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統(tǒng)一之前,商代甲骨、兩周金文、東土文字是當時文字的主流。秦代統(tǒng)一以后,完成了對篆書形式與法度的建立,小篆成為當時最高審美形式的官方字體。進入漢代以來,隨著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隸書方便快捷的特點使其廣泛流行于民間,篆書慢慢衰落。魏晉時期,行草書體大興,篆書的命運一再落入谷底,逐漸被世人遺忘?!缎蜁V·篆書敘論》云:“自漢、魏以及唐室,千載間寥寥相望?!盵1]在唐代政績顯著,經(jīng)濟繁榮的影響下,篆書的命運發(fā)生了轉(zhuǎn)折,篆書嚴謹?shù)姆ǘ?,?yōu)美的形態(tài)迎合了唐代以法度為上的思想,開創(chuàng)了篆書的復興與繁榮,篆書重回人們的視野。隨之出現(xiàn)李陽冰、陳惟玉等一批善篆書的大家,篆書作品之多,風格表現(xiàn)之異對唐以后篆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然而衰微已久的篆書剛剛復興,難免會受到當時興盛的楷書影響。此時一些篆書功底不強、古文造詣不深、對篆書的理解和把握不強的書家或?qū)懯?,他們也迫切的希望自己可以對篆書的復興做出努力,致使此時的篆書出現(xiàn)了另一番面貌,篆、楷、隸雜糅的現(xiàn)象層出不窮。敦煌出土的《篆書千字文》是敦煌遺書中最具代表性的篆書墨跡,更是唐代重要的篆文資料,其中楷書筆意與字形甚多,筆者對其中的篆書楷化現(xiàn)象進行圖例分析,將其藝術(shù)特色以及與同時代篆文進行比較,發(fā)掘其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以期對我們今后的篆書創(chuàng)作提供一絲借鑒與幫助。
本文所用敦煌《千字文》(圖1、圖2、圖3)來源于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西域文獻。[2]此《篆書千字文》原為一卷,斷為兩卷?!抖鼗瓦z書總目索引新編》伯希和劫經(jīng)錄中記錄此兩卷分別為P.3658篆書千字文七行(旁注楷字),P.4702行書篆書對照千字文(說明:五行旁注以楷字,與P.3658號為同卷)。[3]
圖1
1、圖1,P.3658號,首尾具缺,存七行,行十字,篆書,右側(cè)旁注楷字;起“(桓)公匡合”,訖“馳譽單青九州”;卷中存在誤注楷字現(xiàn)象。卷尾部存楷書抄《千字文》開端部分文字兩行,首題“千字文敕元外散騎侍郎周與嗣次韻”,正文起“天地玄黃”,訖“云騰致雨,(露結(jié)為霜)”。其后抄有其他兩行文字。被卷修補殘卷上有殘賬六行(《法藏敦煌西域文獻》題做“繒梁歷”)。
2、圖2,P.4702號,首尾具缺,存五行,行十字,篆書,右側(cè)旁注楷字;起“承明既集墳典”,訖“車駕肥輕”。卷中亦存在誤注楷字或錯位現(xiàn)象。巻背有雜寫三行(圖3)。
圖2
圖3
唐代經(jīng)歷唐初五朝八十多年,至開元盛世迎來了發(fā)展的高峰時期,當時政績顯著,經(jīng)濟繁榮,統(tǒng)治者更是“旁求宏碩,講道藝文?!鄙蛟鲋病毒w瑣談》云:“開元文勝,百家皆有跨晉,宋追兩漢之思,經(jīng)大歷,元和,兩唐之為唐也。六藝九流,遂成滿一代之大業(yè)?!弊瓡诔良帕藥浊旰笥瓉砹藦团d。然而,衰微已久的篆書剛剛復興,難免會受到當時興盛的楷書影響,善篆書者寥寥無幾,鐘人杰《性理會通·字學》云:“斯誅之后,七八百年,僅見唐李陽冰,又二百年,僅見宋初徐鉉而已?!盵4]加之識古文者甚少,《南史·范云傳》載:“齊建元初,竟陵王子良為會稽太守,云為府主簿……云以山上有秦始皇刻石,此文三句一讀,人多作兩句讀之,并不得均,又皆大篆,人多不識?!币陨显蛑率棺ㄓ炚`、字體雜糅等原因相繼出現(xiàn)。篆書楷化是敦煌《篆書千字文》其中的一個現(xiàn)象,雖然后人對這幅作品褒貶不一,但是以書史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和書法學習臨摹創(chuàng)作的視角來看這幅作品,它有趣味的線條,奇特的字形是可以為我們的創(chuàng)作帶來幫助和借鑒的。
對于篆書的楷化,無疑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線條筆畫一改篆書“篆尚婉而通”的玉箸般的線條,加入了楷書的點畫,入筆與轉(zhuǎn)折明顯,線條書寫意味濃厚;二是在字法與結(jié)構(gòu)的處理上不同于常規(guī),結(jié)體上因字布形,形狀隨意,打破常規(guī)。某些字形部分楷化,可以說是“半篆半楷”,有些字形“完全楷化”,還有些字形基本保持了篆書的篆法。下文筆者從這兩個方面通過圖例分析的方法來向讀者展示其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與特征。
1、線條筆畫
