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恩 林蓮琴 山赟 李秀麗
[摘要] 目的 了解緩解期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患者的認知特征及社會功能。 方法 本文通過功能大體評定量表(GAF)評分對30名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雙相障礙組)和28名健康者(對照組)及我院接診單純性抑郁癥患者26例(抑郁癥組),進行社會功能評估,并分別對三組進行記憶、學習、注意及執(zhí)行功能的神經心理學評定。結果 抑郁癥組DAS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雙相障礙組與對照組比較,其DAS總分也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處于雙相情感障礙緩解期的患者,在不同程度上會呈現(xiàn)社會認知以及行為功能的損害,并伴有較為突出的焦慮及病恥感等社會心理問題;在精神病的防治過程中,該部分患者社會心理問題尤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關鍵詞] 雙相情感障礙;緩解期;認知;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01-0088-04
A study on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in remission period
YE Jia'en LIN Lianqin SHAN Yun LI Xiuli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the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of Wenzhou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Wenzhou 32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in remission period. Methods In this study,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30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group) in remission period, 28 healthy subjects(control group) and 26 patients with simple depressive disorder(depression group)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assessed by the disease activity score(GAS). And the neurological assessment of memory, learning, atten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 of the three groups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DAS score of the depres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AS score of the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 in remission period can show social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impairment in varying degrees, accompanied by more promin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anxiety and disgrace. In the proces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sychosis,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this part of patients should cause our attention.
[Key words] 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Remission period;Cognition;Social function
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較為嚴重的精神疾病,約3/4的患者有終生復發(fā)風險。由于其高致殘率及高自殺率,使得雙相情感障礙成為人類高負擔的疾病。臨床上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發(fā)病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會功能損害;而緩解期患者其社會功能一定程度低于病前水平。國內的研究顯示情感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及心理社會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損害[2,3],國外的研究顯示情感障礙患者存在穩(wěn)定而持久的注意、記憶和執(zhí)行能力等方面的功能損害[4]。門診隨訪的情感障礙患者存在顯著的軀體化、焦慮、憤怒、敵意和攻擊性等心理問題[5,6];同時情感障礙患者在社會生活中,面臨著社會關系的減少、生活滿意程度及生活質量的降低,更使得患者的社會功能受到損害。該部分患者更容易失業(yè),而間接增加疾病的負擔。本文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認知功能、心理衛(wèi)生狀況、社會功能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以便為進行有效的治療和干預提供科學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雙相障礙組(BD)納入標準:2012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隨即抽取門診及住院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者。所抽取樣本再經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軸Ⅰ障礙定式臨床檢查(SCID-Ⅰ)篩查,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既往患病例30例(既往患提示:患者在最近的1個月中,無躁狂及抑郁發(fā)作)。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齡18~45歲,平均(25.63±6.76)歲;受教育年限平均(12.06±2.73)年;平均病程(41.70±34.58)個月;發(fā)作次數(shù)1~6次,平均(3.00±1.08)次。對照組(HC):來自我院的的醫(yī)務工作人員28名,均為健康志愿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齡20~37 歲,平均(26.35±4.94)歲;教育年限 8~19年,平均(13.00±3.70)年,其中接受調查的女性患者未處于月經期、妊娠期、哺乳期。配合檢查,未出現(xiàn)過精神障礙類疾病特征,無精神障礙疾病患病史,且直系三代內無任何精神障礙史;無嚴重軀體疾病;無精神活性物質服用史。另隨機抽選同期抑郁癥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齡20~37歲,平均(26.35±4.94)歲;教育年限8~19年,平均(13.00±3.70)年。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針對三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有效評估,且評估由我院具備有多年醫(yī)療經驗人員2名共同進行,且評估前需告知患者本次研究的主要意義,指導患者積極配合本次研究。
