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波 駱第梅 賀 紅
(黔西南州興義一中 貴州 興義 562400)
為落實十九大精神,全面深化基礎教育改革,從幼兒園、小學到高考要全面改革。在一系列的改革中,課堂教學改革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教學不是強行的灌輸、復制和粘貼,而是喚醒、激發(fā)、創(chuàng)造和生成。如何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枷鎖,使教學內容大于教材,使教材成為教學內容的主線,不是強化“教材中心”;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體,也不是“教師中心”。教學活動要體現(xiàn)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育教學的主導。如何通過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去體驗、探究、生疑、發(fā)現(xiàn)、想象、展示等,從而呈現(xiàn)生生互動、主動探究知識的教學模式,是主動獲得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和背誦。
踐行“雙主體互動式”的教學,就是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實現(xiàn)“四個轉變”(即:一是轉變教師教學方法,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轉變?yōu)閱l(fā)誘導式教學;二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師單向的講解轉變?yōu)閷W生主動的學習;三是目標轉變,把單純知識傳授,轉變?yōu)橹⒛?、情并重;四是結構轉變,把重班級學習轉變?yōu)樾〗M合作學習。)從而達到強化“五個能力”(即:一是強化學生自我思考能力;二是強化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三是強化學生的表述能力;四是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五是強化學生去歸納總結能力。)的教學目的。在教學中,通過上述“四個轉變”和“五個強化”的實施,使我們教學工作不斷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椤半p主體互動式”教學。
“雙主體”是指在主體教育理論指導下,創(chuàng)設一種“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的情境或途徑。這種教學模式的基木理念是: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教師的引導下、精心設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情景,使整個教學過程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中自主探究共同完成。學生主 體地位體現(xiàn)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投入學習的狀態(tài),參與學習活動,從而增長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了學習的熱情。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教師的主體地位體現(xiàn)在對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課堂精講、問題探究、案例分析等的整體規(guī)劃和設計?!半p主體互動式探究”的模式就是要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師生都是主體”的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中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熱情可以極大地被調動起來。在教學中我們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學生在下一次課前要先進行預習,自我學習,自我檢測,找出問題,帶著問題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認真參與到課堂討論、聽課、檢測中去,學生必須成為課堂的中心和主體。
教師如何做好主導主體呢?教師需要從課堂設計、教學方法、練習檢測、素養(yǎng)落實、學習引導、課堂總結等方面下足功夫。首先在課堂設計上,做到每一節(jié)課用心構思,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備好學案、做好輔助課件、備好活動設計。其次在教學方法上,設計好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啟發(fā)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參與。再次在效果檢測上,有課前自學檢測、課中檢測和課后鞏固,強化效果。最后在消化時間上,保證課堂45分鐘質量,課前至少有30分鐘預習,課后有10分鐘鞏固。在新知識傳授、探究中首先做好設計,通過課堂教學主陣地、一個學期、一年、三年堅持下來,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將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互動式”是指教學中“疑為主軸,動為主線”,倡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要目標的課堂教學實踐模式。師生關系上,平等、和諧、共同參與,教學相長。其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雙邊活動,營造一種輕松活潑、民主氛圍?!盎邮健苯虒W集中體現(xiàn)了“獨立、主動、互動、創(chuàng)造、合作”的基本要素。在教學實踐中,要有效實現(xiàn)“互動”,學生必須做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課前預習。每次課前學生依據(jù)學習目標,進行自主知識的梳理,獨立去解決將要進行的教學內容涉及的情景、概念的問題。通過預習,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并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后學生就會帶著問題進入課堂。
二是成效檢測。教師在課前3—5分鐘,針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新課任務,選擇練習題,對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檢測。檢測的問題要針對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精巧的設計,一個問題反映一個要突破的點,并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三是深化學習。學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和教材的關鍵之處必須重點講解。對教學內容進行主要是查缺補漏,點醒誤區(qū),指導應用。
四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就是將學生按照“好、中、差”搭配進行分組,從而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互補”。并對組內同學進行合理分工,如發(fā)言人、記錄人、統(tǒng)計人等要經常角色調換,每個人都能得到鍛煉。合作學習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整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是強化教材內容的理解與升華。理解與深化學習主要包含隨堂訓練、課堂鞏固、知識應用、能力提高、創(chuàng)新提升等的材料或題目,按照差異化原則,因生而不同,反饋學情,讓學生學會運用提高。
六是提升評價。在課堂學習結束前,教師對本節(jié)知識要進行小結、梳理,讓知識系統(tǒng)化。幫助學生構建章節(jié)知識體系,找出知識內在規(guī)律。
教學內容: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節(jié) 城市化
課堂設計:
第一環(huán)節(jié):課前學習(>30分鐘)
課前學習城市化的相關理論概念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初步調查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原因。
第二環(huán)節(jié):成效檢測(5分鐘)
同步練習“領航一線課堂”中“隨堂訓練P36”選擇題1—5小題,教師引導學生初步解析城鎮(zhèn)化人口快速增長的具體表現(xiàn)、主要根源等。
第三環(huán)節(jié):深化學習(13分鐘)
課件展示興義城市變化圖片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城市發(fā)展。
探究問題1:從課本P31插圖2.16中可以看出,1985年到2000年,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城市發(fā)展數(shù)目和等級有哪些變化?
探究問題2:結合圖2.17課前調查興義市城市化發(fā)展的合理建議,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和拉力是什么?
探究問題3:城市化的定義是什么?(分組討論)課本P31插圖2.16圖中大城市。
探究問題4: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是如何劃分的?
目標一:城市化,板書展示包含城市化、城市化的重要標志、城市的拉力和推力、城市化的意義等。目標二:學生閱讀補充材料,辨析城市化、郊區(qū)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推力的問題。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詳細解讀城市等級數(shù)量劃分。
教師通過課件展示,結合學生的實際調查相互討論城市化過程中主要變化,重點圍繞城市總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規(guī)模擴大;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等方面。最后學生引導歸納出城市化的意義。
第四環(huán)節(jié):合作學習(15分鐘)
目標三:教師在學生討論興義城市化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城市化及其進程原因,板書展示世界城市化進程的階段特點比較;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差異比較等。
探究問題5:學生讀P32圖2.18世界城市化水平提高(1800~2000年)并閱讀P33城市化進程示意圖2.19,結合課本英國城市化進程案例材料4,歸納世界城市化三個階段的特點、水平、趨勢和常出現(xiàn)的問題(學生討論填表展示)。
探究問題6: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的差異(課件展示,比較城市化起步時間、水平、速度和問題),以及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比較,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針對具體發(fā)現(xiàn)的問題分析解答。
第五環(huán)節(jié):強化翻轉(6分鐘)
結合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閱讀P35圖2.23,完成P35活動題:比較英、美、日、巴西、印度等國的城市化的開始時間、發(fā)展趨勢各有什么不同?
目前它們各處于城市化的哪個階段?近20年來發(fā)展速度有何差異?
第六環(huán)節(jié):提升評價(6分鐘)
教師用PPT的方式將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難點、共性、易錯的問題進總結、糾偏,形成規(guī)律性思維導圖框架知識,適當進行課外延伸拓展,最終引導學生反饋學習評價。階段性的整理和總結學生的提升變化。在教學中,我們探索改革的課堂模式,當然按照課堂的內容情況,一些也可以采用課堂的二個或幾個環(huán)節(jié)。授課的基本模式有復習課、講評課、實驗課、閱讀課、作文課等,要根據(jù)課型特點采取不同具體形式。充分利用集體模塊備課進行討論,確定先學后教或適合先教后學的內容,按照內容來確定教學的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成績,又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