后,他對金克木先生等所說“現(xiàn)在咱們吃飽了,該來編字典了”,可以反映字典討論的具體過程。
第四,周祖謨先生在《“伍記”與〈新華字典〉》中提及,討論持續(xù)兩個多月,“天氣已經(jīng)熱起來了”。
由此,大致情況應該是:
第一,在1948年12月(平津戰(zhàn)役的時間為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可以參考),開始討論字典編纂事宜。最初的討論,或如周祖謨先生所回憶的那樣,是在“星期五”進行。
第二,討論幾次后,受到平津戰(zhàn)役的影響,曾停頓過一段時間。再往后,北京和平解放,北京大學被接管。北京大學網(wǎng)站《北大簡史·新中國成立后十七年的北京大學》一文說:1949年“2月28日,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接管委員會正式接管北大?!贝撕?,北京大學的各項秩序得以恢復,教師們安居樂業(yè),于是,魏建功先生又開始召集幾位學者繼續(xù)討論。但是,從魏建功先生所記兩次討論時間均為星期日看,重新開始討論的時間已不是星期五。其實,星期五是工作日,在當時沒有“雙休日”的情況下,星期五不是周末;五位學者在星期五都不用上班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星期日是休息日,大家在一起討論,也符合常情。
第三,繼續(xù)討論的時間,是在1949年三月;最后一次討論,按照魏建功先生文章所記是4月24日。其時如周祖謨先生所說,天氣已經(jīng)熱起來了(周祖謨先生所說的“五月”當為誤記,但時間相差不是很多)。如果加上在北京和平解放之前的討論,五位學者前前后后討論的時間,應該如周祖謨先生上文所說,“持續(xù)了兩個多月”。
經(jīng)過五位學者的多次討論,尤其是1949年4月17日和4月24日的討論,魏建功先生在4月27日寫就《編輯字典計劃》,提出這部字典的十大特色:(1)體現(xiàn)實際語言現(xiàn)象;(2)以音統(tǒng)形;(3)以義排詞;(4)以語分字;(5)以用決義;(6)廣收活語言;(7)由音求字;(8)由義選詞;(9)適合大眾;(10)附錄設想。
魏建功先生把這個編寫方案寄給上海的開明書店,“給書店方面考慮”。
《編輯字典計劃》還提到,作者們還準備編寫“fo”、“gong”這兩個音節(jié)的樣稿。按照周祖謨先生文章的回憶,樣稿是魏建功先生后來自己撰寫的。
葉圣陶先生在讀到魏建功先生寄來的《編輯字典計劃》后,對這一方案給予肯定。
呂叔湘先生在《懷念圣陶先生》一文中回憶:“1949年年初,開明書店收到魏建功、蕭家霖等幾位先生從北平寄來的編字典的計劃,圣陶先生認為這個計劃很好,復信說開明可以接受出版。這就是后來由附設在出版總署內(nèi)的新華辭書社出版的《新華字典》?!?/p>
呂叔湘先生文章說葉圣陶先生對這個編寫計劃很滿意,這也體現(xiàn)在1950年擬議成立新華辭書社時,即聘請魏建功先生主編《新華字典》一事上。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魏建功先生把編寫方案寄到上海開明書店的時候,葉圣陶先生其實已到北京了。商金林先生在《葉圣陶年譜》中說,葉先生1949年1月7日即已離開上海,11日到香港。3月18日“抵北平”。所以,魏建功先生的這一編寫計劃應該是寄給開明書店其他相關人士的。
在葉圣陶先生離開上海時,呂叔湘先生正在上海開明書店工作。呂叔湘先生以上回憶文章也是說“開明書店收到”,不是葉圣陶先生收到這份編寫方案的。當然,葉圣陶先生是開明書店負責人之一,他雖然離開了上海,但開明書店把一些重要文件轉(zhuǎn)寄給他,也屬正常。所以,葉圣陶先生在事后仍然看到了,還認為“這個計劃很好”。
在20世紀40年代甚或更早,編纂適合于初學者學習的字典,以普及文化知識,早已成為學者們的共識。許多有識之士都認識到,當時已出版的一些辭書還不能很好地滿足讀者的學習需求,都希望編纂出新型的、便于一般讀者學習文化使用的小辭書。比如,商務印書館1949年3月出版的、張元濟先生節(jié)選的《節(jié)本康熙字典》,其目的也是為了便于人們學習。
