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許傳新
(1.成都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2.成都理工大學 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據(jù)近來研究證據(jù)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祖父母照看孩子的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化。[1]在過去的二十年里,與祖父母同住的子孫數(shù)量增加了大約40% 。[2]根據(jù)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年滿18歲以下(490萬)的孩子中,有7%居住在祖父母的家庭中。在歐洲,58%的祖母和49%的祖父在前一年至少照顧過他們的一個子孫。在愛爾蘭地區(qū),在67~85歲之間的老年人中,有37%的祖輩每天為孫輩提供護理或者每周提供2~3次的日常照顧。[3]將國外隔代照顧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歸納,并結(jié)合國內(nèi)研究展開述評,以期為讀者提供未來有重要價值的研究選題。
國外學者研究的長處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研究方式較為規(guī)范。每一篇論文基本上都是在前人學術(shù)的基礎(chǔ)上,通過一定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力爭為后人的繼續(xù)研究和再度創(chuàng)新做出自己的學術(shù)貢獻。從國外的學術(shù)成果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的學術(shù)研究既有承上啟下,又有敢于批判創(chuàng)新的趨勢。例如隔代照顧下祖輩對孫輩學業(yè)成績的影響研究,有學者發(fā)現(xiàn)祖輩的文化資本是唯一對孫輩的教育有直接影響的資本形式。接著有學者研究指出,沒有證據(jù)表明隔代照顧下祖輩對孫輩的教育起了直接作用。其二,研究內(nèi)容較為系統(tǒng)。有隔代照顧的成因、隔代照顧分別對祖輩和孫輩的影響、隔代照顧的利弊、隔代照顧下祖輩與孫輩之間的關(guān)系、隔代照顧下祖輩與孫輩的互相影響等研究。其三,實證支持。他們的學術(shù)研究不是理論說教,而是理論與實證相結(jié)合。這種科學的研究方式能有效搜集第一手資料,再利用先進的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shù)對其進行驗證,從而有效把實證調(diào)研與理論研究結(jié)合起來。如對學校7年級和8年級學生欺凌情況的實證調(diào)查,并將之與依戀理論相結(jié)合,進而得出隔代照顧下的孫輩更頻繁地欺負同齡孩子的結(jié)論。其四,理論視角多樣。進化理論、理性選擇理論、規(guī)范性解釋理論、角色認同理論、參照群體理論、依戀理論和情感交換理論等。如在隔代照顧下?lián)碛斜O(jiān)護權(quán)祖輩同沒有涉及隔代照顧的祖輩對比中,運用參照群體理論進行研究,同時采用角色認同理論為祖輩在隔代照顧下身份的轉(zhuǎn)換提供理論參照。
然而國外關(guān)于隔代照顧的研究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橫向和縱向研究相對較多,但是橫縱結(jié)合相對較少。研究對象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對比研究。其次,隔代照顧概念的操作化水平還有待提高。毫無疑問在該研究領(lǐng)域方面,隔代照顧作為最關(guān)鍵、最核心的概念,目前的研究僅僅操作化為“是否照料孫子女”或“照料孫子女的強度”,而事實上隔代照顧作為一個內(nèi)涵非常豐富的概念,需要從其各個維度,編制較為科學的量表來進行測量。最后,政策回應(yīng)研究不足。國外對隔代照顧的補貼資助大多只限于擁有正式監(jiān)護權(quán)的祖輩,其他非正式的、沒有監(jiān)護權(quán)的祖輩或其他親屬照顧者則不能享受政府的服務(wù)政策。
1.人口因素
