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旭華
(廈門市康樂第二小學,福建 廈門 361006)
問題解決習作教學模式,是基于學生試寫初稿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教師設(shè)計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尋找破解之法,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修改習作。問題解決不同于任務驅(qū)動。任務驅(qū)動來自教師方的外力驅(qū)動,問題解決則來自學生主體一方的內(nèi)驅(qū)動力。這種模式必須以生定教,才能教有所依。它適合第三學段,因該學段的學生具有一定寫作能力基礎(chǔ),教師可適度放手,給予自由表達的空間。下面以《童年趣事》一課為例,談談問題解決習作教學模式的應用。
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童年生活”課文學習結(jié)束后,筆者將寫作主題及要求告知學生,具體如下:以“童年趣事”為題,選擇自己印象最深的事表現(xiàn)童年的美好,注意選材的獨特性;將故事過程寫具體,突出 “趣”。隨后學生在50分鐘時間內(nèi)當堂獨立寫作,完成一篇完整習作。
在這個階段,學生必須充分調(diào)動已有的寫作經(jīng)驗和語言積累,獨立進行素材選擇、文章立意、構(gòu)段謀篇及遣詞造句,最大程度地施展自己的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1]此階段對于挖掘?qū)W生的寫作才能與潛能有著不言而喻的作用。對于第三學段的寫作教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是這樣建議的:“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边@樣的“先寫”過程與結(jié)果真實可信,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跋葘憽蹦艹浞滞诰?qū)W生的習作潛能,展示他們習作最為真實的面貌,充分暴露他們的真實困難與問題,避免教師主觀判斷與學生真實問題之間的差距,為“后教”提供依據(jù)。
課堂教學是目標明確、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jié)合的雙邊活動過程。[2]那么,在教與學的關(guān)系中,誰起主要作用呢?毋庸置疑是學生的學。教服從于學,學制約著教;教以學為依據(jù),學接受教的服務。[2]問題解決習作教學模式的實質(zhì)是以學定教,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此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zhì),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發(fā)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問題解決習作教學模式以“真實的寫情”為教學基點,學生的寫作實際得到充分的尊重與考慮,教師的教學過程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實現(xiàn)因材施教、依學而教。
在整理習作樣本時,筆者發(fā)現(xiàn)從選材的角度看,學生能根據(jù)習作要求從“趣”字入手,選材范圍廣泛,可謂“趣”味萬千?!丁盁帷币路贰敦澩娴暮蠊?,悲》《驚喜禮物——魚頭》《與爸爸“過招”》《海水真甜》……從這些標題便能感受到樂趣、情趣、傻趣。再細讀習作內(nèi)容,不少作文童趣無窮,令人忍俊不禁。學生先行獨立寫作,倒是嘗出了一番意想不到的好滋味。
閱讀學生習作初稿后,筆者陷入思考之中:后教課上,該教些什么?是否像通常那樣,進行事無巨細的指導,零敲碎打地對遣詞造句一一點評?答案是否定的。筆者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為需要教而教。于是,靜下心來再次翻讀學生的習作,筆者發(fā)現(xiàn)過半數(shù)的文章選材雖緊扣“趣”,但字里行間的趣味略顯不足。
究起原因可概為“話中無畫”,“趣”的行為、語言等缺乏重錘敲打,文章缺乏畫面感。筆者立刻意識到這就是本次習作的核心問題。
此階段即完成了“后教”中“診斷”工作。這一“診斷”結(jié)果關(guān)系重大,決定著教師該何處“下藥”,若“診斷”不準延誤了“病情”,花再多時間學生也改不出好文章?!霸\斷”準了,這“藥”就能下得準,“病”得以根治,學生的習作才能更上一個臺階。
針對“話中無畫”這一“病癥”,筆者首先借助教材《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中描繪“我”無意識破壞課堂后奧爾加·伊萬諾夫娜老師發(fā)怒的一幕,讓學生自讀,再組織討論作者是如何讓文字具有畫面感的。經(jīng)過交流,學生明白了要想文字具有畫面感,場面描寫不可少,人物細節(jié)描寫要具體。某學生習作中運用以上方法這樣寫(片斷):
有小偷!我趕緊順手從廚房抄起一把水果刀,直奔樓下雜物間門前。我凝神站穩(wěn),警覺地伸手去開門。但剛一碰到門把手,手就像觸電般縮了回來,“如果歹徒有槍?那我豈不死定啦!”我飛一般地上樓從床下拿出一塊鐵板,生怕小偷跑了,我躲在鐵板后面,拿著水果刀向雜物間大聲喊道:“你已經(jīng)被包圍了,不要做無謂的抵抗!”嘴上喊著,但仍冒了一頭的冷汗。說罷,我突然把門使勁打開,整個人縮在鐵板后面,心撲撲直跳。
品讀完優(yōu)秀片段,學生已體會到人物細節(jié)描寫及場面描寫的絕妙之處,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所得,有的還提出修改意見,讓優(yōu)秀片段更精彩。隨后學生當堂動筆,選擇自己文章中缺乏畫面感的一兩處片段進行修改。學生將所學進行遷移,對癥下藥。待學生修改后,將修改后的片段與修改前的片段進行對比,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習作經(jīng)過“后教”課的洗禮后,收上評閱,當中90%的學生作文中描繪的畫面更生動了,通過一個個捧腹大笑的動作,一句句逗比的話語,亦或是一個個場面展現(xiàn)“趣”的畫面,文章的趣味如涓涓細流從字里行間流露而出。
總之,問題解決習作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tǒng)習作教學的慣性思維,不再是為教材而教,為作文題目而教,而是為解決學生的寫作問題而教,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教。相信經(jīng)過長期的訓練,學生一定能治愈“寫作困難癥”,最終達到樂于寫作的境界。
[1]施茂枝.先寫后教的異相與原理[J].語文建設(shè),2013(10):22-24.
[2]劉虹.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再思考[EB/OL].[2013-07-09]. http://blog.sina.c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