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夏,沈美萍,張好汝
(平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 平湖 314200)
●醫(yī)學研究
660例過敏原分布情況分析
李 夏,沈美萍,張好汝
(平湖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浙江 平湖 314200)
目的: 統(tǒng)計過敏原IgE抗體在3種常見過敏性疾病中的分布情況,為臨床診治提供依據。方法:采用免疫印跡法檢測過敏性鼻炎(200例)、哮喘(50例)、皮炎(410例)患者血清吸入性-食物性過敏原特異性IgE 抗體,并進行比較分析。結果:660例患者中最常見的過敏原為戶塵螨(46.21%)、樹花粉(23.48%)、雞蛋白(21.97%)、牛奶(21.97%)、莧(18.94%)。皮炎組狗毛皮屑、牛奶陽性率明顯高于鼻炎哮喘組(P<0.05),鼻炎組的貓毛皮屑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P<0.05),哮喘組樹花粉的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P<0.05),其他組各病種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過敏原;過敏性鼻炎;哮喘;皮炎
10.3969/j.issn.1002-1701.2018.01.071
過敏性疾病又稱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是機體受受抗原性物質刺激后引起的組織損傷或生理功能紊亂。近年來患有過敏性鼻炎、哮喘、皮炎的患者呈日益上升的趨勢,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將過敏性疾病列為重點研究和防治的疾病,明確過敏原是過敏性疾病預防診治的重要方法。
本實驗統(tǒng)計660例過敏性疾病(過敏性鼻炎、哮喘、皮炎)患者的過敏原分布情況,并分組進行對比分析,為臨床提供預防治療的依據。
1.檢測對象。選取2016年10月-2017年5月來本院就診的過敏性鼻炎(200例)、哮喘(50例)和皮炎(410例,包括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皮炎)患者,男性386例,女性274例,年齡5月-82歲。
2.儀器與試劑。采用某公司生產的吸入性-食物性過敏原特異性抗體IgE檢測試劑盒(免疫印跡法)及脫色轉移搖床、專用掃描儀。
3.方法。靜脈采血3ml并分離血清, 按照試劑盒操作規(guī)程測定10種吸入性過敏原和9種食物性過敏原。結果判定由專用掃描儀測量,根據著色深淺分為6級(單位IU/ml):陰性(<0.35),陽性1級(0.35-0.7),2級(0.71-3.5),3級(3.51-17.5),4級(17.51-50.0),5級(50.01-100.0),6級(>100.0)。
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皮炎、鼻炎和哮喘患者中吸入性過敏原的分布情況。皮炎組狗毛皮屑陽性率明顯高于鼻炎哮喘組(P<0.05),桑樹、混合草陽性率明顯低于其他兩組(P<0.05);鼻炎組的貓毛皮屑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P<0.05),哮喘組樹花粉的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P<0.05)(見表1)。
表1 吸入性過敏原在皮炎、鼻炎、哮喘患者中的分布情況(%)
注:與鼻炎組比較*P<0.05;與哮喘組比較#P<0.05
2.皮炎、鼻炎和哮喘患者中食物性過敏原的分布情況。鼻炎組牛奶陽性率高于皮炎和哮喘組(P<0.05),芒果、雞蛋白陽性率略高于皮炎組(P<0.05),其他組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食物性過敏原在皮炎、鼻炎、哮喘患者中的分布情況(%)
注:與鼻炎組比較,*P<0.05 與哮喘組比較#P<0.05
過敏性疾病是患者吸入或食入致敏物質后觸發(fā)機體的B細胞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以其Fc段與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的表面相應的FcεRI結合,使機體處于對該過敏原的致敏狀態(tài)。當相同過敏原再次進入機體時,可與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的IgE發(fā)生特異性結合,當過敏原與致敏細胞表面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相鄰的IgE結合時,發(fā)生FcεRI交聯(lián),使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活化,導致細胞脫顆粒并釋放儲存在細胞漿顆粒里的炎性介質——白三烯、免疫反應性前列腺素和IL4、IL5等細胞因子及趨化因子,從而引發(fā)過敏反應的疾病癥狀。
本實驗發(fā)現本地區(qū)吸入性最常見的過敏原為戶塵螨、樹花粉,說明本地區(qū)流行特點除了屬于南方戶塵螨容易繁殖外,樹花粉陽性率高是由于本地區(qū)重視城市綠化建設,春天植物花粉類過敏原較多,相應過敏性風險增加。而食物性過敏原,雞蛋白、牛奶陽性率高,主要原因是青少年都重視高蛋白飲食,莧陽性率高是由于本地區(qū)居民有食用馬齒莧這種野菜的飲食習慣。
本實驗皮炎組狗毛皮屑、牛奶陽性率明顯高于鼻炎哮喘組(P<0.05),鼻炎組的貓毛皮屑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P<0.05),哮喘組樹花粉的陽性率明顯高于其他兩組(P<0.05),其他組各病種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本地區(qū)的流行特點不同于其他地區(qū)[1]。
本研究還發(fā)現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對兩種及以上物質過敏,對于病情反復不愈的情況考慮為混合致敏。有一部分有癥狀的過敏患者并未檢測出過敏原,考慮存在本試驗檢測范圍以外的過敏原[2],由此可見,不同地區(qū)要引進適應本地的過敏原組合,從而提高陽性檢出率。
明確過敏原后可針對食物性過敏原可采取輪替、忌食的方法,對吸入性過敏原可采取脫敏療法,可減少治療藥物需求量[3-4]。明確過敏原是預防、臨床診斷和治療過敏性疾病的首要方法。
總之,不同地域、人種和年齡的人過敏原陽性率均有不同,過敏原檢測對于明確各地區(qū)不同流行狀況,選擇合適免疫治療,并且為過敏性疾病精準醫(yī)療提供可靠的臨床依據。
[參考文獻]
[1]堯榮鳳,姜培紅,許國祥,等.過敏原檢測對濕疹過敏性鼻炎和哮喘患者的意義[J].檢驗醫(yī)學,2015,30(5):457-460.
[2]陳 曉,張 融,徐金梅,等.165例5歲以下有反復喘息癥狀兒童過敏原檢測及臨床意義[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2,16(22):50-51.
[3]郭 紅,魯繼榮,靳英麗,等.兒童哮喘血清特異性過敏原檢測及臨床意義[J]. 中國婦幼保健,2009,24(6):779-780.
[4]許幼仕,許榮海,黃美虹.泉州地區(qū)兒童過敏現狀調查[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16):2074-2075.
R765.213
A
1002-1701(2018)01-0137-02
2017-06
李 夏,男,本科,主管技師,研究方向:生化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