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芳
2017年11月,筆者有幸參加了第十三屆全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交流觀摩培訓展示活動。在本次活動中,很多課的設計新穎,讓人眼前一亮。仔細回味這些課,筆者發(fā)現這些課的練習設計很有味道。課堂練習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下面,筆者結合此次活動談談小學數學課堂練習設計的幾點體會。
一、練習設計的趣味性———樂在其中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碑攲W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大大提高。在經歷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知探究環(huán)節(jié)后,設計一些有趣的練習,可以讓學生既鞏固知識,又得到很好的情感體驗。本次活動中,老師們都注意到了這一點,在練習的設計上既體現了多樣性,也體現了趣味性。練習中有說的、看的、做的,學生們在想、做、說的練習過程中感受到課堂是輕松的、有趣的。
例如,江蘇的管小冬老師執(zhí)教的“認識圓柱和圓錐”一課,在學生認識了圓柱和圓錐的基本特征之后,要求學生用一張紙和一些大大小小的圓片做一個圓柱。學生操作的積極性可高了。在匯報時,學生有的說將紙卷起來,有的說將圓片疊起來,有的干脆就說一個圓片就是一個圓柱,因為它有厚度。這樣的練習,不僅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圓柱的特征,還為后面學習圓柱的表面積做好了鋪墊。
二、練習設計的階梯性———層層遞進
數學練習講究循序漸進,學生練習一般要經過“模仿—熟練—創(chuàng)造”三個階段。因此,教師在設計練習時,應該遵循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的規(guī)律,注意層次性,講究梯度。第一層次可練基本的、單項的、模仿性的題目,使知識內化;第二層次可設計綜合性、變式性的練習,把知識轉化成技能,使學生將知識同化,納入認知結構;第三層次是設計一些思維性強、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題目,使知識結構向智能結構轉化,讓不同的學生都練有所得。
例如,哈爾濱的張仰勇老師執(zhí)教的“速度、時間和路程”一課,在練習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如下兩組題目:首先是“連一連”,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判斷成人步行、自行車、汽車、“和諧號”動車的速度分別是多少,加深對速度快慢的感知。接著是解決問題的練習,教師以本人坐火車從哈爾濱來廣州為主線,分為三個層次,先給出蒸汽機車時代火車的速度和坐車時間,學生利用“速度×時間=路程”算出哈爾濱到廣州的路程。再給出內燃機車的速度,學生計算坐火車從哈爾濱到廣州的時間。此時學生就會想到第一問中的路程始終保持不變,用“路程÷速度=時間”。接著教師提問:現在從哈爾濱來廣州的直達列車的平均速度是100千米/時,乘坐直達列車一天能到嗎?學生想到了兩種方法,一是算出時間和24小時比較;二是算出24小時直達列車所行駛的路程,再與原路程做比較。最后,教師還以列車速度引申到中國速度,欣賞改革開放后祖國的日新月異,讓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這樣的練習,層層遞進,學生既鞏固了知識,還增長了見識,培養(yǎng)了能力。
三、練習設計的針對性———有的放矢
新授課之后安排的鞏固練習題,是圍繞某一具體教學內容編排一種同類型、同結構的練習,其目的是使學生重點形成某一技能,達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因而練習題的設計要以新課標的理念為指導,準確地把握所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也就是以“雙基”訓練為主,使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湖北的邵玲老師執(zhí)教的“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一課,在練習環(huán)節(jié),借助課前的題目:括號里最大能填幾?53×()<381,變形為今天所學的知識,讓學生說說商可能是幾,是怎么想的。學生們先想它的商是幾位數,可以將53估成幾,再筆算驗證。學生通過乘除法的對比,打通了乘除法在計算過程中的聯系,再次理清筆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試商的過程。由此可見,課堂練習應當有助于學生歸納所學知識、系統(tǒng)掌握所學知識并發(fā)展思維,否則,形式再多、花樣再新也沒用。
四、練習設計的開放性———舉一反三
練習的設計要有開放性,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本次活動中,很多老師的練習設計都具有開放性,達到了增強興趣、擴展思維、發(fā)展智力的目的。
例如,重慶的張幫敏老師執(zhí)教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設計了一個開放活動:給狗狗設計一個長6米、寬4米的長方形活動區(qū)域,想想怎樣圍最節(jié)省材料。教師讓學生把想法畫在方格紙上。學生們通過仔細思考,發(fā)現沿墻圍最節(jié)省,得到了好幾種方法:有的省一條長,有的省一條寬,還有的省一條長和一條寬。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不僅加深了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理解,還感受到周長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
當然,具有促使學生動腦思維、動手演算、動口表達的練習,應當是以鞏固為主,發(fā)展為輔的。教師要利用小學生好奇、愛動、爭強、樂勝的心理設計課堂練習,力求做到少而精、實而活,讓學生在練習時動腦、動手、動口,達到巧練活用、發(fā)展思維、提升能力的目的。
(作者單位:桃源縣漳江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