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秀玲 段兆暉
(1.桓臺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山東 桓臺 256410;2.桓臺縣實驗小學,山東 桓臺 256400)
2017年10月,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這是我國第一次正式提出將小學一、二年級納入課程開設范圍的指導性文件,并明確課時數(shù),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指明了方向,標志著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而低年級(本文主要指一、二年級)學生在注意力、自制力、思考力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特點,通過一學期的課程實施,在教師對《指導綱要》的理解和把握、對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施、家長對本課程的認知和支持、學生對本課程的參與熱情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果,總結出課程開展的價值與有效策略,以期對本課程的實施有所啟示。
從低年級實施課程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來看,應著重突出課程的核心立意——實踐育人。
《指導綱要》提出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是“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自小學一年級開始實施。小學一、二年級屬于新設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年級,針對這一特點,低年級綜合實踐活動體驗主要圍繞校園內少先隊系列活動。通過隊前教育,了解少先隊隊史;通過入隊儀式,感受作為一名少先隊員的莊嚴和光榮;通過少代會,增強隊員的崗位責任意識;通過紅領巾心向黨主題實踐活動,培養(yǎng)隊員愛黨、愛國情懷,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社會服務方面則側重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自理能力培養(yǎng),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方面。在學校爭當集體勞動小能手,主動打掃衛(wèi)生,愛護班集體等。通過實踐活動體驗崗位工作的真實感受,初步理解不同崗位的價值,培養(yǎng)學生健康積極的崗位心態(tài),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學生親身經(jīng)歷各項活動,在“動手做”“實驗”“探究”“設計”“創(chuàng)作”“反思”的過程中進行“體驗”“體悟”“體認”,在全身心參與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fā)展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本課程的四個活動方式——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yè)體驗,均凸顯的是課程的實踐性。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活動主題可設計為尋找、認識生活中的標識、探秘神奇的影子、我和蔬菜交朋友、我有一雙小巧手等。要求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通過訪問、交流、觀察、操作、探究、問卷調查等形式進行以上各項主題活動,所獲取的資料、信息均由學生親身實踐而獲得,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活動中。
依據(jù)《指導綱要》的要求,在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其內容組織要結合學生實際和個性特征,主要從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等三方面,形成活動主題,進行實踐探究和體驗,突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內在聯(lián)系,強化科技、藝術、道德等方面的內在整合。
綜合實踐課程雖然為國家必修課程,但是與其他國家課程相比,它又有自己的特點。它沒有自己固定的教材和內容,這也增加了課程實施的難度。因此需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師、家長、學生對課程的認識有一個提升。
第一,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tǒng)籌設計。新的《指導綱要》對課程的活動原則、內容方面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對教育部門和學校實施過程化管理、制定實施規(guī)范提供了政策支持。這就要求教育部門和學校首先要加強督導,讓所有學校規(guī)范、完善地開課,要按照要求開全四種活動,把綜合實踐課程納入本區(qū)域整體課程規(guī)劃中,讓課程開展成為一種常態(tài)。針對一、二年級新增加的這門課程,更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機制,地區(qū)統(tǒng)籌,學校落實,開發(fā)出適合本地區(qū)、本學校的低年級課程資源。在開展考察探究活動、社會服務活動時,要積極協(xié)調各方資源,為學生的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體現(xiàn)出統(tǒng)籌設計的方便與高效。
第二,教師專業(yè)能力提升要扎實推進。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1]。在低年級開設綜合實踐課程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上什么,如何上?”對教師來說都是要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加強對教師的業(yè)務培訓。比如開展區(qū)域級的觀摩課、專題講座、優(yōu)質課評選等活動,從課堂實際出發(fā),讓教師聽得懂、學得會、能落實;還可以組建區(qū)級或校級骨干教師團隊,通過團隊的齊心協(xié)力實現(xiàn)一個人無法實現(xiàn)的專業(yè)研究;還要注意發(fā)揮名師帶動作用,讓名師的成功經(jīng)驗能讓更多一線教師分享。比如淄博市定期的“網(wǎng)絡教研”,通過網(wǎng)絡平臺,邀請名師講座,使每個教師都有機會和名師交流,這樣的教研更能為教師答疑解惑。再比如山東省的網(wǎng)絡研修“名師工作坊”,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本身,要積極加入到課程的研究中來。要積極學習《指導綱要》,認識其帶來的新的理念變化,及時更新教學資源設計,發(fā)掘《指導綱要》闡釋的核心立意,讓自己的課程觀、設計觀都能體現(xiàn)知行合一的課程理念。同時,要積極參加各級組織的課程培訓,認識到自己與骨干教師的差距,多讀與課程相關的著作,努力設計出適合低年級學生的項目學習。
只有教育部門、學校、教師有了正確的課程觀,才會為低年級綜合實踐活動帶來有效的課程保障、安全保障、經(jīng)費保障,學生和家長才會感受到課程的重要性。多方理念的統(tǒng)一,會為課程的開展掃清障礙,爭取更多的社會輿論支持、社會智力支持、社會物質支持,讓低年級的孩子有更多的空間去實踐、去發(fā)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要啟發(fā)、引導低年級學生主動運用已有學科知識與經(jīng)驗,在教師、家長的指導下,學會初步觀察、辨識事物的方法,使學科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與提升。
“好玩的立方體”主題活動是低年級學生在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一個過渡,也是認識其他立體圖形的基礎,由平面圖形擴展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發(fā)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本主題活動設計以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出發(fā)點,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感知,通過數(shù)一數(shù)、拆一拆、比一比,猜一猜、折一折、圍一圍等方式及過程,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從而感知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征。同時,把小學數(shù)學中“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這一知識點,無形、自然地滲透在學生的操作活動中,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了本課程擬具有的跨學科融合和有效銜接。
“多變的百鳥蛋”主題實踐活動將游戲教學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低年級學生通過觀察手中的器具,想象器具的多變形態(tài),了解鳥的身體特征、生活習性,利用益智教具九巧板的蛋形、長方形、心形和圓形等,根據(jù)自己的想象,結合繪畫設計場景,把所有組件的角與邊進行操作、拼接擺放,形成一幅幅栩栩的圖畫。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讓思維展開想象的翅膀。既鞏固了數(shù)學知識,拓展了數(shù)學思維,又在美的熏陶下精彩地玩轉了我們的實踐課堂!
