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學術勞動力市場的分層結構

2018-03-31 09:10徐志平劉怡
高教探索 2018年3期
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社會資本

徐志平 劉怡

摘 要:通過收集和分析具有社會學博士學位授予點的20所社會學系專任教師的博士畢業(yè)院校數據,本研究構建了由626名教師構成的20所社會學博士授予點之間的博士互聘網絡矩陣。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的理論和Ucinet分析軟件,本研究分析了我國社會學博士互聘網絡的基本特征、密度、中心度和可視化網絡。結果表明:社會學博士畢業(yè)生互聘網絡中存在較大程度的不對稱性,依據博士畢業(yè)院系的聲望排名形成了社會學學術勞動力市場聘任中森嚴的分層結構,社會學學者的博士畢業(yè)院系在其學術崗位獲得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博士生互聘網絡;院系分層;社會網絡分析;社會資本

國外已有的對社會學科和經濟學科的研究表明,以大學教師招聘和任用為核心的學術勞動力市場具有典型的分層結構特征,博士畢業(yè)生的畢業(yè)院校聲望對其學術生涯的發(fā)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初次學術崗位的獲得階段。[1]我國博士學位授予工作開始得非常晚,直到1983年才首次授予18個博士學位,但是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每年授予博士學位數量最多的國家,博士學位已經成為我國多數公立普通本科高校的基本入職門檻。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社會學科學術勞動力市場是否存在國外同樣的分層結構?更具體地說,我國社會學博士畢業(yè)生的畢業(yè)院校聲望是否決定了其學術崗位的獲得?為解答上述問題,本研究將社會網絡分析引入學術勞動力市場研究,以我國社會學一級學科為學科樣本,通過分析院系間的博士生互聘網絡來透析我國社會學學術系統(tǒng)中的院系分層與結構化特征,并結合已有的研究進行相關的理論解釋和探討。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視角

勞動力市場研究長期以來是經濟學家的專屬領域,他們運用經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對勞動力市場供給、需求和價格進行分析。與經典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不同,社會網絡分析著重從行動者之間關系的性質、強度、規(guī)模等來認識其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社會“ 嵌入性(embededness)”及其行動模式,強調行動者在社會網絡中對社會資源的汲取能力,其所試圖揭示的并非是簡單的社會分層或分類,而是行動者嵌入其中的復雜權力等級結構。[2]格蘭諾維特最早將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引入勞動經濟學分析,他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研究了勞動者社會網絡對其就業(yè)崗位獲得的作用機制。在格拉諾維特看來,勞動力市場本質上是社會“嵌入型”的結構,勞動力市場中行動者所在的位置會對其就業(yè)行為、感知和態(tài)度形成影響,行動者會動用社會關系因素獲得就業(yè)信息甚至就業(yè)崗位。在其之后,經過很多學者的共同努力,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是已經發(fā)展成為研究勞動力市場社會結構比較完善,并且應用廣泛的一種研究范式或視角。[3]

社會網絡分析中依據行動者屬性的不同,一般將社會網絡分為以個體行為者為節(jié)點的個體網(ego-network)和以群體或者組織為節(jié)點的整體網(whole network)。本研究試圖考察我國社會學博士點之間的互聘網絡結構,分析的節(jié)點是每一個社會學的博士點,因此本研究分析的是整體網。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的數據收集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根據歷年新增博士學位授予權單位情況確定社會學的博士授予點,限定社會學科教師簡歷收集的學科邊界。社會學(0303)是我國《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2011年)》中的一級學科,包含社會學(030301)、人口學(030302)、人類學(030303)、民俗學(030304)四個二級學科。根據我國歷次新增博士授予點的整理,共遴選出社會學博士學位授予點20個,分別是1986年新增的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1990年北京師范大學,1993年新增的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1996年新增的南京大學,1998年新增的南開大學,2000年新增的上海大學、中山大學,2003年新增的清華大學、吉林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大學,2006年新增的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河海大學和2011年新增的中央民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社會發(fā)展與管理和蘭州大學的民族社會學雖然屬于社會學研究方向的博士點,但是由于是掛靠在其他一級學科中的自設二級學科博士點,因此并沒有被收入樣本院系之中。結合《教育部學位中心2012全國學科排名》中社會學一級學科的排名情況,對選取的博士授予點進行排序,為后期的分層結構提供背景數據。