年齡是影響祖輩與孫輩之間關(guān)系的因素之一。祖孫雙方的年齡在預測關(guān)系質(zhì)量方面會相互影響。對于年幼的孫輩,祖父母通常會提供直接的照顧,祖孫關(guān)系較為親密;而在稍大的孫輩中祖父母更多是成為一個知己或扮演情感上的支持角色。祖輩不太滿意當孫輩進入青少年時期時祖孫之間的關(guān)系,孫輩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們報告說祖父母的支持減少了。特別是在孫輩進入4年級至10年級的階段時,祖孫之間的沖突增加了。Crosnoe和Elder (2002)研究表明,在孫輩進入大學后,祖孫關(guān)系又有所改善。[4]
種族在祖孫關(guān)系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與白人相比,黑人祖父母在孫輩的生活中扮演著更親代的角色,如日常教育,傳授生活技能。在一項對122名高中生的研究中,Hirsch,Mickus和Boerger (2002)發(fā)現(xiàn)與白人青少年相比,黑人青少年更有可能與他們的祖父母談?wù)撍麄兣c父母之間產(chǎn)生的問題。[5]
多項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性別角色對祖孫關(guān)系有著重要影響。如母系祖父母(外公、外婆)與子孫的聯(lián)系更緊密,其中母系祖母比母系祖父與子孫聯(lián)系更多;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孫輩們的報告也表明他們與其母系祖母的關(guān)系比任何其他祖父母都要親密。[6]也有證據(jù)表明,兒童性別在祖父母與子孫的關(guān)系建構(gòu)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祖父對孫子的(影響)關(guān)系比孫女較大;孫女與祖父母之間的關(guān)系比孫子更親密;孫女與她們的母系祖母有特別密切的聯(lián)系。
隔代照顧下祖孫之間的關(guān)系也取決于家庭結(jié)構(gòu)。在父母離婚后,尤其是在母親擁有孫輩監(jiān)護權(quán)的情況下,孫輩與父系祖父母的關(guān)系呈日漸式微狀態(tài)。另一方面,祖父母也會增加對孫輩的照顧,為剛離婚的孫輩父母提供支持。另外,與家庭結(jié)構(gòu)完整(無論是繼父母還是親生父母)的雙親家庭相比,隔代照顧在單親家庭中的比例或概率是最高的。
2.物理距離
影響祖孫之間關(guān)系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是兩者間的地理距離。研究發(fā)現(xiàn),被雇傭的祖父母在其成婚子女居住地附近生活最有可能提供照顧,既包括對成婚子女的照顧,也包括對婚后生育小孩的照顧。[7]同時,祖輩與孫輩的關(guān)系建構(gòu)質(zhì)量取決于兩者間接觸的頻率,而接觸頻率的高低又受到兩者居住地地理位置上遠近的影響,這反過來對祖輩與孫輩的關(guān)系具有改善或惡化的影響。
3.互信
有學者對比研究了影響祖孫之間關(guān)系的因素,包括托付,溝通滿足,相互控制,喜好,關(guān)系滿意度和互信。其中信任是影響祖孫關(guān)系的最重要因素,信任是建立人際關(guān)系的基礎(chǔ)。[8]信任在家庭關(guān)系中尤其重要,尤其是在祖父母與子孫的關(guān)系中,因為他會影響孫輩對家庭成員和其他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當他們與祖父母進行頻繁的、面對面交流時(即較高的溝通滿意度,親密感,關(guān)系滿意度,共同的家庭認同以及團結(jié)),當他們的祖父母提供基于情感支持的交流時,表達無條件的愛,并提供支持幫助時,孫子們往往對他們的祖孫關(guān)系感覺良好。[9]并且在對祖輩傳遞的情感關(guān)系接收上呈顯著、積極狀態(tài)。
1.隔代照顧下祖輩的特點研究
首先,提供隔代照顧的祖輩絕大多數(shù)(63%)是女性,年齡在50歲左右,其中超過2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或處于貧困線。[10]Coall和Hertwig (2011)指出,在祖父母對子孫的投資研究中發(fā)現(xiàn)母系祖母(外婆)對孫輩的投資最多,其次是外公,再次是奶奶,最后是爺爺。[11]其次,歐洲的研究發(fā)現(xiàn),雇傭祖父母比沒有工作的祖父母更不可能提供定期照顧。擁有較少功能限制和多資源的祖輩更有可能是開始或繼續(xù)非居住護理;相對弱勢的祖父母更有可能開始和繼續(xù)同住照顧。那些為自己的孫輩提供常規(guī)育兒服務(wù)的祖輩比其他祖父母更年輕,更健康,受教育程度更高。