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法學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我國用于規(guī)范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行為的法律主要是《合同法》第50條①,該法條規(guī)定了法定代表人的越權行為在交易相對人主觀狀態(tài)為善意的情況下,該代表行為是有效的,其效力歸屬于公司法人。下文將以案例的形式來分析這一法條。
A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張某在公司董事會、股東會反對的情況下,與B公司進行了買賣交易,將A公司所屬的不動產(chǎn)以合理的價格賣給了B公司。B公司依約定支付了購買不動產(chǎn)的款項,A公司卻一直沒有交付房產(chǎn),故B公司向法院起訴了A公司。A公司認為該不動產(chǎn)是公司的核心資產(chǎn),張某在進行買賣時并沒有獲得董事會的授權,故以法定代表人張某越權代表進行買賣交易活動,主張此次交易活動無效,其效力不歸屬于A公司。
毫無疑問,法定代表人張某實施了越權代表行為,那么對于B公司而言,該如何主張自己的權利呢,就《合同法》第50條而言,只要B公司證明在交易中其主觀狀態(tài)是善意的,該次交易行為就應當是有效的。關于此處善意第三人主要有兩種理解。一種觀點認為,交易相對人應當盡到必要的審查義務,審查對象主要是法定代表人身份的真實性以及相關內(nèi)部決議的書面文件。這要求交易相對人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審查,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高效率的要求;另一種觀點認為,交易相對人只要能確認與之進行交易的人確是法定代表人的身份,就可以認為該法定代表人概括地代表公司法人。一旦發(fā)生越權代表,使用內(nèi)部追償原則來彌補公司的損失。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更為科學,更為高效,符合現(xiàn)代社會實際情況,使用內(nèi)部追償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越權代表出現(xiàn)的頻率,并督促公司法人選擇更為誠信和優(yōu)秀的法定代表人。
就上述的第二種觀點來說,故B公司只需向法院證明在交易前其已經(jīng)查明張某具有A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身份,法院就應當確認此次交易行為有效,A公司應當履行其義務,交付房產(chǎn)。
《合同法》第50條確實是較為規(guī)范的一條,然而《合同法》第50條并沒有規(guī)定在交易相對人為惡意時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行為的效力,因此留下漏洞?,F(xiàn)實情況中,市場主體常常會為了追求自身最大化的利益而不顧他人的利益,所以存在交易相對人明知或應當明知法定代表人越權并與其進行交易活動的情況。在此種情況下,公司法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如果不對此種情況進行規(guī)制,將給整個市場的交易安全留下隱患,進而導致交易效率的降低,不利于整個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學界對相對人為惡意時越權行為的效力問題主要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無效,另一種是效力待定。同時按照《合同法》第50條的內(nèi)容,也可以推知當交易相對人為惡意時,越權代表行為應當是無效或者是效力待定的。
贊成無效觀點的學者認為法律不應保護惡意之人,所以對于惡意的交易相對人,法律不予保護,此時公司法人可以相對人存在主觀惡意為由不承認越權行為的效力。贊成效力待定的學者認為一昧的認定交易相對人為惡意時法定代表人越權代表行為是無效過于死板。法定代表人可能出于更好地保障公司的利益的目的而超越一定權限與惡意第三人進行交易。此時如果認定該越權行為無效,將不利于保障公司法人的利益。因此規(guī)定相對人為惡意時法定代表人越權行為的效力待定更為合適。
(一)相對人為善意時不同種類越權行為的效力及責任分擔
越權代表行為主要有超越法律限制、超越章程限制以及超越股東會、董事會內(nèi)部決議限制三種。就越權代表行為是否絕對無效又可分為,初始限制和內(nèi)部限制。法律對于越權行為的限制屬于絕對限制即初始限制,超越章程以及董事會、股東會決議的限制屬于公司內(nèi)部的限制。廣義的越權代表又可分為狹義的越權代表及超越法人目的范圍的代表行為。②
當法定代表人超越法律的限制為代表行為時,其越權行為應當認定為無效。由于法律自身的特殊性,越權行為的相對人不得以不知道法律規(guī)定為由而被認定為善意,否則市場交易將會毫無秩序。由此越權行為產(chǎn)生的損害應當由法定代表人及其越權行為的相對人依照其過錯程度分擔責任。
