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福祥
今年秋季開始,各地中小學生使用“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其中初中有132篇。古詩文既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也是我國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使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得以繼承和弘揚,初中語文教師應重視在古詩文教學中,嘗試融入傳統(tǒng)文化教育。
本文以此為中心展開了討論,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古詩文教學中合理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意識,并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巧設情境,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在古詩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的說教模式,積極采用各種靈活的教學方法。巧設情境便是其中一種,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嘗試應用這種方法,使學生更容易走進古人的內心世界,感受其中的文化內涵,從而真正將傳統(tǒng)文化教學落實到古詩文教學中。
須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結合古詩文內容,創(chuàng)設能夠突出教學主題,引發(fā)學生思想共鳴,幫助學生重新構筑思想體系的教學情境。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傳統(tǒng)文化滲透其中,使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例如在《錢塘湖春行》的學習中,教師在課堂的開始可以先以談話的形式,引出杭州美景。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西湖是杭州最美的地方,那么我們就看看西湖究竟美在哪里。此時,教師以圖片展示出西湖的春景圖,并配合舒適的音樂,從而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接下來,教師再自然而然地引出作者: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為此他寫下了許多有關西湖美景的詩歌。我們今天所學的詩歌便是其中之一。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身處于美好的西湖美景畫面中,感受到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懷,也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
古詩詞中,愛國愛家是常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題材。如,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獵獵旌旗、陣容龐大。教師可以播放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的視頻,學生們通過在沙場閱兵的恢宏場面,目睹我軍現(xiàn)代化裝備與尖端武器,看到部隊整齊的軍容、昂揚的斗志,鏗鏘的語氣,激起了學生愛我軍隊、揚我軍威、打擊敵人、固我國防的愛國熱情。
八年級下冊的《漁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也與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內容類似,幫助學生理解詞中戍守邊疆的將士們壯志未酬的家國情懷:既要精忠報國、保家衛(wèi)國,又有兒女情長,思念家鄉(xiāng)與親人。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文化情境等,使學生能夠想作者之所想,感作者之所感,最終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由此可見,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重視結合古詩詞教學內容,靈活創(chuàng)設情境,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二、深入剖析,加深傳統(tǒng)文化體驗
古詩詞具有韻律美、語言美、意境美等特點。若要真正滲透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內涵,教師就應當重視根據(jù)古詩詞特點進行深層次的剖析,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其中蘊藏的傳統(tǒng)文化。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誦讀,使其感受到形式美。就古詩詞而言,作者的情緒變化、思想轉變主要體現(xiàn)在字里行間、詩詞節(jié)奏上。因而,為了加深學生對古詩詞意蘊的體會,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誦讀。以《破陣子》為例,該詩詞基調由“壯”轉“悲”,表現(xiàn)出了作者的報效祖國之心,及壯志難酬的苦悶。通過引導學生朗讀,才能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心理變化,從而感受到古人的愛國情懷。教師還應進行古詩詞意境分析,使學生更加深入體會作者思想。以《賣炭翁》為例,作者表達出了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之心。為了讓學生體會到今日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更加刻苦學習,教師可以針對詩詞中的重點語句、片段等進行分析,并讓學生想象作者所描述的意境,從而達到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目的。
其次,通過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作者作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碧峒按宋氖窃谥星镏?,獨在異鄉(xiāng),飲酒暢酣,詩興大發(fā),對月抒懷,想念弟子。盡管自己有貶謫之怨,但還是遙祝弟弟一切美好平安,祝愿天下所有離人都能共同享受美好的時光與生活。《人琴俱亡》通過王子敬先離開人世,王子猷痛悼亡弟,摔琴示哀,悲痛欲絕,不久也追隨亡弟而去。通過這些故事,教師要教育學生如何感受兄弟手足情之深厚,感悟親情之珍貴。
最后,教師還可以從古詩詞背景內容出發(f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以《過零丁洋》為例,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作者的生活年代、人生經(jīng)歷等,并結合詩詞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情懷。
三、挖掘資源,拓寬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古詩文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為了提升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興趣,更好地以古詩詞為載體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教師應當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擴大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范圍。也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古詩詞教學的趣味性、生活性。
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實現(xiàn)課內外資源的結合,從而提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本地的文化旅游圣地,并結合與之相對應的古詩文,引導學生回憶古詩文內容,并深入感受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在此基礎上再滲透傳統(tǒng)文化教育,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岳陽樓記》,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游走一次范公堤。范公堤是貫穿如東全境的黃海沿海防風防海潮的堤壩。為了紀念北宋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壩,該堤壩被老百姓稱作“范公堤”,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學生們通過親身游歷本地歷史文化資源,更深切體會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豁達情懷。^
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日常生活資源,豐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方式。如充分利用我國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端午節(jié),引導學生查找與之相關的古詩詞,并詳細了解其中的文化習俗;在重陽節(jié),開展古詩文朗讀比賽,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探索其中的文化內容。
教師要豐富古詩詞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改也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在古詩詞教學中也同樣如此。畢竟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弘揚不只是局限在課文知識上,實現(xiàn)課內外文化資源的多渠道融合更有助于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
綜上所述,通過古詩詞教學來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而,初中語文教師應當轉變教學理念,主動探索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從而將傳統(tǒng)文化真正融入到古詩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這不僅是我國語文教學體系完善的客觀需求,也是繼承、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必然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河口鎮(zhèn)景安初級中學(2264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