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兵
摘要: 以2016年江蘇省高中化學優(yōu)質課評比為背景,針對教師在“化學平衡的移動”課題中運用啟發(fā)式與探究式開展教學活動,將兩種教學方式與課堂教學案例進行對比、分析,從中提煉出“學生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的認識和感悟,為教師提高專業(yè)水平,更好地服務教育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啟發(fā)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 證據(jù)素材; 化學平衡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8)2004006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B
2016年江蘇省高中化學優(yōu)質課評選暨觀摩活動已經落下帷幕,筆者有幸作為觀眾參加了本次活動,并觀摩多節(jié)“化學平衡的移動”評優(yōu)課,受益匪淺。在這些優(yōu)質課中有兩種類型的課比較有代表性,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種類型以啟發(fā)、引導為主線,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最終解答問題。第二種類型以實驗探究為主線,教師提供豐富的實驗素材,學生通過實驗獲得現(xiàn)象,在交流、研討中驗證假設或完善結論。前一種類型稱為啟發(fā)式,后一種類型屬于探究式。啟發(fā)式教學是我國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瑰寶,被廣泛應用于教學實踐,探究式教學是我國理科新課程倡導的重要教學方式,近年來被大力提倡[1]。通過觀摩學習,筆者對兩節(jié)課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理解了啟發(fā)式與探究式教學的精神,教學理念得到提升,借此文和同行交流、切磋。
1簡單介紹兩種教學方式
1.1啟發(fā)式教學
《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眴l(fā)既是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又是一個教學原則。在啟發(fā)式教學中,教學過程由教師控制與引領,教學活動考慮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人之為人”所面臨的共同問題[2],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支架,通過連貫、邏輯性強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獲得結論的同時學會舉一反三。啟發(fā)式教學是一種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在講讀前精心設計足以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中接受知識,得到能力、智力的培養(yǎng)訓練[3]。啟發(fā)式教學是我國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因為教師易于實施、便于操作且適合大班制的課堂教學,所以在學科教學中應用廣泛。
1.2探究式教學
20世紀初,杜威提出了將科學探究的方法借鑒于教育教學,經過布魯納、施瓦布等人的研究和發(fā)展,至今經歷了100多年的時間。探究既是一種課程理念,又是一種教學方式,還是一種教學內容。探究教學通常采用觀察、實驗、討論等探究方
法,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問題展開研究,以達到證實或證偽、獲得結論、建構知識目的的過程[4]。探究式教學,是一種學生主動對知識進行探索,親身體驗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方法,其特點一般是探究前確立主題,學生圍繞主題通過假設、佐證、實驗以及討論等一系列活動去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5]。實驗探究是一種基于實驗的探究活動,它將化學實驗與主動探究有機結合,還原知識獲取的本源,貼近化學作為一門實驗科學的學科特點。
2兩種教學方式在課題中的應用
2.1教材分析
“化學平衡的移動”是蘇教版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專題2第三單元的內容,是中學化學熱力學研究的重要理論之一,也是中學化學概念、原理教學的重難點,分布于化學2“化學反應與能量轉化”和選修4“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水溶液中的離子平衡”等主題中,對于促進學生對可逆反應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镀胀ǜ咧谢瘜W課程標準(實驗)》對本課題的教學要求是: 探究外界條件對化學平衡的影響,理解、掌握和運用勒夏特列原理;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觀察現(xiàn)象,總結問題的能力。
化學平衡是眾多平衡系列的基礎,對很多知識的學習起著指導作用,因此,從濃度、壓強、溫度等因素推導化學平衡移動的規(guī)律(勒夏特列原理)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盡管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外界條件對速率的影響,也知道了平衡狀態(tài)的基本特征,但推導、概括、總結規(guī)律的過程依然復雜、抽象,學生的理解存在難度,再加上教材提供的教學素材不多,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科學的再加工,補充優(yōu)化實驗素材,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合理的教學手段,引導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2.2教師甲(啟發(fā)式)教學片段及案例分析
教師甲: 化學平衡狀態(tài)有五大特征,分別是逆、等、動、定、變。等是ν正=ν逆≠0,變是外部條件變化,ν正和ν逆大小改變,化學平衡發(fā)生移動,那么如何通過ν正和ν逆大小關系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呢?
