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策
最近在某雜志上翻到一篇文章,標題實在讓我迷惑:《牛劍之行》。好奇心起,猜了半晌,卻仍不得其解。只好向作者“投降”,去拜讀他的大作,方知他寫的是一篇到英國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參觀的感受,勉強算得是篇游記。不禁啞然失笑,很佩服作者把牛津和劍橋合并起來簡稱為“牛劍”的豐富想象力。
古代人對文字是極其尊重的。寫過字的紙張,不能隨便丟棄,更不能拿去當作廁紙。專門設置有焚紙爐,上書“敬惜字紙”,寫了字的紙張要恭恭敬敬地燒掉?,F(xiàn)在我們當然不會這樣迂腐,但在對待文字上,我們應該學習先賢對文字的那種尊重,特別不能在世界溝通渠道暢通、網絡語言大行其道的今天,對我們的中華文字持一種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符號,是一個民族發(fā)展進步的記錄手段和重要內涵。文字當然需要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展,不斷地豐富和改變。新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就收錄了不少新的文字和語言,包括網絡上的流行語言。但這是一個嚴肅的過程,它的嚴肅性有自然形成的一面,不斷地有出現(xiàn),也不斷地有淘汰;也有人們把握掌控的一面,特別是我們不能任由文字被污染、被扭曲,被莫名其妙地異化。
舉個很小的例子?,F(xiàn)在網絡語中常常用到“方”字,據說是指“慌張”。這便讓人有些不明白。“方”和“慌張”,從字意、字形上,甚至從細微的情感聯(lián)系上,都謬之千里,只是從語音上勉強算是諧音。這樣的變化,顯然過于隨意,是對文字、對語言的不夠尊重。類似的例子還有“醬紫”,是“這樣子”的諧音,好像來自寶島臺灣民眾那糯糯的口音。相比較而言,年輕人現(xiàn)在常常用到的那個“萌”,就好得多,因為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萌”本身就是指萌芽,“比喻新生的未長成的事物”,今天用來形容人或動物的幼稚狀態(tài),準確而生動。
類似“方”這樣的詞匯,終究會被淘汰,緣于它的隨意性。而隨意的編造,隨意的簡化,隨意的改變語言結構,都是對文字的破壞,是我們要警惕的事情。像“牛劍”這樣的荒謬簡化,堂而皇之地出現(xiàn)在正規(guī)刊物上,作者有責任,編輯也有責任,保持中華文化的嚴肅性,是我們每一個文化工作者的職責。
最近常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關于書籍報刊出錯的消息。有的錯誤簡直匪夷所思,讓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以為,這些錯誤的發(fā)生更多是因為我們對文字的尊重越來越不夠,我們的意識在滿天飛的各種網絡語言中變得越來越混亂,因此在工作中的責任意識越來越淡薄。前不久在一部散文集的編輯過程中,有位老編輯敏銳地在字里行間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表述“一位流氓”,他慎重地把“位”改成了“個”。這樣的嚴謹,是一個編輯責任心的體現(xiàn),更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對文字的尊重。
由蕭紅想到黑土地
也許是巧合,最近連續(xù)接觸到許多有關女作家蕭紅的資訊。先是看了許鞍華導演的電影《黃金時代》,接著又有幸拜讀了葉君先生的《從異鄉(xiāng)到異鄉(xiāng)——蕭紅傳》。前幾天,到黑龍江參觀蕭紅紀念館和蕭紅故居。不同的藝術感受,重疊的人物景象,蕭紅終于栩栩如生地在我面前站立了起來。
《黃金時代》展現(xiàn)更多的是編劇、導演心中的蕭紅,選湯唯來飾演出身東北黑土地的女作家,多少有些偏于柔弱。傳記當然是最公允的,葉教授的細致和精準,實在令讀者嘆服。故居給我的則是自由的想象,走在綠樹成蔭的院落里,恍然間仿佛童年的蕭紅從身邊跑過,留下了一串無拘無束的笑聲久久回響。
最近我常常思考關于地域文化對作家影響的問題。說起來有意思,起緣也是在那片黑土地上,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文化形態(tài)豐富多彩,而特定的地域文化,往往既有中華大文化的鮮明特征,也有著特定風土人情造就的地域特點。在黑龍江這塊廣袤的土地上,移民文化、異域文化、抗聯(lián)文化、知青文化……在冰和雪的嚴酷塑造下,融會成了一種以豪爽、剛烈、正直為特征的獨特人文性格,也進而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征。想想我們所認識的蕭紅和她身邊的東北籍作家,不也是如此的性格鮮明、粗糲豪放。蕭紅自己,雖是女流,卻始終勇于面對自己的生活,逃婚、戀愛、遷徙、抗爭……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里,譜寫著屬于自己的挽歌,為31歲的短暫生命畫上了句號,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換一個角度講,蕭紅的悲劇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源于她的性格和她身邊的那些東北人的性格,而這更為文學意義上的蕭紅增添了色彩。
在中國,忽略這種地域的特殊性,往往會在判斷事物上有所失誤,會鬧笑話。穿長衫的孔乙己,飲黃酒吃茴香豆,當然和威虎山上的百雞宴風馬牛不相及,和偵察英雄楊子榮坐不到一個桌子上。這種文化的繽紛多彩,當然也是一種文化特色,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蓬勃發(fā)展的源泉。
吾生恨晚,沒有經歷過蕭紅的年代,但有幸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蕭紅生命中的重要人物蕭軍老先生,在一次文學會議上相識,并且聆聽了他老人家的講話。蕭老那時已是古稀,但仍然精神矍鑠,虎虎生威,說出話來也還是聲若洪鐘的?,F(xiàn)在回想,如此的壯漢,和蕭紅那樣的女子,碰撞出藝術和愛情的火花也是一種必然,而彼此的傷害恐怕也是天意了。如果對比江南一隅的張愛玲與胡蘭成,火的灼痛和水的冷徹心扉,在中國文學的書頁上,留下的是各自的光彩和各自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