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是一種人工合成化合物,為葉酸結構類似物,通過競爭性地抑制二氫葉酸(FH2)與二氫葉酸還原酶(DHFR)的結合,降低細胞內(nèi)可被利用的亞葉酸(FH4)含量,從而影響嘌呤和嘧啶代謝,通過抑制炎癥細胞的增殖來達到抗炎的作用。2018年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診療指南強調甲氨蝶呤是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治療的錨定藥物,可見其在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治療中的地位。
研究表明,甲氨蝶呤能顯著改善所有臨床疾病變量,如關節(jié)腫脹、壓痛數(shù)量,關節(jié)功能狀態(tài)、醫(yī)患的總體評價(VAS)以及炎癥反應物(超敏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等,提高生活質量及生存率。
1 不同給藥途徑的優(yōu)劣
甲氨蝶呤主要通過口服、肌內(nèi)注射和皮下注射三個途徑給藥??诜装钡实奈粘潭仍谥委燁愶L濕性關節(jié)炎所用劑量范圍內(nèi)變化很大,口服甲氨蝶呤每周7.5 mg的劑量比15~20 mg的劑量吸收更好。使用更高的劑量時,生物利用度下降可能更加突出,使用超過每周25 mg的甲氨蝶呤時生物利用度下降甚至達1/3。為了使更多藥物到達血液,發(fā)揮更佳療效及減少不良反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兩個途徑更佳,然而國內(nèi)尚沒有普及此類型制劑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個案觀察結果支持皮下給藥或肌內(nèi)注射可避免胃腸道毒等副反應,但缺少正式試驗比較不同給藥途徑的安全性、耐受性或有效性。
2 甲氨蝶呤最佳治療劑量
由于個體差異,甲氨蝶呤的毒性副作用無法預測。對于國人,在腎功能正常者每周推薦劑量10~15 mg,2018年中國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診療指南指出我國人群小劑量甲氨蝶呤(≤10 mg/周)的不良反應輕、長期耐受性較好。
對不良反應敏感或者老年患者,臨床治療中可從每周甲氨蝶呤7.5 mg起,根據(jù)耐受情況和病情需要增加甲氨蝶呤劑量,可在治療開始4周后以每周增量2.5 mg逐步達到理想劑量。當然,對于年輕、體重較大、病情高度活動者,每周起始劑量可以直接達15 mg。
對不良反應較敏感患者還可以嘗試分次給藥,將甲氨蝶呤單次劑量分成2份,間隔12 h給藥一次,同樣是1 d內(nèi)完成用藥。不僅提高對不良反應的耐受性,還可以提高每次給藥的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