1.3 觀察指標
針對三組患者疾病活動評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DAS)[7]進行統(tǒng)計涉及到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化、尋求贊許等方面,各項滿分為28分,得分與癥狀嚴重程度表現(xiàn)為正比。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三組患者各方面有關數(shù)據(jù)均錄入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三組除尋求贊許和強制性外,其他數(shù)據(jù)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抑郁癥組與對照組比較,其DAS總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雙相障礙組與對照組比較,其DAS總分也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3.1 精神障礙形成的原因
臨床研究已經證實,促使該部分患者有精神障礙的因素有多個方面:造成此種情形的內部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個人人格方面存在的潛在問題以及個人處事態(tài)度問題,外部原因則是個人深處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對其產生的外在影響。對其原因的歸結存在個體傾向性特征,并對個人的生活事件進行合理解釋,將個體的普遍事件表現(xiàn)應用統(tǒng)一形式進行原因歸納。相關調查研究工作普遍采用調查問卷評估的方式進行歸因總結,常用的問卷形式有歸因方式問卷(ASQ)、模糊意向敵意歸因問卷(AIHQ)、內部他人或情境歸因問卷(IPSAQ)等。相關學者針對這一課題的調查研究始于單相抑郁研究課題,不同的調查問卷形式能夠對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進而對個人病癥表現(xiàn)特征進行歸納總結,并根據(jù)科學研究理解,將其進行形成原因分類[8-9]。
美國心理學科研人員早在1989年便從歸因方式的角度,進行有關抑郁癥問題的歸因方式研究工作,對于抑郁癥的科學研究和治療方式研究發(fā)揮了巨大推動作用,該理論從事件原因偏向的角度對抑郁癥的原因進行了深入探究[10-11]??茖W家們認為抑郁癥患者的病癥表現(xiàn)更傾向于對于負面因素造成的事件影響,并且負面事件對個人的影響表現(xiàn)為在個人心理內部表現(xiàn)、外部情緒特征較為穩(wěn)定,對于個人影響較為全面等特點。
3.2雙相情感障礙的主要影響因素
伴隨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進步,對于單相抑郁的歸因科學理論研究已經相對成熟,并在大量的臨床實驗經驗總結過程中,形成了較為科學的研究體系,在科學研究的初始階段認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會受到生物學遺傳因素的影響以及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而在后期的科學研究中逐漸認識到個人的歸因偏向也會對雙相障礙患者產生重大影響。有關部門針對這一問題進行過科學實驗,通過將雙相障礙患者與單相抑郁患者各方面心理狀態(tài)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多數(shù)雙相障礙患者在病發(fā)過程中多存在較大消極心理[12-14]。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個人以及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婚姻生活狀態(tài)、個人社會心理素質等問題均會對其發(fā)病產生影響作用。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調查顯示,雙相障礙多發(fā)生于社會經濟情況相對較好,生活階層相對較高的人群,其中以個人獨居或處于離婚狀態(tài)的人群作為常見,長期處于精神和心理緊張狀態(tài)也會引發(fā)此病的出現(xiàn)。
雙相情感障礙具有反復發(fā)作的發(fā)病特點,是現(xiàn)代醫(yī)學精神學科中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一旦發(fā)病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社會負擔,嚴重甚至會影響患者的個人生活,導致患者處于精神殘疾狀態(tài),需要外人輔助生活。根據(jù)相關科研結構顯示,因病對患者造成的社會認知功能受損是導致其在緩解期仍無法恢復社會功能的重要原因。本文對雙相障礙患者社會認知功能的相關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綜述,在此基礎上指出該研究領域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的研究前景進行了展望[15-17]。
現(xiàn)代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類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愈加復雜,其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和生活問題也逐漸增多,存在于生活層面的需求也在持續(xù)增加,在對個人生活品質持續(xù)進行提升的同時,更需要做好各方面關系處理工作,以正確的行為面對社會生活,而上述活動的開展都需要建立在良好社會認知行為的基礎上[18]。社會認知是個人處于社會生活環(huán)境中對他人給予理解、正確與他人進行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外界社會對于個人的刺激作為相較于非社會刺激更加明顯,社會刺激具有抽象性、即時性和交互性特點。在正常情況下,人們對于外界環(huán)境中各方面刺激,都存在有合理情感反應,并結合對應情緒表現(xiàn)針對各方面刺激進行反饋。而就存在喲精神疾病患者來講,情緒表達過程則存在有一定難度。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將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與單純抑郁患者以及正常人群進行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脆弱性、吸引/排斥、完美化、強制性、尋求贊許、依賴性、自主性態(tài)度等方面的需求情況均更加嚴重。由此,可見該部分患者在外界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其精神負擔更為嚴重。在治療過程中,在對各方面用藥方案持續(xù)進行完善的同時,更需要做好對該部分患者精神方面指導工作。
3.3針對情感加工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所謂情感加工,主要是說人體可針對外界情況進行自主感知,同時可合理進行處理或者運用,結合自身面部表情的變化,動作、說話方式及語調等,汲取有助于自身進行對方主觀情緒的判斷信息,并對情緒進行合理控制和應用,輔助社會行為開展的過程。針對情感加工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活動很多,普遍認為情緒識別是情感加工的基礎,因而對其進行針對性研究也最為廣泛,情緒識別是人類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情感交流和互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對于對于提升生活質量也具有重要作用。