學生: 若ν正>ν逆,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若ν正=ν逆,平衡不移動;若ν正<ν逆,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教師甲: 影響ν正和ν逆的外部條件有哪些?
學生: 濃度、壓強、溫度等。
教師甲: 我們先討論濃度對平衡的影響,已知鉻酸根和重鉻酸根離子間存在以下平衡: Cr2O2-7(橙色)+H2O
2CrO2-4(黃色)+2H+,提供0.1mol/L K2Cr2O7溶液、1mol/L NaOH溶液和1mol/L HNO3溶液,如何讓上述平衡發(fā)生移動呢?
學生: 加酸或加堿溶液,能讓平衡發(fā)生移動。
教師甲: 我們通過滴管、點滴板等儀器進行實驗演示(略),加堿黃色加深,加酸橙色加深,平衡移動與ν正、 ν逆有什么關系?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學生: 前者ν正>ν逆,后者ν正<ν逆。增大反應物的濃度或減小生成物的濃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減小反應物的濃度或增大生成物的濃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教師甲: 我們再討論壓強對平衡的影響,已知NO2與N2O4間存在以下平衡: 2NO2(紅棕色)N2O4(無色),提供針筒,如何讓平衡發(fā)生移動呢?
學生: 通過針筒活塞的推、拉看顏色的深淺。
教師甲: 向里推針筒活塞顏色本身就會加深,向外拉針筒活塞顏色本身就會變淺,如何判斷平衡移動呢?
學生: 深與淺之后如果還有后續(xù)的顏色變化,這就能判斷平衡朝什么方向移動。
教師甲: 顏色的深淺變化不太明顯,我們借助壓強傳感器進行實驗演示(略)。
教師甲: 實驗圖像告訴我們,壓強大了之后有減小的變化,壓強小了之后有增大的變化。這些能告訴我們什么結論?如果換成氣體參與或生成的不同可逆反應,結論又該如何述說?
學生: 加壓ν正>ν逆,平衡正向移動,減壓ν正<ν逆,平衡逆向移動。增大壓強,平衡向化學計量數(shù)小的方向移動;減小壓強,平衡朝著化學計量數(shù)大的方向移動。
教師甲: 最后研究濃度對平衡的影響,Co(H2O)2+6(粉紅色)+4Cl-(aq)
CoCl2-4(藍色)+6H2O(l)ΔH>0,提供熱水和冰水,如何讓平衡發(fā)生移動呢?
學生: 取三支試管,加入少許紫色的氯化鈷溶液,分別置于冰水、熱水和室溫下,比較三支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
教師甲: 我們通過燒杯、試管等儀器進行實驗演示(略)。室溫下溶液呈紫色,熱水中溶液呈藍色,冰水中溶液呈粉紅色,這些現(xiàn)象說明平衡是如何移動的?
學生: 升高溫度平衡向正反應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教師甲: 如果換成其他可逆反應,結論是不是一樣?又該如何表述?
學生: 肯定不一樣,應該和可逆反應的吸、放熱有關。升高溫度,平衡向吸熱方向移動,降低溫度,平衡向放熱反應方向移動。
教師甲采用了啟發(fā)式教學的方法,具體教學思路: 明確問題→啟發(fā)講授→實驗證明→分析結果→獲得結論。在課堂上,教師甲不斷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啟發(fā)學生回答問題,通過實驗演示獲得現(xiàn)象,再由現(xiàn)象分析得出結論。教師甲在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問題有:“外部條件改變,如何通過ν正和ν逆判斷平衡移動的方向”、“影響ν正和ν逆的外部條件有哪些”、“如何通過實驗手段驗證濃度、壓強與溫度對平衡的影響”、“如何從實驗現(xiàn)象中得出化學平衡移動的方向”、“如何用結論性的話概括平衡移動的原理”等,這些問題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完整的問題鏈,學生完成思考和答題的同時,知識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生長。由于教師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搭建支架進行提問,學生認真思考,積極討論,課堂存在觀點交鋒、思維辨析和智慧碰撞,實現(xiàn)了學生認知過程的不斷深入,提升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2.3教師乙(探究式)教學片段及案例分析
教師乙: 測定廢水中COD時通常需要用到一種橙紅色的固體,它的名稱叫重鉻酸鉀,在它的水溶液中存在著可逆反應: Cr2O2-7(橙色)+H2O
2CrO2-4(黃色)+2H+。大家想想此時可逆反應處于一種什么狀態(tài)?它有哪些特征?
