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迪
摘要:黑色喜劇《楚門的世界》由著名演員金·凱瑞主演,于1998年在美國上映,上映后迅速席卷全美,創(chuàng)下票房10億的記錄,備受好評。影片講述了主人公楚門是一檔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他身邊的所有事情都是虛假的,他的親人朋友都是演員,但他對此一無所知。最終楚門不惜一切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的世界。在影片中,楚門就像一只被囚禁在籠中的小鳥,導演基斯督調控著他的所有從出生以來的所有生活,使他喪失了人作為其自身存在的根本,限制了他最原始的自由。《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充分體現(xiàn)了存在主義的三個主要觀點:1、存在先于本質;2、自由選擇;3、世界是荒誕的,電影也引發(fā)了人們對存在和自由及對世界的態(tài)度這一重要命題的思索。
關鍵詞:《楚門的世界》;存在;自由;荒誕
一、存在主義的理論解析
存在主義是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最早的提出者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哲學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論的存在主義、無神論的存在主義和人道主義的存在主義三大類,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個人的非理性意識活動當作最真實的存在。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自我早就,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精彩生活。
(一)發(fā)展背景
存在主義最早產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終結了歐洲資產階級文明的開端。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到來,人類進入了歷史中的非宗教階段。此時,雖然人們擁有了許多前所未有的科技、文明,但也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在精神上其實是無家可歸的。他沒有了歸宿感,認為自己是這個人類社會中的“外人”,自己將自己異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種理論來化解自己的異化感覺時,存在主義就應運而生了。
(二)主要觀點
存在主義的思想淵源主要來自于索倫·克爾凱郭爾的神秘主義、尼采的唯意志主義、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等,它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是海德格爾,將存在主義發(fā)揚光大的則是薩特。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大致有三點:(1)“存在先于本質”。在薩特看來,每個人都像一粒種子,極其偶然的隨風飄落到這個世界上,憑空存在著,但一旦這個人他只要存在著,要想確立自己的本質必須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明,用行動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一切。人不是別的東西,而僅僅是他自己行動的結果。(2)“自由選擇”。尼采說“上帝死了”,人在這個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一切行為、選擇都是自由的,這是因為人的選擇既沒有任何先天模式,沒有上帝的指導,也不能憑借別人的判斷,人是自己行動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也是他思想的核心所在,所謂“他人即地獄”。(3)“世界是荒誕的”。人既然已經來到了這個世界上,面對著混亂的、不合理的客觀外界,會在各個方面,處處受到限制、阻礙,因此,在這茫茫的世界里,,人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只能感到惡心、嘔吐。
二、多維度解析《楚門的世界》中的存在主義
由彼得·威爾導演,派拉蒙影業(yè)公司出品,金·凱瑞、勞拉·琳妮、諾亞·艾默里奇主演的黑色喜劇《楚門的世界》,又譯為《真人秀》,在播出后好評如潮。演員精湛的表演和絕妙的故事情節(jié)自不必多說,在它背后引發(fā)的人們對存在的思考,才是將這部電影推上巔峰的要義所在。對于人的存在問題的研究探索一直是人類自我意識覺醒后的重要命題,《楚門的世界》這部電影通過一個讓人目瞪口呆的荒誕故事引發(fā)觀眾對存在的思索,將存在主義三個要義:存在先于本質;自由選擇;世界是荒誕的,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一)《楚門的世界》劇情梗概
這部電影講述主人公楚門從小被奧姆尼康電視制作公司收養(yǎng),一直生活在一個巨大的攝影棚中,攝影棚制作成一個小鎮(zhèn)的樣子,取名桃源鎮(zhèn)。楚門從出生以來的30年中,他的點點滴滴一直通過五千個攝像機記錄給220個國家收看,是最受歡迎的真人秀,他在劇中的妻子、朋友、家人都是演員,導演全力導演出這部電視劇,為他和贊助公司帶來了相當大的商業(yè)價值,劇里的所有東西都是可賣的,演員還會隨時打打廣告,這其中,楚門充當了最大的搖錢樹這個角色。
(二)存在先于本質