第二階段,在20個院系的官方網站中依次搜集每位教師簡歷信息,如果社會學專業(yè)與其他專業(yè)合并在一個學院中,那么只收集社會學專業(yè)教師的信息。當教師簡歷信息不詳時,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博士論文數據庫、百度搜索的相關新聞等信息源進行補充,若仍無法獲得具體信息者則予以剔除。最終獲得具有博士學位信息的專任教師數626個,其中126位教師獲得的是非社會學專業(yè)的博士學位。在后期數據分析中,因社會學博士互聘網絡密度和中心度分析軟件要求只能輸入對稱性的矩陣數據(在本研究中即20x20矩陣數據),故剔除了非社會學專業(yè)的博士學位教師數據。具體的樣本分布情況見表1,樣本排序的依據是院系學科排名,表中顯示的大學名稱用官方的英文縮寫簡稱代替①。

二、研究發(fā)現(xiàn)

社會網絡分析不但可以數量化呈現(xiàn)具體院系背后的整體社會網結構及其在整體社會網中的位置,考察其行動如何受到整體社會網的影響,還能夠以可視化的圖形來呈現(xiàn)院系的網絡分布和等級結構。本研究運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和借助Ucinet軟件對我國社會學博士互聘網絡結構進行了分析,具體結論如下。

(一)院系博士生互聘網絡的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為了對博士生互聘網絡的結構有一個初步的整體性了解,本研究分別統(tǒng)計了20所社會學教師博士畢業(yè)院校的來源情況。由于20所院校博士畢業(yè)院校存在海外留學和其他非社會學系專業(yè)博士畢業(yè)的情況,因此在博士畢業(yè)院校中增加了海外和其他兩個類別,從而構成了博士就業(yè)單位和博士畢業(yè)院校的20x22的博士互聘網絡矩陣表,見表2。矩陣的“列”表示教師的畢業(yè)院系,“行”則表示教師的博士就業(yè)院系。如果兩所院系間未發(fā)生聘任關系,二者的關系用0 表示;如果有1 位,則用1 表示;如果有多位,則用相應的數字表示,以代表二者間的關系強度。

從表2可以看出,第一,所有的社會學博士點都不同程度地接收其他非社會學專業(yè)的教師。通過對獲得非社會學博士學位的教師入職時間的進一步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學科多元化的學緣結構一方面來源于社會學快速發(fā)展初期社會學博士培養(yǎng)機構太少,而社會學者博士學位需求之間旺盛導致的供求之間不平衡迫使部分教師只能選擇從其他具有博士學位授予點的學科尋求博士學位。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社會學具有跨學科研究的屬性,社會心理學、地理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和教育社會學等交叉學科催生了對相關學科博士的需求。

第二,除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外的其他19所社會學系都不同程度地接收海歸博士。這體現(xiàn)了我國研究型大學在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過程中,將師資隊伍國際化作為發(fā)展方向,引進海歸博士被視為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選擇。通過對海歸博士畢業(yè)院校的進一步分析,本研究發(fā)現(xiàn),博士點所在大學排名越靠前,越是處于東部地區(qū)的社會學系,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越高,海歸學者畢業(yè)院校的國際排名也越高。依據海歸博士畢業(yè)院校地區(qū)數量多少排名,依次是香港、美國、歐洲、日本和澳洲。

第三,不同博士點畢業(yè)生配置能力差異明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博士畢業(yè)生在包括本校之內的18所社會學博士點獲得了教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的博士畢業(yè)生在包含本校之內的15所社會學博士點獲得了教職。這兩所大學顯著地高于其他社會學博士授予點,具有最強的博士畢業(yè)生配置能力。與此相反,華東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的畢業(yè)生只在三所博士點獲得教職,華東理工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河海大學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除了在本校獲得教職外并沒有其他博士點的教職機會,配置能力最弱。其他11所社會學博士點的博士畢業(yè)生在其他院校獲得教職的數量介于4-10之間。