相比之下,提供更廣泛的兒童看護的祖父母更有可能是非洲裔美國人,受教育程度較低,生活在貧困或公共援助中。再次,對曾照顧過孫輩的祖輩來說,他們的態(tài)度更為積極。研究人員對祖父母隔代照顧提供者的動機和經(jīng)驗進行了調(diào)查,McGowen, M. R.等人(2006)發(fā)現(xiàn)祖父母認為照顧子孫會豐富他們的生活,增加他們的幸福感。[12]隔代照顧還強調(diào)了一種新的目的感,照顧人員所得到的物質(zhì)獎勵和心理滿足比放棄工作或失去自由等犧牲更重要。大部分祖父母在幫助其子女照顧年幼的孫輩方面表現(xiàn)出了一種責任感。最后,在與祖父母共同生活的780萬兒童中,約有360萬兒童的祖輩對孫輩負有唯一的監(jiān)護責任。[2]與父母相比,無論是對子孫擁有監(jiān)護權(quán)還是沒有監(jiān)護權(quán)的祖父母,他們都不太可能意識到孫輩的精神情感需求以及做出相對的移情反應(yīng)。同時,隔代照顧下?lián)碛斜O(jiān)護權(quán)的祖輩對孫輩的關(guān)懷強度大,而這類家庭的孫輩數(shù)量也在迅速增加。
2.隔代照顧對祖輩的影響研究
首先是對祖輩生活的影響研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主要采用結(jié)構(gòu)化矛盾(行為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帶來的矛盾)來分析養(yǎng)育子孫對祖父母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在具有高度義務(wù)撫養(yǎng)子孫的國家,照顧子孫的祖父母具有較高的生活質(zhì)量。[13]但是也有許多隔代照顧下的祖輩經(jīng)歷了貧困的生活環(huán)境和不和諧的鄰里關(guān)系,與家人和朋友隔離,角色負擔過重和角色混淆,婚姻沖突和生活混亂等狀況。[14]健康研究和退休研究發(fā)現(xiàn),隔代照顧會影響生活的幸福程度,比如缺乏社會支持,缺乏隱私和休閑時間,更容易被孤立和抑郁。
其次是對祖輩身體健康的影響研究。大多數(shù)擁有孫輩監(jiān)護權(quán)的祖輩健康指標得分低于美國平均人口的健康指標。照顧孫輩會對祖父母的身體健康產(chǎn)生負面影響。Robinson-Dooley和Kropf(2006)在他們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89%的隔代照顧祖父母人員報告了健康問題,其中四分之一的人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不佳,約四分之一的人表示自己的健康狀況一般,只有少數(shù)(6%)的認為自己健康狀況良好。[15]祖輩對孫輩提供輔助性照顧(父輩對祖輩提供主要照顧)會產(chǎn)生完全不同的影響。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祖輩在照顧孫輩中采取主要和補充兩種照顧形式對其健康產(chǎn)生不同影響:祖輩在隔代家庭中對孫輩提供主要撫養(yǎng)照顧的,其自身健康狀況差,患抑郁癥的概率高,而提供輔助護理的情況則更健康。[16]
最后是對祖輩育兒壓力的影響研究。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祖父母經(jīng)常會經(jīng)歷與他們的照料情況相關(guān)的情感痛苦。例如缺乏經(jīng)濟資源、照料者的健康狀況和兒童的行為表現(xiàn)被認為可能是祖輩壓力的來源,尤其是對養(yǎng)育孩子的壓力。一般來說,隔代照顧的祖輩伴隨著照顧責任的加重,壓力逐漸上升。[17]隔代照顧的祖父母被發(fā)現(xiàn)患抑郁癥的風險比非看護的同齡人都要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隔代照顧的高壓力造成的。比如,對孩子們的具體護理實踐會產(chǎn)生照顧的壓力。Choi等人指出父輩對虐待的擔憂可能會對祖輩造成傷害,使祖輩的健康狀況和情感狀況惡化,從而導致養(yǎng)育壓力增加。[18]缺乏社會支持會加劇養(yǎng)育的壓力,反過來,養(yǎng)育的壓力也會影響健康。也有學者就隔代照顧對祖母的健康與育兒壓力影響單獨進行了研究,相比沒有看護子孫的祖母,隔代照顧下的祖母更有可能出現(xiàn)抑郁。[19]擁有孫輩監(jiān)護權(quán)的祖母,其自身不好的身體狀況會增加養(yǎng)育壓力。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30%擁有監(jiān)護權(quán)的祖母臨床養(yǎng)育壓力得分超過親職壓力量表 Parenting Stress Index (Abidin,1995)的數(shù)據(jù),表明有必要對這一人群進行臨床干預。[20]同時也有研究表明祖輩可以通過對他們成年子女提出照顧孫輩的要求設(shè)限、回應(yīng)孫輩的創(chuàng)傷以及解決在照顧孫輩中遇到的問題來感知幸福,減輕養(yǎng)育壓力。[21]
