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曹逸,楊 玲,左 伋△
(1.南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教研室,江蘇南通 226007;2.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細胞與遺傳醫(yī)學系,上海 200032)
近年來,各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被引入到醫(yī)學教學改革中,特別是信息與網絡通信技術快速發(fā)展,逐漸滲透融入到醫(yī)學教育中,醫(yī)學教育信息化程度得以迅速提高,促進了醫(yī)學教育資源建設[1-2]。微課就是順應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而產生的新型教學模式,并且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信息化資源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研究熱點[3]。而對分課堂是順應中國高等教育的國情提出的一種較新的大學教學模式[4]。醫(yī)學遺傳學是交叉學科,學習難度大,大部分遺傳病較為罕見,且向低年級醫(yī)學生開課,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效果不佳,如何推進醫(y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提高醫(yī)學遺傳學的教學效果,是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5-6]。
微課雛形源于1993年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 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 s課程(60-second course)以及1995年英國納皮爾大學Kee TP提出的1 min演講(the One Minute Lecture, OML)[7]。2008年明確提出微課這一概念的是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David Penrose[8],它是1~3 min的短小教學視頻為載體,記錄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展開的教與學的過程[9]。在國內,學者們對微課的認識隨著微課建設和研究的發(fā)展內涵得以不斷深入,豐富和完善。2012年底,首屆全國高校微課大賽的通知中,對微課的定義為:“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10]。
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心理學系的張學新教授于2014開創(chuàng)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對分課堂(PAD)把教學分為3個環(huán)節(jié),即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類似傳統(tǒng)課堂,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4,11]。這種教學方法經多校教師實踐證實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是針對目前中國高等教育課堂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的有中國特色大學教學模式[12]。
醫(yī)學遺傳學是臨床和基礎醫(yī)學的交叉學科,因其為醫(yī)學基礎課程,向低年級醫(yī)學生開課,通常尚未進入臨床見習和實習期,學生對涉及的臨床遺傳疾病缺乏感性認識,另外,很多單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病,線粒體遺傳病發(fā)病率低,學生缺乏學習熱情[5-6]。因此,傳統(tǒng)課堂教學效果不佳。醫(yī)學遺傳學是邊緣學科,其教學內容與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等多個醫(yī)學基礎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先行課程知識點欠缺,也會影響到醫(yī)學遺傳學某些章節(jié)的學習[5]。
本文主要探討以課堂講授和討論為主,輔以微課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根據章節(jié)內容特點的不同,調整教師授課,微課,學生和師生互動討論各環(huán)節(jié)的比例。
作為基礎醫(yī)學和臨床醫(yī)學的交叉學科,本課程較多章節(jié)和臨床關系較為密切,比如生化遺傳部分,微課設計可以考慮分成兩類,一類是以預習為目的的課前視頻,一類是以深入學習為目的的課后視頻。以苯丙酮尿癥的教學為例,制作兩個課前預習用微課,每個視頻大約5~9 min,一個是新生兒疾病篩查相關的介紹,一個是苯丙酮尿癥患兒就診視頻資料。這類課前微課使學生直觀地獲得一些疾病臨床信息,增加了對疾病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習興趣,有助于低年級學生掌握疾病的臨床表現,方便教師在課堂講授時從遺傳學角度深入闡述疾病的分子機制。另一方面也幫助學生認識到新生兒疾病篩查的重要性,很多遺傳病并沒有理想的治療方法,重在預防,而苯丙酮尿癥的智能低下等嚴重危害患兒生存質量的癥狀可以通過早篩查早發(fā)現早干預得以控制。
課堂講授階段教師系統(tǒng)介紹苯丙酮尿癥四大臨床表現:智能下降,錐體外系損害癥狀,汗液尿液鼠臭味,皮膚毛發(fā)顏色較淺。重點闡述苯丙氨酸羥化酶缺乏導致四大臨床表現的分子機制。簡要介紹治療和預后。并布置課后復習和微課學習任務。
課后用微課是完成課堂理論講授,學生吸收內化知識點后的環(huán)節(jié),課后微課視頻側重于記錄早期飲食干預患者和正常飲食患者表型差異,教師要鼓勵學生課后利用微課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隔堂分組討論環(huán)節(jié),通過微課,討論課的生生,師生互動強化苯丙酮尿癥早期篩查和飲食干預的意識,并利用討論課對首輪授課中的重要知識點進行復習提問,進一步幫助學生消化,拓展所學知識。
作為基礎醫(yī)學課程,醫(yī)學遺傳學某些章節(jié)和先行課程關系密切,側重于基礎概念和理論的學習,比如分子遺傳學部分。以基因和基因組一章為例,微課設計可以考慮以課前微課為主,復習生化或分子生物學中已經涉及的知識點,如,基因和基因組概念,結構特點,基因表達等,溫故知新,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消化課堂理論教學的內容。在教師課堂講授環(huán)節(jié)中,課前微課涉及的內容可以略講。因為和先行課程重復內容較多,討論課環(huán)節(jié)也可視具體情況縮減。
另外,課程某些章節(jié)涉及發(fā)病率低的疾病,如線粒體遺傳病,在課時不足的情況下,可以縮減課堂講授環(huán)節(jié)時間,準備較充分的微課資料,由學生課后自行學習討論。
以課堂講授,課內討論為主,微課為輔的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比重,通過多輪反復接觸知識點,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效果,對提高醫(yī)學教學質量、創(chuàng)新醫(yī)學教學模式起到推動作用。
在這個教學模式中,較難掌控的是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首先,這個要求在人數相對少的教學班中進行。另外,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并不太適應分組討論交流,除少數同學發(fā)言踴躍,大多數學生習慣了集中大通量傳授知識的灌輸性教育,自主思維受抑制,思維不夠活躍,需要教師引導后發(fā)言。另外,這個模式和有限的課時有一定的沖突,所以如何調整個環(huán)節(jié)比例,有效利用微課去解決課時沖突也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現在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趨于多樣化,微課輔助下的對分課堂模式,彌補了傳統(tǒng)“滿堂灌”的不足,有助于激發(fā)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種微課和對分課堂結合的模式,將涉及對分課堂各環(huán)節(jié)的比例,對分課堂和微課的比例,以及如何建立更客觀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等諸多實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摸索。
[1]周新.微課程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設計和開發(fā)[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栗春璐.微課程內容呈現方式的分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
[3]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4):36-42.
[4]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35(5):5-10.
[5]米亞靜,張妮,劉潔,等.青年教師在醫(y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體會與思考[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4,30(17):2698-2699.
[6]陳曹逸,朱新宇,譚湘陵,等.醫(y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中“罕見病”教學初探[J].基礎醫(yī)學與臨床,2015,35(8):1145-1147.
[7]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14.
[8]Shieh 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 High Educ,2009,55(26):1-13.
[9]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65-73.
[10]微課與微課程研究進展綜述.周笑春.中職設置微型課程初探[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11(12):12-13.
[11]李欣.對分課堂:有中國特色的大學教學新方法[J].學周刊,2016,10(10):16-17.
[12]張春霞.基于自媒體平臺的“微課+對分課堂”調查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26(5):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