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年
近期參加了兩個會。一個是2018年大學法律事務研討會,有來自全國56所高校的80多名法律事務工作者參加。他們圍繞法律事務部門的功能與定位、新《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施行的成效與問題、法律事務信息系統(tǒng)建設、師生關系中的權益保護以及大學法律事務同業(yè)組織的建設與發(fā)展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研討會是“民間性”的,召集人調侃地說,是微信群友的線下見面會。對此,筆者多少有些意外。這是不是表明中國大學法治建設正走向組織化的階段?盡管大學法律事務機構的組織化形式各異,規(guī)模和專業(yè)化程度很不同,但從無到有,就是一個大進步。當然,研討會不具有“官方色彩”,換一個角度解讀,或許說明,大學對法律事務機構的認識還沒有真正達到組織“自覺”的階段。因為在當前社會文化語境下,“官方色彩”是組織化的“標配”。
另一個會是上海市法學會教育法學研究會換屆會議暨專題研討會。國內教育學社團中的教育法學分支組織早就有了,而法學社團中的教育法學分支組織卻是近年來才有的,且國內還不多見。上海市法學會教育法學研究會換屆,第二屆理事會成立。理事會成員包括有法學研究者、教育學研究者、各類學校涉法工作者、法官、律師以及教育行政機關法規(guī)部門的公務員。從第一屆理事會的工作報告中可以得知,上海市教育法學研究會在跨學科研究、跨界對話、重大問題攻關、專題研究、教育法治宣傳、政策咨詢、構建研究平臺等方面,都有所展開。第二屆理事會計劃有更多的作為,更有效的運行,更深入的拓展,值得期待。會議所進行的專題研討,圍繞近十年上海教育訴訟案例展開。在歷時的觀察中,可以深刻地體會到教育法治的進步與面臨的挑戰(zhàn)。
如果說兩個會議的召開,打開了一個觀察教育法治面上推進的視窗,那么兩個事件的發(fā)生,則提供了一個放大器,使筆者能從點上去感悟教育法治意識的覺醒。一件是校園性騷擾案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年初某校有女博士實名舉報某教授性騷擾。清明時又有某校幾位同學實名舉報20年前大學老師性侵一位女同學,導致該女生跳樓自殺。由此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圍繞防止校園性騷擾,人們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從難于啟齒到實名舉報,從高校個案到演繹為公共事件,反映的是社會對正義的追求,對推進教育法治的呼喚。
另一件是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章程的修訂。成立于1979年4月的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2004年2月才有章程。2014年12月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新章程經校黨委常委會和校長辦公會正式審議通過,然而并未正式公布,據悉是因為共識不足。2017年7月,修訂過的學術委員會章程經校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并正式公布。2018年6月,學術委員會章程再次修訂,并經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公布。章程制定、修訂的時間維讓我們看到,強化制度的效力正在成為北京大學的主動行為。
兩個會議、兩個事件,可以說為透視我國教育法治建設的進程提供了材料。筆者有理由作出這樣的判斷:跨入新時代,教育法治正在邁上新的臺階。依據就是,無論個體還是組織,無論政府、社會還是學校,主體意識正在形成。從集體的無意識到集體的有意識,無疑是個飛躍。當然,現實離理想的狀態(tài)還有相當的距離,這一點毋庸諱言。我們還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本期“新論”欄目刊發(fā)了四篇文章,探討新時代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問題。這也是教育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的議題。理性認識新時代的新要求,是我們前進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