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臨床心內科的常見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日益加劇,老年CHF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同時,大部分患者出現(xiàn)悲觀、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降低了治療依從性,對治療效果產生較大影響[1]。文獻指出[2],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對老年CHF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具有重要價值,可消除患者不良情緒、穩(wěn)定心態(tài),使其積極配合臨床治療。為此,本研究運用心理護理方法,對商丘市中醫(yī)院收治的CHF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為探索臨床心理護理方案提供依據。
選擇該院心血管內科2015年2月—2016年11月期間收治的120例CHF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①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中的CHF診斷標準[3];②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為:①合并心肌炎、惡性腫瘤、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②有嚴重的認知障礙;③臨床資料不全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每組60例。干預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為65~74歲,平均年齡為(69.50±4.50)歲;病程6個月~9年,平均病程為(4.21±3.68)年。對照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為65~73歲,平均年齡為(69.00±4.00)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病程為(4.35±3.71)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除按照臨床診療規(guī)范進行藥物治療外,對照組采用心內科的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按照心理護理方案開展護理研究。心理護理干預以團體形式進行,每周1次,每次45~60min,連續(xù)實施6周。
(1)護理人員通過宣傳頁、幻燈片以及面對面講解等多種方式講述慢性心力衰竭的發(fā)病機制及治療過程,提高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程度。
(2)護理人員采用親切、溫和、誠懇的語言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認真傾聽患者的煩惱與苦衷,配合家屬糾正患者的錯誤認識與錯誤思想,鼓勵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待治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3)對長期用藥的患者,護理人員應使用通俗用語,詳細介紹藥物的主要作用與副作用,消除患者的擔憂、恐懼等不良心理,使其保持心情舒暢與情緒穩(wěn)定,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治療依從性評價標準[4]:完全依從是指患者主動應對,情緒樂觀,完全按照要求完成制定的治療計劃;部分依從是指患者治療態(tài)度較為被動,情緒一般,僅能完成治療計劃中的部分內容;不依從是指患者情緒低落,不愿意接受治療。
焦慮評分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5](臨界分為50分);抑郁評分[6]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臨界分為53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l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抑郁和焦慮評分與心功能指標作為計量資料,應用(均數±標準差)表達,各組比較運用t檢驗;依從性作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組患者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后的治療依從率為 93.33%,高于對照組患者的 78.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依從性比較[n(%)]
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的SAS、SDS等不良情緒評分均優(yōu)于護理前。但干預后,干預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分別為(42.55±9.24)分、(45.53±8.12)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評分對比表(±s)
表2 兩組患者抑郁、焦慮評分對比表(±s)
項目護理前護理后干預組對照組t P 干預組對照組t P S A S 5 4.5 5±1.8 0 5 4.9 2±1.4 3 2 6.6 5 8 >0.0 5 3 3.1 0±6.9 2 4 2.5 5±9.2 4 1 1.5 7 8 <0.0 5 S D S 5 6.3 6±1.3 7 5 6.1 5±1.2 2 2 5.7 4 1>0.0 5 3 8.2 3±5.5 5 4 5.5 3±8.1 2 1 0.7 4 3<0.0 5
CHF也被稱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左室收縮或舒張功能不全的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嚴重階段,以動耐力下降、呼吸困難、腹部或腿部水腫為主要臨床病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7]。因該疾病具有反復發(fā)作、多次住院、死亡率高等特征,老年患者基本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時也不利于臨床治療效果[8]。臨床發(fā)現(xiàn),不良情緒會導致患者機體內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激活血小板,釋放多種促凝物質與強烈血管收縮物質,加重病情[9]。在藥物治療后,應選擇合理的合理措施。常規(guī)護理能夠穩(wěn)定患者病情,但對不良情緒與治療依從性的效果不顯著。
心理護理是運用心理學理論與技巧,在護理過程中采用心理認知療法,消除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引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10]。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及造成負面情緒的原因,采用針對性的方法對患者進行精神疏導,指導患者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如深呼吸、聽舒緩音樂、肌肉放松療法等,有效控制患者的情緒變化[11-12]。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經過護理后的SAS、SDS等不良情緒評分均優(yōu)于護理前,但干預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干預組患者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后的治療依從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心理護理干預能夠協(xié)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生活信念,正確面對人生與疾病,調節(jié)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緩解患者緊張心情,保持平衡心態(tài),從而提高了患者治療依從性與積極性。本研究的缺點在于,針對老年患者對象不同,情緒、性格、心理建設不同,統(tǒng)一的心理護理干預方法可能出現(xiàn)誤差。
綜上所述,應用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穩(wěn)定老年CHF患者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促進機體康復,值得臨床應用。
[1]Bitter T, Fox H, Schmalgemeier H, et al. Acute improvement of pulmonary hemodynamics does not alleviate Cheyne-Stokes respir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double-blind, crossover trial[J]. Sleep Breath, 2016, 68(2):1-10.
[2]唐玲, 鄭斌, 李德蓉. 心理護理干預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緒及治療依從性的效果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 2015,11(2):105-107.
[3]陳娟, 趙書娥.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研究進展[J]. 中華護理雜志, 2015, 50(3):360-364.
[4]Gandhi P U, Szymonifka J, Motiwala S R, 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prediction of adverse events from intensive chronic heart failure management and effect on quality of life: results from the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outpatient-tailored chronic heart failure therapy (PROTECT) study [J]. J Card Fail,2015, 21(1):9-15.
[5]朱冬敏, 林征, 劉洪珍, 等. 延續(xù)性護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健康教育, 2016,27(11):1002-1005.
[6]于欣, 郝云霞, 閻秀英, 等. 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I期康復護理[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 2016, 31(1):151.
[7]肖璐, 陳燕華, 劉建平, 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及影響因素的分析[J]. 廣東醫(yī)學, 2017, 31(7):23-26.
[8]于慶云. 心理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5, 8(27):236-237.
[9]金愛蓮. 心理護理干預對擴張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影響[J].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 3(30):26-27.
[10]周靜, 徐靜, 唐碧, 等. 心理護理與音樂療法對難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身心的影響[J]. 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 13(7):1185-1187.
[11]李云霞.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干預[J]. 河北醫(yī)學, 2016, 22(5):863-865.
[12]燕長花.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分析[J].上海醫(yī)藥, 2015, 18(6):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