法人既然為特定目的而設立,并且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為了防止法人恣意行為,其存在目的、活動領域、行為方式等問題就理應記載于相關的文件中,這種文件就是公司章程。③公司章程是需要依法登記并公告的,所以學界有些觀點認為,法定代表人超越章程限制為代表行為,與第三人進行交易時,其越權行為應當認定為無效,因為章程的可知性,交易相對人在進行交易時除了確認法定代表人身份之外還有義務對公司法人的章程進行必要的審查以確認法定代表人的代表權限。如果交易相對人沒有履行該義務,就不能算作善意第三人,其權益也就不值得保護,故該越權行為應當被認定為無效。但是我們應當看到的是如果市場中的每一次交易的雙方在進行交易之前都必須對對方的章程進行審查以確認代表人的權限,那么勢必會降低交易效率。而且章程不是法律,公司法人可能為了自身考慮超越章程的規(guī)定(如超越經(jīng)營范圍)進行對外交易,因為公司的經(jīng)營目的就是盈利,當交易活動超出章程規(guī)定的經(jīng)營范圍,但是公司法人有能力做到的并且有利可圖,此種行為是合乎法律規(guī)定的,如果將沒有履行審查義務的第三人看做惡意,將不利于公司突破自身的局限以尋求新的發(fā)展,也不利于整個市場的發(fā)展。故該觀點雖然有其合理性但與現(xiàn)實情況的發(fā)展相悖。故超越章程的代表行為應當認定為有效,只要第三人確認了法定代表人的真實身份后,第三人就能被認定為善意,其與越權代表之間的交易活動的效力應當歸屬于公司法人,但是這樣又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當越權代表濫用權力,為了一己私利超越章程的限制與善意第三人進行交易活動時,給公司法人的利益造成了相當程度上的損失,此時應當以內(nèi)部管理規(guī)則來約束法定代表人,公司有義務向善意第三人履行義務并且有權利向法定代表人要求損害賠償。兩種觀點相比,后者更為恰當。
法定代表人超越股東會、董事會的決議為代表行為時,其越權行為的效力應當同超越章程限制的越權行為。由于法定代表人其身份具有的權利外觀屬性,只要交易第三人為善意時,就可以認定法定代表人具有與之為交易活動的權限不論其是否超越公司法人的內(nèi)部限制。第三人唯一的審查工作就是對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的確認。故此種越權行為應當認定為有效,當然雖然法定代表人與公司法人具有同一法律人格。但是必須認識到法定代表人同時也是自然人,其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可能會為了一己私利而濫用職權,超越內(nèi)部決議的限制,對外進行代表行為,此時的處置方法與超越章程限制的處理方法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代表由于其特殊屬性,交易相對人為善意時可以根據(jù)法定代表人身份所產(chǎn)生的權利外觀,認定該法定代表人具有與之為特定法律行為的權限,此時即便法定代表人不具有為特定代表行為的權限,該行為產(chǎn)生的法律關系依然作用于公司法人,法定代表人越權行為給公司法人帶來損害的,可以通過內(nèi)部損害賠償規(guī)則進行追償。④
(二)相對人為惡意時越權行為的效力及責任承擔
1、相對人為惡意時越權行為的效力
根據(jù)上文可知《合同法》第50條只規(guī)定了相對人為善意時越權行為有效,而沒有規(guī)定交易相對人為惡意時越權行為的效力及責任承擔。首先根據(jù)合同法第50條的規(guī)定可知,交易相對人為惡意時,越權行為的效力只能為無效或者效力待定,學界中部分學者認為從法律目的解釋的角度上看,法律不應當保護惡意之人,故應當為無效;更多的學者則認為(1)越權行為侵害的是公司的利益而不是社會的公共利益,故不能認定為無效,(2)越權行為效力待定,賦予公司追認權,符合雙方的利益。⑤
從法律目的上看待越權行為的觀點是不夠全面的,法律確實不應該保護惡意之人,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不管越權行為的相對人是否為惡意,賦予公司以追認該越權行為的權利能更好的維護公司的利益,這是因為越權行為可能有害于法人也可能有利于法人。當出現(xiàn)法定代表人為了公司的利益越權代表時,此時惡意第三人的權限不應該受保護,但公司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對該越權行為進行追認,故我認為交易相對人為惡意時,越權行為效力待定的觀點更為可取。
2、相對人為惡意時越權行為的責任分擔
交易相對人為惡意并且公司沒有對越權行為進行追認的,此時越權行為并不歸屬于公司法人本身,故公司法人客觀上不應承擔造成合同無效的責任,應該從法定代表人和惡意交易相對人二者中進行責任分配。在相對人明知對方越權進行代表的情況下,代表人與相對人分別承擔二分之一的責任,當相對人應當知道但由于重大過失而不知代表人越權時,此時應當根據(jù)代表人以及相對人的過錯程度來劃分責任。
在越權制度中,相對人為惡意即相對人明知或應當知道但由于重大過失而不知代表人超越權限與之進行交易行為。此時相對人的利益不值得保護,因為法律不保護惡意之人,故越權行為造成惡意相對人損失的由惡意相對人與越權代表共同承擔較為合適,具體如何進行責任的分配還需要對二者的過錯程度進行分析。
【注釋】
①合同法第50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權限訂立合同,處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權限的以外,該代表行為有效.
②狹義的越權代表時指法人代表代表超越法律、章程以及內(nèi)部決議的限制對外進行代表行為;廣義的越權代表不僅包括狹義的越權代表行為,同時包含了法人代表超越法人目的的范圍的行為.
③費安玲.民法總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34頁.
④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128頁.
⑤曹嘉力.越權行為的法律效力——兼評<合同法>第50條[J].當代法學,2002年,第9期: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