學生: 化學平衡狀態(tài)。它有五大特征,分別是逆、等、動、定、變。
教師乙: 變就是外界條件改變,原有的平衡狀態(tài)會發(fā)生改變,即平衡會發(fā)生移動,請預測濃度、壓強、溫度對化學平衡可能會造成怎樣的移動?
學生: 討論不同條件下化學平衡移動的方向,并將小組預測的結論寫在學案上。
教師乙: 同學們可以通過實驗加以探究,看看我們預測的結論是否正確,通過小組間的交流,能否得出濃度、壓強和溫度對平衡移動影響的規(guī)律。
實驗探究一(濃度的影響): 已知重鉻酸根和鉻酸根離子間存在以下平衡: Cr2O2-7(橙色)+H2O
2CrO2-4(黃色)+2H+,向點滴板兩圓孔內加入2~3滴0.1mol/L K2Cr2O7溶液,在其中1孔內滴加2~3滴NaOH溶液,對比兩圓孔內溶液的顏色,將變色后的溶液分成兩份,向其中一孔內滴加1mol/L HNO3溶液,觀察現(xiàn)象。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教師乙要求學生實驗前戴手套,四人一組合作完成實驗,每個小組說出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分析出現(xiàn)現(xiàn)象的原因,驗證預測的結果是否正確。
實驗探究二(壓強的影響): NO2與 N2O4間存在平衡2NO2(紅棕色)
N2O4(無色),將裝有20mL NO2氣體的針筒在t1時刻迅速壓縮至10mL處并保持不動。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能得出什么結論?
針對部分小組實驗現(xiàn)象不太明顯的情況,教師乙將其中一個實驗小組的針筒一端連接一個壓強傳感器,并把傳感器與數(shù)據(jù)采集器相連,邀請小組同學作為觀察員,將實驗得出數(shù)據(jù)圖像放大投影,見圖1,與學生分析該圖像中小尖角蘊含的信
息,驗證預測的結果是否正確,引導學生掌握壓強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
實驗探究三(溫度的影響): 已知氯化鈷溶液中存在以下平衡: Co(H2O)2+6(粉紅色)+4Cl-(aq)
CoCl2-4(藍色)+6H2O(l)ΔH>0,各取少量紫色氯化鈷溶液于三支試管中,將三支試管分別置于冰水、熱水和室溫下,比較試管中溶液顏色的變化。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教師乙將其中一個小組的實驗裝置在投影上展出,裝置見圖2,引導學生圍繞實驗現(xiàn)象展開討論,完善之前預測的結論,得出溫度對化學平衡移動影響的規(guī)律。
教師乙采用實驗探究法,具體教學思路: 提出問題→實驗探究→得出規(guī)律→反思提高→實踐應用。本節(jié)課,教師乙提出“化學平衡的移動”的課題,通過點撥引導,讓學生猜想濃度、壓強、溫度對平衡移動的影響,鼓勵學生通過實驗進行探究,借助交流平臺進行討論,完善不同外部條件對化學平衡移動的影響規(guī)律,學生在學習反思中逐步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教學中,教師盡量創(chuàng)設條件,提供探究的實驗素材,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增大或減小壓強對平衡移動的影響,教師乙借助壓強傳感器和學生一同實驗,獲得數(shù)據(jù),并幫助學生進行圖像分析,剖析難點。其實,真正的科學探究充滿著開放性和不確定性,教師乙充分考慮課堂教學實際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沒有完全放開探究活動,但是他組織與監(jiān)控到位,要求每個小組動手操作,觀察和記錄現(xiàn)象,獲取證據(jù),然后通過交流討論,獲得結論。精簡后的活動探究,學生熱情依然高漲、樂此不疲,這是本節(jié)課的一大亮點。
3認識反思
兩節(jié)課雖然教學方式不同,但課堂教學卻精彩紛呈,都不失為一節(jié)好課。究其原因,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策略以及師生活動都緊緊圍繞各自的教學方式展開。具體分析如下:
(1) 兩位教師的教學設計都很精巧。兩節(jié)課都是在復習化學平衡狀態(tài)的基礎上讓學生建立化學平衡移動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設法讓學生明確條件的改變會影響化學平衡的移動,然后緊緊圍繞濃度、壓強和溫度等條件,挖掘實驗素材,通過啟發(fā)或探究的教學方式,得到不同條件對平衡移動的影響結果,最后將勒夏特列原理應用于合成氨工藝中對條件的調控。案例中,教師甲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引領學生思考,通過實驗事實,得出結論。教師乙借助交流平臺,預測結論,通過實驗探究,完善結論。盡管教學方式不同,但教學設計都能很好地體會教材編寫者的真實意圖,即突出化學與社會、生活以及工農業(yè)生產的密切聯(lián)系;重視對可逆反應的平衡狀態(tài)研究,逐步揭示外界條件的變化引發(fā)平衡移動的規(guī)律與原理。