第四,博士學緣的多元化程度呈現(xiàn)前低中高后分化的形態(tài)。學科排名靠前,并且所在大學排名靠前的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的學緣結構相對其他高校更為單一。學科排名居中并且處于上海地區(qū)的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處于華中地區(qū)的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天津的南開大學學緣結構非常多元,至少擁有來源于9所不同大學的博士學緣。學科排名靠后的其他高?;蚩蒲性核膶W緣出現(xiàn)分化,一部分繼續(xù)維持多元結構,學緣數介于6-8之間;另一部分如處于東北地區(qū)的吉林大學和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華中地區(qū)的華東師范大學的學緣結構則相對單一。具體分析不同排名博士點的教師畢業(yè)院校的聲望分布,本研究發(fā)現(xiàn),來源最為單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除了海歸博士和留校的教師之外,絕大多數都來源于排名最靠前的4所社會學系中。其他院校也都少有聘用低于自身層級學緣的博士畢業(yè)生。這驗證了我國社會學的學術聘用體系中確實存在已有研究中提出的學術種姓制度的現(xiàn)象,高聲望院校通過嚴格控制入職教師的博士畢業(yè)院校的聲望維護自身“血統(tǒng)”的純正性。具體的社會學博士點教師學緣多元化情況見表3。

以上數據初步表明了博士生互聘網絡的結構,特別是不同層次院系間的等級結構。為了進一步認識這種等級結構,以下將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的理論與方法進行進一步的測量互聘網絡的密度和中心度。

(二)博士生互聘網絡的密度

社會網絡的密度是指特定的網絡結構中節(jié)點之間實際擁有的連線數(兩個行動者有關聯(lián))與最多可能擁有的線數之比,反映的是各個點之間關系的緊密程度,取值在0—1 之間。[4]具體到博士生互聘網絡,密度越大,院系之間聯(lián)系就越緊密,院系之間學術交流和學術資源互換越便利。

由于在進行密度計算時,輸入的數據文件必須是20x20的矩陣結構,因此本研究將原始數據中海歸博士和非社會學博士的數據刪除,構成20所社會學博士點之間的互聘網絡矩陣。經計算,社會學博士互聘網絡的密度為0.5605。為了驗證“近親繁殖”因素是否影響到整體網絡的密度,本研究又將所有本校畢業(yè)的數據設置為0,進行重新計算,結果顯示整體社會網的密度依然為0.5605。張斌對我國物理學博士互聘網絡結構的分析顯示我國物理學科網絡密度為0.2602[5],相比而言,社會學的網絡顯得更加緊密。這可能是因為社會學只有20所博士點構成的互聘網絡,而物理學是55所博士點構成的互聘網絡,節(jié)點越多,互聘網絡可能層級結構越多,緊密程度越底。因此本研究推測,隨著未來社會學博士授予點的數量增加,整個社會學的博士互聘網絡的緊密程度將會降低。

(三)博士生互聘網絡的中心度

社會網絡分析中的中心度(centrality)顯示的是行動者在網絡中的所處的位置、與其他行動者的關系強度以及對其他行動者的影響程度,因此也是可以體現(xiàn)互聘網絡中層級結構的一種指標。中心度可分為度數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中間中心度(between centrality)和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考慮到本研究是以院系作為行動者,因此僅計算各個點的度數中心度。

度數中心度一般是指與一點直接相連的其他點的個數。[6]社會學博士畢業(yè)生互聘網絡構成的是有向矩陣,每個社會學系都分別擁有一個點入中心度(in-centrality)和點出中心度(out- centrality),前者即一所社會學系所聘任的其他社會學系的博士畢業(yè)生數量,后者即一所社會學系的博士畢業(yè)生到其他社會學系任教的數量。由于度數中心度是從個體行動者的角度理解社會網絡結構的因素,難以判斷行動者在整體社會網中的位置,因此本研究引入伯納西茨采用特征向量中心度(Eigenvector Centrality)予以修正。伯納西茨認為,與某些中心點相連的點的中心度的提高同時會提高與自己相連的其他點的中心度,因此,一點的中心度等于與該點相連的線的取值,并根據這些點的中心度進行加權。經過UCINET 度數中心度的計算后,我國社會學博士畢業(yè)生互聘網絡的中心度情況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點出中心度最低為0,最高為55,具有很大的差異,且越是排名靠前的院系點出中心度越高,這說明排名靠前的院系在為其他院系培養(yǎng)師資的網絡中處于中心位置。點入中心度在不同層次院系間的差異相比點出中心度變小,但排名居中的院系在點入中心度上稍高,這說明這些院系極力引進了不少排名靠前院系的博士畢業(yè)生,而排名靠前院系的點入中心度之所以稍低,說明這些院校對自身教師學緣結構具有更高的質量要求,排名靠后院系表明他們往往處于網絡的邊緣。20所大學特征向量中心度,最小值為3.9,最大值為78.4,均值為23.322,標準差為21.256,說明各院系的社會網絡中的位置具有很大的離散度。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點出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不一致的現(xiàn)象。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點出中心度很高,但是特征向量中心度相對位置下降。中央民族大學、吉林大學特征中心度相對位置比點出中心度提升。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一方面,特征向量中心度的計算不考慮關聯(lián)的方向,只要兩所院系有聘任關系,無論是聘用還是配置均表示二者對于彼此而言是一種社會資本來源,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排名靠后的院系的社會資本;另一方面,點出中心度體現(xiàn)的是以行動者為中心的網絡中的中心位置,特征向量中心度體現(xiàn)的是整體社會網絡中的各個點之間的相對中心位置,因此,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雖然存在大量區(qū)域性高校的配置,顯示出很高的點出中心度,但是在整體網絡中,由于被其配置的高校多數處于社會網絡的邊緣,無法提升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在整體網絡中的中心度,因此導致特征向量中心度不高。與此相反,吉林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雖然博士畢業(yè)生在其他博士點獲得教職的數量不多,但是其獲得教職的博士點排名靠前,從而提升了其整體網絡中的特征向量中心度。