《節(jié)本康熙字典》是刪繁就簡的辭書編選工作。從著手編輯新型字典上說,也不乏其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一批革命的、進步的出版家也在籌劃著編纂一部適用于文化普及的小字典。
著名出版家、語言學家陳原先生在接受商務印書館柳鳳運編審的訪談時曾說:“1948年末1949年初,許多文化人,許多政治活動家,都撤退到香港,準備開進解放區(qū)去。我也被調(diào)到香港去了。徐伯昕(就是鄒韜奮的好搭當——生活書店的總經(jīng)理)要我起草小學生字典的編輯計劃和編輯大綱,準備據(jù)此編輯一部小字典,供新中國的小學生使用。為此,我們請教了葉圣陶,還開過兩次座談會,葉老,邵荃麟,還有別的文化人都參加了,討論如何編好這部小字典,根據(jù)葉老和其他人的意見,起草了一份編輯計劃,還做了幾個字的樣稿。此事葉老的日記里有記載。照我的記憶,小字典的釋義要簡明,例句必須規(guī)范,除了注音之外,還注筆順——那設想是從趙平生(解放后在文改會工作)在山東解放區(qū)編的掃盲讀物得到啟發(fā)的。所以解放后出版總署一成立,就籌設新華辭書社,要編輯一部供小學生用的小字典,這就是《新華字典》的由來?!?/p>
陳原先生所說的與葉圣陶先生等的兩次討論,均在1949年1月,是葉圣陶先生在香港、準備赴北京之時。葉圣陶先生日記都有記載:
18日:“余與云彬彬然至一小茶室,應新中國書局之約,談編輯小字典事。主其事者為陳原,荃麟亦與聞其事。此字典擬供應工農(nóng)之略識文字者。余據(jù)所知略貢意見。談兩小時而散。”
23日:“夜應伯昕、荃麟、陳原等之招,宴于紅星酒家。座皆熟友,談出版編輯方面事。十時半始散,疲矣?!?/p>
陳原先生起草的小字典編寫計劃,不知后來葉圣陶先生是否看到,但是,討論時的一些好的意見和設想,顯然對葉圣陶先生后來領導《新華字典》的編輯出版工作,是有影響的。
葉圣陶先生是20世紀40年代開明書店的負責人之一。開明書店原本準備出版由夏丏尊先生和周振甫先生編纂的《夏氏字典》。
夏丏尊先生是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曾任開明書店編譯所所長。這部字典也是為了幫助人們學習文化編纂的。周振甫先生在《從編字典看夏丏尊先生的為人》一文中回憶:“夏先生不是按照字典一般的編法來編”,“這部字典既是文白結(jié)合,又是義用兼顧”。夏丏尊先生1946年辭世的時候已經(jīng)基本完稿,但是這部字典后來沒有出版。
葉圣陶先生與夏丏尊先生友誼深厚。他和開明書店有關人士決定出版《夏氏字典》,既有社會效益與經(jīng)濟效益的考慮,也與紀念夏丏尊先生不無關系。葉圣陶先生日記中有審讀《夏氏字典》的記載。但是,葉圣陶先生在1947年8月11日的日記中說:“丏翁與振甫合作《夏氏字典》已完稿,大家看來,無多出色,且不便于初學。雖將出版應世,恐未能暢銷。因議別作小字典,以今日為開始討論之期。希望一年而后,即能出版應市?!憋@然,葉圣陶先生對什么樣的辭書才便于初學者學習、會受讀者歡迎,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葉圣陶先生在1947年4月16日的日記中說,開明書店經(jīng)理室會議決定,增設辭典委員會,由葉圣陶先生掌管。
開明書店對出版小字典的問題極為重視。葉圣陶先生在1947年8月的日記中多有關于編寫小字典的記錄。
3日:“十時,步行至雪村家?!窀?、光燾、建功亦應邀至,談字典之編輯,兼及語言文法。光燾建功時出新意,聆之甚有味?!毖┐迨情_明書店創(chuàng)辦人章錫琛先生,他請葉圣陶、周振甫、方光燾(著名語言學家)、魏建功諸學者共同討論字典的編輯出版問題?!@大概也是魏建功先生把《編輯字典計劃》徑寄開明書店的原因。
11日:“上午,談小學字典之編輯。營業(yè)方面之同事恒言我店無字典,最為缺憾。現(xiàn)屆出版界困窘之際,確需一繁銷之書,以維店運。因決議不談理想,務求必成,且速成,但望能比人家較好,即可。我店談字典已久,皆以理想過高,視人家之作均不佳,而如何方佳亦實難言,遂遷延下來?!?/p>