導致祖輩產(chǎn)生壓力的是孫輩,這些孫輩在身體上和情感上都有問題,因為很多孫輩伴隨著出生就染上毒癮,在搬到祖父母家之前就已經(jīng)被虐待和被忽視了。與美國一般的兒童相比,由祖父母撫養(yǎng)的兒童在行為和情感障礙上的患病率更高。
1.對孫輩的學業(yè)成就的影響
隔代照顧下的孫輩都經(jīng)歷了與學校相關(guān)的重大問題。從隔代照顧的家庭規(guī)模來看,家庭大小和考試成績之間的負面聯(lián)系會在較高的社會發(fā)展水平上更加凸顯,當孫輩與祖輩長期生活時,這種負面聯(lián)系會更加強烈。[22]從隔代照顧祖輩的資源來看,在祖輩的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資本中,祖輩的文化資本是唯一對孫輩的教育有直接影響的資本形式。[23]但在Thijs Bol, Matthijs Kalmijn,2016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只有當我們不控制父母的相關(guān)變量時,祖父母的學歷、職業(yè)地位和文化資源才會影響到孫輩的受教育程度。一旦我們包含了關(guān)于中間階層(父母)的資源信息,祖輩的影響就消失了,這表明隔代照顧下祖輩對孫輩沒有直接的影響。[24]
2. 對孫輩行為習慣的影響
國外研究表明,在與祖輩同住的780萬孫輩中,大約33%的兒童生活在經(jīng)濟困難的家庭中。在貧困條件下生活被認為是不利兒童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如不善加引導,這些兒童可能會形成一種敵對、過激的社會心態(tài)和暗黑心理。如孫輩間的欺負行為在中學階段較為普遍,童年欺凌與心理障礙、品行障礙、對立違抗性障礙,抑郁,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癥有關(guān)。[25]隔代照顧的孫輩,更頻繁地欺負同齡人。
3.對孫輩社會化的影響
隔代照顧下的孫輩會遭遇挫折和憤怒,矛頭直接指向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這些孫輩會受到消極的早期生活事件和當前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很多孩子經(jīng)歷了高強度的壓力,對失去父母感到壓抑,對重新定位祖父母作為父母的新角色感到困惑,對將來感到擔憂,以及對遠離他們的朋友感到悲傷。[26]也有研究表明家庭的長期貧困會對孩子的認知和心理發(fā)展軌跡產(chǎn)生負面影響,隔代照顧下的孫輩受此影響更大,社會化進程緩慢。[27]
在實證支持上,首先開展有關(guān)隔代照顧全國范圍的、較大樣本規(guī)模的、系統(tǒng)性和綜合性的實證調(diào)研。在國內(nèi)當前城鄉(xiāng)二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大背景下,隔代照顧問題已呈現(xiàn)出全國分布的狀態(tài),局部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不能反映隔代照顧的諸多情況,在目前國內(nèi)隔代照顧規(guī)?;癄顟B(tài)不斷擴大時,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nèi)對隔代照顧進行統(tǒng)計,以獲得當下最新的資料,為此問題的研究奠定基礎(chǔ)。其次是注重結(jié)合實證與理論兩個方面來研究隔代照顧問題。針對隔代照顧下的祖輩和孫輩這兩大特殊人群,精心設(shè)計解釋性、理解性較強的問卷,通過實地調(diào)查,深入到隔代照顧下的家庭中。在歸納總結(jié)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對原始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來檢驗社會學、老年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中相關(guān)的理論命題與假設(shè)。