綜合不同的中心度指標,表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層次院系的整體差異和層級結構。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處于社會學系的頂層位置。排名靠前的院系擁有較多的網絡資本,而排名靠后的院系則處于網絡的邊緣。對于一所院系的聲望和發(fā)展而言,排名靠前的院系通過博士畢業(yè)生到其他大學的獲得教職的行為提升網絡的范圍,通過控制入職教師博士畢業(yè)院校的聲望再生產自身的層級。其他博士點通過從名校的招聘博士畢業(yè)生提升學術網絡中的地位,通過不斷地擴大自身培養(yǎng)的博士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層級提升自身的聲望。

(四)博士生互聘網絡的可視化圖形

借助UCINET 軟件的可視化工具NetDraw 可以繪制網絡圖形,形象化地呈現(xiàn)我國社會學博士生互聘網絡的結構化特征。

在圖1中,圓形代表的是博士畢業(yè)院校,方形代表的是博士就業(yè)院校,箭頭表示從一所院系畢業(yè)后到另一個院系工作,連線總數即是其聘任的數量。受限于軟件的功能,本研究無法通過連線的粗細顯示院系之中互聘的數量關系。圖1的互聘網絡圖既體現(xiàn)了20所具有博士授予權的社會學系的博士配置能力,也體現(xiàn)了這些院系教師博士畢業(yè)院校來源的多元化程度和質量控制程度。

從圖1顯示的信息可知,與前面的結論一致,為其他院系培養(yǎng)了較多博士畢業(yè)生的院系無一例外地位于圖形的中心區(qū)域,其次是博士點從排名靠前的院系聘任了較多博士畢業(yè)生的院系,而排名最靠后的博士點則明顯地位于邊緣區(qū)域。具體而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海外高校處于博士畢業(yè)院校的最核心地位,在博士配置網絡中具有最強的配置能力;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處于中間層級,具有中等的博士畢業(yè)生配置能力,至少具有對三所社會學系的博士配置能力;河海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處于博士互聘網絡的邊緣,至多與一所其他院系具有博士配置能力。

在院系教師博士畢業(yè)院校的來源來看,來源圖明顯比配置圖分散,這說明相比于配置能力森嚴的等級結構,社會學系博士授予點招聘過程中的平行交換更為普遍。但是當具體分析不同院校的來源網絡時,并且結合上文中教師博士畢業(yè)院校來源的數量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院系的博士選擇院系具有不同的質量把控標準和地域偏好。其中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對院系教師學緣結構控制最為嚴格,只從海外和處于博士配置能力最強的少數院系中招聘教師,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教師來源結構最為單一。大部分院系博士招聘中都偏好區(qū)域內部的博士畢業(yè)生,例如北京區(qū)域,長三角區(qū)域,武漢區(qū)域各院系之間的互聘網絡更為密集。

上述20所社會學系的博士互聘網絡圖形象地顯示了社會學系整體的院系分層結構。處于社會學系層級頂端的大學嚴格控制著入職教師的博士畢業(yè)院系聲望,通過學術資源的壟斷維持著自身的聲望層級。處于網絡次中心的社會學博士點在入職教師畢業(yè)院系的聲望控制方面體現(xiàn)出更強的包容性,來源更為多元,并且自身培養(yǎng)的博士畢業(yè)生也具有向同等層級院?;虻蛯蛹壴合档呐渲媚芰?。但是從教師來源看,所有層級的社會學系都極少從低于自身層級的院系中招聘大學教師。最后所有層級的社會學系都大量存在近親繁殖的問題。這就驗證了美國學者布里斯提出的學術系統(tǒng)具有種姓制度特征的論斷。高聲望院系通過對只從與不低于自身層級的院系中招聘教師維持自身學緣的純正性。

