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市第二小學(239000)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瑰寶。漢字的演變過程就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史,從最初的甲骨文發(fā)展到現(xiàn)在,經(jīng)歷了幾千年。識字、寫字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面對枯燥的漢字識記,怎樣讓學生愛上寫字呢?電子白板的多種功能無疑給寫字教學帶來了助力。
“字無百日工”。如何讓學生快速入門,愛上漢字呢?教師巧用電子白板,緊扣幾個“第一”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寫字興趣。
人的第一印象特別重要。每屆一年級新生入校,我給他們上的第一節(jié)語文課都是參觀校園:櫥窗旁,參觀學生的書法作品展;走廊上,細看各班的寫字展示園;行政樓前,觀賞老師平日練習粉筆字的小黑板;樓梯兩旁,欣賞師生裝裱好的書法作品;回到教室,立即播放寫字動畫,讓學生知道“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面一拳,手離筆尖一寸。學唱《執(zhí)筆姿勢歌》:“老大老二對對齊,兩指之間留縫隙,老三下面為支架,老四老五固根基。”視覺和聽覺的刺激,讓學生興味盎然。
新生第一次認讀漢字是在《認一認1》:“人口手足,舌牙耳目,金木水火,山石田土?!闭n堂上,利用電子白板,教師演示了這些漢字的演變過程,展示了漢字的魅力。如“人”的演變過程:出示“”,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再出示“”,告訴學生這是甲骨文“人”字,它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我國最早的文字,“”是側面站立的人,躬身抱拳向別人施禮。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作揖的動作,重溫中華民族禮儀,知曉做人的道理。
第一次上寫字課,我特意用正楷在白板上寫了一首學生們熟悉的《靜夜思》,然后又用漂亮的行書展示了一遍。雖然很多學生看不懂,但從那閃亮的眼眸,驚奇的神情中,我知道他們已經(jīng)被祖國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了。我再讓他們欣賞中國歷代書法家如王羲之、懷素、孫過庭的名作,一幅幅精美的書法作品,讓學生的眼睛越瞪越大……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興趣?!比齻€“第一次”,點燃了學生的興趣之火,為他們提供了一把打開寫字成功之門的鑰匙。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薄逗鬂h書》中的這句話說明了示范的作用。很多教師不愿在課堂上當場范寫,而用事先準備好的“小黑板”、打印好的“生字詞卡片”做示范;少數(shù)教師能在黑板上示范。但由于教師寫字時身體和手部都可能擋住學生觀察的視角,導致示范效果很差。學生只對漢字的整體結構有所了解,但對筆畫的行筆趨勢、輕重緩急等無法體會,教師的示范有時變成了紙上談兵。
運用電子白板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動畫或視頻,也可以親自在投影上邊寫邊講解,再利用放大功能,讓學生清楚、直觀地觀察筆畫的起、行、收的運筆技巧,感受提、按、逆、轉、輕、重、緩、急的運筆動作及特征,加以教師簡潔的語言介紹,讓抽象的書寫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運筆技巧形象化,突破了書寫過程的重難點,示范效果顯著。教師還可以選擇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放大展示,讓全體學生在欣賞中更形象地了解漢字的特點,掌握漢字的書寫技巧。
漢字書寫有規(guī)定的筆畫順序,不是隨心所欲的。不少學生書寫中常出現(xiàn)“倒下筆”的現(xiàn)象。如寫“情”字的“忄”時也按從左到右的順序寫。殊不知,國家語委對個別字的筆順進行了調整,像“忄”的筆順就變成了“點點豎”。這樣的改動尊重了人們連筆寫字的書寫習慣。要想讓學生少出現(xiàn)“倒下筆”的情況,電子白板的回放功能就十分有效。在教學中遇到“火”“及”“凹”“凸”等筆順易錯字時,可以把這些字的筆順用動畫進行演示,多次回放,再現(xiàn)書寫過程,這比教師一筆一筆地講解,一遍一遍地范寫效果要好得多。