最后,實證研究應(yīng)注重縱向跟蹤調(diào)查研究。在時間維度方面,一個時間點上收集資料,對隔代照顧尤其是對其祖孫兩代人的影響進行的研究較多,而在不同時間點上收集資料,對隔代照顧尤其是對其祖孫兩代人的影響進行縱向研究卻十分少見,而事實上,要探討隔代照顧對祖輩或?qū)O輩的影響,縱向的同組追蹤研究才是更為科學的。同時結(jié)合橫向研究和縱向研究,在隔代照顧家庭下,根據(jù)當前調(diào)查時間點的客觀資料,結(jié)合不同時間點收集的資料,描述隔代照顧的發(fā)展變化,闡釋其變化可能出現(xiàn)的原因,預測其變化有可能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在理論視角方面,首先要注重借鑒其他學科有深意的、內(nèi)涵豐富的理論知識來研究國內(nèi)隔代照顧。同時對隔代照顧問題的研究,不能分學科孤立地進行。隔代照顧作為一種具有多種屬性的社會現(xiàn)象,除了從借鑒學科各自的視角出發(fā)進行研究和探討外,還應(yīng)該盡可能從多種學科的綜合視角來進行探討,特別是從中國社會整體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在思考隔代照顧現(xiàn)象的多種內(nèi)涵基礎(chǔ)上提出研究問題,才可能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提供更有效的答案,但從目前情況看,單一學科、單一內(nèi)容、單一角度、單一層次的研究比較普遍,不同學科、多種視角的綜合研究相對較少。另外要特別提出應(yīng)強化理論研究與經(jīng)驗研究的銜接,推進這一領(lǐng)域的理論創(chuàng)新,促使研究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將國內(nèi)隔代照顧研究在整體上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在研究內(nèi)容上,首先,相對于西方隔代照顧研究,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主要集中在隔代照顧的成因研究、隔代照顧的利弊研究、隔代照顧的影響研究等方面。將研究范圍從農(nóng)村隔代照顧擴延至城市隔代照顧。其次,隨著隔代照顧研究深度的拓展,新的研究視點的挖掘,隔代照顧所涉及的面越來越豐富,且內(nèi)容越來越復雜。
如針對隔代照顧的祖輩,大的方面主要涉及他們自身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撫養(yǎng)孫輩的壓力(包括自身的壓力和來自父輩的壓力)、對孫輩教育的影響等。比較細化的可以研究隔代照顧下祖輩是否與孫輩同住出現(xiàn)的一系列研究。隔代照顧問題牽扯到方方面面, 因此需要多學科、多角度地對此進行研究。單單靠目前涉及的學科是存在局限性的,還需要從法律、管理等角度對此問題進行探討。再次,重視隔代照顧下孫輩成長和發(fā)展的客觀、外在的社會結(jié)構(gòu)性因素以及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將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擴大考量范圍,而不是局限在孫輩的個性心理或局部教育環(huán)境的范圍內(nèi),這會對研究結(jié)論產(chǎn)生偏差。
在研究目標上,理論上取得了對隔代照顧的突破性認識,對國內(nèi)隔代照顧的現(xiàn)實問題和制定相關(guān)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jù)以及實施更有效的社會服務(wù)來幫助隔代照顧的家庭。對隔代照顧家庭實施全程干預,與隔代照顧相關(guān)人員一起納入研究與行動,如定期對隔代照顧家庭的祖輩提供一定的經(jīng)濟資助、衣食保障、生理健康診斷治療以及心理咨詢、對孫輩提供學習輔導、心理健康引導等措施,能有效緩解祖輩的撫育壓力和孫輩的成長問題。
[1]Geurts, T., van Tilburg, T., Poortman, A.-R., Dykstra, P.A., 2015. Child care by grandparents: changes between 1992 and 2006. Ageing Soc 35 (06),1318~1334.