(2) 兩位教師的教學策略運用得當。教師甲根據(jù)啟發(fā)式的教學特點,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通過問題來“啟”,學生通過實驗來“發(fā)”,突出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重視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當學生遇到思維障礙時,教師再搭建支架,幫助學生“解惑”。案例中,當學生明白針筒活塞推、拉后,如果平衡不移動顏色依然會出現(xiàn)深、淺變化時,學生非常困惑,教師甲提醒學生要關注實驗的細節(jié),顏色深了之后會不會有變淺的趨勢,顏色淺了之后會不會有變深的趨勢,并且借助壓強傳感器得出數(shù)據(jù),幫助學生進行分析。教師乙依據(jù)探究式教學的特點,注重探究動機的激發(fā),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來“探”,圍繞結果來“究”,突出知識的意義學習,重視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案例中,教師乙在實驗前進行啟發(fā),實驗中進行點撥,實驗后進行反思和總結,這樣的教學策略無疑是圍繞著“提出問題,證據(jù)收集,規(guī)律解釋,結論得出”等探究要素進行教學。
(3) 兩位教師充分發(fā)揮自身教學特點,注重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教師甲善于搜集相關背景材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拓展問題空間,通過思維縝密的問題鏈,不斷啟發(fā)學生思考,并通過實驗驗證結果,加深學生對結論的理解和掌握。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循循善誘,教會學生思維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乙善于整合實驗素材,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猜想、實驗探究,從而避免單純的學科知識講授。在活動過程中,學生模仿科學家去探究,教師適時向學生提供支持和幫助,讓學生在動態(tài)的探究中找到合適的起點和落腳點,學生在快樂中學習,不斷收獲成功,自信心和個體尊嚴得到很好的滿足,不但課堂參與度高,而且能從實驗活動中感悟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和價值,有利于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針對“化學平衡的移動”這樣的課題,到底選擇探究式教學還是啟發(fā)式教學?兩種教學法哪個更優(yōu)?筆者覺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孰優(yōu)孰劣不能妄下定論,但兩節(jié)課的成功,讓我們看到,在選擇教學方式時,應充分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學習需求以及教師教學特點等因素,本著“適應性、可行性、有效性”的原則來選擇[5]。要做好這些,教師應力爭做到:
(1) 認真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教師要深入學習課程標準和教材,熟悉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梳理知識結構,搜集相關信息,挖掘有價值的化學素材等,為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提供參考;教師要聽取其他教師的建議,集思廣益,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風格,發(fā)揮自己教學特長的教學方法;教師要能夠走近學生,聽聽學生的需求和想法,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狀,選擇課堂活動和學習模式。教師一旦確定教學方式,所有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個中心展開,要做好問題或情境構思,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呈現(xiàn)富含“證據(jù)素材”的知識內容,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在“啟”和“發(fā)”、“探”和“究”中體驗化學的獨特魅力。