此外,葉圣陶先生在1947年8月12日、15日、16日、18日、23日、25日的日記中均涉及開會討論字典編寫的事情,且編寫了樣稿,準備編寫。
1948年2月24日:“叔湘仍來,與談字典之編輯?!遍_明書店后來編輯的小字典,即由呂叔湘先生設計體例,葉圣陶先生當然也參與了意見。
劉慶隆先生在《〈新華字典〉出版三十年》一文中回憶:“新華辭書社成立后,就要著手編一本小字典。開始時,葉先生拿來一本開明書店的小字典稿子,想在這個基礎上加工。后來感到內(nèi)容不合適,遂決定另行編寫。”劉慶隆先生提到的這個小字典稿子,應該就是葉圣陶先生上述日記中提到的著手編寫的那部字典。
魏建功、葉圣陶先生分別站在編纂者與出版者角度,一位力求編出“新型”字典,一位對出版的字典“理想過高”。多年的思考,多年的夙愿,使他們在新華辭書社成立后攜手合作,終于促成了《新華字典》的出版。所以,葉圣陶先生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以后,即著手成立新華辭書社,既為現(xiàn)實需要,也是他多年的夙愿。
葉圣陶先生在就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之后,即在編審局附設新華辭書社,邀請魏建功先生主持工作,著手編輯《新華字典》第一版。
《新華字典》第一版編寫工作的起始時間,葉圣陶先生在其日記中均有明確記載。
這一工作起始于1950年7月27日。葉圣陶先生在這天的日記中寫道:“從九時起,開座談會討論小字典如何編輯。建功與其所邀來共事者三人來,又有叔湘,此外我署同人五人。小字典擬以叔湘在開明設計而未經(jīng)修訂之一份字典初稿作底子,此是余數(shù)月前之設想。究竟如何,待建功諸君細看后決定,但今日初步一談,似可成為事實。商討技術問題甚多,皆有收獲。中午休息,既而續(xù)談,將近四時始散。”
《新華字典》第一版編纂工作完成于1953年12月4日。葉圣陶先生在這天的日記中寫道:“辭書編輯室之《新華字典》已完工,即將出版,今方總結(jié)工作,準備明年之工作計劃?!?/p>
劉慶隆先生在《〈新華字典〉出版三十年》一文中的記載,為大家弄清當年《新華字典》編寫經(jīng)過,提供了珍貴的材料。此外,謝仁友先生為撰寫《〈新華字典〉與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文,訪問了許多當事人,查閱了大量資料。這些資料中,還包括魏建功先生長子魏至先生的未刊稿《新華辭書社沿革》《新華辭書社成員》等珍貴資料。這一部分內(nèi)容來自以上劉慶隆先生和謝仁友先生的文章。
《新華字典》第一版的編寫組共有14人:主編魏建功先生,編者有魏建功先生親自聘請的蕭家霖、孔凡均、李九魁、張克強、張廼芝、李伯純、劉慶隆、朱沖濤、王蘊明、游禹承等10人,以及從人民教育出版社調(diào)入的杜子勁、趙桂均等2人,還有從輔仁大學畢業(yè)分配來的李文生。其中,朱沖濤負責編寫組一般事務、勾乙資料,王蘊明是資料員,游禹承是抄寫員,趙桂均負責刻蠟板,其他10人為編寫者。
《新華字典》第一版最初在1951年8月新華辭書社成立之際開始著手編寫,編寫者有魏建功、蕭家霖、杜子勁、張克強、孔凡均、李九魁等,至1951年夏天完成初稿。由于編寫經(jīng)驗不足等原因,初稿的質(zhì)量不高,問題較多。經(jīng)過討論,決定重新編寫。在重新編寫以前,編寫組重新討論了編寫方針、制訂體例原則,還進行了試編寫。在這一階段,蕭家霖先生付出了很多勞動。
到1952年夏天,《新華字典》第一版的重新編寫工作正式開展,編寫者有魏建功、蕭家霖、杜子勁、張克強、孔凡均、張廼芝、李伯純、劉慶隆、李文生等。此外,李九魁負責字頭順序的排列,魏建功、李文生負責編寫《筆形部首檢字表》,李文生、李伯純負責編輯字典的插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繪圖科完成繪制工作。由此,《新華字典》第一版(音序本)的編輯工作正式完成。