[2]U.S. Census Bureau. (2010). Table C4: children with grandparents by presence of parents, sex, race, and Hispanic origins for selected characteristics. 2010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2010 Ann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uppl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census.gov/population/www/socdemo/hh-fam/cps2010.html
[3]Hank, K., & Buber, I. (2009). Grandparents caring or their grandchildren: Findings from the 2004Survey of Health, 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urop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0, 53~73
[4]Crosnoe, R., & Elder, G. H. (2002). Life course transitions, the generational stake,and grandparent-grandchild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1089~1096.
[5]Hirsch, B. J., Mickus, M., & Boerger, R. (2002). Ties to influential adults among black and white adolescents: Culture, social class, and family network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30, 289~303.
[6]Silverstein, M., & Marenco, A. (2001). How Americans enact the grandparent role across the family life cours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2, 493~522.
[7]Mueller, M. M., & Elder, G. H., Jr. (2003). Family contingencies across the generations: Grandparent-grandchild relationship in holistic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5, 404~417.
[8]Ruiz, S. A., & Silverstein, M. (2007). Relationships with grandparents and the emotional well-being of late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grandchildre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3, 793~808.
[9]Mansson, D. H., Myers, S. A., & Turner, L. H. (2010). Relational maintenance behaviors in the grandchild-grandparent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27, 68~79.
[10]Livingston, G., & Parker, K. (2010). Since the start of the Great Recession, more children raised by grandparents [Electronic version] (Pew Research Center Social& Demographic Trends). Retrieved fromhttp://pewsocialtrends.org/2010/09/09/since-the-start-of-the-great-recession-more-children-raised-by-grandparents/
[11]Coall, D. A., & Hertwig, R. (2011). Grandparental investment: A relic of the past or a resource for the futur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 93~98.
[12]McGowen, M. R., Ladd, L., & Strom, R. D. (2006). On-line assessment of grandmother experience in raising grandchildren.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32, 669~684.
[13]Franz S. Neuberger·Klaus Haberkern(2014).Structured ambivalence in grandchild car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among European grandparents,Eur J Ageing (2014) 11:171~181.
[14]Hughes, M. E., Waite, L. J., LaPierre, T. A., & Luo, Y. (2007). All in the family:The impact of caring for grandchildren on grandparents’ health.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Social Sciences, 62, S108~S119.
[15]Powdthavee, N. (2011). Life satisfaction and grandparenthood: Evidence from a nationwide survey.IZA Discussion Paper No. 5869,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 (IZA), Bonn, Germany.
[16]Hank, K., & Buber, I. (2009). Grandparents caring or their grandchildren: Findings from the 2004Survey of Health, 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urop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0, 53~73.
[17]Neely-Barnes, S. L., Graff, J. C., & Washington, G. (2010).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of custodial grandparents. Health & Social Work, 35(2), 87-97.
[18]Choi, M., Sprang, G., & Eslinger, J. G. (2016).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A synthetic review and theoretical model for interventions. Family & Community Health,39(2), 120128.
[19]Hayslip, B., Blumenthal, H., & Garner, A. (2015). Social support and grandparent caregiver health: One-year longitudinal findings for grandparents raising their grandchildren.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70(5),804~812.
[20]Abidin, R. R. (1995). Parenting stress index: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21]Kimberly Bundy-Fazioli, Christine A. Fruhauf & Jacque L. Miller,(2013).Grandparents Caregivers’ Perceptions of Emotional Distress and Well-Being, Journal of Family Social Work, 16:5, 447~462.
[22]Martin Kreidl,Barbora Hubatková(2014).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38 (2014) 1~17.
[23]Stine M?llegaarda,b,*, Mads Meier Jger a,b (2015).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 42 (2015) 11~19.
[24]Thijs Bol *, Matthijs Kalmijn.(2016).Grandparents’ resources and grandchildren’s schooling: Does grandparental involvement moderate the grandparent effect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55 (2016) 155~170.
[25]Oliver W. Edwards(2016).Bullying Among Middle School Children Raised by Grandparents,Contemp School Psychol (2016) 20:254~261.
[26]Landry-Meyer, L., & Newman, B. (20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grandparent caregiver role.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5, 1005~1025.
[27]Belsky, J., & Fearon, R. M. P. (2002). Early attachment security, subsequent maternal sensitivity, and later child development: Does continuity in development depend upon continuity of caregiving 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4, 36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