三、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第一,學術勞動力市場是層級分明的等級結構。排名靠前的院系與排名靠后的院系在配置和吸引博士畢業(yè)生的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的層級性。盡管這種分層結構受到國家學術政策、院校學術戰(zhàn)略規(guī)劃以及學者自身的學術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博士畢業(yè)生互聘網絡層級結構是學術系統(tǒng)長期發(fā)展、演化的結果,作為學術共同體中的一種社會性因素,在不斷的形塑、強化過程中,不斷再生產著院系之間的分層結構,成為學術共同體中自然形成的一種本質特征。正如布里斯所言,這種互聘網絡就如同印度種姓制度中特權階層間的通婚——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交換形式,可以使特權群體的成員彼此承認,建立互惠關系,確認群體的邊界——在學術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類似的功能。[7]排名靠前的院系往往通過聘任自己的或者與其聲望相近的院系的博士畢業(yè)生,使得院系間的學術交往與合作局限在一定的邊界之內,同時亦將排名靠后的院系置于學術交往圈的邊緣,甚至將之排除在他們的邊界之外。就后者而言,博士生互聘網絡的中心——邊緣等級結構將不同的院系置于不同的位置,那些占據有利位置的院系形成了邊界分明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網絡以及對學術前沿信息、學術資助等稀缺資源的控制,為他們的學者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術研究環(huán)境和充足的研究資源,使他們在獲得同行認可的過程中附加了一定的社會資本。[8]

第二,學術互聘網路在院系間表現(xiàn)出較大的離散度,具有明顯的差異。學術資源源于行動者的社會網絡,是行動者“在行動中獲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行動者在社會結構中的社會關系越多,社會“嵌入性”就越深,所占有或能夠動員的社會資本就越多,在網絡結構中所擁有的權力就越大。在當前的“大科學”時代,學術信息的傳遞、學術資助的獲得以及科研設備的更新對于學術機構和學者而言,與以往相比發(fā)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有價值和稀缺性的資源是通過網絡途徑傳遞(信息)、借用(資源)甚至轉移(權力)的,因此,那些占據有利位置的行動者可以通過控制甚至阻斷資源的流程來獲取對其他行動者的支配權。[9]通過對稀缺性社會資本的占有和調用,他們不但設定本學科的學術研究前沿,主導本學科的學術取向甚或風尚,直接促使其他院系的模仿和學習,同時也通過博士畢業(yè)生互聘網絡使之從中心向邊緣擴散。

第三,學者的博士畢業(yè)院系和初次任職院系在其學術生涯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盡管本研究并未具體考察影響學者個人學術生涯的因素,但本研究考察的是所有教師的博士畢業(yè)院系的聲望情況,既包括初次入職后就一直工作至今的教師,也包括通過學術流動而進入本單位的教師。因此本研究中的我國20所社會學系博士生互聘網絡顯示,排名靠前的院系無論是新教師的招聘還是引進流動教師幾乎都不聘任畢業(yè)于排名靠后院系的博士畢業(yè)生。博士畢業(yè)聲望已然成為了學者學術職業(yè)后期發(fā)展空間的決定因素。我國的社會學的情況與國外以往的研究一致。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畢業(yè)于“二流”大學的學者即使在日后發(fā)表了了杰出的學術成果,也得不到正常的學術認可。[10]

(二)啟示

本研究結果帶來兩點啟示,一是“近親繁殖”的比例在我國社會學系博士授予院系中非常普遍,無論聲望高低,本校博士畢業(yè)生都是社會學系博士畢業(yè)生的主要來源,有的院系甚至聘任的基本上是本校的博士畢業(yè)生?!敖H繁殖”看似是一個微觀層面的問題,但它實際上對于整個學術體制運行的意義非同尋常,因此頗值得引起高校和院系的警惕。二是本研究所揭示出的院系分層結構及其原因也啟發(fā)排名靠后的院系不斷擴大院系交往和合作網絡,從而優(yōu)化社會資本結構,建立合理的、有潛力的教師隊伍結構,那樣方能在學科建設和發(fā)展中釋放出整體優(yōu)勢。

