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溧水區(qū)石湫中心小學(211222)
由于英語教學過程充滿未知性,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隨時會有新的內(nèi)容被誕生,所以在開展英語教學時,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個思考與學習的平臺,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能夠有效推動英語教學的順利實施,促進學生綜合發(fā)展。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若采用一般疑問句提問學生,學生普遍回答“Yes/No”,當使用“What’s this...”或“What can...”等語句進行提問時,大多數(shù)學生會回答“It’s...”等較為簡單的語句。由此可看出學生對于英語句型結構的掌握度較差,且教學提問模式較為單一。而學生在使用“Yes/No”等簡單的語句作答時,根本弄不清在回答時應使用“Yes,he can”或“Can he...?”等問句的含義,對于句型結構無任何基本概念。因此,在展開英語教學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使用完整的問答句,優(yōu)化學生語句結構,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
“What,When,Who”均是英語教學中常使用的特殊疑問句句式,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回答時,不應僅停留在采用“Yes或No”的回答中,而是要讓學生根據(jù)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回答。例如,在教學特殊疑問句“What’s your name?”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從“name”進行自我介紹,利用“I’m Zhang xiao ming.My name is...”的句型進行回答。若在特殊疑問句的教學中,教師允許學生直接回答名字,學生就會混淆“my”“your”兩者的含義。因此,教師不應讓學生長期采用簡單的單詞或句式進行作答,否則會使學生難以準確掌握如何運用正確的句型進行回答。
“Do...?/Can...?/Dose...?”等是英語學習中常用的一般疑問句句式,學生在回答一般疑問句時,通常采用“Yes或No”回答,所以教師需要指導學生使用完整的語句結構進行回答。例如,在回答“be”動詞引導的一般疑問句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從“Yes,主語+be或No,主語+be+not”來回答。在回答由“do/does/did或can”所引導的一般疑問句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從“Yes,主語+助動詞或情態(tài)動詞”進行回答,或使用“No,主語+助動詞或情態(tài)動詞+not”進行回答。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使用完整的語句進行回答,幫助學生打下良好的語句基礎,引導學生輸出完整的語句進行回答,拓展學生語句結構的能力,加深對一般疑問句的理解。
由于部分學生存在采用單一的語句回答特殊疑問句或一般疑問句的情況,而部分學生所輸出的語言內(nèi)容則過于枯燥且乏味,所以教師應分析學生語言輸出乏味、欠缺創(chuàng)新的原因,在教學過程中拓展學生語言輸出的信息范圍,讓學生掌握與應用生活化的語言輸出信息,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能力。在豐富學生自身的語句內(nèi)容后,學生就可以在反復使用中掌握與學會整合相關的知識點,豐富語言積累。
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常采用“I’m listening to mu?sic.She likes watching TV.He doesn’t like playing basket?ball.”等簡單且枯燥的語句進行回答。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這些語句的基礎上,加上一些時間、地點等狀語,豐富語言信息的輸出,使學生感到新意。例如,在回答“Guess what I have in my hand?Xiao Ming always likes to watch TV at night.She likes to read in the library.”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使用時間或地點等狀語豐富自身的語言輸出內(nèi)容,讓學生在聽到這些語句時產(chǎn)生不一樣的場景效果,使學生能夠生動、形象地闡述自己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
語文課堂上,教師常引導學生采用鮮明的形容詞表達或描繪某種事物,凸顯人物或景物的基本特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若采用同樣的方式也能起到同樣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讓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時,學生常使用“There are five people in my family,Dad,Mom,Grand?parents and me,I love my family.”等語句進行表達,這樣的回答太單一。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各類的形容詞中對語句進行表達,如“I have a warm family,a beautiful young mother,a handsome and strong father,and a healthy grandparents.”等,由此豐富學生的語言輸出。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還可適當引導學生使用具體的名詞及動詞詞組進行語言輸出,讓語言輸出更加鮮明。如學生在回答“I like fruit”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What kind of fruit do you like?”學生回答:“I like watermelons,bananas,apples,oranges and mangoes.”當學生在回答自己的興趣愛好時,教師也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名詞或動詞詞組中進行語言的輸出。如“I like reading”這一句型,教師可向學生提出:“What kind of books do you like?”讓學生逐步拓展其內(nèi)容:“I like fairy tales,scientif?ic stories...”學生在使用具體的名詞或動詞詞組進行回答時,能夠逐步建構自己的語句結構,掌握相關的知識點。
對于某個句型,學生不能采用同樣的方式進行作答,要考慮當時的狀態(tài)或情境,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回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變通語言輸出的方式。例如,在教學“How are you?”這一句型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How are you?Are you all right today?”等問題,并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回答。再如,教學有關“Hobby”這一內(nèi)容時,由于教材內(nèi)容中“What’s your hobby?”這一問句的回答只引導學生從“I like...”進行作答,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其他句型進行回答,否則學生會誤以為“I like...”是回答上述問句的唯一方式。因此,教師向學生提問“What is your hobby?”時,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句式進行回答,如“My hobby is reading books.I like to read novels.I often read books at the weekend”等。由此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推動學生語言輸出能力。要想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需要不斷引導學生從多元化的角度進行作答,促進學生能靈活運用句式結構。
總之,在英語語言教學中,教師只有不斷對學生展開語言輸出訓練,才能讓學生將英語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成為人際交流的語言工具,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