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墨
內(nèi)容提要 跟其他有爭議的章節(jié)不同,人們對《老子》今本第四十一章關(guān)于上、中、下士聞道后不同反應(yīng)的解釋,基本上沒有太大差異:下士之大笑之所以成為道之為道的標志,源于下士無法理解道之幽深的本質(zhì)。但細檢各家注釋,這樣的理解實際上是注家對不同語義刻意選擇的結(jié)果,而不同的、更加合理的解釋仍然存在。這種新的理解之所以優(yōu)于先前各家注釋,在于它在解釋上、中、下士的聞道反應(yīng)時,充分考慮到第四十一章乃至《老子》文本的整體語境。這種突出《老子》文本本身語境的方法,相對于《老子》閱讀的兩種基本方法——“求理閱讀”(reading for truth)和“求意閱讀”(reading for meaning),更符合《老子》的文本性質(zhì),因而理應(yīng)在《老子》閱讀研究中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
關(guān)鍵詞 《老子》 闡釋 語境 求理閱讀 求意閱讀
〔中圖分類號〕B2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7)08-0010-12
考慮到《老子》影響之大,下面這一章大家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PA)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PB1)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PB2)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PB3)道隱無名。(PC)夫唯道,善貸且成。(PD)此為王弼本《老子》第四十一章,見樓宇烈:《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第111~113頁;括號里的字母是為討論指稱方便、根據(jù)稍后《老子》本章內(nèi)容的分析而添加。
這是王弼、河上公、傅奕等本《老子》的第四十一章,嚴遵本《老子》的第三章,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簡本《老子》的第四章。造成這種章序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老子》不同版本所包含“道經(jīng)”和“德經(jīng)”部分抄寫順序的不同所致:此章在王弼等本中順序靠后,是因為“道經(jīng)”部分排在“德經(jīng)”部分之前,而在嚴遵本和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簡本中,本章靠前,是因為“道經(jīng)”部分被排在“德經(jīng)”部分之后。④參考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xué)藏西漢竹書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73~174頁。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帛書《老子》乙本也是“德經(jīng)”部分在前。帛書《老子》本章殘留內(nèi)容,參考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見湖南省博物館、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壹》,中華書局,2014年,第141~143頁;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18~26頁。這一章的文字,盡管在不同的版本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但基本框架和內(nèi)容差別不大。④傳統(tǒng)上對本章文字的理解也是這樣,除了對個別字詞音義的解釋存在爭議,各家注釋在整個章節(jié)思想和內(nèi)容的理解上基本趨同。
根據(jù)其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這一章可以分成四部分:上士、中士和下士聞道之后的不同反應(yīng)為第一部分(PA);建言里對道、德等所作的看似矛盾的一系列描述(PB1、PB2、PB3)是第二部分(PB);“道隱無名”,也就是歸納PA、PB得出的結(jié)論,是第三部分(PC);“道隱無名”也可以看作是PB的第三小部分PB3的有機組成短語,但考慮到這個短語與PB3部分其他短語結(jié)構(gòu)上的區(qū)別,以及其與PA、PB整體上的語義關(guān)聯(lián),本文視其為一個與PA、PB并列的成分,為歸納PA、PB描述現(xiàn)象而得出的結(jié)論。最后一句,“夫唯道,善貸且成”,是第四部分(PD)。從這四部分內(nèi)容之間的關(guān)系來看,第四部分似乎不是本章的主體,與前幾部分聯(lián)系并不緊密。注家歷來對此部分之“貸”字解釋紛紜,對其含義往往根據(jù)各自的理解望文生義。于省吾根據(jù)敦煌《老子》戊本“貸”作“始”字,認為“貸”“始”乃聲之轉(zhuǎn),因此“善貸且成”實為“善始且成”。于省吾《老子新證》,見于省悟:《雙劍誃諸子新證》,中華書局,2009年,第1214頁;敦煌本《老子》“貸”作“始”,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25~26頁。于氏這一說法亦被出土的馬王堆《老子》所證實,因而廣為接受。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26頁;李水海:《帛書老子校箋譯評》,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56頁。但朱謙之認為“善貸且成”也可以講得過去,或許屬于另外一個文本傳承系統(tǒng),北大藏漢代竹書《老子》亦作“貸”(北大簡此處的“貸”沒有“亻”)。在此特別感謝好友林志鵬教授的提醒。朱謙之的觀點詳見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2000年,第172~173頁;亦可參考湖南省博物館、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中華書局,2014年,第11頁注25,第199頁注17,認為“始”與“貸”音近,可通假。如果是這樣,盡管大部分《老子》版本都顯示第四部分屬于這一章,但從文意來看,將這一部分下讀似乎更加順暢。諸傳世本《老子》中,這一章第三部分的這句話后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河上公本所說的“道化第四十二章”的首句;因此PD這句話意在描述道善始善成的特點,恰與后接描述道之生化成萬物的“道化”章首句符合。馬王堆帛書乙本將通行本置于“上士聞道”一章之前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即河上公本之“去用第四十”)放在“善貸且成”之后。即使這樣,“善貸且成”跟“去用”的這段話的意義聯(lián)系也比與其自身所在章節(jié)的前兩部分聯(lián)系更為密切。無論怎樣,這一部分與之前兩部分在內(nèi)容上相對獨立,因此不作為本文討論的要點。參考高明:《帛書老子校注》,中華書局,1996年,第26頁。而本章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從文法來看,應(yīng)該是兩個由連詞“故”連接的內(nèi)容上有機關(guān)聯(lián)的部分:第一部分是上士、中士和下士對待道的不同態(tài)度的對比;第二部分則是由這一對比引出的建言中對這種現(xiàn)象的描述。在現(xiàn)有的各種解釋中,聞道之后,上士的“勤而行”與下士的“大笑”反映了二者對于道的不同理解,而下士的“大笑”則暴露了世俗世界對于道之玄妙所知甚少:如第二部分建言里所描述的那樣,真正的道,不為下士之俗眼所識,而且往往與流俗所見之道截然相反,各家代表性批注見李水海:《帛書老子校箋譯評》,陜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44~58頁。并由此引出第三部分“道隱無名”的結(jié)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