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能力是指人們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每逢遇到問題,總要“想一想”,這種“想”,就是思維。它是通過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比較、具體化和系統(tǒng)化等一系列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并轉(zhuǎn)化為理性認識來解決問題的。我們常說的概念、判斷和推理是思維的基本形式。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人類的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它是整個智慧的核心,參與、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一個人聰明不聰明,有沒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維能力強不強。要使自己聰明起來,智慧起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培養(yǎng)思維能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就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青少年的理解力、分析力、綜合力、比較力、概括力、抽象力、推理力、論證力、判斷力等能力。
一、對直觀動作思維能力的影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實際上是孔子為我們上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課,我們仔細的品味就會從中得到很多啟迪。我們認真學習和體會這堂課,就會發(fā)現(xiàn)對學生的直觀動作思維產(chǎn)生積極地影響。
第一培養(yǎng)傾聽能力。傾聽就是用心地聽取。傾聽,要比我們平常的“聽”更深一個層次,要求能聽得見,聽得準,理解快,記得清。對聽到的內(nèi)容有所反應,能夠進行欣賞、理解、辨別、提煉。傾聽能力是指聽者將言者口語表達的信息在腦中轉(zhuǎn)換成意義的能力??鬃泳褪钦J真傾聽的表率,他以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對四個學生循循善誘,讓學生各言自己的人生理想,自己成為一個認真的傾聽者。在聽了子路的理想后夫子“哂之”,在聽了曾皙的理想后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睆目鬃勇牶蟮姆磻驮u價我們看出他聽得準,理解快,有辨別,這種認真的傾聽能力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需要提高的。然而現(xiàn)在學生傾聽能力有諸多缺陷,如不去傾聽,假裝傾聽,充耳不聞,聽而無痕。許多學生從來就不能耐下心來去聽別人說話,他們特別喜歡表現(xiàn)自己。別人說話,他卻在自干自的,充耳不聞?;蚴遣坏葎e人說話就迫不及待的搶話,老師講課學生發(fā)言都與他無關,真可謂“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我行我素”了。
第二培養(yǎng)表達能力。我國先秦時期的思想家韓非說過:“所謂智者,微妙之言也。”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智”的解釋是:“智,識詞也?!?7世紀,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茲也曾說過:“語言是人心智的最好的鏡子?!边@都說明了語言(實指言語表達)與智力的密切關系。語言雖然不是思維的唯一載體,卻可以肯定它是思維的主要物質(zhì)載體,言語表達能力的強弱是智力高低的表現(xiàn)形式,故韓非所謂的“智者,微妙之言也”是一種符合客觀實際的概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他們是當時的智者、賢者,可謂能言善辯之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極強,他們的回答不僅充分表明了各自的理想抱負,而且也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各自的性格特點。如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的對答表現(xiàn)出他治理國家的遠大抱負,又表現(xiàn)了率直、張揚、莽撞的性格。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迸c子路相比,冉有的對答溫和自抑,謙虛謹慎而又顧慮重重。赤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與冉有相比,公西華更加謙恭,真誠坦蕩。
目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盡人意?;卮饐栴}或?qū)懽鲿r抓不住重點,主題不明,語無倫次,口語和書面語表達能力亟須提高。我們從孔子的這堂課中受到啟發(fā),要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和自我鍛煉,在言語交際中不斷發(fā)展起來。我們決不可忽視后天的培養(yǎng)與鍛煉,忽視后天的培養(yǎng)和自我鍛煉,是不可能發(fā)展出滿足社會交際需要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因此,要發(fā)展言語表達能力,就必須同發(fā)展智力水平結(jié)合起來,以獲得互相促進的理想效果。