盡管通過博士生互聘網絡揭示了院系分層的一些特征,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或有待進一步考察的問題:第一,本研究中只分析了博士畢業(yè)院校聲望因素,并沒有分析博士畢業(yè)生的本科和碩士的學緣結構和博士期間的發(fā)表,因此無法得出博士畢業(yè)聲望對博士就業(yè)的重大影響是否與其學術生產能力一致,還是博士畢業(yè)院校聲望可以作為單獨的影響因素,通過學術系統(tǒng)認可體系中特殊主義決定博士就業(yè)結果的結論。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筆者將加入博士畢業(yè)生讀博期間的學術生產力變量,分析博士學術能力和學術聲望對博士就業(yè)院校層級的復合影響機制。第二,互聘網絡知識學術聯(lián)系網絡中的一種形式,還包含眾多的社會聯(lián)系、交往和合作形式,通過期刊、學術會議、合作研究、答辯網絡等其他形式的聯(lián)系、交往或合作網絡的考察是否會得出一致性的結論,筆者將進一步完善資料,進行深入考察;第三,本研究中將社會學系中所有年齡階段的教師都納入到博士互聘網絡當中,并沒有通過階段劃分的方式區(qū)別我國社會學博士授予單位增設時間,學術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博士獲得博士學位的方式等因素對博士互聘網絡結構的影響。在學術勞動力市場供求角度而言,早期獲得博士學位授予點的高校,處于學術勞動力供給不足的階段,具有資源稀缺性的優(yōu)勢,無論博士畢業(yè)生的質量是否存在差異,均具有更強的配置能力。但是隨著更多高水平大學獲得博士點授予權,學術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結構發(fā)生變化,資源的稀缺優(yōu)勢將降低,這種背景下博士互聘網絡結構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值得思考。因此,筆者下一步將綜合考慮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產生大量教師需求的歷史階段和社會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增設的時間節(jié)點,專門對2002前后入職的教師的博士互聘網絡進行對比分析。

注釋:

①20所大學對應的簡稱為:中國人民大學(RUC),北京大學(BKU),南京大學(NJU),中山大學(SYSU),復旦大學(FUDAN),清華大學(Tsinghua),南開大學(NKU),上海大學(SHU),華東師范大學(ECNU),華中科技大學(HUST),中央民族大學(MUC),吉林大學(JLU),廈門大學(XMU),河海大學(HHU),武漢大學(WHU),中國社科院(CASS),華東理工大學(ECUST)。

參考文獻:

[1]Bedeian A G, Jauch L R.Doctoral Degree Prestige and the Academic Marketplace: A Study of Career Mobility Within the Management Discipline[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 2010, 9(1):11-25.

[2][4][6]約翰·斯科特.社會網絡分析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3]Knoke,D.,Kuklinski,J.H..Network Analysis[M].Beverly Hills,CA:Sage,1982:13.

[5][8][9]張斌.博士畢業(yè)生互聘網絡中的院系分層與結構化特征——基于部分物理學學者學緣的社會網絡分析[J].教育研究,2013(1):84-90.

[7]Val Burris.The Academic Caste System:Prestige Hierarchies in PhD Exchange Network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4(2).

[10]Theodore Caplow,Reece J.McGee.The Academic Marketplace[M].New Brunswick and London:Transaction Publishers,2001:225.

(責任編輯 鐘嘉儀)

猜你喜歡
社會網絡分析社會資本
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主題分析
展會品牌利益相關者的構成及其網絡結構研究
新浪微博娛樂明星的社會網絡分析
對當前我國推進PPP模式的探討
注冊會計師社會資本及其對審計質量的影響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我國微課研究探析
互聯(lián)網金融與PPP模式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應用探討
额敏县| 油尖旺区| 正蓝旗| 桐乡市| 高雄市| 金门县| 辰溪县| 潞城市| 永安市| 德州市| 毕节市| 台东县| 迁安市| 长兴县| 海门市| 无为县| 海宁市| 朔州市| 天镇县| 固原市| 广安市| 利川市| 鄂托克前旗| 龙口市| 丹阳市| 长治县| 益阳市| 洪泽县| 文山县| 涞源县| 汉源县| 巨鹿县| 通山县| 康定县| 澎湖县| 友谊县| 信宜市| 麻江县| 锦屏县| 新兴县| 扶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