低年級的主題實踐活動,主要從學生家庭生活和校園生活出發(fā),生成低年級學生感興趣、能理解的活動主題進行實踐、探究。
在“蒜寶寶成長記”植物栽培這一主題實踐活動中,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制力、觀察力相對較弱的情況,設計了本主題實踐活動,要求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在營造和諧溫馨家庭氛圍的同時,積極配合學校,陪伴孩子從觀察入手,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學會用不同的形式(如:用尺子記錄植物發(fā)芽的高度,用相機記錄和爹媽一起觀察植物生長的場景,用日記記錄觀察過程中的發(fā)現(xiàn)等)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讓學生通過自己親手栽培植物,持續(xù)觀察植物從種植到種子萌發(fā)到生長的全過程,在進行種植、觀察、記錄和管理的同時,體驗到勞動的辛勤與快樂,養(yǎng)成做事細心和持之以恒的好習慣。
在“‘小鬼’當家——奏出家的‘和諧音’”主題實踐活動中,低年級學生主要從兩方面入手干家務活: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括自己穿衣、吃飯,自己洗澡、洗襪子,自己整理書包、學習用具等;二是觀察爸媽做家務。通過觀察并在爸媽指導下選做一項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促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在一次次體驗中學會一份堅持,學做一項家務活,慢慢養(yǎng)成一種習慣,形成一種做事的態(tài)度和品質。我們的課程目標也就隨之深入且有效了,最終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直接關系到課程的內容設計,制約著課程的開展情況,評價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是關鍵環(huán)節(jié)。我們認為建立合理的綜合實踐課程評價體系可以從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兩方面著手。這兩個評價的主體互相依存,彼此促進。
第一,注重學生綜合性評價體系的建立?!吨笇ЬV要》提出“各學校和教師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持續(xù)發(fā)展為目的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要堅持評價的方向性、指導性、客觀性、公正性等原則”。讓評價在活動中起到反饋和指導作用,不要僅僅作為等級劃分的手段。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注意以下幾點:(1)多元化評價。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力優(yōu)勢”。特別是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理特征和知識能力不足以使他們認識此活動意義,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評價的形式可以多元化:比如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可以對學生的參與熱情、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解決問題的結果做出評價;再比如評價的主體要多元化,開展小組互評、師生評價、自我評價、家長評價;還可以注意評價形式的多元化。(2)過程性評價?!吨笇ЬV要》指出“評價的首要功能是讓學生及時獲得關于學習過程的反饋,改進后續(xù)活動。要避免評價過程中只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要注重對活動過程的評價和過程中的評價,讓學生充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能及時進行自我反思,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參與到活動的探究中。評價要注重對活動過程的分析,例如學生活動現(xiàn)場照片、收集的事實材料和數(shù)據(jù)、研究報告等。從多方面入手,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全方位的評價,使評價能產(chǎn)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加強教師激勵性評價機制的建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是綜合實踐課程有效開展的關鍵組成,有效的評價機制可以促進和激勵教師的教學活動。鑒于一、二年級孩子的實際情況,無論是課程開發(fā)還是學習者的學習能力,教師在課程實施時都面臨巨大的壓力和困難。如果能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無論對教師自身的業(yè)務發(fā)展,還是對提高綜合實踐課程的質量和效果,都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評價教師同樣要注重多元化,比如可以評價活動效果、指導水平、教學態(tài)度及職業(yè)道德。評價可以采用領導評議、學生評議、教師互評、自我評價等方式,也可以針對本校實際,制定專門的等級考核辦法,設立專項考核基金等辦法。上級教育部門也要設立專門的展示平臺,使綜合實踐教師有交流展示自己科研成果的機會。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課程資源的交流中來,發(fā)掘《指導綱要》蘊含的深刻立意,推進課程的深入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