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林 戴軍 楊旭輝 梅勇
摘要 目的:探討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炎性水平及應激反應的影響。方法:收治直腸癌患者9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4例和對照組52例。觀察組行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根治術,對照組行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結果:術后2 d,觀察組血糖、胰島素、三碘甲狀腺原氨酸、四碘甲狀腺原氨酸、皮質醇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h、1 d、3 d,兩組患者炎性反應相關指標水平呈先上升再回落的趨勢,且觀察組同期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c反應蛋白及人生長激素釋放肽水平均低于同期對照組的指標水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炎性水平及應激反應的影響較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小,具有創(chuàng)傷小、療效好等治療優(yōu)勢。
關鍵詞 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炎性水平;應激反應
直腸癌是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及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直腸癌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外科根治性手術是直腸癌的首選治療方式,相比于傳統(tǒng)的開腹直腸癌根治術,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根治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感染率低等優(yōu)點,逐漸得到大眾的認可。但對于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機體炎性水平影響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對本院96例同期接受直腸癌根治術的直腸癌患者進行對比研究,觀察腹腔鏡輔助及開腹這兩種手術方式對患者機體炎性水平及應激反應的影響,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相關理論依據(jù)。
資料與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直腸癌患者96例,按照就診日期奇數(shù)或偶數(shù)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齡41~72歲,平均(56.96±9.62)歲;病史1.5~22個月,平均(11.96±6.42)個月;Dukes分期A2期7例,B期36例,C1期9例;高分化3例,中分化37例,低分化12例。觀察組44例,男28例,女16例;年齡40~75歲,平均(56.27±10.81)歲;病史2~24個月,平均(11.76±6.89)個月;Dukes分期A2期6例,B期30例,c1期8例;高分化2例,中分化31例,低分化1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腫瘤分期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均進行相關檢查及準備。①對照組行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具體方法:患者麻醉方式及體位同觀察組,麻醉起效后于患者中下腹部正中切口,開腹進行腫瘤探查。確定病灶位置后,結扎腫瘤近端腸管。同時,剪斷、結扎腸系膜下血管,清掃周圍淋巴組織。將直腸、直腸系膜分離至腫瘤遠端3~5 cm后開展直腸低位前切除術,切除肛門及近端腸管造瘺,給予稀碘伏沖洗,進行乙狀結腸端一直腸端吻合。經檢查無誤后,關腹縫合。②觀察組行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根治術。具體手術方法: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截石位,于患者臍孔戳孔安置30。斜面鏡頭,左右兩側臍旁戳孔安置器械。分離患者乙狀結腸系膜的右側,暴露腸系膜下動脈及靜脈,清掃周圍淋巴組織。在直腸深筋膜與盆壁筋膜的間隙進行銳性分離。切開直腸前腹膜返折,將直腸前壁與精囊分離(男性患者),游離直腸于腫瘤下方3 cm以上,用腹腔鏡切割縫合器切斷直腸。切除帶腫瘤的近端直腸乙狀結腸段,建立氣腹,用吻合器在腹腔鏡直視下吻合。最后沖洗盆腔,放置引流管。
觀察指標:手術前1 d、術后1 d和2 d,分別檢測兩組患者血糖(BG)、胰島素(Ins)、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四碘甲狀腺原氨酸(T4)、促甲狀腺激素刺激激素(TSH)、皮質醇(CS)水平并記錄。同時,手術前1 d,術后1 h、1 d、3 d,抽取兩組患者外周靜脈血,離心,檢測患者血清中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a)、C反應蛋白(CRP)及人生長激素釋放肽(ghrelin)水平并記錄。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軟件SPSS 17.0對本研究中患者炎癥水平及機體應激反應相關指標變化情況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a值取雙側0.05。
結果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相關指標水平比較:術前1 d及術后1 d,兩組患者BG、Ins、T3、T4、TSH、CS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2 d,觀察組BG、Ins、T3、T4、CS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更接近術前水平,見表1。
兩組患者炎性反應相關指標水平比較:術前1 d,兩組患者IL-6、TNF-a、CRP、ghrelin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 h、1 d、3 d,兩組患者炎性反應相關指標水平呈先上升再回落的趨勢,組內各時間點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各時間點相關指標水平低于同期對照組指標水平,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直腸癌發(fā)病人數(shù)可占惡性腫瘤發(fā)病人數(shù)的9.5%左右,占結直腸癌的60%~70%。手術治療是直腸癌患者治療的首選,傳統(tǒng)開腹直腸癌根治術療效得到了廣泛的肯定,隨著腹腔鏡器械及手術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根治術逐漸在臨床上推廣開來。但無論是哪種手術,都會對機體造成損傷,導致機體發(fā)生應激反應及炎性反應。這些反應的出現(xiàn),是機體對于自身的一種保護機制,但同時也會造成機體免疫抑制,不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
患者經過手術創(chuàng)傷,體內BG會相應升高,從而導致交感神經興奮,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引起機體產生Ins抵抗、cs水平升高。同時,患者甲狀腺功能會表現(xiàn)出相應的異常,T3水平降低、T4水平也會發(fā)生相應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 d觀察組BG、Ins、T3、T4、CS水平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相關指標水平更接近術前水平。這提示,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機體創(chuàng)傷小,能夠顯著降低機體應激反應的發(fā)生率。
經過手術的創(chuàng)傷,患者體內炎性浸潤細胞大量釋放炎性因子,導致機體發(fā)生炎性反應。IL-6、TNF-a是多效的細胞因子,水平隨著炎性反應程度的升高而升高。CRP是一種反應蛋白,能夠反映患者炎癥程度。ghrelin是近年來被發(fā)現(xiàn)的一種胃腸激素,其水平及表達與機體炎性因子及CRP水平呈正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h、1 d、3 d,兩組患者炎性反應相關指標水平均呈先上升再回落的趨勢,且觀察組各時間點IL-6、TNF-a、CRP、ghrelin水平均低于同期對照組指標水平,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根治術患者經手術創(chuàng)傷后,機體炎性反應程度較對照組低。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直腸癌根治術對患者炎性水平及應激反應影響較開腹直腸癌根治術小,具有創(chuàng)傷小、療效好等治療優(yōu)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