對情緒識別能夠產生刺激作用的因素有很多,進行情緒識別研究中常使用情緒辨認和情緒區(qū)別實驗模式進行情緒識別能力測試,情緒辨認實驗的主要開展方式是給受試者呈現(xiàn)一張帶有特定情緒的面孔,然后要求受測者能夠準確識別這種能力;情緒區(qū)別測驗則是給受試者呈現(xiàn)兩張面孔,可以讓受試者進行同時觀察或者先后觀察,并要求其能夠判斷二者是否表達同一種情緒。
3.4降低病恥感的措施及策略
目前精神疾病的發(fā)展形勢及精神疾病患者治療壓力的逐漸增大,為降低病恥感需要對以下幾方面加以重視。
(1)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積極利用好各種媒體手段對公眾進行精神衛(wèi)生健康的相關知識宣傳與培訓,從而提高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及認識水平,逐步消除對精神疾病的誤解與無知。
(2)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公眾與精神病患者的接觸機會,如安排已康復的精神病患者與公眾之間的情感交流活動,從而逐步實現(xiàn)患者的精神壓力的減輕與自我的釋放。
(3)積極利用好媒體的強大影響力,加強對精神病患者的正面宣傳與報道,從而實現(xiàn)逐步減少和改變目前世俗化對其的一些偏見。
(4)精神疾病患者面臨著既有相同的社會因素;又由于自身不同的經歷、個性、情感、工作、人際交往等因素有關,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尤其是社會對他們給予更多的關照、愛心、包容之心[19,20]。
通過對上文緩解期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患者62例的認知功能及其特點的相關研究,主要采取了邏輯記憶、臨床觀察實驗等方法,會發(fā)現(xiàn)其主要是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此之外,還與患者的精神因素有關。鑒于此,通過采取加大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創(chuàng)造機會讓公眾與精神病患者接觸;積極利用好媒體的強大影響力;另外就是患者內心深處也要具備堅強、勇敢的特質,使患者慢慢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胥德春,張程赪. 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及其近親屬和正常人群認知功能對照研究[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18):41-43.
[2] 徐偉亞. 社區(qū)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個案管理對照研究[J]. 精神醫(yī)學雜志,2017,30(1):63-64.
[3] 李艷玲,袁菊梅,苗杰,等. 北京地區(qū)全科團隊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的效果評估[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18(34):4174-4178.
[4] 王艷婷,侯凌峰,沈素花. 對緩解期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進行交往訓練的效果觀察[J]. 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21):59-60.
[5] 王中剛,曹玉英.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前驅期癥狀檢測方法研究進展[J]. 濟寧醫(yī)學院學報,2015,38(4):286-289.
[6] 林承鳳,趙俊雄,黃惠舜. 安非他酮與喹硫平治療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發(fā)作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J]. 實用藥物與臨床,2015,18(4):478-481.
[7] 杜義敏,程月紅. 雙相情感障礙復發(fā)風險因素的研究進展[J]. 河北醫(yī)藥,2015,37(2):256-258.
[8] 張偉. 雙相心境障礙的藥物治療進展[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4,35(20):3043-3045.
[9] 鄧良華,劉青梅,唐立巖,等. 社區(qū)綜合干預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OL].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7):693-696.
[10] 美娜瓦爾·海熱拉. 奎硫平與阿立哌唑治療68例雙相情感障礙抑郁發(fā)作臨床療效[J].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9):79-80.
[11] 鄒韶紅,鄭惠文. 雙相情感障礙與攻擊行為關系的功能影像學研究新進展[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wèi)生,2017,17(1):5-9.
[12] 馬海燕. 新型抗抑郁藥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 實用醫(yī)藥雜志,2013,30(10):940-944.
[13] 王豪杰,陳煒,覃艷華,等. 雙相障礙患者的多巴胺轉運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和靜息態(tài)功能磁共振成像與腦獎賞環(huán)路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全科醫(yī)學,2017,20(12):1439-1443.
[14] 陀檸瑜,劉鐵榜. 雙相障礙患者社會認知功能的研究進展[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3,40(1):32-35.
[15] 陽中明,李江涌. 癔癥患者46例5年隨訪分析[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8,34(2):153-154.
[16] 費惠慧,張蓉. 交往訓練護理干預在保護雙相情感障礙緩解期患者社會功能中的效果[J]. 心理醫(yī)生,2017, 23(9):45.
[17] 陳遠嶺,張大千,朱躍華,等.抑郁癥患者的功能失調性認知初探[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2,35(30);166 -168.
[18] Farmer A,Harris T,Redman K,et al. The cardiff depres-sion study:A sib-pair study of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in de-pressed probands an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J]. Psychol Med,2001,31(4):627-633.
[19] Wildes J,Simons A,Marcus M. Bulimic symptoms,cogni-lions,and body dissatisfaction in women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der[J]. Int J Eat Disorder,2005,38(1):9-17.
[20] 靳佳佳,冉柳毅,王我,等.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甲狀腺功能水平的分析[J]. 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45(5):574-578.
(收稿日期:20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