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麗
我講三個故事。
早些年,在語文課本上讀到過英國著名戲劇家蕭伯納的故事。他在蘇聯(lián)訪問期間遇到一位小姑娘,蕭伯納非常喜愛這個孩子,同她玩了許久。臨別時,蕭伯納對小姑娘說:“別忘了回去告訴你媽媽,就說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蕭伯納?!闭f完,蕭伯納暗想:當小姑娘知道自己是與一位世界大文豪玩時,一定會驚喜萬分。想不到小姑娘卻說:“請您回去也告訴您的媽媽,就說今天同您玩的是一位蘇聯(lián)小姑娘安妮娜?!笔挷{聽了,為之一震。他馬上意識到剛才的自己太自以為是了,不禁一時語塞。回家的路上,蕭伯納深有感觸地說:“小姑娘給我的美好的東西,將永遠留在我心里?!?/p>
前不久,在《讀者》上讀到了大提琴家馬友友的一則類似的逸事。在音樂方面具有驚人天賦的馬友友,成名極早,聲譽日隆,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然而有一回,他訪問非洲的納米比亞時卻碰了一個軟釘子。話說馬友友到了那里,土著為他載歌載舞,他觀賞完畢后,慢條斯理地取出不啻拱璧的大提琴說:“讓我為大家演奏一曲吧!”萬萬沒想到,土著居然齊聲應道:“且慢,你不必演奏,讓我們?yōu)槟阊葑喟桑 瘪R友友向朋友憶述此事時,哈哈大笑,說:“我原本以為他們一定很渴望聽我演奏,沒有想到,他們居然一點兒都不在乎?!?/p>
第三個故事就發(fā)生在半月前,在一個大型教學研討會上。一位執(zhí)教的老師對學生們說:“正值假期,你們來上課很辛苦,但是我覺得很值得。請回去告訴你們的爸爸媽媽,今天給你們上課的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
我講這三個故事,其實是想說,不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都容易犯這樣的通病——都習慣于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而又理所當然地得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結論。老子云:大音希聲。民間有句更為貼切的諺語:“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笔堑?,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據(jù)說,葉圣陶成名后去教書,經(jīng)歷欄只寫了四個字:“小學教師”;季羨林一生自稱教書匠,聲稱“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楊絳更是低調至極,面對出版社的邀請,她風趣回絕:“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真正的修養(yǎng)總是靜水深流,胸中有萬千丘壑卻從不張揚,低調處事,謙和為人。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對任何人,都應平等相待,永遠謙虛。正如大才樸實無華,小才華而不實一樣,大驕傲往往謙遜平和,小驕傲才會露出傲慢的臉孔。而擁有包容萬物、寬待眾生的胸懷,方為人之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