(2) 精心組織化學實驗教學。化學實驗在課堂教學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學生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的方法和途徑。一個精心設計的化學實驗包括了豐富的化學知識、熟練的化學基本操作以及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發(fā)現(xiàn)的探索過程,有著巨大的教育價值。無論選擇哪種教學方式,教師都要用心準備、精心組織,服務課堂教學。例如,在參賽現(xiàn)場,有的教師通過黑枸杞水加酸會出現(xiàn)顏色的變化,來說明濃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有的教師引入壓強傳感器,來說明壓強對化學平衡的影響;有的教師將冰水、溫水和熱水同時作用紫色的氯化鈷溶液,通過實驗對比的手段,來說明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這些實驗的引入,不僅為課堂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而且提供給學生觀察、想象與思維的空間,大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3) 課堂要以“生”為本,教學活動要緊緊圍繞學生開展。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內容和抓手,也是深化課程改革的必然之路。啟發(fā)式教學與探究式教學都能很好地圍繞學生的學習開展活動,在培養(yǎng)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方面有著共同點和各自的側重點。
啟發(fā)式與探究式都是以問題作為引發(fā),通過指導、引導與幫助以及鼓勵、激勵和認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行為、認知與情感參與,有利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形成。但由于教學目標不同,啟發(fā)式教學很難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中的批判和合作精神,而探究式教學能較好地達成三維目標。
兩種教學方式圍繞實驗開展教學,都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通過現(xiàn)象的觀察,獲得結論或證明結論。因此兩種教學法都能豐富學生的體驗,易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意識、合作意識與參與意識。但由于實驗的目的不同,啟發(fā)式教學要求學生觀察實驗獲得現(xiàn)象,通過分析得出結論,學生很難發(fā)現(xiàn)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和提出改進實驗探究方案的設想,而探究式教學則是提出預測,設計改進實驗,用以驗證或完善結論,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
兩種教學方式都強調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反對教師“灌輸式”教學,反對學生依靠死記硬背獲取知識,有利于引發(fā)學生思維,使他們真正理解知識,達到遷移和應用知識的目的。由于探究需要學生搜集已有知識,對物質的性質及其變化提出可能的假設,通過實驗結論進行分析推理,因此探究式教學更能體現(xiàn)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變化觀念、證據(jù)推理等諸多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隨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總體框架正式發(fā)布,核心素養(yǎng)躍升為我國基礎教育界的新熱點,基于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課堂教學研究,將成為教師關注的焦點。通過對兩節(jié)課的比較、評析,我們了解了探究式和啟發(fā)式兩種教學方式的概念、特點,以及在“化學平衡的移動”一課中的應用。對于如何更好地駕馭兩種教學方式,如何將兩種教學方式有效結合,提升化學教學的勝任力以及如何集兩者之長,多種教法并行,創(chuàng)造出適合我國國情,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模式等問題,都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關注的課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探索,去研究,去實踐。
參考文獻:
[1]許應華.啟發(fā)式教學與探究式教學辨析[J].化學教育, 2016,(5): 13~17.
[2]張霄.我國科學教育為何缺少“人情味”[J].化學教學, 2016,(10): 7~11.
[3]趙湖,郭振旺.談啟發(fā)式教學[J].語文學刊, 1997,(6): 47~49.
[4]潘洪建.知識形式: 基本蘊涵、教育價值與教學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 2014,(11): 40~45.
[5]裴新寧.化學課程與教學論[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