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萍 陳明慧 秦偉偉 李美娟
(徐州市中醫(yī)院神經內科,江蘇 徐州 221003)
品管圈(QCC)活動是指同一工作現場的人員自發(fā)地進行全員參加的方式不斷進行維護和改善自己工作現場的活動[1],近年來,品管圈在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被廣泛推廣應[2]。由于醫(yī)院感染事件不斷發(fā)生,所以控制醫(yī)院感染是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也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重視。導致醫(yī)院感染的因素較多,外源性醫(yī)院感染多因直接和間接性手接觸引起[3],也有研究認為手衛(wèi)生可降低40%醫(yī)院感染發(fā)生[4]。但我國仍存在醫(yī)護人員的洗手依從性低的問題,或洗手合格率較低,僅35.60%~73.63%[5]。為了提高護理人員洗手的依從性,我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開展品管圈活動,分析其對降低醫(yī)院感染效果。
表1 改善前后圈能力比較(%)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查在神經內科病房進行的護理操作300人次,共抽查護士10名,年齡在21~42歲,其中大專學歷4人、本科學歷6人、護士4人、護師4人、主管護師2人。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組:該圈共有12人,均由護士組成,護士長為圈員,科護士長為輔導員,其中護士4人、護師4人、主管護師2人、副主任護師1人、主任護師1人。
1.2.2 主題選定:在圈長的帶領下每位圈員結合臨床從實際出發(fā),依據院政策、急迫性、可行性、圈員能力4個方面,運用頭腦風暴,以投票的方式,最后決定提高護理人員洗手的依從性作為該項活動的主題。其選題理由:對患者而言:提高醫(yī)護人員洗手的依從性,可有效地預防感染,促進患者的康復;對護理人員而言:從最基本的洗手做起,簡單可行并可以有效地預防院內感染,對護理人員起到自身保護的作用;對院方而言:預防院內感染,促進患者康復,減少住院天數,加快床位周轉,提高醫(yī)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1.2.3 擬定活動計劃:根據活動步驟,制定詳細的小組活動計劃表,并制成甘特圖,于2016年7月開始到2017年2月完成。
1.2.4 現狀把握及要因分析:2016年7月7日至2016年8月11日,抽查10名護士,在病房所進行的護理操作共300人次,根據圈員共同制定的手衛(wèi)生現場考核評分表,對每一名護士做每一項護理操作時是否洗手進行調查,并詢問不洗手的理由,調查的300人次,洗手者149人次,未洗手者151人次,通過公式計算出現況值:149/300×100%=49.6%,根據現況值,通過召開圈會,并查閱相關文獻,分析整理出護士不洗手的原因,并繪制成要因分析魚骨圖。見圖1。
圖1 護士不洗手的原因分析圖
1.2.5 目標設定:針對要因,圈員采用頭腦風暴法經多次反復認真討論根據目標設定計算出圈員能力是70%,根據柏拉圖確定改善重點為81%。計算出目標值為78.1%,改善幅度36.49%。
1.2.6 制定對策與實施:自2016年8月12日至12月31日根據五大要因制定出相應的對策:①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其診療前必須洗手的認識,在治療室、病房門口、洗手池旁張貼洗手的提示標語及洗手流程圖,發(fā)現不洗手者圈員及時提醒。②對護理人員進一步講解手衛(wèi)生指征,標準預防方法,制定考核目標,定時考核,可利用晨會交班結束時,以提問的方式進一步強調戴手套不可以代替洗手。③增設洗手設施:治療車、走廊配備含護膚成分的免洗手消毒液,病房設感應水龍頭并配備干手紙。④在搶救患者的緊急情況下可告知護理人員使用免洗手消毒液,反復強調洗手的重要性,使其加深印象。⑤設立獎懲制度,圈員定時對護理人員檢查并將結果統(tǒng)計分析、公布,圈長對其結果進行輔導、表揚、批評,必要時給予一定獎罰。
1.3 評價方法:經過一系列品管圈對策實施后,再次對所抽查的10名護理人員所進行的護理操作300人次進行洗手依從性調查,從而對目標達成率、進步率及圈員能力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處理:研究所得的數據輸入SPSS16.0軟件,進行了χ2檢驗,結合實驗,檢驗水準α=0.05。
改善前,護理人員洗手依從性僅49.6%,改善后洗手依從性提高達86.6%。二者比較差異顯著(χ2=20.535,P=0.000)。見表1。
目標達成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86.6-49.6)/(78.1-49.6)×100%=129.8%;進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后×100%=(86.6-49.6)/86.6×100%=42.7%。
3.1 在醫(yī)療護理操作中,手污染是造成醫(yī)院感染的重要傳播途徑,通過院內洗手可以減少30%的醫(yī)院感染[6]。手衛(wèi)生能極大地減少醫(yī)院感染并降低感染的危險性[7]。洗手是最簡便易行的預防和控制病原體傳播的手段之一,是防止醫(yī)護人員因操作引起的外源性醫(y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是患者與醫(yī)護人員雙向保護的有效手段[8]。未開展品管圈活動之前,大部分護理人員對洗手沒有正確的認識,依從性很差,通過開展此次品管圈活動,護理人員自覺養(yǎng)成了良好的手衛(wèi)生習慣,提高了洗手的依從性,同時也深刻的認識到洗手的重要性,既保護患者,也保護醫(yī)護人員自身,同時避免醫(yī)院感染的發(fā)生,節(jié)省醫(yī)療資源。
3.2 品管圈是一種系統(tǒng)而科學的解決問題的管理方法,同時也是一種自下而上,自主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發(fā)現問題后全體圈員通過召開圈會,查閱文獻,大家獻計獻策,運用頭腦風暴,對工作中遇到的現存問題,進行現狀調查,原因分析,運用PDCA的管理方式,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及標準操作流程。通過品管圈活動既提高了圈員的組織和溝通能力,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增加了團隊的凝聚力。
[1]倪棟梅.品管圈活動在健康教育質量改進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6):9-11.
[2]王惠琴.品質管理中的護理文化[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9):865-866.
[3]邢娟,桂斯卿.醫(yī)護人員手衛(wèi)生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0,25(6):91-93.
[4]Pitter D,Hugonnet S ,Harbarth S ,et al.Effectiveness of a hospitalwide programme to improve compliance with hand hygiene.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me[J].Lancet,2000,356(14):1307-1312.
[5]沈泳.提高洗手依從性的6條金標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12):1407-1409.
[6]車瑩.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依從性現狀及影響因素[J].當代護士,2012(11):12-13.
[7]楊曉君.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依從性調查[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9):1848-1849.
[8]黃穎森.兩種七步洗手法的效果比較[J].護理學雜志,2009,24(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