《新華字典》第一版以注音字母注音,按音序排序。此版《新華字典》出版后,考慮到南方方言區(qū)的很多讀者對國家通用語言和注音字母不熟悉,用音序本翻檢不便,編者們隨即開始編寫《新華字典》的部首排列本,參加編寫的有魏建功、蕭家霖、杜子勁、孔凡均、李伯純、劉慶隆、李文生。部首排列本《新華字典》的編寫工作于1954年春天完成,并在1954年8月正式出版發(fā)行。
《新華字典》第一版不僅在編纂思路上博采眾長,在審稿階段也有眾多學者、教育工作者參與。對此,劉慶隆先生在《〈新華字典〉出版三十年》一文中有比較具體的描述:《新華字典》第一版初稿完成后,“選了一部分油印,送領導、專家、中小學教師和中等程度的干部審閱提意見。還分別開了一些座談會,有專家的,中小學教師的,初中文化程度的干部的。”
當年主要有哪些審讀者,已無可考。現(xiàn)在可知的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內(nèi)部的三位審讀者。
首先是呂叔湘先生。以往談到請呂叔湘先生審讀,人們一般都認為是由于呂叔湘先生的學識、威望,以及他與葉圣陶先生的深厚友誼。呂叔湘先生在《懷念圣陶先生》一文中說:“1952年高等學校院系調(diào)整的時候,我被分配到語言研究所,做語法研究工作,還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兼任一名副總編輯(圣陶先生是社長),照料語文課本的編輯工作?!笨磥?,呂叔湘先生于《新華字典》,還不僅僅是友情審讀,還有著部分工作上的領導原因。
其次是張中行先生。張中行先生是著名的文史學家,1951年初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葉圣陶先生在1951年1月30日的日記中記載:“陳哲文介紹張中行來我社,今日見面,請在語文組工作?!彼矃⑴c了《新華字典》初稿的審讀工作。張中行先生在《魏建功》一文中說:“五十年代前期,他在新華辭書社主持編《新華字典》,因為某種工作關系,一部分稿子送給我看,我們的交往多起來?!?/p>
第三位是惲逸群同志。惲逸群同志是我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曾擔任新華社華中分社社長、《新華日報》華中版總編輯、上?!督夥湃請蟆飞玳L、華東新聞出版局局長、復旦大學新聞系主任等職務。從葉圣陶先生的日記看,惲逸群同志參與過《新華字典》部分初稿的審讀,曾承擔《新華字典》第一版出版之前的領導工作及其第二版的部分領導工作。以下是葉圣陶先生日記中的部分記載:
1953年12月4日:“下午至社中心,與燦然、惲逸群偕。辭書編輯室之《新華字典》已完工,即將出版,今方總結(jié)工作,準備明年之工作計劃。而建功在北大事忙,未能以全力領導(渠實亦不善于領導),故擬以惲逸群為副室主任助之。惲在地圖編繪社為副總編輯,尚有馀力可分擔辭書室事。今日邀彼到社,與室中同人見面并座談。下星期起,渠即可每周到社三四次矣?!?/p>
1953年12月15日:“惲逸群與余同車歸,告余日來在辭書編輯室商談編輯小辭典,大家談論頗有勁?!?/p>
1954年1月22日:“至辭書編輯室,與魏、蕭、惲三君商補救錯誤之辦法。尚有二百萬冊未印,可以改版。已印之三百萬冊只得刊誤矣。所謂錯誤,系于‘國民’下解作‘人民民主專政的對象’。當時油印分發(fā)原稿,多數(shù)人看過,余亦看過,未經(jīng)發(fā)覺,僅惲一人曾標明應改動,而蕭君等未之改。”
1954年7月2日:“與數(shù)人談《新華字典》修訂再版之事。此字典實不能令人滿意,……只得酌量修訂。今日討論者為改按音序排列為按部首排列?!薄按舜涡抻喐逯詈髮徸x以建功、逸群二公任之,余則不過問矣。”
從葉圣陶先生的日記中可以看出惲逸群同志的識見、領導才能,以及對《新華字典》的貢獻。
惲逸群同志曾長期蒙受不白之冤,1978年逝世,在20世紀80年代才獲平反昭雪。他為《新華字典》第一版作出的貢獻令人深深懷念。
注釋:
③④⑤⑥⑦⑧魏至:《魏天行(建功)先生年表》[J],《炎黃文化研究》(第1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200頁,第202頁,第203頁,第203頁,第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