(2)起收筆處提按明顯,并且露鋒起筆,一改篆書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的藏鋒起筆的書寫方式。陳槱《負暄野錄》中“篆法總論”一節(jié)云:“小篆自李斯之后惟陽冰獨善其妙,常見真跡其字畫起止處,皆微露鋒鍔。映日觀之,中心一縷之墨倍濃,蓋其用筆有力,且直不下欹,故鋒常在畫中……余聞之善書者云:‘古人作篆,率用筆尖,變通自我,此是□法?!历Q山魏端明先生亦用筆尖,不愧昔人……”[5]其中的“微露鋒鍔”“率用筆尖”正是指線條入鋒、出鋒角度,在《篆書千字文》中將這種技法與部分筆畫的楷化結(jié)合在一起。如“土”、“戶”二字,從“土”字的橫畫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此人在書寫時毛筆入紙時的方向,以及書寫過程中的提按變化,“戶”字橫畫行至收筆處此人下壓了毛筆并從線條上部出鋒,作出了形似隸書的波挑。多折筆,一改篆書婉轉(zhuǎn)通暢的線條,如“士”、“青”,書者在線條改變方向的瞬間,楷書的技巧動作還是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可能書者原本也只是求其形似這個角度來書寫篆書的。
(3)書寫性加強,書寫意味更濃。脫離了篆書均勻,缺少生趣的線條。使其更加優(yōu)美、富有生命力。
2、字法與結(jié)構(gòu)的處理
(1)結(jié)構(gòu)處理上不同常規(guī),因字布形,雖說打破了思維上的定式,但整體上又不矛盾,上下左右字之間都能協(xié)調(diào)的很合理,單個字的布置上也能隨心所欲但并無沖突、生硬之感。如《篆書千字文》中“九”與唐《碧落碑》中“九”字作對比,可以看出書者故意將筆畫中部做了一個折筆,突然改變方向后增加了兩個弧線。再如《篆書千字文》“橫”與清代吳讓之所寫“橫”,在左右偏旁的處理上我們大多都會選擇避讓,如吳讓之所書,將“黃”字兩個筆畫做成點狀避免與木部交叉,而《篆書千字文》中隨性的將其兩筆邊長,穿插之木部下方。除此之外還有“軍”、“趙”、“盟”等。我們在對此字結(jié)構(gòu)的安排布置感到驚訝的同時也無不佩服筆者的膽量與才華。
(2)在字法的處理上,某些字形部分楷化,可以說是“半篆半楷”,有些字形“完全楷化”,還有些字形基本保持了篆書的篆法。前述以表格形式對這三種情況進行匯總,以方便我們比較研究字法處理的不同特征。
半篆半楷 完全楷化 基本保持篆書的篆法
半篆半楷 完全楷化 基本保持篆書的篆法
通過上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篆書千字文》中“半楷半篆”與“完全楷化”這兩部分較多,而基本保持篆書的篆法這類的字形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
從敦煌《篆書千字文》這種書風在當時以李陽冰為代表的玉箸篆可謂相差甚遠,以李陽冰為代表的主流書風,是基于《嶧山碑》正統(tǒng)筆法下的唐代官方篆書形態(tài),而以敦煌《篆書千字文》熟練、輕松的用筆來看,則可代表當時民間篆書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體現(xiàn)出一種自由不拘、輕松浪漫、隨心所欲的書寫狀態(tài)。
唐代篆書分為兩種,一種是墨跡,如敦煌出土的《篆書千字文》和《說文·木部殘卷》(圖4)。另一種是銘石篆書,碑、碑額、墓志蓋、摩崖均有,但大多是以玉箸篆為主,但在碑額與墓志蓋中這種篆書楷化的現(xiàn)象也有存在。比如唐和元五年(810)《郭朝岸墓志》(圖5)志蓋所提篆文、唐天寶九年(750)年《王公故美人李氏二娘》(圖6)、還有我們熟知的唐貞觀六年(632)《九成宮醴泉銘》(圖7)碑額也有存在楷化現(xiàn)象。如《說文》中“醴”字的寫法,相比之下《九》中“醴”字為楷書篆寫。
所以說秦代官方標準篆書與敦煌《篆書千字文》這類的篆書的使用界限并不是很明確的,只是使用的場合、習慣的不同而已。
圖4 《說文·木部殘卷》(局部)
圖5 《郭朝岸墓志》
圖6 《王公故美人李氏二娘》
圖7 《九成宮醴泉銘》碑額
小篆,上承甲骨,下啟隸楷,在書法發(fā)展史上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唐代顯著的政績,繁榮的經(jīng)濟,無疑給篆書的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敦煌《篆書千字文》作為敦煌發(fā)現(xiàn)的重要文獻資料,可謂填補了唐代篆書千字文的空白。《篆書千字文》中篆書受楷書影響這一現(xiàn)象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其還受到隸書、古文、俗體字等影響。篆書楷化現(xiàn)象,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唐代篆書的特征。就《篆書千字文》來說其價值體現(xiàn)在:其一,在文獻資料上具有很高的史學研究價值,況且此殘卷為墨跡,實屬罕見和珍貴,其中一些字形為研究古文字字形以及后代篆書都提供了依據(jù);其二,體現(xiàn)了唐代篆書藝術(shù)風格的多樣性,一改篆書“篆尚婉而通”的玉箸般的線條,加入了楷書的點畫,入筆與轉(zhuǎn)折明顯,體現(xiàn)了“微露鋒鍔”“率用筆尖”的書寫技法,線條書寫意味濃厚;其三,體現(xiàn)了書寫者輕松自由的書寫狀態(tài)。在結(jié)構(gòu)與字法的處理上不同于常規(guī),結(jié)體上因字布形,形狀隨意,打破常規(guī),體現(xiàn)出一種自由不拘、輕松浪漫。這些特征不僅使我們對于篆書有了新的認知,在今后的創(chuàng)作上我們也可以有所借鑒;其四,《篆書千字文》作為當時識字類蒙書教材,對于小篆的推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