第三培養(yǎng)應對能力。在交際過程中,我們說話做事往往需要隨機應變。即根據(jù)對方的說話內(nèi)容和不斷變化的場景,機敏的改變思維路線,調(diào)整說話內(nèi)容與方式??鬃勇犃怂膫€學生的回答后,就是采用了靈活的應對策略。在聽了子路的回答后夫子“哂之”,一方面孔子賞識子路的遠大抱負,另一方面孔子對子路表現(xiàn)出的張揚、莽撞與自負有批評之意。這里的批評不是直面的批評,而是委婉的批評,在眾人面前,孔子沒有刺傷子路的自尊心,給他留有余地,讓他自我反省,分寸恰到好處。在聽了冉有、公西華言其志之后,孔子沒有發(fā)表意見,卻私下向曾皙談了自己的看法??鬃拥倪@種做法對兩人的理想有贊賞,同樣也委婉指出兩人的過分謙虛??鬃用鎸Σ煌膶W生采用了靈活多變的應對方法,表現(xiàn)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誨人不倦,和藹可親,因材施教,兼容并蓄,鼓勵個性,賞識學生的非凡的才華。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在交際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及時調(diào)整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二、對具體形象思維能力的影響
《論語》雖是一部語錄體,但并不全是說教式的平鋪直敘,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孔子與曾皙的一段對話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p>
這是《論語》中最富于文學色彩的篇章之一。通過對人物語言及動作神態(tài)的記錄,生動地表現(xiàn)了孔子與其弟子不同的個性風采,如孔子循循善誘、和藹親切的師長風度,曾皙的淡泊灑脫,超然脫俗,都給人以很深刻的印象。曾皙的這段話描繪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臨風,一路酣歌的美麗動人的景象,抒寫了一種投身于自然懷抱、恬然自適的樂趣,流露出一種高雅的性情,一種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之情。曾皙在這句話表示了仁來治理的理想之國。在這里可以知道曾皙是懂禮愛樂,灑脫高雅,卓爾不群的人物。在學習這一課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形象的語言描述曾皙的“莫春詠歸”畫面,這樣就能很好的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聯(lián)想和想象,讓學生自由發(fā)揮,對這一場景盡情藝術(shù)的再創(chuàng)作,進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三、對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影響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孔子是位邏輯性極強的老師,對于子路概念極其模糊的問題進行了細化: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呢還是北方的強,或者是你所認為的純粹強的概念?孔子位于中原,他所謂的南方應該是指吳越荊楚之地,北方應該指燕趙或長城以北的少數(shù)民族活動區(qū)。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地理的環(huán)境對當?shù)厝嗣竦男愿?、價值取向都會有很深刻的影響。故而南方的強和北方的強由于地理環(huán)境不同,生存空間和生存壓力不同,對強的理解也自然不同。
先講南方的強。南方之強有兩個內(nèi)容:一是寬柔以教。寬是寬容、寬懷,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要大度;柔是柔和、柔順,用現(xiàn)在的話講就是要與人為善、和氣生財。用寬柔來對待別人,用寬柔來教化身邊的人,這就是寬柔以教。二是不報無道。對于無道的人或事,不采取報復行為。不報無道是對寬柔以教的深入實踐。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遇到各種無道,比如做事沒有規(guī)矩、隨意侵害他人利益等等,碰到這種人或事,如果采用報復的行為,那么你自己也成為無道之人了,同時失去了使無道歸于有道的機會。因此,不報無道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含而化之的智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講究一個“化”字?;瘮碁橛?,為我所用,對立的雙方最后不再對立了,融為一體了。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同化強于消滅。同化是南方之強,消滅是北方之強。孔子認為,南方之強應是君子擁有的品格,是他極力推崇的。
接著講北方之強。以兵器﹑甲胄為臥席,枕戈待旦,隨時準備迎擊敵人,就是死了也不放棄,那是北方之強,是爭強好勝的人擁有的品質(zhì)。這一段描述繪聲繪色,也略顯揶揄,顯然孔子是很不認同“衽金革”這樣的強的。人總是有張有弛,如果一直像弓拉開一樣張著,既不可持續(xù),對自身也是傷害。有很多人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時時刻刻在提防,隨時準備出擊,結(jié)果活得很累。所以與南方之強相比,北方之強就顯得剛而不強。