漢字也稱方塊字,由獨體字和合體字組成,被外國人稱為“神奇的魔方”。我們可以通過“魔方”來觀察漢字的形狀。這里的“魔方”是指填充了顏色的小正方形。把一個或幾個“魔方”覆蓋在漢字的部件上面,根據(jù)部件的形狀,用電子白板的拖移功能拖移和改變“魔方”的形狀和大小,從而形象地得出字的形狀。
通過拖移比較,獨體字字形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字形近似正方形,如“田”“冊”;第二類,字形稍扁,近似橫放的長方形,如“七”“九”;第三類,字形稍長,近似豎放的長方形,如“斤”“年”。
合體字有好幾萬,從結構上大致分為“左右、上下、包圍”三類。如何寫好合體字呢?書圣王羲之有這樣一句話:“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復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根據(jù)書圣的方法,運用“魔方”的拖移功能,學生就能發(fā)現(xiàn)其構造規(guī)律,下筆前也會成竹于胸。
左右結構的字,按組成部件的寬窄、大小、高低大致分為七種。教師通過拖移比較、“魔方”試擺,讓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左小者居中偏上,右小者居中偏下,左邊筆畫少時讓右,右邊筆畫少時讓左。書寫時遵循“寬窄長短有高低,穿插避讓顯緊湊”的原則。
上下結構的字,按組成部件的寬窄、長短可分為五種。教師在拖移過程中,要讓學生發(fā)現(xiàn):凡含心字底、四點底、皿字底等承托型字底的字,應寫得上窄下寬。含寶蓋頭、雨字頭、竹字頭等覆蓋型字頭的字,宜寫得上寬下窄。書寫時可按照“上下寬窄要分清,中心對齊重心穩(wěn)”的要訣。
包圍結構,分為半包圍和全包圍。凡含“匚、勹、冂、凵、廴、弋、廣、廠、丆、辶”等部件的字,為半包圍結構。通過拖移、“魔方”試擺,學生可以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包圍部件一般為主要部分,被包圍部件為從屬部分。書寫時一般遵循“半藏半露”的原則,做到“外部形舒展,內部有藏露”。外部為“囗”的為全包圍結構的字,書寫時可按照“外框要站穩(wěn),里面宜緊湊”的要訣,嚴守“中宮收緊”的原則。
寫字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會寫,還要讓學生會說。所謂會說,就是會評價。沒有現(xiàn)代媒體輔助的傳統(tǒng)評價往往只是個形式,學生書寫中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無法向全班同學展示,寫得好壞也無法在班中展示出來。而電子白板既能投影寫得好的作品,也能將現(xiàn)場書寫的情況真實地展示出來,給寫字教學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讓評價內容多維化、讓評價主體多元化、讓評價過程多樣化。各種評價激發(fā)了學生寫字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
電子白板不是簡單的電腦和黑板的相連,而是與世界相連。大量的故事、文字、圖片和動畫視頻,為我們推本溯源,探究漢字的奧秘提供了便捷。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的確如此,如“鮮”字的出現(xiàn)就有這樣一段故事:倉頡在造字過程中,一位老者認為他造的“羊”“魚”二字有問題,“”沒有了腿,而“”卻多出了腿。事實上倉頡造“羊”字時,是從上往下看羊的,看見了羊頭、羊身、羊尾,而羊的四條腿藏在肚子下,自然看不見了。造“魚”字時,下面四點是魚尾巴擺動時產(chǎn)生的水波。聰明的倉頡為了回應老者,就將“魚”“羊”二字合二為一,造出了“鮮”這個字,意思是把羊肉和魚肉一起煮,后多形容滋味美好或味美的食物。
實際上,倉頡一開始造字是用簡單的符號把自然界中的一些事物刻畫在龜甲或獸骨上,所造的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幅簡筆畫。例如,“水”字,甲骨文的字形是這樣的“”,像一條水流,中間的彎彎曲曲的線條代表河流,兩旁的點代表濺起的水花。后來,表示與“水”有關或者能流動的事物,大多有“水”做偏旁。
了解漢字背后的故事,知道漢字的造字方法,明白了字理,學生就會被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所吸引,被神奇的漢字的魅力所吸引,從而愛上漢字,愿意練就一手好字。
總之,寫字教學在電子白板的助力下,變得輕松、愉悅。但它只是好幫手,終究處于輔助的地位,教學的主體仍然是教師。我們在寫字教學中要善于思考,大膽嘗試,合理使用媒體,積極調動學生的寫字興趣,提高課堂效率,讓寫字教學變得更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