存在先于本質是存在主義的哲學基礎,即人的存在決定其本質,薩特強調人必須先存在,才能創(chuàng)造其本質,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有其他特質的“人”。人的本質并非先天而是后天由人自己選擇、努力來決定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正如薩特所言,“作為個體的人,首先要登場,才能給自己下定義?!?/p>
在《楚門的世界》里,楚門作為電視機里的明星,他被導演基斯都先設定為存在在這個肥皂劇里,然后再進行電視劇中的生活,雖然是被導演設定好的生活場景,但這也可足以說明楚門是先存在于肥皂劇中,再被進行角色設定,繼而開始生活。而作為楚門本人來說,他也是先存在在真實世界中,然后再決定自己要走怎樣的路,顯而易見,楚門選擇了自由。
(三)自由選擇
薩特認為,任何人的自由都是必須的,是命定的,而選擇是不可避免的,其中“自由”就是他的思想核心,“藝術的創(chuàng)作者作為自由人訴諸另一些作為觀賞者的自由人,他只有一個題材,便是自由。”
《楚門的世界》表述的便是這樣一個命題,作為一個從出生開始便被囚禁的人,在錄影的第10909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不對勁的地方,楚門對桃源島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他嘗試去試探,發(fā)現(xiàn)每天的生活節(jié)奏都一樣,幾點出現(xiàn)手拿鮮花的男人,幾點出現(xiàn)黃色的甲殼蟲,闖進平日不會去的地方,竟然在電梯里看到了錄制間,他對照片中與他結婚時手指交疊的妻子也產生懷疑。在種種疑慮中,他逐漸擺脫了彷徨,對想要追逐自由的渴望愈加清晰,最后堅定了走出桃源島,前往真實生活中斐濟的概念。
(四)世界是荒誕的
如薩特在小說《惡心》中描述的那樣,“樹根是黑黝黝的,奇形怪狀的,看上去莽莽一片,嗅一嗅氣味強烈。這一切是連綿的,未加區(qū)分的,充滿雙眼的。對這混沌一團的東西,我們至多能說出“有某種東西存在”。它僅僅是“存在著”,什么都不是。”薩特本人也認為世界上的存在,基本都是虛無和荒謬的,它充滿了各樣的元素,但相對于真正的存在“我”而言,它就顯得根本無用。
在影片中,楚門生活的桃源島風景如畫,三面環(huán)海,小鎮(zhèn)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擁有生活所需的基礎設施。小鎮(zhèn)上的居民各司其業(yè),生活和諧,沒有爭吵,開心和睦。但這一切都是虛假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為的布置,對演員楚門來說,世界都是假的,這一切無疑構成了一個荒誕的世界。
導演基斯都在開篇介紹道:“人們看戲,看厭了虛偽的表情,看厭了花俏的技巧,楚門的世界,可以說是假的,楚門本人卻半點不假,這個節(jié)目沒有劇本,沒有提場,如假包換,是一場真實的記錄。”話雖如此,但導演在“真實的生活”之外,卻提供了一個100%虛假的載體。
從《楚門的世界》中分析存在主義的片面性
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現(xiàn)代西方哲學研究者魏金聲指出:薩特把人的存在看做事偶然的、荒誕的、虛無的,這是一種悲觀的論調,會將人們帶到一種不安的處境,會給人的命運籠罩上一層陰影;薩特提出“他人即地獄”的理論、“我被判處自由”的絕對自由觀,在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
(一)存在的偶然性
薩特認為,人的存在是偶然的,通俗來說就是碰巧在這個世上有過痕跡。薩特提出的存在主義固然具有極大意義,但他過于絕對的將存在歸咎于偶然發(fā)生的事件,比如走到一個咖啡廳里,我點了杯咖啡坐下,瞬間我對面前的咖啡感到惡心,薩特抓住這一偶然的感覺不放,看不到存在的歷時性。
(二)自由的絕對性
薩特在小說《延緩》中提出,存在就是延緩的存在,是指向未來的能力,也就是自由。而自由怎樣在小說主人公馬蒂厄身上體現(xiàn)呢?“夜晚,馬蒂厄站在橋上,看到的一切都是壓抑的,房間里什么也沒有……因而自言自語的說:我就是我的自由”。薩特認為任何環(huán)境,只要稍稍換個角度,不論我自身是什么樣的角色設定,我都是不自由的,收到了各種限制。這種極端的主觀主義傾向和不需要任何束縛的自由,在現(xiàn)代法治社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自由都是呈相對出現(xiàn)的。
(三)悲觀主義傾向
薩特提出的“他人即地獄”是其最著名的言論,他是這樣舉例說明的:如果我在門內通過貓眼看走廊外面的動靜,那我是窺探者,但是一旦走廊上響起了腳步聲,那我就感覺我從窺探者變成了被窺探者,“他人”的角色從我轉換成了別人,那么此時,發(fā)出聲音讓我受到驚嚇的人就是我的地獄。
這種論調帶有隱藏的悲觀主義色彩,它會使人慢慢走向虛無,它似乎在慢慢突破自己,又似乎在不停否定自己,追隨著存在主義會逐漸衍生成消極的意識形態(tài),這一點不可忽視。
參考文獻:
[1]周淑紅.后現(xiàn)代電影中的技術之思與空間轉向——《黑客帝國》與《楚門的世界》之個案比較[J].藝苑,2014,(05):60-63.[2017-09-06]
[2]劉芳.“籠中鳥”的飛翔——《楚門的世界》中的一種存在主義解讀[J].電影文學,2013,(10):94-95. [2017-09-06]
[3]王文霞.影片《楚門的世界》之人生啟示[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Z1):36-37.[2017-09-06].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13.z1.044
[4]張進軍.心理需要視野下解讀《楚門的世界》[J].電影文學,2015,(16):44-46. [2017-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