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敦都楞 布仁巴圖 文 萍 王雙連 劉國利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yī)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7)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primary immune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種免疫介導的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1]。既往亦稱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獲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2],目前病因不十分明確,由一種血小板自身抗體所致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血小板減少為特征的疾病[3]。有研究表明是由于血小板抗體增高及骨髓中巨核細胞代償性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礙[1]導致的。以外周血血小板減少引起的皮膚、鼻腔、內臟出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臨床上患者的出血癥狀及血小板數(shù)量減少不完全平衡,考慮患者體質與血小板功能相關。
蒙醫(yī)對血液病的認識悠久,蒙醫(yī)學將ITP歸屬于“齊素病”范疇,蒙醫(yī)學注重患者體質與病證分型,在臨床上根據(jù)患者的顯隱性癥狀,血、尿、脈象進行辨證施治,本研究從ITP蒙醫(yī)證型與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關特征進行分析,探討ITP蒙醫(yī)證型與出血癥狀、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預后的相關性,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yī)院、遼寧省蒙醫(yī)醫(yī)院門診和住院符合ITP診斷標準[3]和蒙醫(yī)診斷標準[4]患39例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38±14,見表1。
2.1 蒙醫(yī)證型分類 將符合診斷標準的39例患者進行ITP蒙醫(yī)辯證分型[4][5],即“齊素-希拉偏盛型”“齊素-巴達干偏盛型”“齊素-希拉烏素偏盛型”及以上3種分型上合并“赫依”型和夾“黏”型等分類。
2.2 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
2.2.1 樣本的準備 ①取治療前后患者靜脈血5ml加入3.8%的枸櫞酸鈉抗凝管,②富血小板血漿(PRP)準備:枸櫞酸鈉抗凝血 800~1000 轉/min,離心10min,取500μL血漿,放入裝有磁棒的反應杯待測。③貧血小板血漿(PPP)的準備:枸櫞酸鈉抗凝血 3000 轉/min ,離心10 min,取500μL血漿,放入未裝有磁棒的反應杯待測。
2.2.2 檢測 采用CHRONO-LOG 700血小板聚集分析系,ADP 誘導血小板光學聚集法測定血小板聚集功能。
檢驗各組間患者年齡分布是否存在差異性時使用檢驗;組間對比分析采用t檢驗和F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各種體質患者出現(xiàn)率的表達采用構成比。
4.1 組別與年齡、性別關系 表1可知,入選共39例,其中齊素-希拉偏盛型組14例,占36.8%,其中16~64歲13例,≥65歲1例,男性8例、女性6例;齊素-巴達干偏盛型組13例患者,占33.3%,其中<16歲2例,16~64歲11例,男性3例、女性10例;齊素-協(xié)日烏素偏盛型組3例,占7.7%,其中16~64歲3例,男性1例、女性2例;合并赫依型組8例,占20.5%,其中<16歲2例,16~64歲11例,男性3例、女性10例; 因齊素-協(xié)日烏素和夾“粘”型組患者例數(shù)少,未行統(tǒng)計分析。
表1 年齡、性別分布情況(n=39)
*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治療前相比P<0.05。
4.2 蒙醫(yī)證型與血小板計數(shù)、出血積分、血小板聚集功能 齊素-希拉偏盛型、齊素-巴達干偏盛型和合并赫依型與患者治療前后血小板、出血癥狀積分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治療前后相比,齊素-希拉偏盛型組血小板計數(shù)及聚集功能顯著回升(P<0.05),出血癥狀積分顯著減少(P<0.05),齊素-巴達干偏盛型組及合并赫依型組血小板計數(shù)回升顯著(P<0.05),聚集功能及出血癥狀無顯著差異;組間比較,治療前,合并赫依型組患者血小板低于其他倆組(P<0.05),但其出血癥狀及聚集功能無明顯差異,齊素-希拉型組聚集功及出血癥狀治療后積分顯著低于其他兩組(P<0.05)。
表2 蒙醫(yī)證型與血小板計數(shù)、血小板聚集功能關系(n=35)
注:治療前后對比,* P<0.05;組間比較,△P<0.05
研究報道稱,ITP患者及血小板集聚功能具有密切關系。ITP患者不僅血小板數(shù)量有改變,而且血小板的質量也有異常改變。目前已確認ATP在腺苷酸環(huán)化酶(AC)的作用下可能轉換成cAMP,而cAMP的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變形,顆粒中心化、分泌、釋放和聚集等反應[5]。因而血小板ATP量的變化也直接影響到cAMP和血小板多種功能。這提示ITP患者的出血等病理機制與ATP量的變化可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6]。
蒙醫(yī)學認為,人所以患病的是因為人體赫依、希拉、巴達干等三根和齊素(血)、協(xié)日烏素、粘(蟲)等因素發(fā)生病理變化,即六基癥病變[7]。在發(fā)病時六基癥的某一癥偏盛或偏衰為主,因患者的年齡、性別、生活習俗、體質特性以及治病外緣的不同,與其他癥之間產生不同程度的相搏,而產生合并和聚合病變。雖然,疾病的性質和病變的種類繁多,但均可概括為六基癥范疇之內。本研究通過ADP 誘導血小板光學聚集法測定ITP患者血小板聚集功,進行ITP蒙醫(yī)證型分類比較。結果顯示,ITP蒙醫(yī)證型中齊素-巴達干偏盛型及齊素-巴達干偏盛型患者比例分別占36.8%和33.3%。齊素-希拉偏盛型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血小板聚集功能、出血癥狀正相關系,并隨著血小板計數(shù)的回升,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出血癥狀明顯改善。齊素-巴達干偏盛型患者治療前雖血小板計數(shù)少但改組患血小板計數(shù)與聚集功能、出血癥狀不完全正相關系,血小板計數(shù)回升后,聚集功能改善不明顯,考慮證型相關。蒙醫(yī)學認為,巴達干是人體三根之一,以重寒為主的膩、鈍、柔、固、黏等7種秉性要素。鈍則與銳相反,表現(xiàn)為行動遲緩,黏表現(xiàn)為易聚集等[8]。因考慮齊素-巴達干偏盛型組出血癥狀輕,聚集功能好與證型相關。以上觀察有待擴大樣本量、在延長觀察時間的基礎上進一步驗證和更深入的研究。
[1]林國為.歐陽仁榮.陳姍姍,等.現(xiàn)代臨床血液病學[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1410-1421
[2]中華醫(yī)學會血液學分會止血與血栓學組,成人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6年版)[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6.2(37);89-93 .
[3]張之南.郝玉書,等,血液病學(第二版)[M].人民出版社,2014:1273-1278.
[4]布仁巴圖.18個專業(yè)49個病種蒙醫(yī)診療方法[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6:146-176.
[5]阮長庚.血小板—基礎與臨床[M].上海:上??萍汲霭嫔?1987;32-33.
[6]血小板減少性紫癱血小板ATP、ADP釋放功能探討[J].臨床血液學雜志,1997.3(10)120-121.
[7]伊喜巴拉珠爾.甘露四部[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2;324-339.
[8]巴·吉格木德.蒙醫(yī)基礎理論[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11-16.