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小剛
(河南省項城市中醫(yī)院內四科項城 466200)
慢性萎縮性胃炎(Atrophic Gastritis)是一種消化系統常見疾病,臨床表現以腹脹、食欲不振和腹痛為主,胃鏡檢查可見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目減少,胃黏膜變薄和黏膜基層增厚[1]。臨床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潛在的癌變風險,因此,及時有效的治療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尚無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特異性藥物,常規(guī)西藥治療雖然可以緩解臨床癥狀,但患者停藥后易復發(fā),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2]。中醫(y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與脾胃失調和肝血受損有關,臨床治療應當以疏肝理氣的原為則[3]。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八味和胃湯輔助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效果?,F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40例。A組中男23例,女 17例;年齡 28~45周歲,平均年齡(36.7±2.1)周歲;病程 0.5~6.0 年,平均病程(3.2±0.7)年;胃脘痛者38例,噯氣者31例,乏力者34例,納差者36例。B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8~45周歲,平均年齡(37.0±2.3)周歲;病程0.5~6.0年,平均病程(3.2±0.6)年;胃脘痛者39例,噯氣者32例,乏力者33例,納差者3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納入標準經胃鏡和組織病理檢查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且中醫(yī)診斷為肝胃不合型慢性萎縮性胃炎者。
1.3排除標準存在器質性病變者;惡性腫瘤患者;有近期手術史者;有精神障礙者。
1.4治療方法
1.4.1A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奧美拉唑(國藥準字 H10950086)20 mg/次,1 次 /d,早晨服用;莫沙必利(國藥準字 J20140149)5 mg/次,3次 /d;維酶素片(國藥準字H45021183)1.0g/次,3次/d。連續(xù)用藥8周。
1.4.2B組在A組的治療基礎上加服八味和胃湯治療,藥方組成:木香、白芍、丹參和蒼術各10 g,柴胡、黃連和大黃各6 g,甘草5 g。1劑/d,1 L水煎至300 ml,早晚各服150 ml。連續(xù)用藥8周。
1.5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狀積分、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治療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治療前后均從胃脘痞滿、胃脘疼痛、嘈雜口干、噯氣、乏力和納差等方面統計所有患者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每項4個等級,0分為不存在該癥狀,4分最嚴重。根據患者的中醫(yī)癥候積分變化和胃鏡檢查結果,將治療效果分為痊愈、顯效、有效和無效四個等級。痊愈:中醫(yī)癥候積分下降超過90%,胃鏡結果顯示胃黏膜恢復良好;顯效:臨床癥狀有明顯緩解,中醫(yī)癥候積分下降超過70%,胃黏膜潰瘍面積減小1/2;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減輕,中醫(yī)癥候積分下降超過30%,潰瘍面積有所減??;無效:未達到上述治療標準,甚至病情加重。
1.6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B組的降低幅度大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P A組B組P 40 40 13.08±1.24 12.97±1.18>0.05 7.53±1.36 4.18±1.42<0.05<0.05<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B組的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優(yōu)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例(%)]
2.3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B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7.5%高于A組的8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2.4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
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多發(fā)于中老年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目前尚不能明確解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原因?,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該病的發(fā)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缺鐵性貧血、免疫能力低下、飲食、放療所致的胃黏膜損傷和慢性胃炎等疾病存在密切聯系[4]。西醫(yī)臨床多采用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和抗幽門螺桿菌藥物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但療效有限,且停藥后容易復發(fā)[5]。中醫(y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雖然病變在胃,但與肝、脾存在密切關系,屬肝胃不和之癥,因此臨床治療應以疏肝理氣為主。八味和胃湯由木香、白芍、丹參、蒼術、柴胡、黃連、大黃和甘草配伍而成,方中木香味辛,性溫,入肝、脾、胃,具有良好的行氣止痛、健胃消食的功效;白芍可養(yǎng)血調經、平抑肝陽;丹參通經止痛;蒼術歸脾、胃、肝經,可治療濕阻中焦,脘腹脹滿;柴胡疏肝解郁、鎮(zhèn)痛消炎;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大黃消滯解毒;再配以解毒鎮(zhèn)痛、調和諸藥的甘草。諸藥合用,具有良好的化瘀止痛、清熱燥濕、疏肝和胃之功效[6~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B組的降低幅度大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B組的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優(yōu)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7.5%高于A組的8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八味和胃湯聯合常規(guī)西藥可有效緩解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不適,促進胃黏膜修復,消除炎癥反應,加快患者的恢復。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這表明八味和胃湯與奧美拉唑、維酶素片和莫沙必利等藥物聯用不會增加用藥風險,安全性較高。綜上所述,八味和胃湯輔助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效果更好。
[1]徐斌,黃玉凱,周進.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鏡下表現與病理診斷對照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9):1388-1390
[2]王仲略,周剛,沈慧琳.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危險因素與臨床治療效果[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8):1817-1819
[3]劉賡,張聲生.調肝理脾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J].世界中醫(yī)藥,2015,10(5):695-698
[4]王勝球,陳柏榮,梁子彬,等.益生菌聯合序貫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與安全性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5,23(2):88-90
[5]謝國強.左氧氟沙星對社區(qū)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分析[J].抗感染藥學,2016,13(2):306-307
[6]孟凡志.八味和胃湯聯合西藥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縮性胃炎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5,29(6):117-118
[7]段青山.八味和胃湯治療肝胃不和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