在比對了南方之強和北方之強后,孔子對強做了最后的總結(jié)陳詞。他認為君子應該做到以下四個方面,才能真正稱得上強:一是和而不流。和是指雖然有所不同卻能夠很好地融合、沒有發(fā)生對立的狀態(tài)。和而不流是和的最高境界,這既是一種鮮明的人生態(tài)度,更是難得的處世智慧。因此只有心神強健手段高明的人才能做到,這樣的人自然是強者。二是中立而不倚。這里的重點是不倚,即不去主動倚仗某種勢力、找靠山,保持自己獨立的格局。這里的中立不僅僅是在各種勢力之間保持中立的意思,更有保持中的立場、中的價值觀。在中庸開篇就講過,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中是自然規(guī)律的原點。中立其實就是要保持自己的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正確立場。不倚只是不會為眼前的利益所驅(qū)使放棄“中立”而趨炎附勢。而第三條和第四條則是針對個體與國家天下之間的關系了,國有道和無道兩種情況下,強者的個體應該如何處世。國有道當然是指國家政治清明,在正常的發(fā)展軌道上前行的時候,強者就應該是順勢而為,不要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強大而去做阻擋社會進步發(fā)展的事情,相反應該促進國家進步。但是當國家政治處于黑暗的時期,這至死不變四個字可謂是錚錚鐵骨。在不改變自己的志向的基礎上,有能力的去改變大局,無能力的潔身自好。歷史上這種至死不變的強者可謂燦若星河,古有文天祥,今有瞿秋白,他們的氣節(jié)至今還被人傳頌。
這樣孔子就把強者的概念講得非常通透了,我們也領悟到了孔子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讀此文,我們會為孔子嚴密的邏輯性所折服。通過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語言的邏輯性增強,使論述的道理更嚴密、準確、富有說服力。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大學》)在這里,孔子認為人的學識,道德修養(yǎng),管理天下的才能,不是一下子就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要經(jīng)歷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里,我們還可以學到邏輯推理的妙用。通過說理把如何成為君子的方法說得清晰明了和通俗易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只要人們按照“格物”“致知”“誠意”和“正心”的順序去自覺地修身,終究會獲得圓滿的人生。從經(jīng)典的學習中,我們能夠了解到古人對于事物的邏輯是有著很深的研究,并達到了非常熟練運用的程度,這一點仍然非常值得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來認真學習。
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體現(xiàn)了辯證法思想
辯證法要求,在觀察、分析任何事物的時候,必須首先把對象分析為兩個部分,找出事物的對立方面,認識它們同和異的矛盾關系,才能夠抓住事物的根本。我們在閱讀《論語》的時候,最突出的感覺是孔子很善于分析事物。他幾乎把任何事物都不看作混沌一體,而是盡力找出它們的對立面,從分析對立面的矛盾關系中把握事物。
例如在談到“學”的時候,他把“思”作為對立物,因為整個學習活動是一個接受新事物的過程,既需要外部的行為感知,又需要頭腦的積極接受。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笨鬃诱J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其實,在人的一生中,“學”和“思”是相輔相成的,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將學習和思考相結(jié)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只有將學習和思考兩者兼顧,才能悟出真理。讀書是為了讓人能夠明辨是非,但讀書不能囫圇吞棗地全盤吸收,還必須用心思考所學的道理是否合乎常理??鬃拥倪@句名言包含著辯證法的智慧,啟迪我們開放思維,在生活中學習,學習人生,學習社會,并能夠運用全部的人生經(jīng)驗,從完全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獲得盡可能多的新鮮思路。事實上,人天生就具備了靈敏的智慧,只不過受到外物所迷惑而封閉了。讀書正是要啟發(fā)這種智慧,使人掃除一切外來的誘惑。這就加深了我們對學習這一事物的認識,幫助我們更好地去進行學習。
我國已進入了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更應該加強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啟迪智慧,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當他們面對新問題時,不墨守成規(guī),不鉆牛角尖,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青少年思維能力必將產(chǎn)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當前在中小學加強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必將為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人才。
張普興,山東壽光現(xiàn)代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